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复习重点

美学原理复习重点

ID:19758931

大小:4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05

美学原理复习重点_第1页
美学原理复习重点_第2页
美学原理复习重点_第3页
美学原理复习重点_第4页
美学原理复习重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学原理复习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

2、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

3、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近代:梁启超、王国

4、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6.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

5、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他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7.美是什么?日常生活中的“美”与美学学科领域上的“美”的区分:日常生活中使用“美”的概念比较随便,例如炎热的夏天吃一根冰棍,你会说“多美啊!”。这些都不是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概念。广义的“美”的概念与狭义的“美”的概念的区分:狭义的“美”的概念是指我们将在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

6、式的美。而广义上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8.柏拉图观点: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奇妙无比的“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是客观的。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恒的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9.中国美术界的代表人物:①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②吕荧、高尔太:

7、美是主观的。美在心不在物。就美与美感的关系说,是美感决定美;③李泽厚: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④朱光潜:主客观的统一。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10.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命题,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第三,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11.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8、。唐代青原惟信禅师有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