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902276
大小:308.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07
《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总结一、有关蛋白质的计算:公式: 3、蛋白质的分子量=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氨基酸数-18×水分子数例1:现有氨基酸6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610个,羧基总数为6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为( )A、598,2和2 B、598,12和10 C、599,1和1 D、599,11和9解析:由条件可以得出R基上的氨基数是10个、羧基数是8个;由前面的公式可得出肽键数=600-2=598;氨基数=2+10=12;羧基数=2+8=10。所以选B
2、。例2、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如图所示),这些多肽中共有的肽键数为( )A、31 B、32 C、34 D、35 解析:切去4个丙氨酸后氨基酸总数为35,肽链数为4,所以肽键数为35-4=31。选A。例3、测得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又测得胰岛素分子量约为5646,由此推断含有的肽链条数和氨基酸个( )A.1和44 B.1和51 C
3、.2和51 D.2和44.解析:依据蛋白质的平均分子量计算公式即可求出。选C。二、物质分子的穿膜问题:需注意的问题:1、膜层数=磷脂双分子层数=2×磷脂分子2、线粒体、叶绿体双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更多资料关注@高中学习资料库求资料加微信:gzxxzlk3、一层管壁是一层细胞是两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4、在血浆中O2通过红细胞运输,其他物质不通过。5、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共穿过0层膜。6、分泌蛋白及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共穿过0层生物膜,因为是通过膜
4、泡运输的,并没有穿膜。7、(一)吸入的O2进入组织细胞及被利用时的穿膜层数:1层肺泡壁+2层毛细血管壁+红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的细胞膜=2+2×2+2+1=9层膜=9层磷脂双分子层=18层磷脂分子。注:若是“被利用”需加线粒体两层膜。(二)CO2从组织细胞至排出体外时的穿膜层数: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1层肺泡壁=1+2×2+2=7层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注:若是“从产生场所”需加线粒体两层膜。(三)葡萄糖从小肠吸收至组织细胞需穿膜的层数:1层小肠上皮细胞+2层毛细血管壁+组织
5、细胞膜=2+2×2+1=7层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例1、若某一植物细胞线粒体中产生的一个CO2扩散进入一个相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则该CO2分子穿过 层生物膜( 层磷脂双分子层; 层磷脂分子)。解析:CO2由线粒体产生由该细胞释放出来,穿越3层膜;进入相邻细胞的叶绿体穿越3层膜,共穿越6层膜。答案:6 6 12例2、人体组织细胞(如骨骼肌细胞)有氧呼吸时需要的C6H12O6和O2从外界进入该细胞参与反应,各自至少需要通过多少层生物膜( ) A、3和4 B、4和5
6、 C、7和9 D、7和11解析:这个物质跨膜数量问题就比较复杂,我们还是用图示加以说明。先看葡萄糖(),机体吸收葡萄糖主要是用于组织细胞的氧化供能;葡萄糖经小肠粘膜上皮进入毛细血管中,形成了血糖。图丙中的①→②→③便是其运输的途径:葡萄糖从小肠进入毛细血管经过4层细胞膜后,还要再穿过一层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2层膜),进入组织液,再穿过1层组织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共通过7层生物膜。这里特别提醒注意两点,一是葡萄糖是在血浆中运输,而不是进入红细胞内被运输;二是葡萄糖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
7、而不是直接进入线粒体。再来看氧气,首先要知道肺泡膜也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其次要知道氧进入血液后,要进入红细胞内与血红蛋白结合并运输;三是氧进入组织细胞后,还要再进入线粒体才能被利用,因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需要氧,而该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中完成的。图丁中的①→②→③→④描述的就是这一比较复杂的过程:出肺泡(2层膜)→进血管(2层膜)→进红细胞(1层膜)→运输到组织器官→出红细胞(1层膜)→出血管(2层膜)→进组织细胞(1层膜)→进线粒体(2层膜),共计11层生物膜。选D. 更多资料关注@高中学习资料库求资
8、料加微信:gzxxzlk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计算:1、解决围绕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计算,首先要了解几组概念:第一组:O2的产生量、O2的释放量、呼吸消耗的O2量;第二组:CO2的总吸收量、CO2的净吸收量、CO2的释放量;第三组: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总量、光合作用葡萄糖净生产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以上三组是相对应的三组,反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具体关系是:光合作用O2的产生量=O2的释放量+呼吸消耗的O2量。CO2的总吸收量=CO2的净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