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034327
大小:3.50 MB
页数:41页
时间:2018-10-09
《广告创意的基本理论和原则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广告创意理论1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五种广告创意理论的基本观点;2.了解五种广告创意理论相关的经典案例。能力实训目标1.具备用广告创意理论赏析广告创意的能力;2.初步具备用广告创意理论进行广告创意的能力。2一、USP理论二、BI理论三、定位理论四、共鸣论五、ROI理论课程路线图3麦迪逊大道(MadisonAvenue),是美国纽约的一条大街。美国一些最大的广告公司的总部设在或者曾经设在那里,这些公司的分支机构遍布全世界,在这条打道工作的广告人曾多达三万人左右。因而,麦迪逊大道便成了广告业的象征。“麦迪逊大道”,就意味着“广告”。4麦迪逊大道成就了美国现代广告史上一些泰斗级人物,诸
2、如:科学派的鼻祖霍普金斯,USP理论的创始人罗素·瑞夫斯,品牌形象理论的倡导者大卫·奥格威,艺术派的旗帜W·伯恩巴克,智威汤逊广告公司的创意柱石J·韦伯·扬等等,都曾经在麦迪逊大道历练过。麦迪逊大道向全世界传播广告智慧。现代广告史上划时代的理论、创意模式,如:USP(独特的销售主张)理论,BI(品牌形象)理论,Positioning(定位)理论,BC(品牌性格)理论,ROI创意模式等等,都源自麦迪逊大道。5经典案例瑞夫斯玛氏糖果M&M巧克力豆广告“只溶于口,不溶于手”。总督香烟“有两万颗细小的过滤凝气瓣,比其他品牌多两倍”。国内企业--盖天力白加黑“白天吃白片,不瞌睡;晚上吃黑片,
3、睡得香”8双层核桃---汽车的安全性经典案例9经典案例农夫果园作为混合产品,三种水果混合且浓度在30%,沉淀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更多厂家都无一例外地把瓶体下端标注“若有少量沉淀为天然果肉成份”。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农夫果园用了最实在的话把这一问题轻松直白地传递给消费者------“喝前摇一摇”,正是这一朴实的诉求点把农夫果园的差异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果汁的浓度和混合的特点成为最好的卖点。10经典案例USP真的“过时”了吗?乐百氏“27层净化”农夫山泉“有点甜”宝洁公司海飞丝的诉求点是:“去头屑”。飘柔说的是:“洗发,护发二合一,令头发飘逸柔顺。”潘婷的特点是:“含维他命原B5,兼含护发素,
4、令头发健康,加倍亮泽。”洗发水润研:“黑发,专为中国女性设计。”舒肤佳诉求的是“洁肤且杀菌”,并通过显微镜对比,说明唯有其取得中华医学会认可。11一、USP理论二、BI理论三、定位理论四、共鸣论五、ROI理论课程路线图12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20世纪60年代提出BI理论。BI理论的全称是Brandimage,译为品牌形象理论。其基本观点如下:(1)广告最主要的目标是为塑造品牌服务。(2)任何一个广告都是对广告品牌的长期投资。(3)同类产品的差异性日渐缩小,消费者往往根据对品牌的好恶来选择购买,因此,描绘品牌形象比宣传产品的具体功能特征更加重要。(4)消费者购买时
5、所追求的是:实质利益+心理利益,因此广告尤其重视运用形象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要求。当USP从产品内部找产品诉求点困难时,BI试图从产品外部说明产品。BI理论13点评:照片中选用俄国贵族乔治•蓝吉尔男爵作模特儿,这位戴黑眼罩仪表非凡的男人穿着哈撒韦衬衫使人产生了惊人的印象。模特儿高贵的身份和潇洒的神态表现出哈撒韦的高级品位。他身后的背景是一间豪华的制衣车间,这就巧妙暗示出“哈撒韦”衬衫的制作精良,非同一般。这个以戴黑眼罩,穿哈撒韦而定位的广告形象由此风靡美国,成为高贵气派、风度非凡的象征。在广告刊出的第一年,哈撒韦销售量就增加了三倍之多,创作这一广告的奥美广告公司,也扬名世界。经典案例
6、奥格威创作的广告《戴眼罩的穿哈撒威衬衫的男人》14李奥·贝纳--万宝路:1924年美国菲利普—莫里斯生产,专供女士,广告口号“象五月的天气一样柔和”,但业绩不佳,40年代初,这一品牌停产。李奥·贝纳在没有换配方的情况下,以粗犷、骠悍、豪爽的牛仔形象,赋予其硬汉的气质,显示真正的男子汉气概,展示出充满野性、豪放不羁、自由洒脱的万宝路世界。目前,万宝路占美国香烟总销量的1/4,年销售量3000亿支,盈利超过30亿。15一个由350家公司构成的商业帝国,英国最大的私营企业。从唱片到航空、铁路、电信、大卖场、婚纱、影院、金融服务、可乐……维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基本上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7、在英国,维珍的品牌认知率达到了96%,而其中有95%的人能正确地说出维珍的创办人就是布兰森。作为企业领袖,布兰森的形象已经成为维珍品牌的象征——叛逆、创新、自由。1617一、USP理论二、BI理论三、定位理论四、共鸣论五、ROI理论课程路线图18进入70年代,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在一个媒体过度、传播过度、产品过度的时代,消费者真正可以接收到的信息却越来越少。这样的背景下,1972年,两位年轻的广告人,艾尔·里斯(AlRies)和杰克·特劳特(Jac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