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框架下转喻的内在机制解析

认知框架下转喻的内在机制解析

ID:19797625

大小:3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06

认知框架下转喻的内在机制解析_第1页
认知框架下转喻的内在机制解析_第2页
认知框架下转喻的内在机制解析_第3页
认知框架下转喻的内在机制解析_第4页
认知框架下转喻的内在机制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认知框架下转喻的内在机制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认知框架下转喻的内在机制解析柳安娜 【摘要】:“转喻”一词源于古希腊,指的是“意义的改变”。传统上,“转喻就是用一种表达方式指代另一与之相关的实体的修辞手法”(LakoffandJohnson,1980);并且这种修辞是建立在“某种物质、原因或者概念关系基础之上的词语间的代替”(PremingerBrogan,1993)。然而,伴随着雷考夫(Lakoff)和约翰森(Johnson)(1980)二人对转喻机理的重新定位,使它冲破了原有仅限于修辞的禁锢。实际上,转喻是人类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我们自身的身体经验,

2、遵循于一般系统的规则,并且构成了人类思考和行动的基本框架。由此,人们便逐渐开始在认知视角下看待、理解和运用转喻,它与人类的思想、行为和活动紧密相连。无需掩饰,它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思考、交流和行动方式。可以说,“转喻不是简单的语言实体,而是一种用语言实体表达的概念或认知组织”(Lakoff,1987:84-5),它是一种典型的概念现象(RaddenKǒvecses,1999),一种根植于我们日常思维的认知机制。在人类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时刻彰显着它的概念本质。所以在这点上,转喻的作用和人们所熟知的隐喻是相同的。

3、首要的,它们都被视为概念性的,共同组成了表征抽象概念的基本心理加工机制(Gibbs,1994,LakoffandJohnson,1980)及理解这些抽象概念的关键性认知工具。诚然,它们在观察、认识和了解我们的外部世界时,起到了不可比拟的决定作用。可是,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LakoffJohnson,1980)一书的横空出世,有关隐喻研究的浪潮涌向了全世界。“假设没有常规性隐喻,人类就根本不可能进行抽象思维”(TerriEynon,2002);如果不是隐喻的作用,我们对抽象

4、概念本质的领会,势必要有失偏颇甚至是曲解(LakoffJohnson,1980;Lakoff,1987)。显然,人们严重忽略了具备同等认知加工作用的转喻的存在。直到90年代末,人们才开始慢慢把目光移向转喻,一些有关转喻研究的专著和论文集也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版发行。还有些学者坚信,转喻实则是比隐喻更加基本的认知过程(e.g.Taylor,1995;Barcelona,2000)。事实上,由于它自身所具备的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和表达清晰的独特效用等,转喻早已被广泛运用于各国语言中。作为一种思维机制,人们已经习惯了用转喻来思考

5、,选择转喻来表达、交流及传递内心感受,它已成为人类语言运用范畴中的普遍现象。人们迫切需要这一认知媒介,丰富、提升并能时刻更新对语言的应用;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直接、宽广和便捷的途径,去理解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新奇经验。毋庸置疑,转喻早已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人们日常交流对话的基本特点。而这也正是它在现实中存在的意义,在理论上对其深入探索的精髓。尽管如此,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界对于转喻的研究,若将其系统化,大都是集中在从宏观上对它的本质和分类的演绎(Croft,1993;TumerFauc

6、onnier,2000);亦或是聚焦于其语用功能和运作机制上的分析(Gibbs,1994;PantherThomburg,1998,2004;Barcelona,2000;RaddenKǒvecses,1999;RuizdeMendozaOtalCampo,2002)。而若从微观角度切入,其实,对概念性转喻的每一种可能解释,都是在那一特定场合下,基于人类身体体验的独特标志和象征。众所周知,“意义是内嵌于人类知识和信仰体系的一套认知结构。他们如实地反映了人类在不断生息繁衍的体验过程中,对现实世界中的万物进行分类的心理范

7、畴”(IraideIbarretxe-Antunano)。于是,在我们外界的动态环境支配下,“任何时刻,我们所观察到的动机世界,就像一个汇集了人们行事、言谈及抒发情感的复杂多变的混合体”(DavidHamilton,2004:3)。因而,人们应将意义放在各自亲身的社会实践中来进行动态地解析、破译和构建。无独有偶,“转喻被公认为是促使意义延伸的最基本过程之一”(Dirven,2002:325)。也正是我们的经验世界,得以使这种转喻式的意义延伸成为了可能。实际上,“转喻的字面表达,与它所要传达的真正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可

8、变的、不确定的”(PremingerBrogan,1993)。“在转喻中被激活突显的目标域,往往是由于周围某一特定环境使然”(Lakoff1987:78-80)。“转喻所代表的,不是单纯一个字面意义”(CroftCruse,2006);“它构成了一个由字面表述所潜在引申出的新奇意义创生”(PeterKoch,1999:140)。因此,“对转喻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