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STD的定义性传播疾病(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s)是指主要通过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包括阴交、肛交、口交、接吻、触摸等)而传染的一组疾病,简称性病,过去民间称“花柳病”。性病不仅仅发生在性器官上,也可侵犯附属淋巴器官及全身重要器官组织。经典性病:梅毒、淋病、软下疳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第4性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病的概念逐渐被“性传播疾病(STD)”代替,世界卫生组织(WHO)把非淋菌性尿道炎、艾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器念珠菌病、阴道滴虫病、阴虱病、疥疮、乙型肝炎、股
2、癣等也列为性病。已有30余种。现代性病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性传播疾病是一组典型的生物-心理-社会性疾病,它的传播、流行与诸多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流行概况及特征2000年WHO正式公布STD估计数,世界上每天有100多万人感染性病,每年约有4亿新STD患者。其中主要是梅毒1200万,淋病6200万,衣原体感染8900万,滴虫病1.7亿,尖锐湿疣3000万,生殖器疱疹2000万。1995年不同地区15~49岁成人4种STD的估计患病率(%)1981-2000年全国主要性病发病情况1991年卫
3、生部公布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规定8种要监测的性病:艾滋病,淋病,梅毒;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从1987年起,先是在16个城市试点性病监测工作,从1993年起发展为有26个监测点我国性病流行趋势增长迅速:1980年全国仅报告48例,至1988年全国各省市均有性病报告,1981-1988年均增长124.31%.1989-1997年均增长10%-25%.1998年以来年均增长30%.梅毒增长幅度最大,1998年全国梅毒报告数为53768例,是1993年的26.7倍.在某些地区如福州和厦门市,
4、梅毒发病率超过150/10万人,近年东北地区增长迅速长期以来淋病一直为我国报告性病中的优势病种。但是有资料显示:天津,广东,广西和海南4个省市的NGU的报病数超过淋病,居第一位。性病报告存在大量的漏诊和漏报,专家估计,实际性病数是报告数的6-10倍,WHO专家估计,我国目前性病患者数淋病为136.5万,衣原体感染为1820.2万地区分布特点各省性病发病均呈上升趋势沿海开放省份高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城市高于农村,90%以上的性病病人集中在城市,尤其大中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快,交通便利的城市全国有4个性病高发地区:珠江
5、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地区和东北三省.1997年以前以珠三角地区最高,1997年以后以长三角地区最高,有些省市性病发病率在300/10万以上发病率较低的地区有:河北,内蒙,山西,陕西少数民族所在地区如:新疆梅毒发病率为全国首位我国性病地区分布图人群分布的特点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人群广泛多数STD的发病率以男性为多,美国艾滋病患者中90%以上是男性,非洲男女总的发病无差别。不同病种,男女患者性别比例不同。近些年,女性病例逐年升高,男女比例差距逐渐减小,这可能与女性主动就诊人数增加,诊断水平提高有关。性活跃的人群为感染性
6、病的危险人群。20-49岁青壮年占全部性病病例数的90%以上2000年我国人群STD的年龄分布图STD的流行过程传染源----性病病人及病原携带者是STD的主要传染源,他们通过直接性接触或其他类似性行为接触感染他人。----目前我国感染和传播性病的“高危人群”为卖淫嫖娼者和吸毒人员----通过嫖客等“桥梁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近年来性病已在普通人群中发生流行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源性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性病传播方式以非婚性接触为主(占72.03%),其次为配偶传播(占17.98%),间接传播(占9.8%),母婴
7、传播(占0.16%),血液传播(0.03%)易感人群人群对性病包括艾滋病普遍易感,尚无有效的疫苗因此,可以反复感染,也可以久延不愈,时隐时现,反复发作其易感性与患者接触部位的状态(有无破损),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感染的方式、次数以及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高低等有关。流行因素--1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导致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变化,婚外性生活和多个性伴增多贫富差距加大,导致卖淫现象增加人口流动增加流行因素--2性教育薄弱性病临床医疗服务水平低,就诊环境差,性病诊治不规范性病医疗市场混乱,大量耐药病原体出现,如我国各地的耐青霉素淋菌
8、株率高达52.5%-78%流行因素--3艾滋病的出现,非淋菌性尿道炎急剧增加,性病性盆腔炎增多由于性行为方式的多样化,病变的发生部位也成多样性,除生殖器外,肛门、直肠、口咽部等也可发病艾滋病艾滋病亦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