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在大鼠脊髓损伤早期作用的实验研究

黄芪在大鼠脊髓损伤早期作用的实验研究

ID:20037307

大小:4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09

黄芪在大鼠脊髓损伤早期作用的实验研究_第1页
黄芪在大鼠脊髓损伤早期作用的实验研究_第2页
黄芪在大鼠脊髓损伤早期作用的实验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黄芪在大鼠脊髓损伤早期作用的实验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黄芪在大鼠脊髓损伤早期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黄芪对脊髓损伤后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探讨黄芪对大鼠脊髓损伤的影响。方法9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Allen’s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30m、1h和4h经腹腔内给药(对照组为盐水,实验组为盐水加黄芪注射液),1h、4h和8h3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出伤段脊髓。应用黄嘌呤氧化法和硫代巴比妥酸化学发光法测定伤段脊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数据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0ne-g/kg,腹腔内麻醉。俯卧位固定,后正中纵切口,剥离椎旁肌,显露胸椎,用微型咬骨钳咬除整个T1

2、0及T9下半部的棘突和椎板,显露脊髓硬脊膜。按Allen’s法,固定T8和T11棘突,使用脊髓打击器,选重锤10g,自10cm高处垂直落下,以T10为中心打击脊髓,造成大鼠脊髓中度挫伤模型。如果大鼠出现摆尾反射,则提示模型成功。  1.3动物分组及给药:将96只大鼠随即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8只大鼠。各组大鼠分别于30m、1h和4h经腹腔内给药,见下表:单位ml/kg  黄芪注射液含量2mg/ml,四川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  1.4实验指标检测:1h、4h和8h3个时间点处死大鼠。每组每个时间点是16只大鼠。切除整个

3、脊柱,取出伤段脊髓。  1)匀浆制备:每组取12只大鼠处死,取1cm脊髓组织,冰盐水中漂洗,洗净表面的血迹,滤纸吸干表面的液体,称组织湿重。用0.86%生理盐水按1:9(重量g/体积v)在冰浴下用微型匀浆器制成10%的组织匀浆。将匀浆以4000r/min离心10~15分钟,取上清夜测定。,应用黄嘌呤氧化法和硫代巴比妥酸化学发光法(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测定脊髓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和丙二醛含量。各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0ne-ol/g):实验组各时间点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  2.1.

4、2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u/g):在实验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1)。  2.2组织病理学改变:光镜:对照组伤后1小时灰质中央管有破裂,小血管周围灶性出血,神经元肿胀。4小时出血加重,神经元肿胀明显,尼氏体变浅,中央管周围灰质有变性,白质区间质有出血水肿。8小时,神经细胞变性,核固缩、溶解,可见吞噬现象。白质水肿明显。实验组各时间点出血、水肿、神经细胞变性较轻。  3讨论  脊髓损伤后,继发性的病理改变将加重脊髓损伤,甚至造成脊髓的不可逆伤害。由于血液供应减少,氧供应也减少,使细胞内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减慢,细胞

5、因得不到充足的能量和氧供而使代谢活动降低,进而引起脊髓坏死和神经功能丧失;自由基和Ca也是引起脊髓继发性损伤的重要因素。由于脊髓神经细胞膜上含有较多的磷脂和不饱和脂肪酸,自由基的大量产生不但破坏膜结构,而且影响磷脂膜上的重要酶系统如钠泵、钙泵等,导致继发性损伤不断加重[1]。黄芪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酶活力,从而清除自由基、减轻组织损伤[2][3]。陈鑫等[4]在大鼠创伤性脑外伤模型中,通过测定脑外伤后脑组织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水平的变化,发现黄芪可通过影响线粒体功能来抑制脑外伤后的脂质

6、过氧化,减轻创伤性脑损伤的继发性脑损害,从而改善预后。  本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脊髓损伤后给予黄芪注射液腹腔注射后脊髓组织中丙二醛浓度明显低于各时相点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光镜下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实验组经过黄芪处理后脊髓组织各时间点出血、水肿、神经细胞变性较轻。上述结果表明,黄芪可明显抑制脊髓损伤后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减轻脊髓继发性损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