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_1课件

品行障碍_1课件

ID:19886340

大小:116.5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8-10-07

品行障碍_1课件_第1页
品行障碍_1课件_第2页
品行障碍_1课件_第3页
品行障碍_1课件_第4页
品行障碍_1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品行障碍_1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品行障碍(Conductdisorder,CD)概念品行障碍(ConductDisorder,CD)是指在儿童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这些行为违反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影响儿童少年本身的学习和社交功能,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行为特点反复持续出现这些行为偏离正常儿童常轨,且在严重程度上及持续时间超过同龄儿童所允许的范围具有社会环境适应困难的特征它不是由于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所致的疾病行为内在生物学缺陷可能为产生以上行为的基础,但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文化因素有关沿革早在19世纪初Pinel用躁狂不伴谵妄来形容这类

2、儿童1837年Prichard提出悖德性精神病这一诊断1944年Hewitt和Jenkins最早将儿童的品行障碍纳入行为障碍之中,并将儿童的行为障碍分为三类,即:社会化违法行为、非社会化的攻击性行为及过度抑制行为1976年Rutter提出了至今仍颇有影响的行为障碍分类观,他认为违法犯罪行为直接与攻击性行为相关,因而采用了反社会行为障碍、神经症行为障碍以及混合型行为障碍来对行为障碍加以描述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会DSM-Ⅲ正式将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性行为单独列为品行障碍,用以诊断具有从强奸到暴力行为的儿童。并将品行障碍分为三个类型:单独攻击型、团伙型和未

3、定型1994年DSM-IV将品行障碍归在“注意缺陷及破坏性行为”类别下面,根据行为异常是否出现于10岁以前而划分为儿童期发病和少年期发病(在10岁前无任何品行障碍特征)两个亚型。1991年ICD-10亦将反社会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单独列为品行障碍,并将之分为:(1)局限于家庭关系的品行障碍;(2)非社交性品行障碍;(3)社交性品行障碍;(4)未特定的品行障碍。流行病学各地报道的结果很不一致Rutter等1970年报道英国怀特岛10岁儿童的患病率为3.2%美国1994年的文献报道男性患病率为6%~16%,女性为2%~9%国内罗学荣等报道总患病率为1.45

4、%患病率在少年期高于少年前期,并且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高于女孩,男女的患病率之比为(3~12):1。病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遗传学双生子、寄养子研究神经心理缺陷低水平EF,P300波幅下降神经生化5-HT、5-HIAA、DA、HVA、MAO心理因素情绪不稳、好攻击、冲动性和适应不良等心理特点困难气质、早期依恋同伴的排斥、学业失败社会因素1.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婚姻不和、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父母有犯罪史、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差等。父母管教儿童的方法不当,父母教育儿童的态度不一致,家庭成员之间亲密程度低;父母有酒依赖和反社会行为时

5、,子女发生品行障碍的比例明显增高社会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品行问题和违纪行为与劳动阶层有着明显的关联。违纪青少年来自体力劳动家庭的比例远高于非体力劳动家庭或中产阶级家庭;违纪行为的类型与违纪者的社会阶层有关社会因素3.亚文化因素:儿童青少年所具有的局部文化特征具有反叛性和冲动性;在一些青少年团体或生活阶层中,违法行为已被同化到他们的一般行为当中。亚文化理论认为,CD不一定是个人适应性的问题,而是生活在这一亚文化圈内青少年的“正常”行为而已,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青少年违法行为变得司空见惯或一过性发生都被看做是正常行为的一种类型社会因素4.伙伴影响:儿童

6、青少年违法行为是在团体中通过相互作用习得而来的,儿童触犯规则的可能性与跟违法者接触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相互作用的性质相关,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与违纪青少年为伍者亦容易成为违纪者社会因素5.“标签”作用:儿童一旦有过数次违纪行为,周围人们很容易形成定势看法,并给这类儿童贴上“标签”。这种定势看法不仅使周围人对CD儿童的过失行为变得敏感和关注,也容易促使他们的违纪行为重复发生。社会对违法行为的严厉处置和社会的拒绝、排斥容易使这些青少年再度回到不良团伙中去。因为他们在这类团伙里体会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寻找到自身的社会地位。相反,周围如果对他们的过失行为

7、表示极大的忍耐和宽容,其异常行为反而会降低和减少临床表现攻击性行为(aggression):是指侵犯和攻击他人的行为,可以表现为躯体攻击或言语攻击,如殴打、伤人、破坏物品及虐待他人或动物、性攻击、抢劫等行为临床表现反社会行为(antisocialbehavior):这类行为不合符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如说谎、逃学、流浪不归、纵火、偷窃、欺骗、吸毒等行为。说谎:在儿童期常由于幻想希望获得长辈或老师的表扬而撒谎,或怕做错事受处罚而撒谎。通过年龄的增长及教育,儿童知道行为的是非准则后,常自觉纠正,但有些儿童由于环境及教养因素从说谎中得到益处,因此常采用说谎达

8、到自己目的及愿望,说谎则成为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模式,构成品行障碍。流浪不归:这类儿童常离家出走在外流浪。在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