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9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ID:19576429

大小:603.50 KB

页数:223页

时间:2018-10-03

上传者:U-1390
2019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_第1页
2019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_第2页
2019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_第3页
2019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_第4页
2019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2019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一、重点产业创新链(群)16(一)工业领域161.高性能特种材料161.1重卡汽车用高性能摩擦材料161.2轻质高导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161.3陶瓷基复合材料紧固件171.4耐高温高强韧抗腐蚀铁铝基共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171.5高性能动力锂离子电池、电极关键材料的技术181.6新型宽温FFS液晶显示材料技术研究181.7太赫兹产生与探测晶体材料与应用191.8面向航空航天的润滑耐磨复合材料191.9掺杂压电单晶材料研究191.10电子级高纯试剂材料研究202.石墨烯212.1新型三维石墨烯制备及其自驱动集成天线应用研究212.2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及低成本宏量制备技术研究212.3晶圆级多层石墨烯制备及其在柔性光电器件应用研究212.4大幅面石墨烯智能复合材料及其智能结构的制造与应用222.5石墨烯轻质结构吸波材料的制备技术与应用开发222.6石墨烯改性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开发232.7石墨烯生产膨/晶化产业化设备232.8以天然石墨为原料的石墨烯大规模产业化工艺技术242.9高性能石墨烯基超级电容设计及应用研究242.10石墨烯改性润滑剂(油/脂)规模化制备技术243.有色金属253.1高性能钛合金丝材制备技术253.2高强韧钛合金大规格板材制备技术253.3大规格钛基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开发263.4高纯钼单晶材料制备技术263.5核用高性能钼合金制备技术27223 3.6核用高精度锆合金薄壁管材制备技术研究273.7难熔铌合金深过冷凝固制备技术283.8高稳定性大容量难熔金属/铜合金高压触头材料及关键制备技术293.9超大规格锆板材及锆/钢复合板材关键技术293.10高性能镁合金热机械精密成型技术304.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304.1飞机总装智能生产线建模与仿真优化技术304.2复合材料机翼自治愈结构制造技术314.3航空发动机叶片类零件抗疲劳制造技术314.4大尺寸复合材料整体壁板液体成型技术324.5航空通用智能测试系统334.6航空机载传感器344.7航空航天结构功能一体化部件制造技术344.8航空复合材料构件自动铺丝技术与设备354.9高强度大尺寸蒙皮成形新技术364.10仿生微小通道换热器设计及加工工艺技术研究365.智能电网375.1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375.2强电磁脉冲对关键电气设备的损伤机理研究及样机设计385.3综合能源服务关键技术与系统化平台385.4中高压交流限流器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385.5中压直流开断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395.6智能配电网就地化保护关键技术及装备395.7智能配电网中性点柔性接地技术405.8高压气体断路器数字化平台建设及关键技术405.9接入中压直流配电网的分布式能源多端口变换系统405.10智能变压器设备规模化运维监控平台技术416.通信416.1民用HF/VHF信息传输与组网系统研发416.2智能机器设备的实时远程控制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发426.3大规模高动态高效接入与组网架构426.4大规模MTC与uRLLC异构共存技术研究与验证436.55G基站预商用设备关键技术研究43223 6.65G组网技术研究及网优工具研发436.7基于5G终端试验样机关键技术研究446.85G多网融合互联网环境下5G终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446.9面向任务的高可靠智能数据链456.10面向无缝覆盖的空基通信组网技术457.北斗导航与卫星应用467.1北斗星地增强传感器467.2北斗导航智能终端467.3北斗机载多模导航引导设备477.4北斗位置雷达及自动避障技术477.5SAR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图重建技术477.6多源高分遥感数据应用制作及三维可视化技术477.7低轨遥感卫星高动态指向跟踪技术487.8遥感卫星数据移动接收站487.9便携式卫星遥感终端497.10泛北斗卫星综合应用创新示范498.大数据与云计算498.1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关键技术及应用498.2工业领域实时大数据异构处理优化技术508.3云数据中心智能管理优化技术508.4数字化人文及文化资源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利用关键技术518.5区域生态监管大数据处理技术与应用518.6领域并行处理云服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示范528.7基于“云-边-端”的工业装备自主保障技术528.8智能制造生产线质量大数据分析技术528.9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公共安全管理平台538.10面向“一带一路”的高效物流数据分析与服务539.网络安全549.1物联网数据安全保护关键技术及系统549.2面向互联网服务的隐私保护关键技术549.3云平台安全支撑关键技术与平台研发559.4云环境下密文数据库系统开发与应用559.5基于AI的恶意加密流量检测与防御技术56223 9.6大型勒索软件检测与防御平台569.7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防护技术和产品579.8中低轨卫星通信安全组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平台开发579.9面向云计算的高性能国产密码服务设备研发5810.量子信息5810.1参考系和测量设备无关的即插即用型量子密钥分发技术5810.2量子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技术5810.3多场景条件下基于多粒子纠缠态的信息传输关键技术5910.4量子雷达探测关键技术研究5910.5量子深度神经网络目标识别技术6010.6量子通信系统用高性能压电单晶致动器6010.7基于高性能电光晶体的低驱动电压电光调制器6110.8基于高性能非线性晶体材料的波长转换器件6110.9弱信号量子探测关键技术研究6210.10复杂天候光学量子成像技术6311.物联网与区块链6311.1支持匿名授权的可信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6311.2基于NB-IoT的物联网系统架构及示范应用6411.3物联网异构互联与数据共享交换关键技术研发6411.4RFID系统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6511.5基于区块链存储的物联网数据自主管控研究6511.6区块链评测体系与评测方法研究6611.7基于区块链的多域物联网可信受控共享技术及系统6611.8基于区块链的数据隐私保护与可监管研究6711.9区块链数字发票系统研发6711.10区块链大规模数据安全存储与传输研究6812.机器人与无人机6812.1高海拔偏远地区无人机应急物资输送平台研究6812.2基于人工智能的巡检无人机6912.3高层建筑消防特种灭火无人机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6912.4高可靠无人机自主与智能飞控技术6912.5无人机高精度多源信息容错与自主导航技术7012.6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系统70223 12.7高危环境无人自主交互操作技术与装备7112.8复合型智能自主移动操作机器人7112.9外骨骼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7212.10多移动机器人协作控制关键技术研究7213.人工智能7213.1VR/AR与智能机器人7213.2大数据人工智能7313.3互联网人工智能7413.4群体智能技术7413.5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7513.6深度学习技术与系统7613.7无人系统7613.8智能感知技术7713.9智能交通技术7813.10智能教育与智能政务7814.高端制造装备7914.1基于互联网+装备制造云服务系统开发及应用7914.2高强钢钢板生产工艺装备研发8014.3高精度五轴卧式加工中心8014.4高端跨尺度多功能精密去除制造装备8014.5轴齿高效复合柔性加工单元与智能管控技术8114.6轨道交通系统车轴智能磨削专用数控磨床8114.7耐高温复合材料的先进抛光技术与装备8214.8绿色环保印刷、包装技术与高端装备8214.9高端器件制造微操作技术与装备8314.10高品质混凝土骨料回收再利用技术与装备8315.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技术8415.1电动汽车检测线核心装备及数据融合关键技术8415.2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8415.3电动汽车高性能动力电机及其新型控制关键技术8515.4电动汽车高密度锂电池性能提升与能量管理系统关键技术8515.5重型L4级自动驾驶混合动力矿用车关键技术8615.6电动汽车高转速电机-传动一体化变速增扭关键技术87223 15.7商用车辆新能源开发、应用一体化关键技术8715.8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测试监管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8815.9无人车环境感知及多源信息融合关键技术8815.10甲醇汽车关键技术8915.11智能网联汽车车内无线通信组网技术研究8916.精细化工9016.1绿色含氟化学品的开发及工程制备技术9016.2煤焦油提取酚制备芳香醚的绿色甲基化工艺开发9016.3苯酚合成苯甲醚绿色环保工业化技术开发9116.4新型功能性化学品研发9116.5油田用绿色化学品的制备及其应用9216.6高性能催化剂和工艺助剂的制备关键技术开发9216.7成品油添加剂关键技术开发9316.8抗氧剂类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9416.9航天器用流体润滑剂的工业研发9416.10煤基高值精细化学品开发9417.科技文化融合9517.1文化艺术展演技术集成系统装备的研发与应用9517.2数字内容创意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研究9517.3新型文化消费产品或设备开发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9617.4新媒体关键共性技术研究9617.5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9617.6数字出版数字设计关键共性技术研究9617.7动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9718.科技服务业9718.1科技服务业在相关行业领域应用支撑技术与示范9718.2技术转移服务中的关键共性技术与示范9718.3创业孵化服务中的新技术、新模式等技术与示范9818.4科技金融服务业关键技术与示范9818.5研发服务外包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9818.6研发设计和工业设计关键共性技术及示范98(二)农业领域99223 1.农业农村资源循环利用与绿色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991.1秸秆资源在农田土壤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示范991.2玉米废弃物资源产业化研发及示范1001.3畜禽养殖废弃物(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1001.4种养结合系统中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1011.5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技术、制剂研发与示范1011.6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技术集成与示范1021.7适宜关中、陕北、陕南农村的生态环保智慧厕所研发及示范1021.8城乡建设废料在乡村空间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1032.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面制品工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1032.1小麦特异性状遗传资源挖掘与利用1032.2高直链淀粉小麦品种选育1042.3强筋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1042.4彩色及糯质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1052.5小麦绿色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1052.6陕西传统面制主食品产业提升及示范1052.7小麦全麦粉食品工业化生产与示范1062.8利用小麦加工副产品开发新健康食品技术集成与示范1063.羊乳全产业链生产技术研发与示范1073.1新型婴幼儿配方奶粉研发与中试1073.2新型功能性中老年配方羊奶粉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1083.3特殊医学人群及特殊人群功能性羊乳研发及应用示范1083.4特色生物活性羊乳制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1083.5羊乳及羊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1093.6液态羊乳及发酵羊乳加工关健技术研究与示范1094.蔬菜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1104.1蔬菜抗性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1104.2蔬菜灾害性病虫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应用1104.3蔬菜精准施药与农药控施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1114.4半封闭式玻璃温室栽培环境智能化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1114.5设施蔬菜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111223 4.6设施蔬菜栽培环境实时监测智能系统开发1124.7蔬菜提质增效生产技术模式及绿色生产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推广1125.饲草繁育和高效栽培加工利用产业链1135.1苜蓿-根瘤菌共生抗逆基因挖掘与育种体系构建。1135.2高产抗逆苜蓿新品种选育与示范1145.3苜蓿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1145.4高品质苜蓿饲草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1155.5陕南山区多年生菌草高效栽培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1155.6陕北冷凉区菌草越冬技术研究与示范1165.7菌草高效加工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1166.智慧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1176.1“传统媒体+互联网+移动终端”现代农业科技信息集成推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1176.2“互联网+农业科技资源”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1186.3农业气象、病虫害、苗情检测智能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1186.4物联网+粮食作物大数据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1196.5物联网+果业大数据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1196.6物联网+畜牧业农技大数据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1206.7“物联网+特色农产品物流可追溯”技术集成与应用1207.农业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1207.1粮食精准播种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1217.2大型牲畜智能化养殖技术及装备研发1217.3蔬菜标准化育苗及机械化移栽装备研发与示范1227.4丘陵山区林果机械化作业装备研发与示范1227.5精准施药技术与智能植保机械研发1237.6果蔬保鲜防腐包装运输机械研制1237.7陕茶智能精制加工技术装备研发1247.8适度规模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发与示范124(三)社会发展领域1251.常见病、多发病关键技术研究创新链(群)1251.1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1251.2消化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125223 1.3呼吸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1261.4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1261.5神经、精神疾病防治新技术研究1271.6感染性疾病防治新技术研究1271.7妇科、产科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1281.8儿科临床用药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1281.9口腔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1281.10骨科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1292.生物技术及智慧医疗新技术研发创新链(群)1292.1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技术研究1292.2细胞与免疫治疗关键技术研究及配套产品研发1302.3病原体快速、同步检测系统及抑制剂的研发及应用1302.4恶性肿瘤基因检测及肿瘤预警预测数据库开发研究1312.5疫苗关键技术研究1322.6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在体细胞突变基因功能评估的应用研究1322.7人体器官及细胞组织损伤保护与治疗技术研究1332.8医学影像诊断分析系统研究1332.9远程会诊智能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1332.10智慧医疗与养老技术及系统研发1343.新药创制及医疗器械关键技术创新链(群)1353.1化药创新药物研究1353.2生物创新药物研究1353.3药物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1353.4医用金属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1363.5生物医用功能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1363.6新型血管支架的研发与应用1373.7基于3D打印技术的医疗器械产品研发1373.8高端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1384.中医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创新链(群)1384.1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及推广1384.2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筛选及提取关键技术研究1394.3特色优势药用资源创新研究1394.4中药功效物质基础辨识核心技术研究140223 4.5组分中药配伍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1404.6中药经典名方防治重大疾病评价及诊疗标准研究1414.7重大及难治性疾病的中医药规范化诊疗方案及疗效机制研究1414.8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应用研究1424.9皮肤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应用研究1424.10基于大数据的陕西中药综合信息智能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1435.