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由审美疲劳论和审美活动特征

第九讲由审美疲劳论和审美活动特征

ID:19753387

大小:65.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05

第九讲由审美疲劳论和审美活动特征_第1页
第九讲由审美疲劳论和审美活动特征_第2页
第九讲由审美疲劳论和审美活动特征_第3页
第九讲由审美疲劳论和审美活动特征_第4页
第九讲由审美疲劳论和审美活动特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九讲由审美疲劳论和审美活动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九讲由“审美疲劳”论及审美活动的特征2004年,由电影《手机》引发的“审美疲劳”一词,红遍大江南北、网上网下,它不仅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而且引来不少学者纷纷撰文探讨这一极富现代意义的美学命题。2005年,同名小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严格地说,“审美疲劳”并不完全是个美学命题,因为它在电影《手机》中是用来调侃现代人婚姻状况的,因此而具备深刻的社会学意义。但是,倘若要对“审美疲劳”的深层原因探个究竟,并由此窥见审美活动的深层机制,却终究要牵涉到美感这一关键问题,因为审美活动与美感常常是互为表里的。记得朱光潜先生曾在他的《文艺心理学》中开

2、篇就说:“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怎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的问题还在其次”。为什么这样说呢?朱先生对此又作了解释:“事物能引起美感经验才能算是美,我们必先知道怎样的经验是美感的,然后才能决定怎样的事物所引起的经验是美感的”。这段话如果说得简洁明了一些,那就是:要知道什么是美,必须先知道什么是美感。因为一件事物美与不美,终归还依赖于人对它的判断与评价,终究要通过人的美感得到确证。所以,离开人的审美活动、离开人的美感去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事物,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那么,什么是审美活动呢?

3、一、何谓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社会的人特有的一项实践活动,它包括对美的感受、体验和评价,也包括人的审美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创造活动。广义地说,它还可以包括人的审美教育活动,即通过审美对自身人格进行重新塑造。我们之所以强调审美活动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是出于以下理由:1、审美活动不是单纯的生物学现象宇宙万物之中,无机物和植物不能审美,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那么动物呢?19世纪中叶,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提出“动物审美论”,认为人和动物的审美能力一致,所以人的审美能力只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学问题。例如不少鸟类,其中雄性个体有极其绚丽的羽毛,每逢

4、特定时节,它们便会在雌性面前展现羽毛之美,譬如雄性孔雀开屏。有的还以优美的鸣叫、有节奏的舞蹈动作来博得对方的欢心。达尔文据此推论说,这些美的展示,必然能激得对方的赏识,要不然岂不是白费工夫?!然而,达尔文的看法并不确切。某些雄性动物的美,属于第二性征。它们的所谓“审美活动”,主要发生在发情期,是一种求偶行为。这些雄性个体,如在未成年期即遭阉割,它们的所谓美的特征,也告退化。而且,它们只能给自己的同类雌性对象展示某种“美”,却不能欣赏自然界的美。135那么动物究竟能不能审美呢?这一问题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特别是随着现代生物学的发展,

5、人们似乎找到越来越多的关于动物“审美”的例子。譬如:有些歌鸟,如白喉麻雀,可以根据该物种所有成员使用的调子和节奏的基本样态进行富有个性的即兴表演。沙丘鹤能完成复杂的双簧舞:它们屈膝、转向、竖趾旋转,用一种足以打动任何舞蹈动作设计者的富于灵感的双人舞姿势拍动着它们的翅膀。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雄性园丁鸟的行为似乎更是“审美的”,它们搭建和装饰理想中的蜜月场所。其结构和布置会让人吃惊:有些鸟通过把石头或棍棒摆成环形来划分出一块区域,其他鸟用草搭建拱洞或风洞。基本场所用有色的花瓣、叶子、石子或可用的任何东西精心而巧妙地加以装饰,瓶盖、纽扣这

6、些人工制品也不例外……不过,目前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动物是不能审美的,只有人才能欣赏美和创造美。2、在审美活动中,美需要社会人群分享审美具有无私性,美从来都需要供他人欣赏。即使是自我欣赏的美,如梳妆打扮,也需要与别人共享。如《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適为容?”(適,喜悦)司马迁说“女为悦己者容”,建安诗人徐幹的《室思》也写道:“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其实不独梳妆打扮如此,人的审美活动包括一切艺术活动在内,都需要社会人群分享。艺术家的创作和表演,总是要期待读者或观众的欣赏,总是要期待自己的“知音”。如司马迁要把

7、《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司汤达创作出《红与黑》之后,认为大概100年后才真正有它的读者。司汤达云:“到1880年的时候,将会有人了解我。”“我抽了张彩票,得奖的号码是:1935年拥有读者。”又说:“我一定要为二十世纪而写作。”参考赵隆勷《司汤达和〈红与黑〉》,北京出版社,1983年从某种意义上说,美需要社会人群分享,反映出审美活动是社会的人在精神上、情感上进行交流的特定方式。如同康德所指出的,审美表现着人适应社会、向往社会的内在需要,美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引起兴趣。他说:“如果一个人被抛弃在一个荒岛上,他就不会专为自己而去装饰他的

8、小茅屋或是他自己,不会去寻花,更不会去栽花,用来装饰自己。”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1节,据朱光潜译文。3、审美活动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更新审美活动的历史变迁,最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