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765539
大小:60.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06
《海瑞的荒政思想与主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海瑞的荒政思想与主张[]海瑞的荒政思想与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工代赈”的荒政思想;民本、重农的思想;提倡节俭,反对侈靡的思想;“均赋役”的思想;海瑞“本草救灾”的思想;灾后重建。这些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其荒政思想。[关键词]海瑞;荒政思想;主张;兴修水利[简介]蔡小平,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22[]DO[]A[]1672-2728(2011)01-0111-04一、“以工代赈”的荒政思想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应天十府包括现在江苏安徽
2、两省大部分地区。也就在他出任应天巡抚时,江南遭受严重水灾。这场灾害持续的时间之长,受灾面积之大,实属罕见。正如海瑞自己所讲的那样:“今年水灾实是异常。往年霪雨为害,霜降后水渐消涸,今大不然。江南地气湿热,冬至后不能播麦种,播亦不生。今距冬至九月耳常年播麦之地,尚十有五六淹深水中,来夏麦秋预绝望于今日矣。且灾止一方,犹有转输可望,今则北之淮、扬、徐、邳,南而浙东西,西而应天、太平、广德等府州,莫非水灾之地。”[2](P230)如此严重的水灾造成了“旁郡无可转输.本地无可借贷”的局面。江南大面积田地被淹,从而造成
3、灾区粮价上涨,农民缺粮逃亡的情况十分的严峻。面对这次自然灾害,海瑞亲自勘查,并指出了这次水灾发生的重要的原因,除了夏秋雨水多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水利设施的荒废。他说:“事起近年以来,水利臣旷职不修,抚按也不留心。”)为了排除洪涝,海瑞决定大修水利。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指导三吴地区的治水,海瑞广泛阅读了古往今来的水利文献,为江南治水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苏轼曾在奏疏中指出:“水道松江宜加迅驶,然后官私出力,以浚海口。海口既浚,而江水有力,则泥沙不复积,水患可以少衰。”归有光也曾说:“水全则势壮,故水驶而常流,力分
4、则势弱,故水缓则易淤,此禹时之江所以能使震泽底定,而后世之江所以屡开屡塞也。”从这也理论出发海瑞认识到“三吴水利,当浚之使人于海,从古而然也。娄江、东江系是人海小道,惟吴淞江尽泄太湖之水,由黄浦人海。……日至潮泥,日游积累,日月继嗣,通道填淤,虽日水势就下,而无下可为就也矣,时遭久潦,震荡太湖,因之奔腾四溢,势所必至,为害之大”。因而他认为“若内水急流,则是以冲荡潮泥,免于淤塞”,宜采用以清荡浊的方法。然而救灾的钱粮成了海瑞治理灾害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想出了实施“兴工赈济”、标本兼治的方法。海瑞大胆地将
5、治理三吴水患与赈济灾民有机结合起来。他下令对太湖人海的主流吴淞江加以修浚,劳动力于那些需要救济的灾民,按工发给他们银米。正如他所在《开吴淞江疏》中所讲:“饥民动以千百,告求赈济,臣已计将节年道河夫银,臣本衙门脏罚银两,各仓储米谷并溧阳县乡官太仆寺少卿史际义出赈济谷二万石。率此告济饥民,按工给与银米。”[2]同时提出“兴工之中,兼行赈济”[2](P232)。由于饥荒,灾区的粮价上涨,有钱可能还买不到粮,在这种情况之下,海瑞再次上疏朝廷,要求将苏、松、常三府的漕粮二十万石“照前旨银数改折”,“留米以济江南之饥,折
6、银以济诸员役之用”[2l(P230),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饥民的积极性,使得吴淞江的水利工程在一个多月就完成。从而达到“一举两利”。开通吴淞江之后,海瑞听常熟受灾百姓反映常熟一带的县分也受其害,来吴淞江赴工的的饥民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若是兴工之中,兼行赈济,一举两得,当开白茆”。因而海瑞再次上奏朝廷,要求按照修吴淞江的方法来修白茆河,这样可以将修吴淞江剩余的银两用在这里。不久白茆河的修浚同样获得成功。海瑞也认为这次水利的修浚“分毫无取于民,而一则可以济目前之饥,一则可以兴百年之利”[2](P423)。《明史·
7、海瑞传》这样评价:“海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人海,民赖其利。”I](P5931)海瑞以“以工代赈”的思想为指导,找到了治水的症结,同时利用了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利用灾年工价低的有利条件,进行水利建设。既有力地防止了灾年饥民流窜,造成的社会的不稳定,又解决了粮食的运输问题,保证了灾区粮食的供应,提高了灾民抗击灾害的能力。这种富有时代特色的荒政思想,大大丰富了我国水利史和荒政史。二、民本、重农的思想农桑为国家之本,农业是社会生产的重要的部门,是传统社会的主要经济。中国自古就以农业立国
8、。因而历代稍有作为的统治者都会将农业摆在社会经济的首位,推行劝课农桑的政策。海瑞认为足民利国的根本途径就是重视农业的发展。因而他指出:“农桑耕织,衣食之源,四民首务,而所当知。丈夫当年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妇人终岁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假使尔民尽耕,尔妇尽织,则尔众之衣之食,当有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矣。”[2](P276-277)他认为农业是“养老、慈幼、赡生、祭往之需”的物质基础。倘若“耕或不勤,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