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关键技术创新链(群)1435.1渭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1435.2秦岭水源涵养演变机制及其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1445.3分散式污染生态治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1455.4土壤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1455.5关中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1455.6工业废气污染高效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1465.7工业废水的高效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1465.8电器拆解废物处置及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1475.9市政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关键技术与示范1476.汉江流域经济带水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与示范链(群)1486.1汉江流域水源地面源污染特征及控制技术方法研究1486.2湖库水体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1486.3浅层滞缓流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1496.4汉江沿线污水安全收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1496.5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1506.6沿江及滨河湿地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1506.7特色加工废水循环利用与处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1516.8汉江经济带绿色生态产业链建设与示范1517.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传播与公共安全技术创新链(群)1527.1文化遗产探源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1527.2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管理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1527.3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1537.4丝路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关键技术与展示系统研发1537.5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1547.6红色旅游产品创新研究及应用示范1547.7陕西地区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材料与关键技术研究154223 7.8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1557.9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1557.10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156二、特色产业创新链(群)156(一)工业领域1561.关键集成电路研发特色产业创新链(群)(西安市重大技术需求)1561.1多协议内嵌自检测修复存储器研发1571.2高功率密度高性能存储器电源管理芯片研发1571.3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异构多核处理器的研发1581.4面向新型存储的STT-MRAM材料及集成技术研究1581.53DNAND封装生产与技术研究1591.6高端集成电路测试研究1592.智能机床及工具装备技术研发特色产业创新链(群)(宝鸡市重大技术需求)1602.1智能数控系统研发与应用1602.2智能机床研发与应用1612.3高效数控环面蜗杆磨床的研发1622.4新一代齿轮磨床专用数控系统研发1632.5高精密球面车床研制1632.6大批量轴类零件的热后磨削及检测智能线1642.72.5m高精度车磨复合数控机床的研发1652.8车铣复合功能部件开发及应用1662.9数控机床功能附件BMT63动力刀塔开发设计及XR300关节机器人的应用1662.10高速高精度长寿命刀具的研究1673.锂电池材料装备关键技术研究特色产业创新链(群)(咸阳市重大技术需求)1683.1正极材料全密封气氛保护旋转式烧结炉1683.2高镍三元材NCM811研发与示范1683.3新型负极材料连续碳化及连续石墨化提纯工艺研发1693.4HLST宽幅铝箔铜箔套位涂碳涂布机1693.5功率和能量密度综合最优的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开发与示范1703.6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结构优化技术研究1703.7连续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电池箱170223 3.8镍氢电池隔膜1714.新能源动力电池特色产业创新链(群)(渭南市重大技术需求)1724.1高端电池级N-甲基-2-吡咯烷酮(NMP)合成与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1724.2大倍率、长寿命磷酸铁锂电池的研究与应用1724.3电池智能节能动力总成研发及应用1734.4高能量汽车类锂离子电池单体技术研发与应用1734.5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与应用1744.6高比功率、长寿命工具类动力电池单体技术研究与应用1744.7高端动力电池用功能性电解液研究与应用1754.8负极材料钛酸锂的改性工艺技术及应用研究1754.9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回收技术研发1765.弃光弃风弃疏干水制氢及氢能特色产业创新链(群)(榆林市重大技术需求)1765.1风电光电网电与制氢系统耦合关键技术研究及其示范1765.2高纯度制氢装备研究设计及其示范制造1775.3高压气态储氢气罐设计及其示范制造1785.4高压气态储氢系统设计与控制及其示范应用1785.5高压气态氢气加注系统设计及其示范应用1795.6液氢储氢供氢加注产业链设计研究1795.7超高真空多层结构液氢瓶的设计与示范制造1806.机械制造特色产业创新链(群)(汉中市重大技术需求)1806.1高档滚珠丝杠副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生产线建设1806.2车齿技术及高精度新型车齿刀研究与生产1816.3飞机起落架复杂零部件数控加工防差错技术研究与应用1816.4超细硬质合金材料及高速加工刀具研究与示范1826.5高端机床装备配套轴类、盘类锻件产业化开发1836.6医用旋转工具加工装备研发及工艺研究应用1836.7丝杆中径卡规技术研发及应用1847.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应用特色产业创新链(群)(商洛市重大技术需求)1847.1天然硫酸钡透明功能材料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1847.2食品级印铁图层专用材料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1857.3高端油墨功能填料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1857.4防腐纤维填料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186223 7.5超细二硫化钼的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1867.6黑色绢云母提纯增白技术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1868.钢铁材料清洁生产特色产业创新链(群)(韩城市重大技术需求)1878.1低碳绿色炼铁技术研究与应用1878.2高品质板带钢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1888.3烧结烟气脱硫脱销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1888.4冶金渣制备高活性粉体材料研究与应用1898.5冶金废水零排放再生回用系统构建与关键技术开发1908.6煤气高温超高压发电技术研究与应用1908.7钢铁企业余热与城市供暖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1918.8新型环保长寿连铸中间包系统研发与应用1918.9冶金粉尘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1928.10炼铁工序兰炭末分级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192(二)农业领域1939.苹果特色产业创新链(群)(延安市重大技术需求)1939.1苹果特色加工品优质原料生产技术及加工工艺研究1939.2无人机在苹果园病虫防治中的应用与示范1949.3苹果生物有机肥研发及果园土壤修复技术集成示范1949.4山地苹果新优品种引进、筛选及优质苗木繁育与示范推广1959.5苹果采后气调贮藏关键技术及果品分选技术集成应用19510.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特色产业创新链(群)(榆林市重大技术需求)19610.1特色沙生植物开发利用及其产业化示范19610.2开展相关高效栽培及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19610.3相关采收加工机械装置研制试验示范19710.4特色沙生食用、药用植物有效成份提取工艺研究19810.5特色沙生植物相关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19810.6特色沙生植物开发利用产业化模式研究19911.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生产关键技术特色产业创新链(群)(杨凌示范区重大技术需求)200223 11.1移动式环保型栽培基质袋制作和基质自动装填机研发20011.2新型棚体结构与绿色能源利用设备开发与示范20011.3设施蔬菜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20111.4设施蔬菜周年高效优新生产模式开发与示范20111.5新型大棚设施设备与蔬菜产业链集成与示范202(三)社会发展领域20212.中药特色产业创新链(群)(铜川市重大技术需求)20212.1优势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20212.2中药饮片创新研究20312.3“药王故里”优势特色中药挖掘与创新研究20312.4中药材生产智能设备开发研究20313.道地中药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特色产业创新链(群)(安康市重大技术需求)20413.1安康道地中药材种苗快繁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20413.2安康道地中药材生态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20413.3安康道地中药饮片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研究20513.4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20513.5配方颗粒提取废弃物及药材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研究与产业化206(四)支持额度206(五)联系咨询206三、一般项目207(一)工业领域2071.电子信息2072.新材料2083.光机电一体化2094.能源化工2095.科技服务业210(二)农业领域2101.农业种植210223 2.农业养殖2113.农产品加工及质量安全2124.农业装备及信息化2135.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生态修复213(三)社会发展领域2141.疾病防治2142.药物与医疗设备2153.中医药现代化2154.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2165.新型城镇化2166.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2167.公共文化216(四)科技扶贫2171.支持重点2172.申报要求219(五)支持额度220(六)联系咨询220四、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20(一)支持项目2201.重点项目2202.一般项目221(二)支持领域221(三)申报要求221(四)资助额度222(五)联系咨询222223 一、重点产业创新链(群)(一)工业领域1.高性能特种材料1.1重卡汽车用高性能摩擦材料研究内容:针对重卡汽车制动系统对高性能摩擦材料的迫切需求,开发新型高性能陶瓷基摩擦材料及其摩擦副/片制备技术,主要包括摩擦材料成分体系优化设计、合成方法、摩擦性能、以及摩擦副/片服役性能等,揭示摩擦磨损机理,提升材料强度和耐磨性,增强使用稳定性和寿命,在重卡汽车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考核指标:建立重卡汽车高性能摩擦材料制备技术规范,开发出2种以上典型摩擦副/片产品,应用于重卡汽车等领域,取代进口,形成产业化示范推广,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陶瓷基复合材料刹车盘/片摩擦材料:密度1.9-2.2g/cm3;极限工作温度1300℃;拉伸强度≥120MPa;压缩强度≥180MPa;弯曲强度≥150MPa;层间剪切强度≥15MPa;冲击韧性≥25KJ/m2;摩擦系数0.35-0.45;刹车盘磨损率≤0.05µm/(面·次);刹车片磨损率≤0.35cm3/MJ。使用寿命≥10万公里。1.2轻质高导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223 研究内容:针对航天及核技术领域对轻质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的迫切需求,发展高模量、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建立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体系,揭示碳/碳复合材料的导热机理,探明微观结构与复合材料力学、热学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得典型的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构件。考核指标:建立高模量高导热碳/碳制备技术规范,热导率≥550W/(m·K),复合材料拉伸强度≥180MPa,模量≥150GPa,获得典型的热结构复合材料构件,实现产业化应用示范与推广,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3陶瓷基复合材料紧固件研究内容:针对航空航天用陶瓷基复合材料紧固件力学性能低和分散性大的问题,发展原位自生SiC纳米线改性SiC/SiC复合材料,研制新型SiC/SiC紧固件,研究材料的制备工艺、热物理和力学性能,掌握其微结构-性能相关性规律,制备SiC/SiC销钉和螺栓,研究加工工艺的影响并考核其性能,建立SiC/SiC销钉和螺栓的制备工艺规范。考核指标:SiC/SiC复合材料强度:面内弯曲强度≥400MPa;层间剪切强度≥40MPa;面内剪切强度≥200MPa;断裂韧性≥18MPa·m1/2,建立陶瓷基复合材料紧固件生产技术规范,形成一定示范推广,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4耐高温高强韧抗腐蚀铁铝基共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内容:针对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对低密度、高强度、耐高温、抗腐蚀复合材料的迫切需求,开展高强高韧铁铝基共晶复合材料的设计、凝固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合金成分设计、控制和优化凝固过程,突破高强高韧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建立铁铝基复合材料的强韧化理论,获得铁铝基共晶复合材料应用的关键技术。考核指标:材料密度≤6.0g/cm3,室温拉伸强度≥1200MPa,室温拉伸延伸率≥15%,室温断裂韧性KIC≥40.0MPa∙m1/2,疲劳强度≥260MPa;600℃拉伸强度≥800MPa,600℃压缩屈服强度≥223 800MPa,600℃断裂韧性KIC≥40.0MPa∙m1/2;700-1200℃氧化增重≤0.1mg/cm2,500-1000℃氧-硫环境腐蚀300小时,拉伸强度保持率≥80%;制备获得典型铁铝基共晶复合材料样件。申请发明专利2件。1.5高性能动力锂离子电池、电极关键材料的技术研究内容:针对新能源汽车、特种智能装备等领域对高安全、长寿命、能量功率兼顾型锂离子电池的迫切需求,开发高比容量、高倍率性能、长寿命新型正极材料及硅基负极材料,揭示电极材料容量衰减的关键机制,探究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的界面作用机理,设计、调控及优化电极材料的表界面,重点研究高性能正、负极材料的改性技术,实现电池的高安全性、耐用性以及能量功率兼顾性,构筑高性能动力锂离子电池应用于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考核指标:单体电池能量密度≥350Wh/Kg,功率密度≥500W/Kg,循环寿命≥500次;制备获得高性能单体动力锂离子电池,实现1-2种型号电池产业化应用,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6新型宽温FFS液晶显示材料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高分辨率车载等户外显示器件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开展宽温区快响应FFS液晶显示材料合成、提纯及配方技术研究,包括:1)新型含氟单体液晶合成及提纯工艺研究,2)宽温FFS混合液晶配方设计与工艺技术研究,3)宽温FFS混合液晶质量可靠性控制与检测方法研究。考核指标:宽温FFS混合液晶配方工作温度范围:-40~+90摄氏度;宽温FFS混合液晶配方旋转粘度小于100mPas;单体液晶纯度>99.9%;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223 1.7太赫兹产生与探测晶体材料与应用研究内容:针对深空探测器对高性能光电单晶体的迫切需求,开展太赫兹产生与探测晶体材料研究,主要包括单晶的生长原理;晶体中结构缺陷对电学性能和太赫兹光谱响应的影响规律及其控制技术;电光晶体的退火处理技术;以及基于电光晶体的太赫兹时域光谱仪器产业化技术开发与示范。考核指标:电光晶体的直径≥60mm,电阻率在102-106Ω·cm范围,载流子浓度在1010-1014cm-3范围内。 开发出基于电光晶体的TDS太赫兹时域光谱仪,光谱宽度0.1-3.5THz,动态范围>60dB;高精度机械扫描,时间分辨<10fs,建立企业级技术规范,实现产业化应用示范。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8面向航空航天的润滑耐磨复合材料研究内容:针对我国航空航天发动机对下一代新型固体干膜润滑涂层的要求,开发低摩擦、耐油磨的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涂层材料,揭示固体润滑剂的微观结构、界面形貌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涂层微观润滑摩擦理论,建立涂层的润滑与失效理论,发展燃油控制系统环境下耐磨涂层体系。考核指标:1)涂层厚度30-40µm;2)耐冲击性≥50cm;3)耐油性在150℃24h附着力不变化;4)耐热性:300℃1h,不开裂、不软化;5)摩擦系数≤0.1;6)耐磨性≥10KM/µm(环块试验法载荷1120N,煤油润滑)。申报条件:产学研联合申报1.9掺杂压电单晶材料研究223 研究内容:针对高频超声换能器阵列不断提升的应用需求,开展稀土元素Sm、Nd、La掺杂压电单晶(PIN-PMN-PT)的生长和性能优化研究工作,获得[001]定向生长的高质量稀土掺杂压电单晶,打破矫顽电场、介电常数以及压电系数的相互制约关系,在不降低矫顽电场的条件下,大幅提升压电单晶的介电常数和压电系数。同时,利用相场模拟和实验分析,建立最优化的极化方案,最大限度发挥稀土掺杂压电单晶的性能优势。考核指标:1)完成稀土元素Sm、Nd、La掺杂压电单晶(PIN-PMN-PT)的[001]定向生长,单晶直径大于30mm,长度大于80mm。2)建立稀土掺杂压电单晶性能全矩阵,为相关换能器阵列的设计提供基础。3)通过极化和热处理等方法,优化单晶介电和压电性能,介电常数ε_33/ε_0>10000,压电系数d33>3500pC/N。4)试制高频超声换能器阵列器件。5)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10电子级高纯试剂材料研究研究内容:电子级高纯试剂材料主要用于集成电路(IC)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ISI)制造中晶圆表面清洗、芯片加工过程中的清洗和蚀刻等。通过采用亚沸蒸馏,减压蒸馏或气体吸收工艺技术研发成熟稳定的亚沸蒸馏装置用于制备PPB,PPT级高纯盐酸,硝酸,氢氟酸,硫酸。使普通工业试剂快速纯化为PPB,PPT级别高纯试剂产品,免去复杂的工业化生产可能带来的包装,运输,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实现高纯试剂的快速制备,直接使用。