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085067
大小:55.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8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隐性任务。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注重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一、换词、质疑,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1、换词理解,就是把屮词换成乙词,然后进行比较理解。教学中,通过换词比较理解,是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准确性的一个途径。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的“草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一句,要准确理解关
2、键词“赶”的含义,可以进行换词比较:如果把“赶”字换成“盖”、“追”、“接”字,行不行?为什么?这样换词比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大家都积极思考,寻找准确的答案。经过比较分析,认识到:如果把“赶”字换成“盖”字,就失去了草浪翻腾涌动的气势;把“赶”字换成“追”字草浪又失去了连天接地的辽阔;把“赶”字换成“接”字,草浪也失去了一浪赶一浪的起伏状态。这里用“赶”字正好表现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赶”字的含义的理解就准确了,也训练了思维的准确性。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课
3、堂上,教师如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既能对词句深刻理解,又能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如教学《丰碑》一文时,我抓住其中“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句,引导学生质疑:“读了此句,你右什么疑问?”很快,儿个学生发现了问题:“老师,军需处长为什么会成为丰碑呢?”我连忙因势利导:“问题提得好,肯动脑筋。”继而向全体学生:“身体怎么会变成丰碑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下,同学们都紧锁眉尖,陷入沉思。儿分钟后,我又让学生自由讨论,气氛更活跃了。存的说是由于大雪覆盖;有的说是军需处长
4、坐在那里,很像一座丰碑——在讨论的基础上,我又相机引导:“作者是不是只写军需处长的身体呢?如果不是,又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呢?”经过点拨,学生很自然地将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丰碑”联系在一起:原来作者表面上是写身体成丰碑,实质上是写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这就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中心,思想认识也就深刻了。二、联想、求异,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联想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一个学生如果具存丰富的想象能力,他的思维也就具右创造性。如《会摇尾巴的狼》一课的最后一句是“老山羊
5、轻蔑地看了狼一眼:‘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了。”这种嘎然而止的结尾,余意未尽,给我们留下想象的余地。我就启发学生想象:狼可能会右儿种结果?学生展开想象,存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存的说:狼饿死了;存一个学生却说:后来狼骗得了另一只山羊的信任而得救了,结果那只山羊被狼吃掉了。这个学生的想象具右独创性。想象的这个结尾既合情理,又突出了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这个中心思想。乂如教学《司马光》一课,讲到司马光“使劲砸那U缸”时,可让学生求异:“使劲砸”是什么意思?不砸缸行不行?还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孩子吗?问题一提出
6、,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想出了各种不同的办法。有的说:用手去拉;存的说:用竹竿捞;存的说:跳下去救;右的说:把缸推倒等等。我肯定了这些都是救人的好办法,但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并引导学生领会砸缸之所以是最好的办法的原因。这样能使学生主动理解、接受教材中的右关知识,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丰富了课文内容,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三、演示、看图,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全面性。1、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使用演示手段来品词析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词句的理解,又能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一个降落伞包
7、》一课中“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一句里的“掠”字,就是机翼贴近山峰很快地飞过去的意思。但用文字这样解释,学生还感到抽象。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掠”字的意思,我先做示范演示,然后要学生将书本立起來做山峰,以手掌做飞机,做一做“掠”的动作。这样学生对“掠”字的意思就存了具体形象的感受,就会很快地领悟。又如《两只小狮子》一课中“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一句里的“滚、扑、撕、咬”这四个字,学生不易理解,感到抽象。力了学生更形象地体会这儿个字的意思,我先让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让其他学生也模仿做这儿个字的动作,学生的积极
8、性很高,不仅对词句存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2、经常指导学生看图理解词句,能使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全面深刻。如“看图学文”《放风筝》,图画上不仅完整地反映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具有直观形象性。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整体看图入手,从图悟文,整体感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全面的理解:图上画的是谁放风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