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642529
大小:2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4
《师说(粤教版高二必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师说(粤教版高二必修)师说(粤教版高二必修)师说(粤教版高二必修)师说(粤教版高二必修) 《师说》第二课时教案 深圳市南头中学刘加军 【知识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对学生断句、重读、语气等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提高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探究,使学生建构起尊师重教的思想,养成尊师好学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解题:《师说》,联系以前学习过的《马说》和《捕蛇者说》等文章来看,说应该怎么解释? 请同
2、学来说一说。 《师说》就是说师,说,一种文体,比较论更加自由,可叙可评可抒情。 二、文本探究: (一)激疑:这篇文章韩愈说写给谁的?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写给李蟠的:作师说以贻之。 李蟠何许人也? 韩愈的学生,17岁的小伙子。 韩愈呢?请同学结合注释和资金了解介绍一下:教师强调: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
3、家。《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问题来了,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代文学宗师的韩愈为何给一个17岁的毛头小伙子写这么一篇流芳千古的文章?那么多学生为什么专门写给他呢?文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原因?请同学找一找。 在哪里?最后一段。 请同学概括一下。 三条原因:一、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能行古道 结合文章来看,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同学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引导: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
4、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不拘于时 请同学诵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大家听诵读的效果如何,找同学提建议,再换人读。指导断句、重读、语气,读出感情。 韩愈应该是怎样的感情呢? 请同学说,不急于下结论,存疑,留待以后解决。 (二)、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这里的“古道”指的是什么? 古人的从师学习之道。 对此,文章有没有解说?如果有,在哪里?? 引导学生看第一段。 这里是如何阐释古人的从师之道的呢? 请同学考虑给第一段分层次。 分为两层:1、古道的核心:学者必有师 2、从师的原则:无贵
5、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作者阐释“古道”仅仅是讲道理吗?有没有举例呢?在哪里?请找出来。 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概括地说,属于面上的例子) 还有没有? 倒数第二段: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具体说,属于点上的例子) 两个例子点面结合,说服力增强,同时呼应了第一段的说理。使文章对古道的阐释由抽象到具体,渐渐地清晰化、明朗化。 你能不能给大家举一个象孔子那样实践古人之道的例子?把他们的做法和文中对从事之道的阐释比照一下,看看有哪些相同点。 程门立雪的杨时,向李达、艾思奇请教哲学问题的毛泽东等 杨时:学者必
6、有师 好学精神和尊师重道,成为著名的理学家,很有影响的政治家 毛泽东: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结:这是古人伟人的从事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三)、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 找人翻译此句: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请同学认真阅读第二段,找出其中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 耻学于师于其身则耻师焉不耻相师耻师:以从师为耻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请给本段划分一
7、下层次。 三个层次应该可以顺利分出。 在每个层次的分析中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点? 都用了对比。 怎样对比的呢? 古圣人――今众人; 对子―――对己; 百工―――士大夫; 这种对比的直接结果是什么?在段中标化出来读出来。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小学而大遗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这三组对比中,你对哪一组对比的感受最深?请谈一谈你的感受。 示例:家长给孩子找家教,而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