研发采用亚沸蒸馏,减压蒸馏或气体吸收工艺的装置产品,并形成装置自动控制,快速切换,杂质自动检测等关键技术。考核指标:电子级高纯试剂制备装置的设计及实现;装置制备工艺技术及杂质检测的关键技术开发;申请发明专利2件。223 2.石墨烯2.1新型三维石墨烯制备及其自驱动集成天线应用研究研究内容:随着物理网的提出以及快速发展,各种终端设备在无线局域网下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监控,针对储能元件及微带贴片天线等集成领域的石墨烯产业化需求潜在应用,开展三维石墨烯材料的规模化宏量制备。研究CVD石墨烯三维构筑技术、表面多孔调控技术及三维石墨烯自驱动集成天线应用技术等研究。考核指标:多孔石墨烯体表面积≥8×10-2m2cm-3,孔径尺度≤7um,材料直径≥4英寸,发射天线的谐振频率偏移≥10MHz,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2.2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及低成本宏量制备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柔性显示、透明吸波和共形天线等信息行业对高质量低成本、表面电阻率可控的大面积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的潜在需求,开展6-8英寸大面积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的规模化宏量制备技术研究,突破大面积石墨烯薄膜生长的成本控制、缺陷控制、表面电阻率调控和多维度功能集成调控等关键技术,实现高质量低成本、表面电阻率精确可调的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的产业化。考核指标:石墨烯薄膜直径6-8英寸,单层覆盖率优于90%,透过率优于80%,表面电阻率1-1KΩ范围内可调,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2.3晶圆级多层石墨烯制备及其在柔性光电器件应用研究223 研究内容:针对以石墨烯为基板的光电器件在可穿戴显示,可折叠显示等领域的潜在应用需求,开展石墨烯基光电器件的制备技术研究,揭示石墨烯上范德华外延半导体光电材料的关键机理,突破石墨烯上外延高质量半导体发光结构的生长技术,实现高亮度、低成本石墨烯基半导体发光器件大规模制备。在柔性基底上,采用纳米压印、石墨烯生长与转移等技术,开展大面积石墨烯柔性光电探测器件的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考核指标:石墨烯基GaN发光结构的XRD(002)和(102)半高宽分别小于100arcsec和600arcsec。光电器件的开启电压小于3V,输出光功率大于1.5mW(以0.25mm^2的面积为参考),外量子效率优于10%;石墨烯探测器件响应波长范围300nm-2500nm,响应度≥1A/W。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2.4大幅面石墨烯智能复合材料及其智能结构的制造与应用研究内容:针对当前智能材料、智能结构、智能驱动在机器人、光学器件、多功能集成传感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借助石墨烯特异的光、热、电、磁效应,开展石墨烯智能复合材料及智能结构一体化设计、大幅面一致性制造、以及在微纳自适应光学系统等应用领域的研究,突破石墨烯智能复合材料与智能结构在体相分布调控、界面力学匹配、智能界面驱动、大幅面一致性制造与驱动操控等关键技术,实现石墨烯智能复合材料与智能结构的材料-结构-驱动-传感一体化设计与制造的方法、技术、应用。考核指标:自适应光学器件原型的幅面不小于200×200mm、界面驱动行程≥100μm、驱动精度优于1μm、阵列化微纳结构(特征尺寸<10μm)均匀性优于5%;形成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原型器件不小于2类,并实现产业应用示范。2.5石墨烯轻质结构吸波材料的制备技术与应用开发 223 研究内容:面向航空航天、武器装备、太空探测、水面水下舰艇领域对高性能新型隐身吸波结构复合材料的技术需求,基于石墨烯轻质、高强及优异的电学、磁学性能,开展石墨烯基轻质、宽频吸波结构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与开发。 考核指标:密度≤1.5g/cm3,弯曲强度≥100MPa,反射率X与Ku波段≤-10dB,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2.6石墨烯改性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开发 研究内容:面向轻量级电线电缆、高能量密度可编制超级电容器、可穿戴智能纺织品、环境响应制动器和超微型电机的市场需求,结合石墨烯优异的力学性能、电导率和热导率,根据炭纤维结构和性能特点,用石墨烯适配纺丝前躯体,实现炭纤维结构性能的快速优化和高有序度排列,大幅度减少能耗和污染排放,从而进一步实现高性能石墨烯改性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低成本批量制备技术和应用开发。 考核指标:拉伸轻度≥2GPa,电导率≥5×104S/m,热导率≥120W/m·K,有效可控直径:2~100µm,复合材料密度≤1.5g/cm3,复合材料弯曲强度≥1800MPa,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2.7石墨烯生产膨/晶化产业化设备研究内容:针对不同规格石墨烯批量生产过程中对设备的苛刻要求,研发具备耐腐蚀、耐高温、高温控温精度高、温度均匀、高安全、普适性、石墨烯纯度要求高的可实现连续化大规模生产石墨烯的动态膨化晶化产业化中型设备,该设备可形成一定年产能的石墨烯膨化晶化示范生产线。考核指标:1)设备指标:模块化设计,更换方便,PLC智能一体化操控,膨化区温控精度≤±2℃,连续投料量≧223 2kg/h,常用工作温度1200℃,最高设计温度1600℃,转速≥0.5r/min;出料量≧1kg/h;自动进、排气检测系统、电气控制及检测系统;气氛保护后氧气含量﹤10ppm。2)石墨烯产品指标:粉体电阻率<1Ω·cm、比表面积>500cm2/g、层数<10层;氧含量≤6%;金属杂质含量≤0.5%;十二脂醇有机溶液电导率≧250μS。2.8以天然石墨为原料的石墨烯大规模产业化工艺技术研究内容:针对陕西省优质天然石墨矿藏资源,以其为原料开发高附加值石墨烯相关材料,实现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粉体材料的低成本、低污染、低能耗、规模化制备。探索天然石墨、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材料三者结构间关联,以开发适应于不同粒径天然石墨的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批量制备技术。考核指标:氧化石墨烯指标:碳含量≦65%,片层尺寸分布1-30μm。石墨烯指标:比表面积300-800m2/g,厚度≦20nm,粒径(D50)5-10μm,碳含量≧98%,产能≧50kg/批次。2.9高性能石墨烯基超级电容设计及应用研究研究内容:超级电容具备高的功率密度、长的循环寿命和很短的充放电时间,使其成为理想能源存储元件。针对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研制,研究复合石墨烯电极的物理化学性能及存贮和转换能源的机理、电极化理论和多孔电极合成机制等。考核指标:能量密度不小于70Wh/kg,功率密度为不小于200kW/kg,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2.10石墨烯改性润滑剂(油/脂)规模化制备技术223 研究内容:针对重型机械中使用的传统润滑油耐极压性、安定性、耐腐蚀性能不足,导致机械噪音大、更换机油频繁、金属部件锈蚀,诱发设备过度磨损,影响设备正常运转和寿命,严重时会发生停机或导致安全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或人员损失。本项目要求利用石墨烯的润滑性、导热性和大比表面积等优异性能,开发均相、高分散、耐极压、高安定、耐腐蚀的石墨烯改性润滑剂/油规模化制备技术。考核指标:润滑剂(油/脂)指标:粘度等级(100℃)15-24mm2/S,闪电(开)≧170℃,腐蚀试验3极(铜片,121℃,3h),倾点≦-25℃,抗摩擦实验通过SH/T0519,产能≧50L/批次。申请发明专利1-2件。3.有色金属3.1高性能钛合金丝材制备技术研究内容:探明TC4和TC16钛合金高性能丝材组织演化规律及组织均细化控制机理;确定两种合金丝材生产工艺与过程控制规程,实现的稳定化生产及供应。考核指标:1)尺寸:Ф1.6mm-Ф12mm;2)力学性能等满足GJB2219-2015标准要求;3)形成10吨/年高性能钛合金丝材的生产能力;4)实现三批次以上高性能钛合金丝材的稳定生产;5)完成多批次高性能钛合金紧固件的生产验证;6)为相关单位提供高性能钛合金紧固件用钛合金丝材。3.2高强韧钛合金大规格板材制备技术223 研究内容:1)多组元高强韧钛合金电子束熔炼过程中成分精确控制技术;2)高强韧钛合金宽厚板材组织协调轧制技术,研制出1000MPa级高强韧钛合金宽厚板材,填补1000MPa级高强韧舰船用钛合金宽厚板材国内空白;3)钛合金焊接技术;4)突破大规格宽厚板材制备加工、组织性能控制、成型与焊接等成套关键技术,并形成配套制备加工技术,解决舰船用高强韧钛合金成本高、性能稳定性差等技术难题。考核指标:1)高强韧钛合金板材规格:厚度δ50-80,宽度≥2000mm,长度≥6000mm;2)板材室温力学性能:抗拉强度Rm≥1100MPa,屈服强度Rp0.2≥1000MPa,断后伸长率A≥10%,断裂韧性KIC≥80Mpa.m1/2,冲击韧性αKV≥40J。3)在100℃、3.5%NaCl溶液中无腐蚀发生,在10m/s流速下,冲刷腐蚀率≤4×10-4mm/a;4)焊接系数≥0.9;5)板材不平度≤15mm/m。3.3大规格钛基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内容:1)承受内外轴向载荷、大直径薄壁钛基制备技术开发;2)大型钛基装备的特种焊接技术开发;3)高性能铝-钛-钢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开发;4)多层钛基功能复合材料开发;5)高性能钛/管线钢复合板制备技术及其复合板焊接接头检测、表面强化技术;考核指标:1)钛基装备焊接接头力学性能满足NB/T47014-2011的要求,X-rayⅡ级合格;设备氦检漏率<1.0×10-7Pam3/s,热气循环检测压降小于0.1MPa/h;2)铝-钛-钢复合材料:大规格材料制备技术,尺寸5/3/21×≥3000mm,其中钛-钢界面剪切强度≥180MPa,铝-钛界面剪切强度≥70MPa,屈服强度≥270MPa,抗拉强度≥485MPa,延伸率≥17%;3)多层钛基复合材料:制备出尺寸为30/20/5/8/30≥Φ200mm的防锈铝-铝-钛-镍-不锈钢复合材料,其中铝-钛界面剪切强度≥70MPa;4)钛-管线钢复合材料:制备出尺寸为2/14×1800×10000mm的钛-管线钢复合材料,通过对复合板焊接接头的表面强化处理,厚度方向形成梯度组织;为用户提供产品;制定焊接接头及表面强化技术规程。223 3.4高纯钼单晶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内容:针对我国新型能源技术和先进航天装备技术等的发展需要,需研究并掌握高纯钼单晶材料的批量化制备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具体包括:研究钼单晶生长用坯料棒材的加工制备及深度提纯技术;研究高纯钼及单晶生长机理,掌握大尺寸单晶棒材的生长制备工艺及微观组织控制技术;研究高纯钼单晶棒材的深加工技术;高纯钼单晶材料的性能表征和技术标准或规范的制定。考核指标:1)材料纯度:C、N、H、O等杂质总含量≤80μg/g;2)单晶棒材规格:Φ(25~30)×650mm;3)棒材轴向与单晶<111>晶向偏离角≤5°;4)1600℃高温拉伸性能,屈服强度≥60MPa,抗拉强度≥70MPa,延伸率≥10%;5)棒材超声波无损探伤满足AAA级要求;6)形成批产能力,并为用户提供产品。3.5核用高性能钼合金制备技术研究内容:结合我省钼资源优势,开展高性能钼合金棒材、管材关键制备技术及加工工艺研究,建立合金成分、制备工艺与材料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技术优化,稳定钼合金的制备工艺和使用成本。在此基础上探索钼合金的后序特种加工工艺,来改善其高温强度及蠕变性能,提高钼合金使用温度,拓展其应用范围。考核指标:1)合金元素含量偏差控制在±4%以内;2)热膨胀系数≤6×10-6/K;3)室温抗拉强度≥700MPa,延伸率≥20%;4)1500℃抗拉强度≥100MPa,延伸率≥20%;5)形成批产能力,并为用户提供产品。3.6核用高精度锆合金薄壁管材制备技术研究223 研究内容:使用国产核级海绵锆为原料,通过工艺全面深入研究,达到Zr-4合金管材制备国产化的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通过熔炼、挤压等工艺优化制备高纯净度高尺寸精度的冷轧管坯;2)研究精轧工艺、润滑条件、热处理等参数对成品薄壁管材表面质量、金相组织和尺寸精度的影响规律;3)研究成品薄壁管材性能,包括力学性能、氢化物取向因子、腐蚀性能和成品微观组织的研究。考核指标:1)样品规格:Φ8.45×0.20×1500mm,外径和壁厚尺寸精度均为±0.02mm,椭圆度≤0.02mm,直线度≤0.15mm/200mm;2)室温抗拉强度≥425MPa,屈服强度≥260MPa,延伸率≥18%;3)350℃抗拉强度≥215MPa,屈服强度≥140MPa,延伸率≥23%;4)氢化物取向因子F45º≤0.30;5)为用户提供相关产品。3.7难熔铌合金深过冷凝固制备技术研究内容:面向国家新一代航空发动机高温难熔合金的重大需求,研究铌合金的深过冷快速凝固原理与制备技术,引入第二、第三组元,研究多组元铌合金过冷行为与组元构成的关系,优化合金组元比例与组成关系;攻克难熔铌合金熔体深过冷这一难题,获取铌合金在深过冷条件下的原子组态与比热、密度、表面张力、粘度等凝固技术研究必不可少的热物理性质;深入探究深过冷对凝固组织调控规律,进而实现基于应用性能提升为目标的难熔铌合金深过冷凝固制备技术,探索出以实现深过冷为主导的新一代航空发动机难熔铌合金凝固制备新技术。考核指标:组元构成不少于3个,熔点温度高于2100K,过冷度大于200K;高温熔体的比热、密度、表面张力、粘度热物理性质的温度范围为熔点以上0-100K,过冷态数据熔点以下0-150K,精度优于5%;凝固速度V大于500cm/s,晶粒细化至5-100μ223 m;组元宏观偏析度小于5%,微观偏析度小于10%,铸态合金的显微硬度、宏观强度与韧性较常规凝固制备提高20%以上。3.8高稳定性大容量难熔金属/铜合金高压触头材料及关键制备技术研究内容:针对用户对高压开关提出结构紧凑、便于集成安装的更加小型化的苛刻要求,通过对触头前端耐电弧烧蚀材料、后端高强高导铜合金和结合界面等材料的设计,以及结合界面、动静弧触头接触面和动弧触头触指形状等结构的设计,显著改善现有触头材料的耐电弧烧蚀特性和服役寿命,满足大容量小型化开关对高压触头高稳定性的要求;同时,利用有限元模拟,建立基于材料属性和触头结构定量分析触头寿命的评估模型,对不同材料及结构设计得到的触头,借助寿命评估模型预测服役寿命,开发新型的高稳定性大容量高压触头。考核指标:1)通过材料和结构设计,开发1-2种新型触头材料,耐磨性比商用触头提高30%,高温强度900oC提高50%,耐电压强度提高40%以上,并制定相应触头产品制备技术规范,完成产业化;2)开发的新型触头机械寿命不低于10000次,满足开断电流50-63kA、电压252-1000kV的服役条件要求;3)建立触头寿命的评估模型,为新型触头的材料和结构设计提供指导;4)产品获得实际应用。3.9超大规格锆板材及锆/钢复合板材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大规格锆板坯制备及超大规格板材轧制工艺;高质量大厚度锆/钢复合板爆炸复合工艺;超大规格锆/钢轧制复合工艺。223 考核指标:采用VAR+锻造工艺或直接EB工艺制备出高品质10吨级锆板坯;制备出宽度大于3m、长度大于10米的超大规格板材;爆炸复合制备出高质量的厚度10mm以上宽幅锆板与钢板的复合板;制备出宽度大于3m、长度大于15米的超大规格板材;宽度2米、长度大于15米的超大规格锆/钢轧制复合板;获得实际应用。3.10高性能镁合金热机械精密成型技术研究内容:突破高性能镁合金的半连续铸造成型技术、精密模锻成型技术和板材精密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制满足军民用交通车辆主承力结构件要求的高性能镁合金锻件、挤压型材和板材,并通过我省军民用总装厂的考核验收。考核指标:1)高性能镁合金铸件抗拉强度≥280MPa,延伸率≥3%;高性能镁合金锻件和板材抗拉强度≥380MPa,延伸率≥5%;2)形成高性能镁合金的半连续铸造、锻造成型和轧制成型等技术规范,并能够在企业成功转化;3)在相关行业获得实际应用。4.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4.1飞机总装智能生产线建模与仿真优化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典型要素的生产线快速建模技术,实现作业流程、布局和物流等场景信息的高效、精准描述;研究仿真环境的参数化更新与生产运行状态自动匹配技术,实现总装生产运行状态的在线分析与预测;研究面向产能均衡控制的节拍优化技术,支撑生产线的自适应平衡和持续优化。设计开发现场工况数据驱动的总装生产线快速建模与在线仿真系统,促进虚拟验证模式从“离线”向“在线”的转变;形成总装智能生产线建模与仿真优化标准规范和数据库,并选择典型产品开展应用验证,全面提升总装生产效率和重点设备利用率。223 考核指标:提高车间重点设备利用率20%,生产效率提高15%以上;生产线建模效率提升20%以上,仿真误差不超过10%,满足飞机总装作业控制要求;设计并开发总装生产线快速建模与在线仿真工具1套;形成典型建模元素库和仿真评估分析库1套;并应用验证。申报条件:产学研联合申报4.2复合材料机翼自治愈结构制造技术研究内容:分析极端飞行环境下复合材料机翼的承载特点,设计并制造具有高自修复次数与高自修复效率的机翼复合材料自治愈分布结构;攻克随着治愈次数的增多,治愈剂在裂纹内累积导致裂纹堵塞的难题;研制出具有低黏度、高配比宽容度、良好的断裂韧性、能够保证治愈后机翼结构完整性的自修复试剂;突破复合材料机翼结构自治愈机理、复合材料自治愈结构制造工艺技术及装备、自治愈过程数值建模与分析等关键技术;构建数值模拟与试验平台,研究自修复试剂、工艺等参数对修复率、寿命等的影响规律,揭示复合材料结构自修复机理,形成工艺参数数据库及标准规范,并选择典型产品开展应用验证。考核指标:研制的自治愈试剂治愈次数高于10次、宽容度高于90%、断裂韧性大于90%,实现复合材料机翼自治愈效率达到70%;构建自治愈结构制造及仿真平台;形成工艺试验及参数数据库。申报条件:产学研联合申报4.3航空发动机叶片类零件抗疲劳制造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典型钛合金和高温合金叶片精密铣削表面完整性工艺优化控制技术;223 研究典型叶片铣削加工走刀轨迹连续性控制、接刀点优化控制、残留高度优化控制等面向表面完整性控制的铣削编程方法;研究叶片精密光整与振动光饰加工对表面完整性的影响并进行工艺优化;研究变形约束下数控喷丸和超声冲击对钛合金和高温合金叶片表面完整性的影响能力,攻克叶片精密铣削-光整光饰-强化多工艺复合加工中表面完整性的重构与控制技术;建立典型钛合金和高温合金叶片表面完整性控制加工工艺文件与检测规范;提高叶片类零件加工表面完整性,解决其服役寿命短、可靠性差的瓶颈问题,为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抗疲劳制造技术的应用实施奠定基础。考核指标:加工出典型GH4169叶片和TC17叶片试验件,叶身轮廓度控制在[-0.05mm,+0.05mm]以内,前后缘5mm内轮廓度控制在[-0.03mm,+0.03mm]以内;表面粗糙度达到Ra0.4μm,表层呈残余压应力分布,残余压应力达到-500MPa以上;叶片高周疲劳寿命提高3倍以上;研制专用叶片超声冲击强化试验装备1台;开发表面完整性数据库系统1套。申报条件:产学研联合申报4.4大尺寸复合材料整体壁板液体成型技术研究内容:以大尺寸整体壁板复合材料结构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合理使用定型剂和工装模具实现粘附性较差干纤维织物的铺贴,长桁与壁板结合面的合理过渡,纤维方向角和壁板均匀性的保证,制备出复杂结构的预成型;对预成型体结构进行建模分析,通过精确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树脂在复杂纤维预成型体构架中的渗流行为,破解成型缺陷形成的机理,通过合理的树脂流道分布和注冒口位置控制缺陷的产生;分析成型过程中复杂结构的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和变形控制技术,通过对固化过程中数值模拟完成复杂壁板结构件的变形预测和模具的修型。通过实验验证大尺寸整体壁板复合材料结构件的成型质量。223 考核指标:建立液体成型集成结构成型材料、工艺、制造稳定的性能和参数数据库(提供单独数据库文件);形成典型大尺寸整体壁板复合材料结构件液体成型工艺文件1套;实现大尺寸带筋整体壁板外形容差≤1.0mm;筋条轴线偏差±1.5mm以内,零件厚度偏差±5%以内;制备典型结构带筋壁板工艺验证件1个。申报条件:产学研联合申报4.5航空通用智能测试系统研究内容:1)开展航空通用测试系统顶层架构技术研究,包括:系统组成与体系结构、智能化通用测试系统功能、应用范畴、适应性和结构优化设计;完成系统综合控制、设备管理、试验参数管理、网络通信管理等接口定义。2)开展航空通用测试系统通信协议架构技术研究,建立高速网络、无线方式的节点通讯协议架构,开展节点间测试数据流动、各节点与任务对应的机载测试模式的研究,实现机载测试系统间的组网与互联、测试链路自诊断。3)开展智能传感网络组成与体系结构、数据传输、复合感知功能与集成化设计等研究,实现自校零、自动校正、自选量程、自寻故障、自主决策等功能,形成测试系统智能传感网络,实现系统实时重构的集成化测试。4)采用共用孔径和共用射频组件技术,实现遥测数据传输、远程测控、卫星导航等综合射频功能;采用分布式阵列和共型天线技术,提升射频通信质量并减少全机RCS。考核指标:航空通用测试系统自主决策正确率>90%;测量精度优于0.1%,全量程;数据记录速率≥2.4GB/s,数据记录100%冗余备份,冗余可靠度>99%;综合射频兼容遥测传输、远程测控、卫星导航通信链路,射频隔离度>60dB;分布式并行计算同步精度<1μs,时间延迟<1个时钟采样周期;智能传感总线有效数据带宽>10Mbit/S;网络遥测智能管控,节点数量≥8(单站,多目标);测试系统数据总带宽≥600Mbps;机载测试系统节点数≥64。223 申报条件:产学研联合申报4.6航空机载传感器研究内容:1)研究基于高精度谐振式压力传感器的飞机高度计。设计基于硅微谐振压力传感器表头;开发硅微机械圆片级真空封装工艺制造技术,保证高度传感器的长期稳定性;研制高度计接口电路,测试标定高度计的综合精度等指标。2)研究具有良好环境共模噪声抑制能力的高精度谐振式加速度传感器。设计高精度加速度传感器表头结构;制定合适的工艺路线及细则,减少加速度传感器的能量耗散,大幅降低加速度传感器的噪声;研制加速度传感器的低噪声检测电路技术,测试标定加速度传感器对环境共模噪声的抑制能力。