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唐山大地震》中儒家的孝悌伦理

管窥《唐山大地震》中儒家的孝悌伦理

ID:19786531

大小:5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06

管窥《唐山大地震》中儒家的孝悌伦理_第1页
管窥《唐山大地震》中儒家的孝悌伦理_第2页
管窥《唐山大地震》中儒家的孝悌伦理_第3页
管窥《唐山大地震》中儒家的孝悌伦理_第4页
管窥《唐山大地震》中儒家的孝悌伦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管窥《唐山大地震》中儒家的孝悌伦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管窥《唐山大地震》中儒家的孝悌伦理: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从汶川地震到南方雪灾,从西南干旱到各地洪水泥石流,我们中华民族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千百年来,在面对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时,华夏民族饱经风霜却能岿然不动,无数次吹响“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集结号,这与我们源远流长的家国传统密不可分。笔者将从近期热播的《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中挖掘这种家国传统的伦理根基——儒家孝悌观,从家庭中父子兄弟关系推广到家国社会安定,为我们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找到传统文化根基,从而促进孝悌伦理的进一步推广,也为我们面对更多灾难提供精神支柱。  关键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悌家国    正文    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

2、震》创下票房佳绩,灾难中一个普通家庭生死别离的爱恨纠葛牵动无数观众的心,让人们再一次体会到“亲人”两字的分量,感受到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天佑中华,多难兴邦”不只是一种口号,更是根植在国人心中坚不可摧的信念。万众一心的信念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是中华民族家国伦理的反映,而这种家国观念的根基是儒家的孝悌伦理。“孝悌”是家庭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关系的总原则,是为人之本。本文将结合影片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悌与家国安定的关系等方面来阐述儒家的孝悌伦理,为新时代孝悌的践行提供理论依据。    父慈子孝    影片中的方登是爱恨纠葛的焦点,在地震中她和双胞胎弟弟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只能救一个

3、。在面对这种两难选择时母亲下意识地选择了救弟弟,这使得她怨恨了母亲32年。在地震中死里逃生的方登被一对抗震救灾的军人夫妇收养,她又处在了一个没有血缘但对她恩重如山的家庭中。这一复杂的家庭背景与子女关系处处折射出儒家“孝”的传统,值得我们深思。  孝悌是以人们的自然本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化行为,它根植于人们的血缘天性中。在古代,无论是平民共同生活互相协作的亲情,还是贵族宗法制中与政治家国相结合的阶级性亲情,都是以天然血缘为依托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尽心上》)孟子从人性角度出发,认为孝悌是

4、出于“良知良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具有非功利的性质。影片中多次提及的一句话“亲人终究是亲人”言简意赅地点出血缘亲情的自然属性,无论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怎样的恩怨纠葛,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无法否定的。方登虽然也爱养父母,但那是出于后天培养起来的感恩亲情,是“孝悌”的延伸。她与养父母之间总有无法消解的隔阂,“毕竟不是亲生的”是养母常说的一句话。  孔子言论中常常“孝悌”并举,“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是所有德行之始。其中“孝”又是儒家反复强调的德行,“孝为天之经,地之义,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在父子关系中,儒家倡导“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

5、于孝。”父慈子孝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家庭伦理规范。“慈”与“孝”有着双重内涵。“慈”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它包含养育和教育两方面的内容,是自然本性和社会理性相结合的行为方式。父母对子女不仅仅是“养”,更重要的是要“教”。“爱之必以其道”“爱子,教之以方”即是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对子女的“慈一般都能实现,基于实用主义原则,孔子更强调“孝”。儒家赋予孝很宽泛的内涵,具体到家庭中,孝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爱,包含养体与养志两方面内容,既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也要在精神上关爱父母。《论语·阳货篇》中孔子与宰我有关于“三年之丧”的讨论,孔子认为礼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三年之丧”是以子女对父母抚育

6、之恩的怀念为依据的,孝的本质是基于血缘亲情的情感,本于子女内心对于父母之爱的感戴之情。孔子认为对父母孝顺不仅要“养”,还要“敬”。“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孝养父母“能养”易,“能敬”难,侍奉父母不仅要让他们衣食无忧,更要有虔敬温和的态度,和颜悦色。孔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孝养父母的原则:“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唯其疾之忧”“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等等,这些对于我们现代人敬养父母仍然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影片中有很多祭祀的场景,这也是儒家“孝”中很重要的内涵之一。“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

7、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纪孝行章》)可见孝不仅包含对父母生前的敬养,也包括死后的丧祭。孔子强调丧祭中的情感因素,“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丧葬祭祀不在于外在形式的奢华,内在情感更为重要。唐山大地震中遇难亲人的家属们每年都会在家门口烧纸钱祭奠,痛哭流涕。方登的母亲更是把丈夫和女儿的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