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787120
大小:137.00 KB
页数:45页
时间:2018-10-06
《肝豆状核变性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肝豆状核变性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徐评议教授一.前言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又称Wilson病(Wilsondisease,W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肝硬化、脑基底节变性。主要临床表现:青少年,进行性,肢体震颤、肌强直、构音困难、精神症状、肝硬化及角膜色素环K-F。其患病率及发病率。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约1/3万活婴,发病率为15~30/万,基因频率约0.3%~0.5%,杂合子频率稍大于1%。在欧美大多数国家WD较罕见,而在意大利的撒丁岛、以色列、罗马尼亚及日本该病多见。二.遗传学WD基因ATP7B定位于13q14.3
2、,80kb,21外显子/20内含子,1411aa,细胞膜铜转运P型-ATP酶。WD蛋白是重金属转运P型-ATP酶家族中的一员,具有高度的进化保守性,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肾脏中。迄今为止,WD基因突变类型超过200种,其中大多数是错义突变或无义突变,其中东方人群的突变热区为8号外显子,主要是Arg778Leu和Arg778Gly;而西方人的突变热区是14号外显子,为His1069Gln。三.铜代谢的生理途径生理:铜,微量元素,每天从饮食摄入铜约5mg,仅2mg左右由肠道吸收入血。在血液中铜与白蛋白疏松地结合并运送至肝脏。在肝脏内大部分铜转与α2球蛋白结合成具有氧化酶活性的牢固的铜兰蛋白后
3、再释入血液中,部分铜通过胆汁法经胆管排泄至肠道由粪便排出。再有微量铜从尿及汗液中排出体外。正常人血清铜中,约95%为铜兰蛋白,只有5%左右与白蛋白疏松地结合,在人体各脏器中也多以铜兰蛋白形式存在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四.WD病人的铜代谢病理生理:肝脏--铜兰蛋白合成的减少及通过胆汁排铜的障碍导致WD患者的铜代谢呈正平衡状态。由于铜兰蛋白的合成减少,与白蛋白疏松结合的铜显著增加,铜易于弥散到组织,主要沉积于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肾脏、角膜等处(基底神经节内含铜量为正常量的10倍,肝脏、肾脏、胰脏等器官含铜量为正常量的7~10倍)。引起各脏器形态结构破坏与功能改变。与此同时,肝细胞溶酶体
4、无力将铜分泌入胆汁,而从肾小球滤过大量排出。由每日低于80μg的排泄量增加到300~1200μg。体内过量的铜可以对多种酶产生抑制作用,另外,铜离子能产生大量的自由基直接损害细胞膜、细胞内的蛋白及核酸等物质,导致组织器官的功能异常。五.病理改变1.肝脏间质性肝硬化:小叶周边区的肝细胞:核内糖原变性。核内糖原成块或呈空泡状,有中等程度的脂肪浸润。脂肪变性--脂肪滴由甘油三酯组成,以后脂肪滴数量增加,并融合增大。形态学上与酒精脂肪变性相似。线粒体---线粒体体积增大、膜分离、嵴扩张、呈晶体状排列,有空泡、基质呈显著颗粒状。线粒体变化可能在发病机制上与脂肪变性有关。随着D-青霉胺的治疗,
5、线粒体变化可以减轻甚至消失,说明线粒体的变化是由铜的毒性作用引起。肝脏由脂肪浸润到肝硬化这一过程的变化速度个体差异很大。某些患者可发生慢性活动性肝炎。可有单核细胞浸润,多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可有碎屑样坏死,并且这种坏死可越过界板,可有肝实质塌陷,桥接样坏死和肝纤维化,需要与慢性活动性肝炎相鉴别。特点:肝脏病变可自然缓解,也可进展为大结节性肝硬化或很快发展为暴发性肝炎,后者治疗效果很差。在肝硬化形成过程中可能有肝实质的炎性细胞浸润或实质坏死,最终形成大结节性或大结节小结节并存的肝硬化,纤维分隔可宽可窄,胆管增生,还可伴有Wilson病早期的一些病理变化如核糖体变性、脂肪变性等。2.
6、脑纹状体的壳核和苍白球。并可广泛累及大脑的灰质和白质、尾状核、丘脑、小脑及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形态学:大脑半球有不同程度萎缩,壳核和苍白球的体积缩小,软化及空腔形成。组织学:病变部位的神经细胞数目减少、退变、坏死,神经胶制裁细胞大量增生、体积增大,严重者可见继发性脱髓鞘反应。3.肾脏铜在近曲小管沉着,显示肾小管脂肪变性和水样变性。4.角膜铜沉着在角膜后Descemet膜的周围形成棕绿色的色素沉着,称Kayser-Fleischer环。5.脾脏脾脏肿大,包膜增厚。光镜:脾窦高度充血,细胞内有许多细小的棕黄色颗粒(铜样物)。电镜:大部分细胞核破裂,胞质中绝大部分膜性结构溶解成
7、空泡状或消失,可见一定数量的电子密度高的次级溶酶体。6.皮肤皮肤色素沉着,肤色较黑,光镜及电镜下可见真皮内的细胞变性坏死及铜离子沉积。六.临床特点1.起病表现本病大多在10~25岁间出现症状,男稍多于女,同胞中常有同病患者。一般病起缓渐,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肝型:肝病首发,平均年龄为11.4岁;脑型:脑症状首发。平均年龄18.9岁;精神型:平均年龄20~25岁;晚发型在40~60岁发病。其它:少数病例以急性溶血性贫血、皮下出血、软骨病、关节炎、肌痛、皮肤色素沉着为首发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