3)研究LVDT航空多余度线位移传感器,用于解决推杆、舵面等的线性行程测量问题;研究RVDT航空非接触式角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液压机械装置燃油计量活门的角度行程。考核指标:1)谐振式压力传感器综合精度达到0.01%FS,稳定性0.02%FS/年,量程3.5-350kPa(绝压),允许过载1.5倍满量程,温度范围-55℃-95℃。2)加速度计分辨率≤1×10-7g/√Hz;完成加速度计对温度、封装压力等环境共模噪声的抑制能力验证。3)线位移传感器:行程5mm;分辨率0.001mm;线性度0.3%F.S.。4)角位移传感器:测量范围±120°;分辨率0.022°;线性度0.25%F.S.。申报条件:产学研联合申报4.7航空航天结构功能一体化部件制造技术223 研究内容:面向航空发动机、新型航天器、高速飞行器、惯导系统等领域关键结构功能一体化部件、功能仿生部件制造的重大需求,探索结构功能一体化制造、功能仿生结构等的制造机理和成形机制,掌握复杂结构功能构件一体化制造新技术、新方法,攻克共焦共线实时识别、复杂构件一体化制造、轨迹自适应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成套制造装备。考核指标:研制1类先进制造成套装备:最大加工球面直径≥250mm,最大深宽比300:1,微细结构最大制造效率105个/s;实现新型航天器导航部件、惯导系统激励罩等不少于2类功能结构一体化部件制造:特征结构制造尺寸误差≤±2um;实现不少于2类仿生功能器件制造(如:航空发动机叶片减阻、高速飞行器整流罩减反):减反透过率提高≥10%,阻力系数减小≥10%(减阻面积以≥300cm2考核);并在航空航天领域展开重大应用或工程验证。4.8航空复合材料构件自动铺丝技术与设备研究内容: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机器人式纤维铺丝设备结构设计、工艺参数控制方法,铺丝动作与机器人运动协同控制方法,并通过开发多丝束自动铺放设备,将上述关键技术进行有效集成。研究开发纤维铺放径路径规划算法,编制自动路径生成软件;研究航空复合材料构件纤维铺丝成型制造工艺,进行复合材料构件自动化制造过程验证。考核指标:1)铺丝设备技术参数:铺放丝束数量0-8束可调;丝束宽度6.35mm或3.15mm,最小铺放长度110mm;可成型最小曲率半径300mm的负曲面、正曲面最小曲率半径50mm;纤维铺放速度0-20m/min可调;可对纤维丝束独立剪切和独立输送;压辊压紧力0-1000N可调;具备温度测量与控制功能,温度控制精度±5℃;可实现铺放过程不停机高效剪切与输送功能;丝束张力单独可调,实时监控,张力波动小于±5N;纤维自动铺丝精度±2.5mm。2)223 自动铺丝路径规划CAM软件:根据复合材料构件CAD数模生成铺丝轨迹,包含切、送纱等特殊操作指令,具有后置处理、避碰干涉检验和离线加工仿真功能。3)铺丝质量技术指标:丝束并成精度:丝束间无可视间隙,带隙均匀、公差±0.5mm。申报条件:产学研联合申报4.9高强度大尺寸蒙皮成形新技术研究内容:为解决高强度大尺寸飞机蒙皮拉伸件工艺技术落后、成形精度低等问题,研究飞机蒙皮拉形、在线局部增量成形、局部机加工及检测的一体化飞机蒙皮复合拉形制造技术。研究蒙皮复合拉形过程材料变形预测、回弹补偿和成形极限分析技术,优化成形工艺参数和加工参数,提高制造精度;针对飞机蒙皮复合拉形多轴同步及协调控制的特点,研究建立飞机蒙皮复合拉形过程的多轴运动仿真模型,分析拉形件、模具、增量成形装置、机加及检测系统的动、静态特性,研究建立多系统协调控制策略,建立多系统位置、力、速度高精度协调控制模型,提高拉形制造精度;开发包含飞机蒙皮拉形、在线增量成形、机加和检测的飞机蒙皮复合拉形系统,开发复合拉形过程仿真及协调控制软件系统,实现成形零件工艺模型设计、模具设计、工艺参数设计以及在线加工轨迹设计和多系统位置、力、速度高精度协调控制功能。考核指标:1)建立包含飞机蒙皮拉形、在线增量成形、机加和检测的飞机蒙皮复合拉形制造系统,开发复合拉形过程仿真及协调控制软件系统。该系统具有成形零件工艺模型设计、模具设计、工艺参数设计以及在线加工轨迹设计和多系统位置、力、速度高精度协调控制功能;2)制备尺寸3.175mm×4492mm×1506mm和3.175mm×4492mm×2172mm的蒙皮各1件,外形准确度采用切面样板或检验夹具测量≤0.8mm。4.10仿生微小通道换热器设计及加工工艺技术研究223 研究内容:针对航空航天领域异形小空间内高热流密度散热问题,利用叶脉、心肺等高效传热传质的仿生设计理念,以高精切削加工、增材制造、分子键合等先进加工技术为依托,开发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耐高温高压、高效、轻质的仿生微小通道特种换热器,为我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提供可靠的极端散热技术手段。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叶脉、心肺等生物传热传质结构为模板开展其传热传质机理研究;建立并完善快速三维数值计算模拟技术及软件,并开展多方案寻优;基于仿生技术的小流阻超强换热器结构设计及流动传热分析;耐高温高压、异形、高效、轻质的仿生结构换热器设计方法研究;建立仿生微小通道换热器三维数值工程设计方法和标准流程;以先进加工技术为基础,进行仿生微小通道换热器加工工艺及流程技术攻关,获得可以生产高可靠性仿生微小通道换热器的制造技术。考核指标:建立仿生微小通道换热器整机全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微小通道直径不大于0.1mm,小空间散热能力不小于100KW/kg,换热器紧凑度不小于3000m2/m3;组合成型加工中不应引入非基体材料其它元素,进而导致不能承受复杂的振动环境;基于仿生技术的换热器要具有高强度、巨大传热面积、流阻可控、结构可实现、轻质小空间的技术特征;并完成基于以上技术特征的不同材料(铝合金、不锈钢和钛合金)结构的换热器样件3件;完成设计报告、流动传热分析报告、设计流程报告,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5.智能电网5.1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223 研究内容: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多类型能源用能趋势,预测用能曲线和典型用能场景;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目标,研究广域和局域能源互联网的规划技术;研究含电/热/冷/气的能源互联网的优化调度方法;研究基于“互联网+”能源交易模式,实现清洁能源就近高效利用。考核指标:开发多类型能源预测软件;开发含电/热/冷/气的能源互联网优化调度系统并实现园区级的示范应用。申报条件:企业或校联合申报。5.2强电磁脉冲对关键电气设备的损伤机理研究及样机设计研究强电磁脉冲(高空核爆电磁波)在输电线路上的耦合效应,建立新型避雷器关键部件的仿真模型和设计方法;研究强电磁脉冲对智能开关的损伤机理和智能开关的电磁兼容技术,建立新型智能开关的仿真模型和设计方法。考核指标:制定避雷器和新型智能开关关键技术方案,设计新型避雷器样机和新型智能开关样机;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5.3综合能源服务关键技术与系统化平台研究内容: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不同用户的多种能源设备的用能进行分类,提供个性化的账单服务;基于云计算技术,实现对用户各类用能及相关信息的分析与关联,建立家庭的能耗档案,实现需求侧用能互补,提供个性化的节能套餐;提供B2B商业模式下的营销服务,为电力公司、燃气公司等提供用户需求侧数据,分析用户消费行为,改善营销服务;引入社交元素,形成“微信节能”的商业化模式与平台,为用户提供直观、冲击感较强的节能动力。考核指标:开发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完成综合能源服务套餐方案设计以及“微信节能”手机APP开发。申报条件:企业或校企联合体申报。223 5.4中高压交流限流器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内容:面向中高压电网短路电流超标经济可靠治理需求,开展基于常规器件的中高压交流限流器关键技术与应用方案研究。具体包括:中高压交流限流器拓扑结构与集成设计;大电流快速转移技术与关键部件配合方法;短路电流快速辨识与限流器控制策略;限流器区域优化布置与协同限流方案。考核指标:完成中高压限流器样机设计与部件研制,运行损耗≤0.01%,限流响应时间≤20ms,挂网试运行。申报条件:企业或校企联合申报5.5中压直流开断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中压直流快速断路器的新型拓扑结构;研究磁耦合电流快速转移技术及其优化设计;建立新型中压直流断路器关键部件的仿真模型和设计方法;提出新型中压直流断路器控制策略和设计方案;研制出新型中压直流快速断路器样机,具备工程示范应用条件。考核指标:提出1种不同于现有拓扑的中压直流快速断路器的拓扑结构;直流断路器样机额定电压:10kV,额定电流2kA;额定分断能力:20kA;电流分断截止时间<3ms(全电流范围)。5.6智能配电网就地化保护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内容:研究配电网就地化保护在户外恶劣条件下的可靠性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研究配电网自适应保护原理,研究配电线路自适应重合闸技术,研究配电网高可靠性通信网络技术,研制智能配电网就地化保护成套装备,研制就地化保护综合管理系统。223 考核指标:各项技术指标不低于现有国标要求,解决城市配电网短线路保护配合技术难题,解决配电网就地化保护的关键技术,研制智能配电网就地化保护成套装置,包括软硬件系统设计、编程组态开发,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研发配电线路自适应重合闸装置样机;实现试点应用。5.7智能配电网中性点柔性接地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智能配电网中性点柔性接地控制技术方案,研究智能配电网接地电流精确补偿技术,研究基于柔性接地技术的高可靠性接地选线原理,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考核指标:制定中性点柔性接地技术方案,设计中性点柔性接地成套装备样机,实现瞬时性单相接地可靠熄弧,永久性单相接地故障过渡电阻在1000欧姆以下时可以准确选线,并挂网试运行,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5.8高压气体断路器数字化平台建设及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高压气体断路器绝缘、温升、开断技术问题,建立包含电磁场、温度场及热态气流场仿真的数字化平台;结合灭弧室内部电弧参数测量方法,攻克GIS本体与传感技术集成化设计等关键技术。基于170kV、252kV电压等级高压气体断路器设计和试验研究,验证数字化仿真设计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为4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新型断路器研制提供技术支持。考核指标:1)建立包含电磁场、温度场及热态气流场仿真的数字化平台;2)以测试及试验手段,完成数字化平台的验证与校核;3)数字化平台能够为420kV及以上断路器研究提供设计依据。5.9接入中压直流配电网的分布式能源多端口变换系统223 研究内容:研究适用于智慧能源网络的分布式能源多端口接入中压直流配电系统技术,搭建分布式能源多端口变换器及控制保护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应用实时数字仿真技术进行系统性能及控制保护策略的研究,解决分布式能源并网消纳问题。考核指标:建立分布式能源多端口变换系统仿真模型并提出系统控制保护策略,直流电压等级为±10kV,变换器功率不低于50kW。5.10智能变压器设备规模化运维监控平台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设备规模化运维监控一体化解决方案和设备规模化运维监控平台关键技术,满足基于不同用户技术需求及执行标准的兼容性和适用性要求,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无线通讯的运维监控平台,开发适用设备规模化运维监控的管理模式。考核指标:电压范围为10kV-35kV;规模化范围为800台变压器及以下/单个平台。6.通信6.1民用HF/VHF信息传输与组网系统研发研究内容:针对指挥调度应用场景下对HF/VHF通信系统的通信距离、传输速率、组网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突破现有民用HF/VHF通信系统在传输带宽、通信体制以及组网方式等方面的限制,研究基于分集接收、高性能编码调制以及迭代接收的高速高可靠宽带HF/VHF传输技术,实现高效可靠的HF频段网络模式自动链路建立和VHF频段的自组织网络功能。223 考核指标:完成基带传输和分集接收方案设计报告,完成HF频段网络模式自动链路建立方案设计报告,完成VHF频段自组网方案设计报告;搭建仿真平台,完成技术方案和关键技术仿真;搭建实物验证平台,包括至少4台HF/VHF综合通信设备,完成基带传输功能和组网功能验证;传输速率指标:HF频段通信带宽不超过25kHz,最高传输速率不低于15kbps;VHF频段带宽不超过4MHz,最高传输速率不低于4Mbps。组网指标:HF频段网络自动链路建立时间不超过10s,VHF频段自组网节点数不少于32个。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6.2智能机器设备的实时远程控制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发研究内容:智能机器设备的实时远程操控(如小型无人机和工农业智能机械设备的远程操作等)对通信网络的低时延、高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满足面向智能机器设备实时远程操控业务需求的低时延高可靠无线通信技术,设计端到端的机器设备实时远程操控的系统模型,设计并实现数据端到端时延可靠性满足实时操控要求的无线通信传输系统,支持智能机器设备采集一路或者多路标清、高清视频。考核指标:完成满足智能机器设备实时远程遥控应用的系统设计研究报告;研发满足应用需求的无线通信网络关键设备,支持智能机器设备采集一路或者多路标清、高清视频;开发相应的原型验证系统,搭建试验环境,验证智能机器控制场景下的低延迟高可靠无线通信网络技术方案;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6.3大规模高动态高效接入与组网架构研究内容:研究适用于物联网、车际网等应用场景的大容量高动态、高可靠、能够有效降低时延、提升用户接入能力的新型多址接入技术,包括基于大数据的信道资源预分配,多场景的QoS保障需求切换,快速响应的信令流程设计,提出完整的新型多址接入技术方案;研究大规模高动态的组网架构和高效网络资源管控技术,包括低开销可信路由技术,网络节点行为监视与识别技术,设计完整的网络体系方案,构建典型场景。223 考核指标:构建典型验证场景,包含3个实体节点与100个虚拟节点,一套监视与配置中心。与同等配置的CSMA协议相比,资源利用率提升30%,支持节点自组织构建路由,开销小于10%,对于高动态(节点快速移动,拓扑快速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支持快速随遇入网,端到端时延最短支持毫秒级。完成研究报告2份,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6.4大规模MTC与uRLLC异构共存技术研究与验证研究内容:面向5G大规模MTC网络,研究能够有效提高MTC设备接入成功率、降低接入时延的随机接入方案;针对5G大规模MTC与uRLLC异构共存场景,研究相应的资源分配方案,实现大规模MTC设备与uRLLC业务的有效共存。考核指标:完成面向大规模MTC网络随机接入关键技术研究报告;完成大规模M2M与uRLLC异构共存资源分配技术方案;搭建大规模MTC与uRLLC异构共存网络仿真平台,完成随机接入及资源分配关键技术的仿真评估;大规模MTC与uRLLC异构共存场景下,同时支持10个uRLLC设备与10万个MTC设备接入,且MTC设备接入成功率不小于80%;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6.55G基站预商用设备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开展面向3GPPR155G基站的新型多载波、新型多址接入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6GHz以下5G基站预商用设备,可支持3GPPR15以上5G物理层及MAC层、RRC层技术要求,基站硬件平台设计及开发需满足系统商用部署要求。考核指标:开发3.5GHz、4.9GHz5G预商用基站设备各5套,所提供设备满足3GPPR15的用户体验速率、峰值速率、频谱效率、时延等5G关键性能指标要求;完成关键技术研究报告;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参与相关标准制定。223 6.65G组网技术研究及网优工具研发研究内容:研究5G高低频融合组网的关键技术,形成高低频混合组网技术方案,进行测试验证,完成规划、测试软件以及相关平台的研制。分析5G融合组网的模型、链路模型、干扰以及用户承载等关键技术;研究影响5G网络质量的主要参数以及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决策;研究基于人工智能(AI)的网络规划、优化工具和系统。考核指标:完成5G网络组网的设计方案和仿真平台;研发5G网络规划软件、网络优化软件,完成网络规划和优化性能演示;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完成研究报告2份。6.7基于5G终端试验样机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面向3GPPR15的5G终端传输关键技术,基于5G终端芯片,研制第一代5G终端样机,解决5G芯片平台产品化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开展整机集成化设计、热设计、多MIMO天线、电磁兼容、4/5G融合、5G场景测试和5G终端安全设计等技术研究。考核指标:研发满足3GPP标准(R15)规范要求的5G终端试验样机,满足5G技术试验中连续广域覆盖及低时延高可靠场景的需求,并提供至少50套5G终端样机参与5G产品研发的规模试验;完成关键技术研究报告,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6.85G多网融合互联网环境下5G终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223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5G的工业互联网融合网络关键技术、平台、网络关键设备以及原型系统,构建典型的应用场景以及现场验证平台。围绕工业异构网络融合互联和统一管理需求,研究包含工业现场无线网和5G工业互联网的多网融合架构和通信机制,形成工业异构网络融合体系;研究无线/有线网络协议快速转换技术,实现控制网与管理网信息的高效互联互通。考核指标:研究开发无线/有线网络毫秒级协议转换装置及并行处理单元;研究自动网络设计与部署的跨网协议转换技术和融合通信机制,提供一套车间级的5G网络融合架构及系统,实现智能网络故障信息采集类、故障排查类和控制类混合业务流的信息融合与跨网传输,控制类数据传输时延不大于5毫秒级;在制造车间实现现场级技术验证;完成研究报告2份,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6.9面向任务的高可靠智能数据链研究内容:研究适用于民用航空、智能仓储物流等场景的面向任务、能够进行全周期管控的高可靠、快响应的协同控制数据链技术。包括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注册及过滤技术;面向机器的数据表征与自动分发技术;任务驱动的低开销分布式协同组网技术:具有通信、定位、识别等多功能一体化波形技术;基于态势的频谱及速率适变技术;跨层的资源匹配及优化技术。设计面向任务的数据链系统方案,在典型场景下分析验证系统性能。考核指标:构建至少一个包含全周期数据要素的典型应用场景演示系统,验证关键技术及系统性能;具有信息按需过滤及分级态势功能,能够形成全周期视图;支持格式化信息和视频图像等业务的实时可靠分发共享;任务驱动的网络控制开销小于8%;一体化波形具备通信、定位、识别功能;系统能够对任务进行智能分解,具备快速响应及高可靠性,能够适应高动态环境。完成研究报告2份,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223 6.10面向无缝覆盖的空基通信组网技术研究内容:针对复杂地形场景固定基站难以覆盖问题,研究高覆盖、高速率、低延迟的空中基站通信技术,包括利用机器学习的复杂地形用户搜索和定位技术、基于多天线波束形成的自适应对准技术、基于COFDM的高速率数据空地传输技术、面向无缝覆盖的移动空基接入技术、高鲁棒的多空基智能组网技术、基于IP的组网通信与网络管理技术、低延迟的多空基协作中继回传技术。考核指标:形成面向无缝覆盖的空基通信新技术、新方法2-3项;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搭建测试验证演示系统;机载设备重量不超过1.5KG,支持单个基站不少于50个地面用户同时接入;支持小时级的无缝覆盖;支持基本的语音和图像业务传输。7.北斗导航与卫星应用7.1北斗星地增强传感器研究内容:针对导航终端在复杂环境下对卫星导航传感器的高精度和鲁棒性需求,研究北斗星基广域增强定位技术、北斗地基局域增强定位技术,综合应用北斗基带抗多径技术,北斗抗遮挡技术,研制适应城市复杂环境的北斗星地增强传感器。考核指标:定位精度优于10cm,测速精度优于0.2m/s,授时精度:20ns,抗多径能力:90%,容忍信号遮蔽:30s。7.2北斗导航智能终端223 研究内容:针对自动驾驶应用对导航终端高精度、安全性、实时性和智能化的需求,研究基于北斗的多源异构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多传感器融合的场景识别技术,研究路径规划和自动导航技术,研制多传感器融合的北斗智能导航地面终端。考核指标:定位精度优于0.5m,测速精度优于0.2m/s,具备场景和标识物识别能力,具备根据最短距离和最短时间进行路径规划和自动导航能力。7.3北斗机载多模导航引导设备研究内容:研究北斗机载多模导航引导设备架构技术,研究北斗机载高精度定位技术,研究北斗机载完好性监测技术,研究北斗机载导航性能评估技术,研究高精度导航引导技术,研制北斗机载多模导航引导设备。考核指标:以北斗导航为核心,兼容其他导航系统,增强定位精度优于10cm,具备单系统单故障监测和排除能力,误差估计风险概率≤10-5,具备全飞行过程阶段的导航引导能力。7.4北斗位置雷达及自动避障技术研究内容:针对自动驾驶安全需求,研究自动驾驶一体化监视技术、研究目标感知技术、研究多传感器融合的障碍探测技术,研究多传感器融合的障碍规避和防碰撞技术。