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转为“学”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与反思

谈“教”转为“学”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与反思

ID:19812773

大小:6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06

谈“教”转为“学”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与反思_第1页
谈“教”转为“学”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与反思_第2页
谈“教”转为“学”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与反思_第3页
谈“教”转为“学”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与反思_第4页
谈“教”转为“学”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与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教”转为“学”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教”转为“学”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与反思摘要:本文从课堂的设计思路出发,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实际片段的分析,探讨如何提升学生自主研宄学习的能力及如何在课堂实践中实现“教”转为“学”,让学生回归到课堂的本体位置中。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匕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关键词:导学;研学;自主探究;梯度引导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17)5-0007-3教师应

2、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而教学应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笔者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实践中实现“教”转为“学”,突破现有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实现物理教学的本真回归。1优化课前备课,重视课前导学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指导着整个教学的过程,每个老师对于一节课的设计都是从教学目标开始的,教学目标是教师组织并引导学生学>』的方向。笔者觉得教师在对课堂进行设计时,需要提出4个问题:(1)教什么?即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2)教多少?即要求学生学到什么程度。(3)怎

3、么教?即采取什么样的课堂形式与教学策略。(4)教会了吗?即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课堂评测。而对于课堂实践如何从师本教育过渡到生本教育,笔者认为主要还是从教学教法上作出适当的转变。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课为例,在“怎么教”这个问题上的设计是课堂设计中最花心思的部分。笔者采用导学案进行课前导学,围绕导学案展开课堂学习活动并进行点拨式教学。导学案设计的目的,是为Y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思考而非普通的课前知识点记忆性活动,同时用作课堂教学的主线,所以它的设计尤为重要,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质量。以下是一份以填空题形式设计的预习案,笔者将把

4、课堂中使用的导学案与此预习案进行对比分析。【预习任务】机械能概念的理解以下是课堂设计使用的导学案,其形式以思考题为主。如图1所示,光滑圆弧轨道最低点与光滑水平轨道平滑连接,水平轨道右端连接一竖直挡板,轻弹簧右端固定在竖直挡板上,弹簧开始处于自然长度。现有一质量为m的小球从圆弧轨道的最高点由静止开始滚下,试分析.•(1)小球从开始下滑到回到最高点的整个过程中,有几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小球受什么力?各力做正功还是负功?动能与势能如何转化?(2)哪些能可以统称为机械能?能通过前面的分析说明理巾吗?(3)假设小球通过图中B点时的速度是v,你能

5、确定小球在B点的机械能吗?求机械能要注意什么问题?可以看到两份学案都围绕着教学H标而设计,但它们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以及课前引导的作用一样吗?从第一份预习案的设计中,可以看到其囊括了很多课堂要点,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更多的是对于课本的阅读以及答案的筛选抄录。笔者并不认为课前导学可以简单地等同为让学生进行课前的教材阅读。如果一个学生通过这样的?a0附?行预习,则学生在课前已经对于机械能守恒有了记忆性认识,如若先有了答案再在课堂中进行探索教学,原本充满趣味的教学活动也就变得乏味,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及训练。尽管教师在课

6、中仍要引导学生猜想、推导、论证,但这种过程也只是学生在已知结论的前提下而假装的科学探宄过程。所以,笔者认为课前的导学并非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内容的直接获得,而是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对新事物进行思考分析,让学生在思考中长智慧,这是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一个关键过程。2课中研讨交流,注重梯度式引导课堂实践中从“教”向“学”过渡,更是教师在课堂上从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转变。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引导者,要求教师在课前有一定的课堂预设,即对课堂中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与问题有一定的预知,同时对课堂的控制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

7、一课中,紧扣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针对导学案中的具体模型及预设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对于学生课堂交流的问题,并没有进行如“什么是机械能”“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之类的直接设问,而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模型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紧密关系,有效地使抽象事物具体化。课堂中,经过小组讨论模型中的能量变化关系,学生可以试着自己总结机械能守恒的内容。其中,一组学生得出了自己对机械能守恒的了解:模型中小球能回到最高点,机械能守恒,小球运动过程中只有秉力与弹力做功,所以对于只有重力与弹力做功的过程,物体机械能守恒。学

8、生通过分析小球的初末运动状态,说出了自己对机械能守恒的看法,这非常值得肯定。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观点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描述有出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其在此问题的研究探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理解。接着,教师提出以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