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802461
大小:972.9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06
《函数的奇偶性-——刁秀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数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青州第三中学学校刁秀华教案背景学科数学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课题函数的奇偶性授课类型新授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任课教师刁秀华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本章节内容选自《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之道委员会审定教材)第三章第四节。作用地位“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一条重要性质,从知识结构上看,函数的奇偶性既是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更多函数的基础,在研究各种具体函数的性质,解决各种问题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重点难点重点:奇偶函数形式化的定义。难点:奇偶函数形式化定义的认识和理解。用定义判定函数的奇偶性。三
2、维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能够判断以图像和解析式表达的函数的奇偶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对称之美,数学之美,体验数学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培养学生审美情趣。2.通过数学探究与数学探究性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教学方法教法设计1.游戏导入,观图激趣。2.搜索探究,形成概念。3.范例分析,加深理解。4.学生交流,发展思维。学法设计1.搜索观察2.实践探究3.分组交流课前准备学生:1.寻找收集生活中的对称美2.准备剪刀一把设计
3、意图1.通过剪纸以及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美活动,让学生感受对称之美,创造对称之美,并意识到数学也可以是美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2.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让学生知道在信息技术时代探究知识有更新更便捷的途径。3.通过数学探究与数学探究性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双边活动第一课时【情景设置】一.剪纸(撕纸)游戏。(http://cache.baiducontent.com/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5392230e54f76665d289027fa3c
4、215cc791a04137be0bf2c271213d3b226215ebb0c01aaa63965477237c39ddffe4ecacbe43f2ef83042710bf73605a26db8bb43&p=aa7ddc15d9c342af49be9b7f0f548532&newp=8549cd1888934eaf5beddb2d0217d57c5c5bc4387ebad4127b9b&user=baidu&fm=sc&query=%BC%F4%D6%BD%D3%CE%CF%B7&qid=&p1=1)二.1.要求:把白纸对折(或二次对折)后,进行剪纸(撕纸)。
5、图案由学生自由发挥。2.观察比较:虽然每个同学剪出不同的形状?但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对称图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二.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美(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1&word=%C9%FA%BB%EE%D6%D0%B5%C4%B6%D4%B3%C6%CD%BC%D0%CE)1.学生举例。课前要求每个同学利用互联网搜索等方式寻找和收集生活中的对称美。2.教师举例1.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创造一个对称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艺术审美。2.提高
6、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游戏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1.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对称之美。产生对“对称”的感性认识.2.区分轴对称与中心对称。3.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实例,激发学生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1.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让学生知道在信息技术时代探究知识有更新更便捷的途径。学生剪纸。老师提出问题:“虽然每个同学剪出不同的形状,但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回答。由此引入初中学过的内容:轴对称,中心对称。学生分组举例生活中的对称美。教师举例,并要求学生回答,哪些是轴对称,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当堂利用百度搜索例子中
7、的“泰姬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建筑上的对称。也可让学生课后去搜索。(麦当劳logo)(对称建筑)(纸风车)(太极符号)【新课讲授】一.观察与探究1.数学中也有这样的对称美。(http://wenku.baidu.com/view/50a3a3b9960590c69ec37697.html)这些是四个函数的图像。从数学科学这个整体来看,数学的高度抽象性造就了数学的难懂、难教、难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是顺应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在需要和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做到从主观入手,从具体开始,逐步抽象。这里以学生们熟悉的函数y=x²为切入点,既做到了“直观、具体”,又很好把握了课
8、堂教学需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