考核指标:互监视距离≥8公里,具备识别不小于0.5m×0.5m×2m目标的能力(≥50m),障碍物探测距离≥100m,最低可探测障碍物高度≤8cm(10m处),测高精度优于±3%H(H:当前目标高度,测高范围≤1000米),避障速度≥10km/h。7.5SAR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图重建技术研究内容:研究SAR图像高精度几何校正技术,研究星载分布式干涉SAR数据处理技术,研究SAR相干相位解缠绕技术,攻克高精度的数字高程图像重建技术。223 考核指标:成像分辨率1m;高程重建精度水平地面5m(山地20m)。7.6多源高分遥感数据应用制作及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内容:研究高景一号、高分一号、高分二号、无人机航摄图像等影像数据在道路与建筑物边界提取、大比例尺背景影像图件的快速制作技术、道路交通适用性分析、局地自动导航疑难节点识别技术;研究多源遥感数据快速配准、制作及线性自动提取;实现多角度、无极变化视距遥感影像三维可视化导航等功能。考核指标:识别道路、建筑物边界等线性影像体空间分辨率高于0.5m;及时预警弯转大于5°的道路;多源数据快速配准精度优于0.5个像元;自动线性提取准确度高于95%;三维虚拟空间导航实现视距和视角无极变化平稳过度。7.7低轨遥感卫星高动态指向跟踪技术研究内容:针对国内外极轨遥感卫星由X频段向Ka频段过渡的发展趋势,开展对该频段卫星目标信号的捕获跟踪理论及实施策略研究,突破中大口径天线对窄波束高动态目标的捕获跟踪技术壁垒,具备中大口径天线Ka频段窄波束目标捕获跟踪的工程应用条件。考核指标:提出中大口径天线针对窄波束高动态目标进行捕获跟踪的理论分析及具体解决方法;搭建实物平台,采用模拟或实际过境卫星接收试验的方式,完成技术试验验证,并完成应用效果分析;跟踪精度优于0.1波束宽度;捕获概率优于99%。7.8遥感卫星数据移动接收站223 研究内容:为适应商用遥感卫星的飞速发展,以及遥感卫星点波束下行信号的接收能力要求,开展具有快速响应能力的三频段遥感卫星接收系统研究,系统可以自主定位,具有快速展收及执行多种目标接收任务的能力,同时具有标准化的接口,覆盖S/X/Ka三个频段,整套系统可在无外界依托的情况下自主工作,实现无人值守。考核指标:研制一套2至3米口径的天线系统;整系统可在20分钟内由运输状态进入工作状态,15分钟内可收藏并具备转移状态;设备一键展收,无需人工干预,单站即可工作;研制接口一致的两个或多个馈源以实现三频段的覆盖,可根据目标特性进行选择;X/Ka频段最高支持码速率不小于450MHz。7.9便携式卫星遥感终端研究内容:针对双频、小型化、便携式地面遥感设备的应用需求,研究设计具备“一键式”操作的卫星遥感终端技术;研究全天候、全天时自动跟踪技术;研究高效率、双频段天线技术;研究小型操作处理终端及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接收技术。考核指标:便携式卫星遥感终端重量≤20kg;系统展开时间≤1min;连续工作时间≥1小时;自主定向精度由于0.1°;X轴:0-360°;Y轴:0-360°;指向精度优于0.1°,具备过顶跟踪能力;系统G/T值≥9.8dB/K(天线口径等效0.6米);遥感信息处理终端接收机灵敏度优于-110dBm。7.10泛北斗卫星综合应用创新示范研究内容:针对智能新能源车和无人智控场景应用,研究北斗位置增强信息服务技术,多维全息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导航、通信和遥感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多传感器无缝增强技术,构建泛北斗卫星综合应用创新示范区。考核指标:示范区覆盖范围不小于3平方公里,构建示范区1:500大比例全息地理信息系统,示范区支持室内外无缝定位,定位精度优于10cm,时间精度优于20ns,服务容量≥223 1万户,示范区支持智能驾驶平台的测试验证和高精度移动信息应用。8.大数据与云计算8.1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内容:开展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关键技术研究,包括: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的数据分类与安全定级;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的数据汇聚与治理;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的数据资产评估与管理;将这些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关键技术应用于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示范工程项目中。考核指标:提出1套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的数据分类与安全定级方法;提出1套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的数据治理框架和数据质量评估方法;提出1套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安全架构和10个以上隐私保护模型与算法;提出1套数据资产评估与管理架构;实现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关键技术在1项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示范工程项目中的应用。8.2工业领域实时大数据异构处理优化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基于数据负载的实时大数据处理系统自主伸缩技术;研究实时大数据自适应数据调度优化技术;研究异构实时计算环境任务调度技术;研究有状态操作的状态一致性管理技术。考核指标:具有与应用无关的系统自主伸缩功能;支持CPU-GPU异构体系结构任务调度;支持5种以上数据调度策略;能够支持1000种以上状态管理;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8.3云数据中心智能管理优化技术223 研究内容:研究云数据中心运行能效评价、能效预测与能效优化技术;面向实时大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等典型应用,研究概率性和确保性的云数据中心网络服务质量保证技术;研究大规模云数据中心环境下基于内存的数据智能化管理技术。基于以上技术研究,研发云数据中心智能运维管理与服务平台原型,开展云数据中心智能管理示范应用。考核指标:提出的云数据中心智能化运行能效管理、网络服务质量保证、数据内存存储优化、智能化系统运维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效优化技术可使云平台能效提升20%以上;满足用户在服务质量和成本等智能化选择需求;面向大数据智能处理需求,基于云平台集成3种以上关于深度学习、数据实时处理等典型应用。8.4数字化人文及文化资源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内容:1)研究如何利用海量的数字化文化资源,发现并解决重大问题的机制,并且给出其智能分析与利用的关键技术解决方案。2)研发快速三维建模方法、便捷操作的三维多目标动作捕捉技术与虚拟人再现技术、文化资源虚实结合的展示技术以及新型文化资源检索技术。考核指标:1)明晰数字化文化资源智能分析与利用的关键技术难题,并提出应用解决方案。2)研究、开发快速三维建模技术,并开发原型设备,实现不少于2个类别文化资源的快速建模;利用新型传感器,研究、开发动作捕捉原型设备,实现同时不少于5个目标动作捕捉;开发文化资源不少于100件。8.5区域生态监管大数据处理技术与应用223 研究内容:开展面向区域环保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的研究,包括构建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平台,根据区域环保监管特征构建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模型;企业异常行为精确识别的机器学习算法模型;区域环境大数据综合应用可视化技术等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区域环境实时监测与综合评估。考核指标:完成区域生态环保监管数据的采集、清洗和存储;完成基于统计建模的造假异常识别模型,准确率高于90%;完成基于算法分析结果的可视化(web端,移动app端)输出;并在区域环保督查执法应用案例总得到具体应用。8.6领域并行处理云服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示范研究内容:针对领域云服务的并行性高、个性化需求的特点,研究云计算并行处理关键技术。针对典型领域,研究超大规模三维模型数据并行处理技术;主流算法的并行化;拓扑结构重建以及并行化技术、并行处理云服务封装;基于以上技术突破,开展典型领域的实例化及其示范应用。考核指标:并行化算法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支持10万核的并行处理;实现4种以上主流算法的并行化;支持1000用户的并发在线处理。8.7基于“云-边-端”的工业装备自主保障技术研究内容:面向装备信息系统“云+边+端”的体系架构,针对端系统开展集成感知、信息融合、健康评估等要素的自主保障支撑技术研究,研究多源(端)精准保障感知和数据融合管理、基于“边-端”的状态增强感知方法、基于“云-边-端”协同的装备状态分析、时间优先与数据驱动的装备智能保障决策方法,为工业装备自主保障系统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撑。223 考核指标:1)装备保障仿真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可同时处理不小于100个节点数据;2)具有系统端的状态趋势分析能力,维修保障决策准确率不低于90%;3)实现维修保障效能最大化的信息集成与资源共享机制;4)仿真环境下运行时数据分析系统端的计算能力大于5Gflops,处理延迟小于0.1ms,云资源数据存取时延小于2s。8.8智能制造生产线质量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内容:开展智能电子制造生产线产品质量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和平台研制工作,更好地利用生产过程中积累的“人、机、料、法、环、测”海量数据,解决质量追溯、质量控制、质量预测等诸多问题。具体研究产品质量大数据分析框架体系;多源异构数据处理与产品质量数据包构建技术;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产品质量追溯、控制、预测技术及算法实现;质量大数据分析可视化技术。考核指标:验证平台的数据存储及解析能力为PB级以上;大数据分析模型响应时间小于10s;研发6种质量大数据分析模型;大数据分析模型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8.9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公共安全管理平台研究内容:开展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方案研究,设计不同量级、不同实时性数据的融合框架;开展不同密级数据的融合方法研究,实现在不泄密前提下的数据最大利用率;开展不同权限数据的融合方法研究,实现在数据保护前提下的最大范围使用;开展基于融合数据的机器学习、预警计算、实时计算等计算方法的研究。考核指标:实现可扩展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计算方案,融合数据不小于5类;实现不同密级数据的融合计算方案,并实现高密级数据在低密级系统使用的能力,密级不低于3种;实现基于融合数据的机器学习、预警计算、实时计算方法,要求使用机器学习模型,实时计算响应时间不高于1秒。223 8.10面向“一带一路”的高效物流数据分析与服务研究内容:研究面向货物运输关键环节的优化策略与分析方法,形成物流运输路线规划以及运输效率管理方案;研究面向货物运输的多源信息获取与融合技术,挖掘运输环节参数与货物品质保障的关联知识,建立典型运输行为分析模型;集装箱空箱调运策略技术研究,对区域进出箱的不平衡性进行评估分析,建立快速周转策略。考核指标:形成5种以上典型货品运输安全监测数据分析模型,大数据分析具有线路决策、成本决策、品质保障决策等运输规划能力;形成运输关键环节中2种以上典型运输行为分析与运输效率优化方法,大数据分析结果能够提高货物运输效率。9.网络安全9.1物联网数据安全保护关键技术及系统研究内容:针对物联网采集数据真实性问题,研究海量差异化设备的快速身份认证、跨域的漫游切换认证技术;针对数据汇聚的完整性问题,研究多源异构数据完整性保障体系、面向多源异构数据的高性能签名验签方法等;针对敏感数据的机密性问题,研究面向云计算的海量数据存储和计算体系结构,形成体系化的物联网数据安全保护技术体系。研发物联网数据安全保护系统,并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典型物联网场景中开展示范应用。考核指标:所研发的海量差异化设备快速身份认证支持至少3种接入认证体系;数据完整性保护支持高效密码算法、分布式签名和集中式批量认证,研发的数据安全保护机制支持各种数据的密文检索。223 9.2面向互联网服务的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互联网服务中数据开放融合发展趋势和愈加严格的隐私保护需求,充分考虑数据分布存储的特点,研究面向互联网服务的数据采集、数据计算和发布隐私保护技术,研究基于差分隐私或密文计算的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数据分析方案;研究数据敏感度分级和快速脱敏技术;研究面向互联网服务的高效密文查询计算技术。考核指标:密文数据计算、密文数据查询需支持位置服务、推荐、生物特征匹配等场景,百万级密文记录查询时间<2秒;数据发布支持数值型和非数值性数据差分隐私保护,支持全局差分和局部差分机制;隐私保护算法达到10个;构建面向典型互联网服务的隐私保护技术验证平台,并在典型行业开展验证示范。9.3云平台安全支撑关键技术与平台研发研究内容:针对云平台的程序、数据等安全问题,研究程序控制流混淆技术,保护用户程序逻辑的机密性;研究程序完整性验证技术,为云环境下程序运行结果的完整性提供云平台验证和用户本地验证,检测控制流篡改及数据篡改,保障云平台的可信度。考核指标:通过程序完整性验证保证对程序完整性攻击的检测遗漏率低于十万分之一;安全保障性能开销不超过普通云平台的20%;基于支持自动化搭建分布式集群系统,开展具有安全支撑的大数据云平台的示范应用。9.4云环境下密文数据库系统开发与应用223 研究内容:针对云环境中数据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的特征,研究大规模密文数据库外包存储模型和通用构造方法;研究面向非关系型数据库的可验证密文检索技术,提出高效可验证密文检索系统框架和可验证密文索引结构方法,设计支持范围查询/多关键词组合查询/模糊查询等多模式密文检索的完备性验证算法;研究大规模密文数据库可验证更新技术;研究外包数据存储完整性验证技术,提出多用户共享数据完整性审计新方法,实现用户安全撤销。考核指标:支持百万条数据记录规模数据集上的可验证密文查询、更新和完整性审计等功能,支持查询关键词数量≥10个,查询方式≥5种,查询响应时间≤200ms,结果验证率≥95%;相比于传统非加密数据库,数据更新响应时间差距≤100ms;开发一套密文数据库原型系统,部署在医疗、政务等行业单位进行试运营。9.5基于AI的恶意加密流量检测与防御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恶意程序通信行为特征提取算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恶意加密流量标签配对算法,研究恶意加密流量的精确识别与检测;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的物联网加密流量分析与隐私泄露测试技术,研究基于流量混淆和流量填充的物联网加密数据隐私防护技术;研究“云边协同计算”的大数据分布式处理模型,研究基于批处理与流计算混合的高性能数据实时处理、基于深度学习的安全智能分析算法引擎等关键技术,以应对APT攻击和加密恶意流量安全威胁。考核指标:构建恶意程序家族加密流量分类特征体系,恶意加密流量检测方法针对已知和未知的恶意加密流量的复合检测成功率达到80%以上;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物联网加密流量分析系统,其平均隐私泄露分析成功率达到90%以上;开发“云边协同”的网络空间安全大数据分析平台原型系统,支持实时网络数据流的抓取、存储与智能分析,并集成3种以上AI智能算法,实现恶意流量检测和网络安全防护。223 9.6大型勒索软件检测与防御平台研究内容:针对日趋严重的勒索软件安全威胁,研究大型勒索软件检测与防御系统的体系架构与模型;研究加密型勒索软件的典型行为模式及被加密文件的恢复技术;研究锁屏型勒索软件的典型行为模式及解锁技术;搭建大型勒索软件检测与防御平台;研究云计算环境下勒索软件的实时检测与防御关键技术。考核指标:实现并搭建大型勒索软件检测与防御平台,能够对30个家族以上、3000种以上典型勒索软件进行实时在线检测和防御;能够完成被加密文件的恢复;支持Windows、安卓、Linux等主流客户端系统;性能损耗平均不超过5%。9.7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防护技术和产品研究内容:针对移动终端恶意软件的快速增长、恶意终端软件缺乏高效实时检测技术的严峻问题,研究终端采集数据的融合技术;研究具有隐私保护的恶意软件检测技术;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的并能够自我完善的高准确度恶意软件检测技术等,研制具有隐私保护的高效移动终端恶意软件检测云服务原型系统。考核指标:检测精度达到98%以上,误报率低于4%。云端检测时间低于15ms。云端处理器对用户终端数据不可得,用户身份对云端隐匿。单个终端软件检测数据通信开销不超过200K字节。9.8中低轨卫星通信安全组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平台开发223 研究内容:针对中低轨卫星网络拓扑的高动态变化性,研究高动态卫星安全组网技术,提出快速组网双向认证协议、安全多路径路由协议;针对终端尺寸、性能等的差异化,研究差异化终端快速接入认证;针对低轨轨道速度快、卫星过顶时间短等特点,研究终端星间快速安全切换技术;研究复杂空间网络安全密钥管理系统以及支持网络长时在轨自主运行的信息安全技术;基于核心原创技术,研发中低轨卫星安全组网半实物仿真系统和软硬件模块。考核指标:组网双向认证,时延不超过10s;终端接入双向认证,认证时延不超过100ms,星间无缝安全切换;提供端到端安全传输,传输时延不超过50ms;单星支持1000个左右终端安全接入。9.9面向云计算的高性能国产密码服务设备研发研究内容:针对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对高性能国产密码算法设备的需求,研究密码服务的高并发调度方法,研究支持细粒度加密的海量密钥管理机制,研究密码服务设备虚拟化方法,研发支持国产密码算法的高性能密码服务设备,面向政务云、企业云等数据保护开展示范应用。考核指标:单台设备同时支持SM2、SM3、SM4算法和签名验签运算,符合国家密码管理局密码设备服务接口规范,支持密码运算的动态配置和虚拟化调度。单台设备SM4加解密速度大于6Gbps,SM2签名速度大于35000次/s,验签大于15000次/s,SM3速度大于4Gbps。10.量子信息10.1参考系和测量设备无关的即插即用型量子密钥分发技术223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单个光源的测量设备无关即插即用型量子密钥分发协议,克服参考系对齐难度较大的缺点,降低系统实现复杂度,针对实际系统进行信息论意义上的安全性证明;搭建即插即用型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演示平台;研究新型多方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协商协议。考核指标:1.实现即插即用型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演示平台;2.在50Km光纤上量子密钥速率≥2.4Kb/s;3.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0.2量子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技术研究内容:研究量子通信网络端到端最大量子密钥速率、端到端可用量子密钥速率、量子密钥建立时间、量子通信网络连通性、用户容量等指标的测试原理与方法;研究量子通信网络中可信中继、量子交换机和通信终端的测试方法,建立节点模型;实现大规模量子通信网络仿真实验平台,实现相关组网协议以及各种业务的接入,结合实际网络参数在仿真平台上开展测试方法验证。考核指标:1.建立仿真测试平台,支持用户数≥8000;2.在仿真平台上实现前述指标的测试;3.指标测试相对误差≤±3%;4.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0.3多场景条件下基于多粒子纠缠态的信息传输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面向量子卫星及地面接收站所组成的通信网络,基于多粒子量子态的纠缠特性,依据不同的传输要求,研究以多方广播与多播形式完成高效信息传输方法。提出基于簇态的星地多方广播、多播及隐形传态方案;提出基于最大纠缠态的地星双向隐形传态及远程制备方案;研究基于多粒子纠缠态的地面与多个卫星间广播及多播体制;建立多粒子纠缠量子信道信息传输模型,对上述方案进行完整的理论推导与仿真模拟,为量子卫星系统中基于纠缠态的信息传输提供有效理论支撑。考核指标:1.提出基于簇态的星地多方广播与多播、多方隐形传态的传输方案,并在N≤223 8条件下验证方案可行性,实现方案成功率理论条件下达100%;2.完成基于最大纠缠态的星地双向隐形传态及双向远程制备方案,并在N≤12条件下验证方案可行性,实现方案成功率理论条件下达100%;3.完成基于N≤8粒子纠缠态的多卫星与地面间广播及多播可行性方案,实现方案成功率理论条件下达100%;4.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0.4量子雷达探测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低截获量子信号高性能探测实现框架;研究量子雷达的探测威力;研究利用纠缠特性的高灵敏度量子雷达目标检测方法,实现对微弱目标的高灵敏度检测;研究量子雷达多目标稳健探测方法,实现系统误差情况下稳健的目标探测算法;构建双光子纠缠态量子雷达试验平台,实现量子雷达功能演示和效能评估。