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

ID:19916754

大小:6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07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_第1页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_第2页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_第3页
资源描述: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海口570228摘要:电化学DNA传感器•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消耗低及简便易用等优点,能够对特征DNA序列进行快速准确的测定,因此电化学DNA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医学诊断和环境监测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Duetothehighsensitivity,goodselectivityandlowcostforthedetectionofspecificsingle-strandedDNA(ssDNA)sequencesatlowconcentration,electrochemi

2、calDNAbiosensorcanbeusedinmanyfieldsincludingmedicaldiagnosis,biologicalengineering,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soon.1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简介脱氧核糖核酸(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具有储存和传递信息的能力。电化学DNA传感器兵有检测快速、制作简单、灵敏度高以及选择性好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法医鉴定、环境监测及食品安全检验等领域[1]。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将DNA探针作为敏感

3、元件固定在固体玻碳电极表面,加入具有电活性的物质(如亚甲基蓝MB)作为杂交指示剂,通过检测修饰电极在待测溶液中电化学信号强弱的变化,以确定靶DNA序列的排列;或者将待测基因片段固定在电极表面,然后与溶液中的已标定杂交指示剂的DNA探针进行杂交,来检测待测基因序列。根据指示剂的电化学信号与目标序列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可以对特定DNA序列进行定量检测[2]。2电化学DNA牛.物传感器的制备电化学DNA传感器制备毡括以下四个过程[3]:DNA探针的固定,即要将单链DNA固定到电极表面,形成DNA探针修饰电极。杂交过程,将DNA探针电极放入与之互

4、补的DNA溶液中,两者在电极表面杂交形成双链DNA。杂交的指示,也就是如何将杂交信号转化为可测定的电化学信号。电化学信号的检测,一般将电流、电压或电导作为检测信号。探针DNA需满足以下条件:碱基个数一般为18〜50个,过长会导致杂交吋间较长、杂交效率降低,而过短则缺少杂交的特异性。G,C碱基的组成比例最好在40%〜60%之间,在此范围之外,非特异性杂交将增加。在探针序列内不存在碱基互补区,否则会导致“发卡”,影响杂交效率。避免在探针序列中出现一个碱基连续多于4次重复。为了确保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重现性,在制备传感器的过程中探针序列在电极表面的

5、固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效果直接影响DNA生物传感器的性能。用电化学的手段可以从两个方面对DNA进行检测:一是DNA分子本身含冇的碱基具冇电化学活性;二是DNA两条单链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后能引起DNA本身或是相应电化学指示剂信号的改变达到DNA检测的B的。常用的电化学方法有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谱、差分脉冲伏安法、计时电位法、线扫伏安法等[4-8]。3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电化学DNA传感器己被广泛用于环境检测、药物检测、食品检测、临床疾病的诊断以及新药开发等众多领域,能够根据不同生物具冇不同的基因序列实现对细菌、真菌、病毒等微

6、生物的快速检测,己成为新一代基因检测的重要工具。为了满足更多领域的需求,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需要在灵敏度、检测限、药品用量等多方面不断优化提高。参考文献:[1]ZhangS.,WrightG.,YangY.,Biosens.Bioelectron.,2000,15:273〜282.[2]XuC.,CaiH.,HeP.G.,et.al,Analyst,2001,126:62-65.[3】张爱春,周存.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0,03:66-70.[4]LubinA.A.,HuntB.V.S.,WhiteR.J.,et.al,Anal.Ch

7、em.,2009,81:2150-2158.[4]MillanK.M.,SaraulloA.,MikkelsenS.R.,Anal.Chem,1994,66:2943-2948.[5]ZhangD.,ChenY.,ChenH.Y.,et.al,Anal.Bioanal.Chem.,2004,379:1025-1030.[6]WangJ.,PalecekE.,NielsenP.E.,et.ahJ.Am.Chem.Soc.,1996,118:7667-7670.[7]LeeT.M.,LiL.L.,HsingI.M.,Langmuir,2003

8、,19:4338-434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404028)通讯作者:杜杰(1980-),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DNA生物传感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