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841307
大小:6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06
《论荀子的宗教精神与价值根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荀子的宗教精神与价值根源提要:历代荀学研究者皆欲对荀子性恶论提出见解,目前已大致明朗化,但是荀子的价值根源建立在何处,仍有争议。一、牟宗三先生认为荀子“大本不立”。二、荀子知性的道德主体,是他的千古创见,是善的保证和价值根源。三、荀子乐教用来感动人之善心,以乐成德和天地、四时相象。四、荀子的宗教精神,以诚养心,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用诚心来守仁行义,能够神化明变达到天德的境界,可见天德就是仁义的源头活水,是荀子为儒家所开创的宗教精神,也是价值的根源。荀子知性的道德主体和宗教精神,可以为中国迈向
2、现代化之路,找到一个生命的根源。前言从荀子一书完成之后,经过了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朝这么多的朝代,都没有注本,直到唐朝中叶才有杨倞为它做注。又过了五代、宋、元、明这么多的朝代,在清朝才又有学者为它来做校正和注疏的工作;和孔子、孟子相比,荀子的研究者,真的是可谓:“荀门淡泊,收拾不佳!”。历代学者之所以厚孔子、孟子而薄荀子,当然不是没有原因的,唐朝“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说:“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读荀子)韩愈评其大醇小疵,尚是褒中寓贬,到了宋朝苏东坡,在其荀卿一文则评
3、荀子之过有如下数端:1.喜为异说而不让。2.非子思、孟轲二位贤人君子。3.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4.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历年来评荀子之过者,大抵不出此四端,清末民初以来荀学研究者人才辈出,对这些问题已大致获得解决,目前第三项“性恶论”遗留下来的问题是:荀子的价值根源到底建立在何处?仍然有待研究。一、所谓荀子“大本不立”、“本原不足”、“礼义之统不能拉进来植根于性善”这是当代哲学大师牟宗三先生在其大着“荀学大略”一书中所指出来的[1],牟先生在此著作中对荀子哲学的研究有极大的正面贡献。他指出荀子
4、具有逻辑之心灵、荀子之思路与西方重智系统接近,要沟通中西文化之命脉,必须将荀子之思路予以疏导而融摄。凡此种种皆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有真正的智慧和真正的生命力在里面,对后来的荀学研究者,起着很大的引导作用,居功厥伟,不容抹煞,但是无论无何,牟先生还是认为荀学非中国正宗之重仁系统,乃宋明儒者所谓之别支也,宋明儒者亦不甚予以尊重。我在民国七十年始读“荀学大略”,相见恨晚,爱不释手,深深的踏入牟先生所建立的荀学体系之中,远绍旁搜各家学者之荀学著作,益加惊叹牟先生哲学功力所凝聚之睿智与其对学术界影响力之深远
5、,台湾、香港、海外之学者论及荀学,几乎或多或少受其精神感召,而采取其观点。大约在八年前开始,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许多研究荀学的论文都说荀子的“大本不立”,或说荀子的“价值根源失落了”,这个问题在我心中盘桓许久,滋生疑惑,于是把荀子原文和其他的论文反覆研究推敲,我发现这个问题是由“荀学大略”引起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下略述笔者不同于牟先生的一些浅见,供学术界诸位前辈及学者专家参考。二、荀子知性的道德主体是善的保证,是价值根源荀子曾经苦心孤诣的建立了知性的道德主体,这个知性的道德主体至今仍鲜为学术界人
6、士所认知,现在我把荀子建立知性道德主体的思想脉络,详细的叙述于后:1.认知心的提出荀子认为“认知心”是人类的本性[2]可以有智的表现:“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3]“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正名)可知“认知心”是人类的本性,而且可以开出智慧。2.认知心的辨知能力荀子说:“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道也者,治之经理。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以正道而辨奸,犹以绳而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正明)这是认知心的辨知能力,以心合于道,说合于心,
7、辞合于说,则可以辨奸,使百家邪说者皆不能乱而窜之。3.认知心具有主体性认知心本身具有主体性,是自由意志的,自禁、自使、不但是人类形体的主宰,而且是道的主宰,荀子说:“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天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辱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诎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解蔽)“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正明)[4]4.认知心具有创造性认知心若能藉着修养功夫,则能虚一而静,达到大清明的境界,
8、若是个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则具有察知万事万物,和创造性的能力,以经纬天地,制割大理。荀子说:“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解蔽)[5]“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然则所为有名,与所缘以同异,与制名之枢要,不可不察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