考核指标:1)完成纠缠态量子雷达试验系统的构建;2)完成量子雷达探测的关键技术试验验证;3)相同亮度条件下双光子纠缠信号比经典信号探测威力提升10%;4)完成量子雷达探测关键技术研究报告;5)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0.5量子深度神经网络目标识别技术研究内容:针对高分辨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地面环境背景与观测目标复杂多样、信息提取的时效性较差、海量数据处理自动化程度低的瓶颈问题,研究基于量子智能优化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及相应的学习算法,并用于高分辨SAR图像小目标识别的求解。考核指标:1)建立高分辨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目标识别仿真测试平台;2)在上述仿真测试平台上,高分辨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数据识别正确率达到92%以上;3)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223 10.6量子通信系统用高性能压电单晶致动器研究内容:针对量子通信系统中不断提升的高系统稳定性和低数据误码率的要求,开展用于量子通信的光纤偏振控制器的新一代压电致动器的要求,突破现有致动器工作电压高、应变迟滞大以及蠕变性能差的技术瓶颈。以PIN-PMN-PT为代表的高性能压电单晶材料,与主流的PZT压电陶瓷相比,在以下几个性能方面表现特别突出:1)压电系数达到1500pC/N以上,远大于PZT。2)应变曲线线性好、迟滞效应较小3)蠕变性能好,输出位移随驱动电压的跟随性能好。4)时间稳定性好,基本不存在老化现象。是制备新一代压电致动器的理想材料。项目要求通过确定晶体适合于压电致动器应用的最优取向和最佳组分范围,优化小尺寸致动器制备工艺,建立相应的测试系统,完成高性能单晶压电致动器的设计、制作和测试。考核指标:1)完成新一代压电单晶致动器材料选型报告,完成致动器设计方案和工艺实现方案。2)搭建测试系统,完成致动器静态和动态性能测试,完成相应的测试报告。3)致动器关键指标:外形尺寸5×5×10mm;致动器静态标称位移大于9微米;致动器动态响应频率大于25KHz;最大驱动电压不大于150伏;致动器应变迟滞小于9%;60秒时间内致动器的蠕变小于5%。4)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0.7基于高性能电光晶体的低驱动电压电光调制器223 研究内容:针对量子保密通信,研究高性能电光晶体材料的电畴结构及其翻转规律,实现高均匀度单晶工程畴制备;通过研究基于其独有畴结构特点的新型波导的设计方法,完成低驱动电压电光调制器的原理设计、性能仿真与结构优化;研究采用半导体技术制备共面波导型电光调制器的工艺,制备宽带、低半波电压、低插入损耗、综合性能优于基于LiNbO3晶体的新型电光调制器。考核指标:1)完成共面波导型电光调制器的设计与关键技术验证;2)光学工作波长1550nm;3射频调制半波电压≤3V。10.8基于高性能非线性晶体材料的波长转换器件研究内容:量子通信采用偏振态的光子束传递信息,在接收端需要通过非线性晶体构建的放大器进行信号增强,然后由光电探测器接受信号,利用非线性光学晶体实现光学参量放大已成为量子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高性能的PMN-PT非线性晶体具有比LiNbO3晶体高出50%以上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基于PMN-PT的光学频率上转换器件可用来实现光子频率的高效转换,提升单光子探测器件的探测效率和暗计数水平。研究高性能非线性晶体的非线性光学性能,实现该晶体在非线性光学方面应用的原理验证;研究周期极化畴结构设计与制备方法,制备具有准相位匹配能力的周期极化晶体;优化周期极化结构条件,实现明显优于现有PPLN上转换的高性能单光子探测,提升量子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为实现量子通信核心器件的国产化奠定基础。考核指标:1)完成基于高性能非线性晶体的波长转换器件原理与关键技术验证;2)波长转换器件工作频段:红外(如1900nm)转换为近红外或可见光(如850nm);3波长转换器件转换率≥95%。10.9弱信号量子探测关键技术研究223 研究内容:1)研究通过量子相干关联手段针对噪声提高微弱信号信噪比,检测出微弱信号的方法;2)研究宽带低噪声光电探测器制作和调试方法,基于量子光学实验对光电探测器的特殊要求,设计用于这类信号放大的互阻抗放大器;3)利用探测器自身产生的量子参考信号与输入信号达到同步,实现微弱信号探测;4)利用原子相干技术调节激光场与原子系综的相互作用,通过控制外场参量进而控制非线性极化率和量子增益,制备实现量子关联属性的双模和三模纠缠光源。考核指标:1)完成量子探测关键技术分析;2)完成量子探测实验演示平台,使量子探测技术探测信噪比较现有技术提高3dB以上;3)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0.10复杂天候光学量子成像技术研究内容:针对光学经典成像技术存在受天候影响大的瓶颈问题,开展基于光学量子关联原理的复杂天候量子成像技术研究,利用量子成像受天候影响小的优势,解决现有瓶颈问题,实现复杂天候下的光学探测、识别,支撑光学成像探测新体制的拓展。研究复杂天候条件下量子探测机理;研究复杂天候光学量子成像系统设计理论;研究量子探测条件下目标智能识别技术;研究基于量子涨落关联技术的量子相机方案;研制量子相机原理样机。 考核指标:1)完成复杂天候条件下量子探测机理、量子成像系统设计理论、量子探测条件下目标智能识别技术的研究,形成技术研究报告。2)完成量子相机原理样机的研制。实现在大气水平能见度为1公里时、对等效光学反射截面小于等于1m2的目标进行80%以上的目标识别正确率的技术指标。3)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1.物联网与区块链11.1支持匿名授权的可信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223 研究内容:针对用户对物联网云平台的不可信及用户隐私易于泄露问题,开展可信物联网体系架构及匿名授权访问控制技术研究。1)分析国内外先进的物联网体系结构,包括USN、uID、NetworkedAuto-ID等,掌握物联网终端、云平台及用户应用之间的数据传输、共享及交互机制,探索并建立用户可信的数据分发、隔离、共享、存储和融合机制,消除“诚实而有好奇”的云平台的“好奇”特性所带来的隐私泄漏风险;2)研究支持匿名授权的访问控制技术及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方法,开发匿名访问控制中间件,解决基于身份的访问控制带来的用户隐私泄露问题;3)构建用户可信的物联网示范应用平台,验证匿名访问控制中间件等关键技术。考核指标:提出一种用户可信的物联网框架,提出该框架下数据完整性和机密性保证算法,及安全性交互机制;建立不少于3个独立平台、100个以上传感器终端的示范应用;匿名授权技术支持基于属性而不是基于身份的授权方法,并具备第三方审计功能。11.2基于NB-IoT的物联网系统架构及示范应用研究内容:NB-IoT是IoT领域一个新兴的技术。针对NB-IoT产业链不完善,特别是终端设备缺乏标准的问题,深入分析NB-IoT技术特点及典型的物联网体系结构;研究边沿计算技术,构建适合于上述物联网体系的边沿计算平台;分析基于NB-IoT的物联网终端关键技术,探索通用NB-IoT应用终端设计和应用方法;建立基于NB-IoT的中小规模物联网应用示范。考核指标:提出针对通用NB-IoT终端的应用层通信协议,解决不同应用类型终端的统一接入问题;研制超低功耗NB-IoT物联网终端,待机电流<10uA;研制至少5种应用类型的终端,并完成示范应用,示范应用中,终端规模不低于100个;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223 11.3物联网异构互联与数据共享交换关键技术研发研究内容:研究异构物联网互联互通体系结构与多域数据受控共享关键技术,支撑大规模异构物联网数据融合、服务协同与应用快速迭代开发,形成面向智慧城市等的物联网应用开发环境。开发自主可控物联网操作系统及其相关原型,进行示范应用。考核指标:提出适应智慧城市的物联网多域异构互联体系框架;研制异构物联网操作系统,物联网对象管理支持亿级规模。研制物联网管理域的数据互联互通机制,设计多物联网管理域之间的信息受控互通协议,支持多种系统、平台、数据的可信接入,其中接入协议数不小于5种。完成一个行业应用,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1.4RFID系统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制造、零售和物流等领域显示出强大的实用价值,针对RFID的安全与隐私问题及应用对RFID的安全性需求,分析实际应用中RFID系统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及隐私泄漏途径,研究安全的RFID空中协议及密码学技术,提出RFID系统中标签与阅读器的相互认证方法及安全通信协议;研制相应的RFID标签及阅读器,验证关键技术。考核指标:提出一种安全的RFID标签与阅读器认证和通信协议;研制支持新协议的RFID标签及阅读器;RFID频率范围100KHz-200KHz;RFID标签支持读写操作。11.5基于区块链存储的物联网数据自主管控研究223 研究内容:围绕数据即价值这一趋势,研究物联网终端数据上链机制,实现物联网数据用户自主可控;第三方应用挖掘分析用户物联网数据内在价值,是物联网数据的核心价值所在,研究区块链上基于用户数据隐私保护的第三方扩展应用机制;针对海量物联网数据这一特征,结合区块链存储的高度冗余与不可篡改特性,研究数据低冗余存储与不可篡改平衡模型,实现物联网数据的区块链存储;研发相关原型系统。考核指标:开发支持用户数据隐私、第三方可用以及数据低冗余存储的区块链原型系统;支持TB级物联网数据存储,开发10种以上典型网联网第三方应用案例;推广示范性应用2项以上。11.6区块链评测体系与评测方法研究研究内容:缺乏区块链技术的测评标准及规范是制约区块链的应用落地和技术发展的瓶颈。针对区块链海量节点分布式化、数据公开透明化、应用开发快速化等特点和要求,研究区块链的标准体系,实现区块链应用标准化;从功能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维度,对区块链产品的智能合约、节点管理、共识机制、数字加密和签名等多项功能进行测试,给出相应的安全测评指标体系和具体测评方法,从而引导区块链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考核指标:评测体系方法一套,涵盖可执行评测方法一套以及达到商用安全的评测指标;对国内外主流区块链项目,示范性评测样例两项;形成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2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1.7基于区块链的多域物联网可信受控共享技术及系统223 研究内容:在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中,差异化设备安全归属划分管理域,管理域之间的数据可信受控共享是实现智慧物联网的核心和关键。结合区块链技术,建设多域数据受控共享可信交换平台。针对物联网应用场景复杂、数据多域共享等特点,研究场景适应的数据隔离交换技术,实现数据跨系统可信受控传播;针对物联网各管理域数据多元异构、实体海量的特点,研究对数据格式的统一标识,实现数据跨平台、跨系统直接交互;针对各管理域弹性可扩展的要求,研究基于属性签名的访问控制系统,利用区块链实现细粒度访问控制,确保数据跨平台安全共享;针对物联网跨管理域共享、敏感等级差异等特点,研究跨域数据融合处理与隐私保护,支撑需求驱动的数据协同应用。考核指标:支持5种以上传感器网络接入技术,管理域数量不少于10个,区块链系统性能(平均吞吐量和峰值吞吐量)较主流区块链系统(Fabric)性能提高60%以上,在梦想小镇等物联网系统中示范性应用11.8基于区块链的数据隐私保护与可监管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区块链系统数据访问控制策略以及身份管理,实现用户数据隐私存储;结合区块链分布式公开存储的环境特征,针对共识节点验证用户数据真实性与用户数据隐私这一矛盾问题,研究支持公开可验证的用户数据隐私方案;针对隐私环境下区块链被恶意滥用这一问题,研究从技术体制上保证第三方可监管的机制;实现原型系统。考核指标:开发一套支持用户数据隐私、共识节点可验证以及第三方可强制监管的原型系统;共识节点验证时延小于100毫秒,第三方针对某一用户数据可识别交易双方身份以及数据内容,同时监管延迟低于100毫秒;针对上述研究并进行2项以上示范应用。11.9区块链数字发票系统研发研究内容:结合税务场景应用,围绕电子发票存在的“一票多报、虚报虚抵、真假发票”223 等税务顽疾,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特性,研究适用于电子发票的真伪检验机制;结合电子发票的流转过程,研究支持发票溯源和报销记录的区块链交易机制;围绕高效、安全、公平的需求,研究避免算力浪费、支持拜占庭容错以及适用于大规模节点共识的理论体系;研发相关原型系统。考核指标:开发支持电子发票真伪验证、溯源以及报销记录查询的区块链系统原型一套;支持不少于100个共识节点以及100000个受票用户;发票真伪验证以及溯源延迟、报销记录查询延迟不高于5秒;节点达成共识不高于30秒。11.10区块链大规模数据安全存储与传输研究研究内容:围绕区块链系统随着区块的增长数据不断膨胀这一特征,研究全节点数目、数据存储策略、安全等多因素数据模型;研究大规模数据高效安全存储、索引与查询方法,实现区块链系统文件安全访问控制与管理;结合用户数据读写高并发特征,研究基于内容分发网络、点对点网络、异构网络等多技术融合的数据传输机制;研发相关原型系统。考核指标:研发支持大规模数据分布式存储、检索的区块链底层文件管理系统,支持TB级数据存储、10000个读写并发操作,延迟小于5秒。12.机器人与无人机12.1高海拔偏远地区无人机应急物资输送平台研究研究内容:分析高海拔偏远地区应急物资输送无人机系统需求与使用环境。论证高海拔偏远地区应急物资输送无人机系统使用要求与性能指标。提出可靠可行的无人机系统解决方案,实现在这一场景下无人机系统的安全应用。设计一型高海拔偏远地区使用的无人机系统,研究并验证高海拔偏远地区无人机起降技术。确定高海拔偏远地区应急物资输送方案,研究高海拔偏远地区应急物资输送无人机系统推广策略。223 考核指标:无人机起降高度不低于4500m,实用升限不低于7000m。满足无机场,无公路环境下起降,具备在输送目的地二次起降的能力。有效控制距离不小于100km。载重不小于20kg。研制的无人机系统成熟度达到9级。形成无人机应急系统推广发展方案。12.2基于人工智能的巡检无人机研究内容:针对现有的无人机石油管道、高压线路巡线系统、实时性差、自动化程度低、智能化应用水平有限的问题,研究无人机视频实时传输与分发技术、线状目标自动跟踪技术、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等,形成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巡检无人机统;通过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工程化,研制巡检无人机系统装备。考核指标:无人机起降便捷;能够实时传输高清图像(不低于1080P,30fps);传输距离不小于100公里;能够完成视频分发,可实时回传至后端指挥调度点;具备线状目标自动跟踪功能;图像智能识别系统对车辆、人员等异常目标的检出率不低于90%。12.3高层建筑消防特种灭火无人机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研究内容:研究高层建筑火灾复杂气象环境条件下特种灭火无人机的高抗风、抗热、抗电磁干扰、高精度定位和避障等技术,突破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等关键技术指标,实现高层建筑消防特种灭火无人机在消防等行业的推广应用。考核指标:抗风能力6级;续航时间:≥30min;载荷能力:≥20kg;灭火弹发射距离≥50m;破窗能力:双层10mm厚钢化玻璃@30m;灭火弹出轨速度:≥50m/s;位置定位精度:±0.05m;单次起飞灭火覆盖能力80m2;具有防雨、防尘和避障能力。实现在消防等行业的应用示范。223 12.4高可靠无人机自主与智能飞控技术研究内容:面向中小型民用无人机系统对高可靠、通用化、易扩展、处理能力强的飞控需求,结合新型总线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发展,研究机载飞控系统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和处理技术,实现在线自主路径规划和自主决策;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的空域故障智能判断、规避方法和策略,基于机载高性能飞控计算平台,实现高可靠智能飞行;建立实验环境,完成飞行实验和评估。考核指标:自主度ACL-7级;集成传感器不少于7类;决策时间精度ms级,实现该产品在典型机型上的成功应用。12.5无人机高精度多源信息容错与自主导航技术研究内容:针对民用无人机对测量与导航系统在复杂自然环境下长时间自主定位、高精度定姿和高稳定大气测量等需求,开展信息容错与自主导航技术研究。研制一套多源信息测量与导航系统,通过误差补偿、信息互补、多导航模式融合等手段,满足民用无人机在体积、重量、成本受限条件下,对测量与导航信息高自主、高可靠、高精度的系统要求。考核指标:集成测量设备不少于八种,组合导航模式不少于四种,重量不大于300克,实现该产品在典型机型上的成功应用。12.6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系统223 研究内容: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能够像直升机一样依靠自身动力实现精确定点垂直起降及悬停作业,兼具直升机的系统规模精简、展开撤收简单迅速、对起降场地无要求等优点以及固定翼无人机升空后可高速高效飞行、续航时间长等优点,非常适合无法提供跑道或大面积起降场地的工业级民用无人机使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垂直起降无人机气动特性研究、飞行动力学特性研究、控制方法与控制特性研究、高效混合动力推进系统设计技术以及结构/动力/功能一体化设计技术等,通过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工程化实现,研制适合于全地形环境起降的垂直起降无人机系统装备。考核指标:全地形起降;验证方式为飞行试验;起飞重量≥300kg;巡航速度:130至180km/h;留空时间:≥4h;悬停/前飞模态转换时间:≤10s;起降抗风能力:≥6m/s(4级);着陆最大下沉速度:≤3.5m/s;姿态控制精度:≤2度(平飞/悬停)。12.7高危环境无人自主交互操作技术与装备研究内容:针对高危工作环境对人体带来的危害性,探索研究通过机器人技术实现人的技能学习,从而实现高危环境下的技能操作,替代人的劳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手臂与操作对象运动特性信号监测与特征提取方法,研究人的技能学习与建模方法,实现人的操作技能的量化;研究人-机技能传递算法,基于仿生原理研究七自由度机械臂拟人操作控制方法,复现人的操作技能,实现自主交互操作;基于以上技术集成开发无人自主操作机器人,实现技术的工程应用。考核指标:完成1-2种人的技能的学习与复现;适应高温、高湿等几类高温环境作业条件;机器人工作空间半径不小于600mm;负载质量不小于5kg;申报条件:产学研联合申报12.8复合型智能自主移动操作机器人223 研究内容:室内外复杂场景自主定位与导航移动系统,研究基于RTK、IMU、激光雷达、3D视觉等多元传感信息融合的环境感知与定位技术;与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深度融合的多自由度机械臂轨迹控制、轮廓控制与速度规划控制方法;研究复合移动机器人系统的组态化模型系统;模块化多元传感信息感知与执行系统;实现机器人云端调度、监测及自学习系统;推出具有重大创新的新型复合移动操作机器人产品。考核指标:具备室内外自主移动、协同机械臂操作、远程调度、在线监测等功能;室外机器人定位精度优于2cm,速度超过1m/s,防护等级IP65;室内机器人定位精度优于5mm,速度超过1m/s,防护等级IP65;实现笛卡尔坐标系下多轮廓轨迹规划与控制;通过对工作空间建模和采样实现机械臂避障操作;传感系统至少实现红外温度、有害气体、图形识别等检测功能,实现模块化、智能化与精准化;实现至少三个工作场景的应用示范。12.9外骨骼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对外骨骼机器人的人机相容性设计、关节变刚度驱动、人体运动感知、人机耦合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以完成一款助力助行型外骨骼机器人样机的开发研制。考核指标:助力助行型外骨骼机器人支持行走、站立、转体、下蹲等人体运动,可适应水泥、硬质泥土、砂砾等复杂地面,本体重量不大于30kg,平均助力效率测试不小于70%。12.10多移动机器人协作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GPS信号等失效环境中的多移动机器人协作定位技术,以实现多移动机器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提高定位精度;研究多移动机器人协作策略,实现个体与群体目标的协同优化;研究多移动机器人编队控制技术,提高未知环境下多移动机器人完成任务的能力;研究多移动机器人任务分配技术,实现合理、高效地分配任务。考核指标:完成GPS失效环境下多移动机器人协作定位,协作定位精度优于2cm;多移动机器人编队控制精度优于5cm。223 13.人工智能13.1VR/AR与智能机器人研究内容:大视场穿透式微显示技术,研究不同光学结构和参数下,穿透式显示的效果和显示分辨率、视场角、透射率、畸变系数等参数的关系;基于增强现实的实时渲染技术;基于惯性/卫星/视觉组合导航系统开发,实现定位的自动化和能连续实时的提供所需的位姿参数;基于环境情景感知的增强实境互动技术,适应不同场景的情景感知的增强实境互动技术;研究场景三维重建技术、目标检测技术,实现复杂背景下的不同类型的多种目标准确检测,建立复杂环境下的多种目标特征提取与检测系统等。考核指标:1)对于常见的场景,如工厂厂房等,能够在行进时速为5-20公里时,实现稳定导航与避障;2)能识别场景内的关键目标和常见目标,准确率高于90%,并对这些目标进行标记;3)能够实现分米级的定位。13.2大数据人工智能研究内容:研究遥感、医学、文旅等领域的大规模知识图谱构建技术;研究面向海量多源数据的轻量深度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大数据的深度学习和认知推理理论和方法;面向网络大数据的推荐系统多目标建模与方法;异构计算环境下遥感大数据并行处理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223 分析处理技术,面向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远程诊断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研究;研究多模态、多组学医疗大数据的特征筛选与知识挖掘;研究时空大数据的高效建模与组织技术;研究时空大数据语义融合与智能挖掘、知识表达与关联分析方法;研究面向时空大数据的位置(设施)选择与服务技术;研究类脑智能数据存储体系;研究人工智能并行计算框架及实现;开展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智慧遥感等应用研究。