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中医培训课件

穴位贴敷中医培训课件

ID:19771105

大小:7.59 MB

页数:68页

时间:2018-10-06

穴位贴敷中医培训课件_第1页
穴位贴敷中医培训课件_第2页
穴位贴敷中医培训课件_第3页
穴位贴敷中医培训课件_第4页
穴位贴敷中医培训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穴位贴敷中医培训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操作穴位贴敷理论解说:陈永华操作演练:杨学静赵俊胡宝琴讲课大纲1.定义2.概述3.发展历史4.作用机制5.穴位贴敷疗法特点6.适应症与禁忌症7.贴敷剂型-我院8.常用药物9.常用赋形剂10.调剂与制作11.常用剂型12.常用贴敷方法13.穴位贴敷穴位选择14.操作注意事项15.举例:喘证16.注意事项定义是将药物贴附于病人体表或穴位的一种方法。其剂型有贴膏、饼贴、叶贴、皮贴、花帖、药膜贴等。现临床使用较多的是膏贴,因膏贴富于粘性,贴于患者出能固定位置,同时依赖药物的作用,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软坚散结、提脓去腐,生肌收口

2、、祛风除湿、行气消痞的目的。概述从针灸学角度看穴位贴敷疗法属于灸法的延伸,多选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特性的药物(如毛莨、白芥子、甘遂、蓖麻子等)捣碎或研末敷贴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又称为“天灸”或“自灸”,具有一定的“发泡疗法”体征,也称发泡疗法。常用于久咳久喘、腹泻、痹证、喉瘖病、口疮、小儿遗尿等方面的病证。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副作用小等特点。发展历史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

3、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来治疗毒蛇咬伤。当为穴位贴敷疗法的最早记载。发展历史在我国古代的医学名著中有着很多中药贴敷疗法的记录,我们最熟悉的有各种膏药、药油等。穴位贴敷疗法不但国内影响广泛,在国外也逐渐兴起,如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部发明的避孕膏,贴敷在腋下可收到避孕良好效果;日本大正株式会社研制的中药贴膏深受人们的欢迎,如温经活血止痛的辣椒膏等。作用机制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

4、腑联系密切,无论病从外入,或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之十二皮部。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与体表的特定部位。经络学说是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二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药物经皮肤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因此,本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

5、。。现代原理穴位贴敷可刺激局部皮肤,使它充血和加强药物吸收。现代医学认为药物通过穴位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了一个新的兴奋灶,遗留了痕迹反射,长期的后抑制作用改变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机能状态;吸收后使免疫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使肺内有关感受器发生相应改变,进一步使表面活性物质得到调整,以达到止咳、平喘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目的。穴位贴敷疗法特点(一)作用直接,适应证广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

6、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穴位贴敷疗法特点(二)用药安全,诛伐无过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穴位贴敷疗法特点(三)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和仪器。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穴位贴敷疗法特点(四)取材广泛,价廉药俭穴位贴敷法所用药物除极少数是名贵药材外(如麝香),绝大多数为常见中草药,价格

7、低廉,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如葱、姜、蒜、花椒等。且本法用药量很少,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穴位贴敷疗法特点(五)疗效确切,无创无痛穴位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证,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适应症适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如胸痹、偏正头痛、口眼咼斜等呼吸疾病:虚人感冒、慢支、哮喘、老年性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胃肠疾病慢性胃肠炎、胃溃疡、胃下垂、胃

8、肠功能紊乱、慢性胆囊炎等骨科疾病:各类关节炎、颈腰椎病、跌打损伤等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尿潴留、乳汁不通、回乳、慢性盆腔炎等外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适应症皮肤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寻常疣、疮疡等传染科:腮腺炎等五官科:复发性口腔溃疡、过敏性鼻炎等眼科:眼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