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猜想——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猜想——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一种难度较大跳跃式的创造性思维。猜想是根据事物的现象,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推测,或者是根据一类事物中的个别事物的属性对该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进行推测。猜想,最常运用于对新知识的探索起步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猜想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有利于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亦指出:“学生应经历观察、
2、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那么,如何教学生猜想呢?我在教学中探索出了几点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设计问题,诱发猜想 设计问题是诱发猜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诱发学生去猜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应该注意的是:教师的一句设问,一个实验都不能随意,应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能为了猜想而猜想,仅仅把猜想当作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形式。通过教师的提问,既要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学生在想象中驰
3、骋,又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猜想与假设。科学的猜想和假设并不是瞎想、乱猜,首先要与教学内容有联系,同时要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分析他们的合理性。此外,在学生进行猜想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要注意引导的度。因为引导过了,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得不到充分发展;引导不够,效率又会变低。 二、活用教材,促进猜想 教材中的习题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猜想的素材,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猜想中进行练习,如一题多解,选择最佳方式解题,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解题,用最直接的方法解题等等,可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深化和
4、发展。让学生多思、多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每册教学课本中都有一些“探索与研究”的题目,很多教师常常忽略。其实这些都是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的教材,这正是编者的意图,如果在教学中好好设计,是很好的资源。在教《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直角、锐角、钝角三种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比较谁的面积大,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三个面积一样大。然后,利用多媒体用表格分别出示这三个三角形的底和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看能发现些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怎么算?有学生大
5、胆地猜测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教师支持他的猜想,然后进行验证,通过验证,证实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实践说明学生在知道结论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真正地进行猜想的,只有把学生置于一种未知结论的情境下才能有效地使他们开展猜想。由此可见,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他们的跳跃思维,加快了知识形成的进程。 三、转变观念,鼓励猜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猜想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为猜想能缩短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猜想,就有创新的萌芽。教师应转变观念,鼓励
6、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其实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现在提倡并致力于加强“创新教育”,从小就得保护并发展学生这一种强烈愿望,而不是去抑制甚至去抹杀儿童创新的良好萌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迷信已有结论,不满足现成解答,大胆猜想,不断开拓。教师应随时点燃学生猜想的导火线,甚至教师本身要直接成为学生猜想的导火线。当学生发表
7、自己的见解后,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提出的猜想,对合理的猜想进行鼓励,对猜想偏向的进行引导,对不猜想的进行鞭策,让猜想“访问”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被动的猜想行为转变成自觉的猜想行为,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数学猜想共同体。 四、加强思维训练 在实际科学探究中,学生往往对猜想情景提供的信息不能抓住主要矛盾,而是漫无边际地异想天开,甚至胡思乱想,有时却猜不中问题的答案。猜想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猜想虽然不一定就是问题的答案,但猜想必须包括问题的所有可能,为此必须进行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的训练,以使学生的猜想既符
8、合科学原理又具有创新性,进而不断提高猜想的质量。教师要从现实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设置能引起学生愤悱的猜想题目,设计出具有争辩性的题目,设计出可以有多种答案,并能澄清学生模糊、错误认识的题目,设计出学生可能产生创造性见解(即猜想)的题目,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这样能调动学生探究未知结果的强烈欲望。通过对猜想思维的反复训练和对猜想探究的成功体验,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猜想兴趣和能力,使学生的猜想摆脱某些表面感性的错觉而上升到理性的境界。当然,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