考核指标:1)知识图谱中包括的实体数量不少于200个,关系类别不少于10种,实体自身属性、实体与实体间关联的挖掘正确率不低于专业人员的平均水平。2)挖掘方法≥2类,包括关联规则挖掘、序列规则挖掘等;3)信息挖掘关键信息抽取准确率≥90%;4)基于医疗数据的疾病风险评估精度高于85%,智能诊断的准确率高于95%。13.3互联网人工智能研究内容:结合文化旅游、智慧安防、舆情监测、健康医疗、绿色生态等产业和应用需求,开展面向“互联网智能化+特色产业”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解决当前互联网智能化中诸多问题。包括:开展面向智慧旅游产业需求的智能化信息一体化处理技术与服务平台开发研究,面向异构网络数据的旅游文化信息智能搜索相关技术研究和面向特色旅游景点智能化推荐系统研究;开展面向互联网安防监控的智能分析技术研究工作,面向监控视频的异常事件智能预警和监测关键技术和平台开发研究,基于生物特征的智能行人检测、识别和追踪关键技术和应用系统研究;开展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新闻热点及舆情智能分析技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网络热点趋势分析和倾向识别技术,面向互联网的突发事件智能分析和预警技术;开展面向绿色生态的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技术,研究面向环境监测与环境应急响应的大数据应用技术。223 考核指标:1)特色旅游景点智能化推荐系统的准确率、召回率高于90%;2)监控视频的异常事件监测和预警准确度高于90%;3)能够实现网络新闻热点自动识别及舆情分析预警,准确度高于90%;4)对火灾、化工安全、地震等灾害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监测和预警的精度高于90%。13.4群体智能技术研究内容:基于群体智能架构,研究大型物流仓库无人车自主决策技术,包括路径规划、自动防撞、任务分配等,达到总体任务目标优化;基于群体智能,研究城市道路交通流量自组织调度优化与交通网结构优化技术,包括车辆实时自主路径规划、交通流量预测、道路结构优化规划;基于群体智能架构,研究集群无人机自主决策技术,比如无人机投递快递邮包,包括无人机群自主编队飞行、自动空中防撞、自主路径规划、任务协同分配等,达到总体任务目标优化;基于群体智能,研究大电网的智能规划与运行技术, 包括电量调度运行规划、电网结构鲁棒优化、电网可控性优化; 基于群体智能框架,研究移动感知器网络自组织技术、自适应网络服务演进方法、自主行为演化算法,提升网络综合感知、识别能力和鲁棒性; 基于群体智能架构,研究智能制造无人车间协同控制技术,包括生产过程协同感知、原料分配、多流水线各中间环节半成品的调度规划等。考核指标:1)所研究的群体智能技术应比传统技术在决策正确率、任务分配正确率、鲁棒性等指标提升15%;2)对城市交通通行能力提升20%;3)对已有电力设施鲁棒性、可控性、容错能力的提升要达到20%以上;4)对智能制造无人车间,生产效率提升15%。13.5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223 研究内容:面向智慧城市建设任务中TB级多模态数据分析与应用,借鉴人类大脑信息处理机制,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理论和技术研究,推动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平台。研究内容有:进行高层认知机制建模,建立强化认知学习模型;分析多源异构数据特性,发展多模态混合认知智能模型;研究类脑智能理论与方法;发展任务驱动的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设计协同多目标优化模型,实现新型机器学习模型的有效学习;设计感知-认知-进化模型,建立进化学习智能认知方法;面向智慧城市应用中图像、视频、语音等多模态异构数据发展类脑认知机器学习平台。考核指标:1)建立类脑认知计算模型,将各个功能模块化,实现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海量城市大数据的TB级处理,处理时延少于10分钟;2)城市场景图像分类准确率优于95%,视频中感兴趣目标检测准确率优于95%,识别准确率优于90%,语音识别准确率优于90%,多模态数据关联准确率优于85%;3)拓广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任务中的应用领域,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13.6深度学习技术与系统研究内容:面向数字媒体、安防监控等场景中的大数据挖掘任务,深入分析海量数据的本质特征,突破深度学习技术可解释性差,资源消耗过高、数据依赖性强等瓶颈,研究内容有: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高效优化算法以及并行加速实现方案;非凸深度学习训练新型梯度与非梯度优化技术;深度神经网络轻量化模型;小样本网络结构设计及学习策略;弱监督/无监督条件下的深度网络模型学习方法;资源节约型深度学习模型、方法及高效优化技术;存储和计算资源消耗低的多种深度学习模型与方法;深度神经网络在线学习方法与技术。223 考核指标:1)性能下降10%的情况下,网络规模压缩率达到60%,网络运算速率提升30%;2)研究面向小样本的深度学习技术,降低深度学习对于海量高质量标注数据的严重依赖,在样本标注数量减少95%的情况下,性能下降5%;3)网络参数存储空间减少40%;4)视频监控目标检测准确率优于90%,突发时间检测准确率优于80%。13.7无人系统研究内容:基于视觉的导航引导技术,能够通过视觉确定系统自身的位置和姿态,并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实现对无人系统的导引;障碍物检测与跟踪技术,可以检测到静态和动态障碍物,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自主避障路径规划技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确定障碍物的相对位置,并能根据系统自身位姿,自主规划规避路线,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关键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对于环境中的关键目标的常见目标能够实现检测与识别,并可对特定目标进行跟踪;三维地图构建技术,能够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并构建环境的三维地图,能够高效显示与检索;高效定位与姿态估计技术,实现系统的快速定位,并对系统自身的姿态进行快速获取,为复杂环境中,系统对不同情形的响应打下坚实的基础等。研究智能无人系统协同感知、认知和自主决策等综合自主技术,达到总体任务的目标优化。具体包括:复杂背景与干扰条件下环境的多模高精度复合仿生感知、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目标准确认知、基于多种新型深度学习技术的无人系统高速自主决策。考核指标:1)能够识别场景内的障碍物以及关键目标,识别正确率达到90%以上;2)比传统技术在决策正确率、鲁棒性等指标提升15%;3)信息感知处理速度 ≥50 Hz;4)在重点人群监测、石油管道巡线、农药喷洒等典型无人平台上的成功应用。13.8智能感知技术223 研究内容:面向城市化快速进程中的环境变化需求,发展新型智能感知技术,突破数据-应用鸿沟,综合利用雷达、光学、红外等多源遥感影像,对城市环境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感知分析,提升遥感应用智能化水平。研究内容有:多时相城市变化区域提取实现违章建筑检测;面向城市环境智能感知的多源数据融合与推理;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图像地物分类实现城市绿化面积统计以及农田普查;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目标检测与识别;基于多源多时相信息融合的灾害信息提取与预测;面向城市污染的污水排放动态监测;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面向精准农业的作物生长态势感知。考核指标:1)变化检测准确率优于90%,违章建筑检测率优于80%;2)城市目标检测与识别准确率优于90%;3)灾害信息提取准确率优于90%;4)绿化面积与农业用地普查准确率优于95%;5)典型经济作物检测准确率优于95%。13.9智能交通技术研究内容:城区复杂路段智能交通优化与缓堵调度;公路驾驶危险行为识别与预警;高速公路异物检测与预警;基于强化学习的区域内红绿灯优化控制;面向隧道安全的雷达及视频联动的车辆识别与事故预警;面向交通数据缺失环境下的轨迹数据特征挖掘;大规模车辆停等区域和热区形成的可视化分析;基于轨迹大数据挖掘的多尺度交通流诱导机制;大规模车辆轨迹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与挖掘;道路货运车辆危险驾驶行为辨识与预警方法;基于群智计算的车辆安全行驶模式发现;基于道路精确地理信息的车辆驾驶行为安全评估方法。223 考核指标:1)针对城区复杂路口车流,建模调度的规划误差不超过15%;2)开放环境与复杂天气下,车内安全带和遮挡车牌识别率不低于90%,违章跨线、禁停区停留检测正确率不低于90%,误报率不高于15%;3)实现数据缺失环境下的有规律出行轨迹特征挖掘算法,数据缺失率低于30%的条件下其准确率高于90%;4)预测城市路面高峰期以及热点区域的形成与消散,准确率不低于85%;5)通过轨迹大数据分析,对个人驾驶行为和出行模式进行识别,对规律出行行为的鉴别效率高于95%。13.10智能教育与智能政务研究内容:研究手写公式识别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机器自动批改;研究智能语音评测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支持单词、句子、段落评测,支持各种题型,为师生提供智能化的语言学习服务;研究自动判卷智能批改技术,实现线下判卷线上分析,及时获取试卷信息,智能分析学生学习的误区,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研究智能评测技术,利用智能算法推算知识点漏洞,对试卷数据进行分析;研制适合政府服务与决策的智能化政务服务平台;研制面向开放环境的决策引擎;研制智能监狱管理平台,建设司法人工智能系统,开展智能伤残鉴定技术研究,使得司法工作也将更加智能化;研究人工智能在政策评估、舆情监控、复杂社会问题研判、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重大战略决策方面的应用。考核指标:1)手写公式识别准确率优于95%;2)语音评测可靠性优于95%;3)自动判卷准确率优于95%;4)智能评测可靠性优于95%;5)政务服务在政策评估、舆情监控、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示范应用。14.高端制造装备14.1基于互联网+装备制造云服务系统开发及应用223 研究内容:围绕高端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售后的生命周期,结合互联网技术,开发专用的平台,实现工程设计的云应用,实现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实现产品售后服务的云应用。考核指标:通过OPC协议获取不同装备控制系统的信号;形成装备的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通过装备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案,使得产品合格率提升20%以上;通过云服务实现装备的故障诊断,其准确率在80%以上,装备故障预警具有自学习功能。并在高端制造装备中得到应用和示范。14.2高强钢钢板生产工艺装备研发研究内容:针对航空、航天、汽车等工业对钢板轻量化、高断裂韧性和超高强度的需求,开展高强钢钢板精整生产工艺装备研究。研发一套完整的工艺参数设计计算方法;研发开卷机、卷取机、切边剪、碎边剪、矫直机等关键核心设备;开发相关工艺控制数学模型、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基于大数据的故障诊断智能专家系统,具有自学习自适应功能;建立相应的工艺数据库。考核指标:开发一条高强钢钢板精整生产线,具备重卷、分卷、切边、矫直等功能,关键功能部件国产化不低于80%,钢板机械性能达到2000MPa以上,实现示范应用。14.3高精度五轴卧式加工中心研究内容:针对航空/航天/军工等制造业企业的需求,开发高刚性高精度五轴卧式加工中心。研制高精度、高刚性摆动头和回转直径≥1000mm的双转台部件,并对功能部件进行模拟工况测试、验证,提高部件整体精度与可靠性;研究机床的稳定性和精度保持性;研究卧式五轴加工中心的精度检测和误差补偿等核心技术。考核指标:试制一台卧式五轴加工中心,工作台回转直径≥1000mm,主轴最高转速≥6000r/min,X/Y/Z轴行程≥223 1000mm;直线轴定位精度0.008mmm,重复定位精度0.005mm;A/B轴定位精度8″,重复定位精度4″;机床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1500小时。14.4高端跨尺度多功能精密去除制造装备研究内容:瞄准航空航天、天文探测、海洋、电子制造、新能源、IC等领域的跨尺度复杂结构制造迫切需求,探索高能去除工况条件下材料精密去除的形成与解析机制,研究毛化、精密清洗、精准选区抛光、切割及三维光子器件集成的精密去除新方法,攻克空间几何特征智能识别、多元制造参数自适应调控等关键技术,开发多功能制造成套装备。考核目标:研发1类跨尺度多功能精密去除制造装备,具备复杂构件的毛化、抛光、清洗、切割成形等不少于5类精密去除制造功能,最大去除效率:1mm3/min,去除深度精度≤1μm,表面质量Ra≤0.4μm,实现全波导光谱仪样机制造,并在战略性领域实现不少于4类典型构件的精密制造,开展重大应用。14.5轴齿高效复合柔性加工单元与智能管控技术研究内容:针对轿车变速箱轴齿的加工工艺需求,研制满足高速滚齿、高速车削工艺性能要求的工件主轴和刀具主轴;开发试制具有滚齿、车削、钻铣、倒棱、去毛刺及自动上下料的轴齿高效复合柔性加工单元,开展轴齿加工在工艺多变、设备组成多变、制造产品多变等特点,开展轴齿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存在工艺感知、多源异构数据收集、数据挖掘、工艺优化等难题,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管控。223 考核指标:试制一台轴齿高效复合柔性加工单元;实现产线之间的数控系统兼容通讯;支持OPC-UA等协议;开发智能管控系统1套;实现不少于5类多源异构数据的数据融合分析;加工精度达到国标6级要求。14.6轨道交通系统车轴智能磨削专用数控磨床研究内容:研究宽砂轮结构对车轴轮座外径、轴颈防尘板座及过渡圆弧的一次成型磨削技术;开发砂轮架自动旋转功能(B轴),实现一次装夹车轴,自动磨削车轴两端的锥度外圆等;研究机床与测量装置数据传输交换技术,实现磨削加工误差的自动补偿;开发三螺栓孔定位结构驱动回转车轴,实现不同型号车轴能够快速调整或换装。考核指标:批量磨削精度:圆度≤0.0025mm,表面粗糙度≤Ra0.4μm,直线度≤0.002/100mm,直径一致性≤0.01mm;编制车轴零件的自动磨削及检测工艺规范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4.7耐高温复合材料的先进抛光技术与装备研究内容:针对耐高温复合材料表面高效高质平整加工的理论与技术难题,攻克复杂曲面耐高温复合材料零部件激光高效高质抛光、光束路径优化、等离子在线监测与调控、微裂纹/氧化层激光热损伤抑制等关键技术,建立多能场工艺参数与抛光质量、抛光效率的关联性,建立工艺规范,研究多能场耦合调控、在线监测与精度补偿、基于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光机电协同控制等技术,以及面向难加工复合材料构件的多能场抛光工艺、运动控制、数控系统等,开发多能场高质高效抛光成套装备。考核指标:研制完成难加工复合材料的专用激光抛光装备,达到如下性能指标:1)激光功率≥20W;2)激光脉冲宽度≤15ps;3)X/Y/Z轴行程:800mm/500mm/500mm;4)A/C轴行程:-100°-+100°/0-360°;5)X/Y/Z轴定位精度≤0.01mm,重复定位精度≤0.005mm;6)A/C轴定位精度≤8″,重复定位精度≤4″223 ;7)抛光后表面粗糙度≤Ra1.0,平整去除厚度≥50μm;8)抛光后,材料表面无裂纹,无应力残留,表面氧元素含量≤2%,表面元素变化率≤2%,加工效率≥200cm2/h。14.8绿色环保印刷、包装技术与高端装备研究内容:为了从源头上解决传统印刷包装装备存在能耗高、排放量大的问题,开发采用绿色材料的高端印刷技术方案。研究绿色材料的印刷固化原理与工艺;研制精密印刷电子轴控制系统,开发适合高速印刷的四段闭环张力控制策略,解决由印刷干扰引起的废品率问题;研究印刷、包装设备与智能工厂系统的接口规范与通讯技术,实现设备与智能工厂系统的无缝对接、印刷包装过程的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开发绿色环保高端印刷包装装备。考核指标:印刷使用绿色材料;最高印刷速度300m/min,最大收、放卷直径为Φ800mm,套准误差纵、横向≤±0.02mm;具有与智能工厂系统的通讯接口,能够实现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功能。14.9高端器件制造微操作技术与装备研究内容:瞄准航空航天、电子制造、IC等领域对新型微纳传感器功能结构、原理器件制造的迫切需求,探索多维跨尺度可控纳米操纵技术,研究作业工具与环境/操作对象的相互作用、微纳跨尺度运动耦合、纳米操纵的高精度力学反馈标定与实时测控等关键技术,并研究功能结构的可控制造的新方法,攻克多能场生成及其耦合调控技术,研制集微纳操纵与功能结构制造的跨尺度制造装备。考核指标:跨尺度微纳执行机构的定位精度<20nm,X/Y/Z行程不小于10mm/10mm/10mm,纳米操纵对象尺寸为<100nm,制造的功能结构尺寸精度<100nm,223 研发微纳操纵与制造装备,并实现纳米尺度的可视化操纵与功能结构制造。14.10高品质混凝土骨料回收再利用技术与装备研究内容:为了缓解建筑材料需求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针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和高品质再生骨料等工程需求,融合混凝土破碎与骨料分离方法,研发高品质骨料回收再利用技术,开发相应装备,建立相关质量评价体系和工艺流程标准,实现混凝土骨料的高效、绿色、节能的循环再利用,为资源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考核指标:研制开发的骨料回收装备生产噪音小于70DB,混凝土骨料回收再利用装备加工能耗小于开采天然矿石的1/10,再生粗骨料杂物含量<1.8%,吸水率<9%。15.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技术15.1电动汽车检测线核心装备及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在用电动汽车,研究系统化的检测线测试理论和检测方法,开发基于电动汽车检测线测试的核心装备,功能包括:电动汽车动力性能整车测试、电动汽车制动性能整车测试、电动汽车续驶里程整车测试、电动汽车能耗测试及动力电池系统整车综合性能测试;制定电动汽车检测线测试流程及规范性测试方法,实现电动汽车整车与动力电池综合性能快速测试及评定;基于检测线长期测试数据,研究面向不同部门需求的电动汽车测试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关键技术,为建立电动汽车性能衰退和电池寿命预测模型提供理论依据,为电动汽车监管与生产部门提供决策支持。考核指标:完成电动汽车检测线测试核心装备样机开发,完成电动汽车实车检测,完成测试技术报告,检测时间≤223 15min,动力性能、制动性检测主要功能的技术指标误差≤5%;开发检测数据分析软件;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提出2项测试标准草案。15.2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架构优化、效率提升、能耗优化及系统集成等问题,进行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系统架构及动力系统性能优化技术;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增程器耦合控制技术及低能耗发动机优化技术;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电驱动系统高效控制技术;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商用车复合制动协调控制技术、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商用车能量管理及系统集成技术。考核指标: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额定功率≥100kW,40km/h匀速工况纯电动模式下电耗≤43kWh/100km,纯电动续驶里程≥60km;复合制动系统降低电能消耗率≥10%(中国典型城市工况);插电/增程式商用车折算油耗相比传统车型节油率≥20%;开发1辆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商用车样车,实现1个以上企业的应用示范;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5.3电动汽车高性能动力电机及其新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以永磁同步电机为基础,研究高功率密度、高转矩密度、高能量密度、高效率电机,减小永磁体用量的电动汽车高性能动力电机。以直接转矩控制技术为基础,研究开关表优化策略,减小开关次数,提高系统动静态性能,降低电机驱动系统开关损耗;研究基于多控制变量最优电压矢量选择策略,降低转矩和磁链脉动。考核指标:开发80kW驱动电机工程样机,通过国家强制检测认证,电机峰值功率密度≥4kW/kg(≥30s),连续功率密度≥223 2.5kW/kg,电机最高效率≥96%,提出电动汽车动力电机新型控制算法,提出新型开关表控制方法及多控制变量最优电压矢量选择策略,减小开关次数,降低转矩和磁链脉动,提高系统动静态性能,形成驱动控制软硬件系统,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5.4电动汽车高密度锂电池性能提升与能量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以动力电池为对象,通过专项研究,使比能量、循环次数、充电时长、安全性、成本等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单体电池或电池单元组端电压、工作电流、荷电状态、温度的在线监测,故障电池的在线监测与处理,电池的充放电均衡。考核指标:提供符合下列指标电池样品若干。电池系统的比能量≥210Wh/kg,循环寿命≥1200次(80%放电深度(DOD),模拟全年气温分布),全寿命周期、宽工作温度范围内荷电状态(SOC)、功率状态(SOP)和健康状态(SOH)的估计误差绝对值≤3%,单体电池之间的最大温差≤2℃,快速充电至80%以上SOC状态所需时间≤1h,满足安全性等国标要求和宽温度使用范围要求,并符合ISO26262ASIL-C功能安全要求及行业标准要求。成本≤1.2元/Wh。完成一个电池管理系统工程样机。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5.5重型L4级自动驾驶混合动力矿用车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发适用于重载恶劣工况的矿用车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并整合高精度地图、激光雷达、线控专线和制动等技术,开发混合动力矿用无人驾驶卡车以及实现车辆在线调度、控制、升级、紧急干预的云平台,实现矿区内高精度地图的采集和自动化更新,车辆在矿区内实现规模化示范运营。223 考核指标:通过示范运营,构造适用于矿区非结构化道路的无人驾驶应用场景库,应用场景不少于50个;云平台形成完善的车辆在线调度、控制、升级、紧急干预能力,编制标准草案1套;示范运营车辆不少于5辆,混合动力系统节油能力较同类产品低20%;运输效率不低于当前运输效率;实现矿区内高精度地图的采集和自动更新,编制标准草案1套;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5.6电动汽车高转速电机-传动一体化变速增扭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以高速永磁同步电机为基础,通过电机与2-3档自动变速器匹配,研究高速驱动电机与变速器结构集成、润滑与冷却系统、NVH技术;突破高速变速器设计、齿轮加工与轴类精密加工技术难关;提高电机的工作转速,减小电机的体积和质量;采用适当的变速切换系统及优化控制策略,优化电机的工作转速区间,降低对电池的要求,提高电机-传动系统效率;电机驱动器与变速控制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系统高可靠性设计,高防护等级设计,同时有过压、欠压、过流、过温、超速及短路等保护功能。考核指标:驱动电机及高速变速器的最高转速≥10000转/分,电驱动总成匹配额定功率30-80kW,功率密度≥1.5kW/kg(峰值功率/总重量),最高效率≥92%,行车里程增加10%,电驱动总成噪声≤80dB(A),具备电子驻车功能。开发一体化高速电机变速增扭及其控制系统工程样机,通过国家强制检测认证,满足整车厂EMC要求,实现1个以上企业的应用示范。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提出技术标准草案、操作规范草案各1项。15.7商用车辆新能源开发、应用一体化关键技术223 研究内容:以商用车辆为研究对象,研究基础柴油及其与煤化工合成含氧燃料混配优化设计及理论;研究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及节能减排机理;以国六排放标准为目标约束,优化高压共轨喷射及电控策略;研究经济高效排气后处理系统,确定商用车辆使用含氧燃料喷射、燃烧、排放控制一体化技术方案。考核指标:含氧设计燃料商用车辆国六排放理论与技术路线;含氧设计燃料高压共轨柴油机喷射控制策略;1-2辆PEMS测试达国六标准的重型商用车辆样车;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5.8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测试监管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围绕自动驾驶车辆在陕西省开放道路数据测试的安全监管需求,研究基于陕西省现有交通信息系统大数据交通状态模式自动识别方法;研究交通状态模式与交通安全关联性,为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测试提供交通安全预警信息;研究满足实际需求的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测试数据最少属性集合、采样精度,以及同时满足采集数据实时性与最低存储要求的智能采集模式;研究监管数据采集统一标准接口、监管数据统一处理云平台中间件原型。考核指标:建立基于陕西省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数据测试的原型系统;在陕西省道路车辆行车记录数据以及自动驾驶车辆行车记录数据建模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元数据标准和最优采样精度模型,保证云端采样数据对非采样时间自动驾驶车辆位置、速度的推算误差小于10%的概率不低于80%;云平台中间件对于5T级别的监管数据的查询时间不超过7s;形成陕西省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测试监管数据技术要求草案。15.9无人车环境感知及多源信息融合关键技术223 研究内容:针对目前智能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应用,研究无人智能车环境感知技术及信息感知系统的静态测试技术,构建无人车信息感知系统感知性能评价模型。环境感知系统可对交通标志标线、行人和障碍车、路侧基础设施等交通环境目标进行多源信息感知;研究基于多源异构交通环境信息融合的关键技术,提高无人车环境感知系统的鲁棒性;研究环境感知性能评价方法,突破无人车信息感知系统的黑盒静态测试关键技术;面向典型应用开展试验验证。考核指标:搭建实际无人车信息感知系统,获取典型道路环境和复杂交通环境样本库;构建环境感知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模型,能对道路常见目标进行分类,准确率≥95%,开发环境感知信息融合实时感知软硬件系统,响应速度不大于180ms;制定环境感知系统测试和性能评价规范草案、开发评价软件,实现环境感知的静态测试;建设环境感知系统测试示范场地,获得无人车生产厂商示范应用5-10个;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15.10甲醇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以甲醇汽车为研究对象,研究甲醇燃料的基础燃烧特性;研究进气道甲醇喷射/缸内直喷喷雾空间气体流动与温度场变化时空变化特性;研究甲醇汽车甲醛等非常规污染物排放特性,并提出控制措施;我国甲醇生产主要原料是煤炭,研究甲醇(煤基)汽车全生命周期能耗与碳排放;甲醇腐蚀性强,研究开发甲醇汽车专用耐醇泵;甲醇汽化潜热很高,针对甲醇汽车低温环境无法正常起动的问题,研究开发低温冷起动装置。考核指标:提出甲醇汽车生命周期能耗与碳排放评价报告;研制甲醇非常规污染物排放控制装置、或甲醇汽车专用耐醇泵、或开发甲醇汽车低温起动辅助装置1套,并在实车上测试验证;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15.11智能网联汽车车内无线通信组网技术研究223 研究内容:针对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内部传感器节点激增,对的车内通信高速、可靠、便捷的需求,开展车载平台的新型大容量极高毫米波通信方案设计,包括:高速并行数字基带通信方案设计,极高毫米波频段车载天线设计,低功耗、低成本的车载毫米波通信模块设计;研究车内节点高速无线组网协议,实现低时延、可靠高效的车内无线通信组网。考核指标:基于新型毫米波通信技术,设计一种支持大带宽、低时延的无线车内通信组网方案,支持单载波通信速率>1Gbps,通信误码率<10-5,支持模拟正交幅度相位不一致补偿,工作频率在极高毫米波频段,支持组网节点数≥50,发射功率>100mW,完全覆盖车内通信环境。16.精细化工16.1绿色含氟化学品的开发及工程制备技术研究内容:围绕含氟温室气体减排的大国责任和新型环保含氟烯烃(HFOs)的迫切需求,针对氟化工产业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和萤石资源利用率差等现状,开展新型含氟烯烃类制冷剂、发泡剂、刻蚀剂以及纳米金属氟化物催化剂等含氟化学品的工程制备技术开发,通过筛选工程化制备路线,设计高效反应催化剂,测定基础热物性,并开展工程化模式研究,开发工艺软件包,形成成套的含氟化学品制备技术。考核指标:1)开发出合成HFOs类发泡剂的高效催化剂和成套工艺技术,产品纯度≥99.5%,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2)开发出HFOs类刻蚀气体的工业制备技术,产品纯度≥99.5%,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3)氟化物比表面积>100㎡/g,一次粒子的直径在20 nm以内,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4)开发出一步反应合成HFOs类制冷剂的高效气相氟化催化剂,反应性能:反应转化率≥15%,选择性≥95%,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223 支持年限:2019-2021年。16.2煤焦油提取酚制备芳香醚的绿色甲基化工艺开发研究内容:芳香醚为煤焦油提取酚高附加值化的一种产物,多用于香料与医药中间体等高端精细化学品。目前剧毒的硫酸二甲酯为工业上广泛使用的甲基化试剂,在甲基化过程中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和高毒、高含盐量、高COD废水,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研究开发非硫酸二甲酯绿色甲基化试剂与甲基化工艺,替代传统硫酸二甲酯法甲基化工艺,解决工艺环境污染难题。考核指标:1)采用非硫酸二甲酯绿色甲基化试剂,原料酚转化率>99%,甲基化产品收率>95%,产品纯度>99%;2)生产成本和固废、废水排放量低于硫酸二甲酯法;3)完成百吨级中试研究,形成绿色高效环保酚甲基化合成工艺;4)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支持年限:2019-2021年。16.3苯酚合成苯甲醚绿色环保工业化技术开发研究内容:苯酚是煤焦油提取混酚中主要酚类物质,苯甲醚是精细化工行业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原料,主要用于生产香料、染料、医药、农药,配制香草、茴香和啤酒型香精。研究开发苯酚绿色醚化环保工业化技术,稳定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考核指标:1)开发苯甲醚绿色环保工业化技术,建设千吨级苯甲醚工业化生产线;2)苯酚转化率>99%,苯甲醚收率>96%,苯甲醚纯度>99.8%;3)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支持年限:2019-2021年。223 16.4新型功能性化学品研发研究内容:结合市场需求,围绕化学品的功能化特性,研究以化合物合成为主,兼顾相应的复配应用技术,包括“无添加”防腐剂的制备及复配技术,重要的绿色功能型产品及其中间体制备技术等。考核指标:1)模拟CO2腐蚀液以及高温高压环境,形成新型CO2防腐剂合成工艺研究,确定反应物原料、配比、压力、时间,温度等反应条件,合成产品缓蚀性能指标超过国内同类产品水平;2)合成过程绿色环保,无三废或仅有少量三废产生;3)形成50Kg或以上中试合成工艺条件;4)申请专利2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16.5油田用绿色化学品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内容:针对我省石油开采、输送、污染物处理等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和需求,需要开发一系列绿色、可循环利用、可降解的环境友好的产品,以植物淀粉、黄原胶、魔芋胶等为原料或无毒化工原料,经过化学改性或合成,制备特定性能产品,应用于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钻井、酸化、压裂、油气田污染处理、堵水调剖等领域,获得其最佳应用工艺,并进行产品的中试试验。开展针对含油水井的水性乳液堵剂、驱油用绿色表面活性剂及复合驱化学品等添加剂的制备工业研究。考核指标:1)油田用绿色化学品的生产技术工艺;2)建立产品中试生产工艺;3)工艺技术不产生废气、废液,对环境、工作人员不产生危害;4)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支持年限:2019-2021年。223 16.6高性能催化剂和工艺助剂的制备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内容:开发无灰类汽油辛烷值促进剂,适用于各类需要提升辛烷值的汽油组份,提高机车动力,有效降低油耗和有害气体排放,无额外投资。开展富含重质芳烃的原料油选择性加氢多产BTX产品的催化体系、催化剂级配方案及工艺耦合方式的研究,开发高效、稳定的加氢催化体系。针对工业上对C2-C4烯烃的迫切需求和油田气、研究原料气中CO2或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CO2进行低碳烷烃氧化脱氢制备烯烃催化剂的制备工艺,从而实现对炼油厂气体中烷烃的高值化和CO2温室气体的减排。开发适用于C3双官能团醇胺化合物合成。开发手性高效催化剂,实现含氮杂环类化合物的高选择合成。考核指标:1)开发的无灰类汽油辛烷值促进剂应能提高汽油辛烷值三个单位,添加该产品的车用汽油符合GB/T17930-2016标准;2)汽车尾气排放物中CO下降30%,CH下降40%,NOX无变化;3)开发出适用于富含重质芳烃原料油选择性加氢转化的高效催化体系,转化率≥90%,单环芳烃产品选择性≥85%;4)CO2进行低碳烷烃氧化脱氢制备烯烃催化剂的制备工艺中烷烃转化率≥40%,烯烃选择性≥95%,反应温度≤600℃,反应压力≤3MPa;5)形成醇胺化合物合成成套工艺包,原料转化率≥75%,选择性≥95%;6)制备2-3中手性催化剂,选择性ee值≥90%,原料转化率≥95%;7)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支持年限:2019-2021年。16.7成品油添加剂关键技术开发223 研究内容:开发绿色环保的新型成品油添加剂,包括乙醇汽油添加剂(其主要性能是助溶、抗腐蚀、防锈、抗氧化、抑制橡胶膨胀、增强动力等)、抗静电剂、低温流动改性剂(降粘、降滤、降凝)、极压抗磨剂、燃烧清净剂等。研究制备工艺、作用机理、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应用范围。考核指标:1)能使乙醇汽油具有超强的抗水性能,能抵御被吸入的空气中的水分,具有超强的环境温度适应性;2)产品添加到车用乙醇汽油中完全符合GB/T18351-2017车用乙醇汽油标准;3)产品为纯有机添加剂,能使乙醇与油相溶,不分层不乳化,与普通汽油无限互溶;4)开发出中试规模的工艺包,产品性能达到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拥有至少1家大型石化企业的试用证明;5)主要原材料国产化,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支持年限:2019-2021年。16.8抗氧剂类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研究内容:针对国内石油化工、高分子材料、饲料和食品加工行业对抗氧剂类精细化学品的需求,开发出具有专用性强、抗氧化能力高、毒性低、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的抗氧剂类精细化学品及清洁生产技术;重点开发以酚类为原料的受阻酚类抗氧剂类精细化学品(如抗氧剂1010、1076、330、BHT等)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考核指标:1)开发抗氧剂类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原料转化率≥95%,产品收率≥90%,力争达到废水、废固零排放;2)完成100t/a的中试研究;编制技术产业化应用工艺包;3)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支持年限:2019~2021年。16.9航天器用流体润滑剂的工业研发223 研究内容:开展航天器用新型流体润滑剂的研发与工业制备技术开发;研制高真空下不挥发,极低温度下保持低粘度,辐射条件下保持良好热化学稳定性的流体润滑剂,开发相应的生产工艺技术,形成具有完整自我知识产权的流体润滑剂制备技术与工业生产线。考核指标:流体润滑剂产品的性能指标达到:1)40℃时有效粘压系数<11.0GPa-1,100℃时有效粘压系数>7.0GPa-1;2)倾点<-60℃;适用温度,-60℃-300℃;3)润滑剂寿命,震荡扫描测试磨损寿命>30000小时;4)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支持年限:2019~2021年。16.10煤基高值精细化学品开发研究内容:以基础煤化工主要产品(包括合成氨、尿素、甲醇、乙二醇、1,4-丁二醇、乙炔、乙烯、丙烯等)作为原料,开展高附加值深加工的精细化学品开发;以尿素为原料制备碳酸酯等高端产品、尿素直接脱水制备单氰胺、1,4-丁二醇选择性脱水制取3-丁烯-1-醇、乙炔、乙烯、丙烯制备醛酮酯等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的开发。考核指标:1)尿素醇解制碳酸酯,尿素转化率大于90%,碳酸酯收率大于90%,完成百吨级中试研究;2)尿素直接脱水制单氰胺,尿素转化率大于90%,单氰胺选择性大于70%;3)1,4-丁二醇选择性脱水制3-丁烯-1-醇,1,4-丁二醇转化率大于80%,3-丁烯-1-醇选择性大于70%,产品纯度大于99%;4)乙炔、乙烯、丙烯制醛酮酯,原料转化率大于95%,产品收率大于95%,完成实验室小试研究,具备开展中试试验条件;5)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支持年限:2019~2021年。223 17.科技文化融合17.1文化艺术展演技术集成系统装备的研发与应用研究内容:聚焦演艺创编、交互体验、智能演艺装备等方向,突破虚实互动协同展演设计与布景呈现、三维成像与智能交互、声光电一体控制与多维综合展演等技术,研发展演时空变换、虚实与视听呈现、实时监测与智能调度、虚拟现实互动引擎、跨平台高清显示与控制等文化艺术展演技术集成系统与装备。17.2数字内容创意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研究内容:聚焦文化资源的采集管理,突破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换技术、资源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资源的分解分拆(如动作捕捉、特征提取、补偿等)技术、(基于文本、图片、视频、语音识别等信息源的)场景智能化自动三维建模技术、资源库构建和服务接口技术,围绕我省文化生态旅游、教育、动漫电影等方面的优势,研发全新优质IP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设计和后期优化技术、场景剧情自动生成和优化技术、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方案及技术实现(防止非授权使用数字资源,可追踪、可审计、可反制)。17.3新型文化消费产品或设备开发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各类可穿戴设备、沉浸式体验平台、先进舞台设备、移动式电影院、投影手机、3d全息手机等新型文化消费产品或设备的开发中的关键技术;微电影、微视频开发中的关键技术;智能型影视特拍装备开发中的关键技术;影视镜头轨迹与剧本关键词数字转化技术;智能影视特拍机器人开发技术。17.4新媒体关键共性技术研究223 研究内容:演艺建筑中的声光电工程集成技术,数字录音棚及互动展厅中的关键共性技术,亮化工程灯光秀(城市亮化、景区亮化、驻场演出)中的关键共性技术,虚拟旅游展示中的关键共性技术,旨在提高文化场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智能化水平的关键共性技术。17.5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研究内容: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的智能感知、智能理解、智能交互与协同优化等方面的人工智能技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的3d实时建模渲染技术、图像识别技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的机器人技术、增材制造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17.6数字出版数字设计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云出版平台构建与关键技术;探索数字出版领域的语义分析;数字化内容产品版权保护、数字化内容版权标识、价值分析、版权数据智能分析与监测等数字版权交易服务软件工具与系统;探索电子书出版、数字化教育出版、数字印刷等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智能语音技术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形成第三方数字资源产权服务技术支撑体系。17.7动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基于AR/VR的动画技术在各行业的融合应用;以陕西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探索动漫IP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新技术;陕西文化、红色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的应用技术;动漫和电子竞技相结合的专业技术。223 18.科技服务业18.1科技服务业在相关行业领域应用支撑技术与示范研究内容:支持科技服务业在健康养老、司法监察、环境保护、智能制造、新兴消费等领域的应用与示范;支持金融、能源、交通、医疗、康养、农业、旅游、教育、建筑、电商、政务等行业建设新型数据采集与存储、分析与挖掘、共享与服务等平台建设与示范,形成科技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与新成果。18.2技术转移服务中的关键共性技术与示范研究内容:科技中介服务模式创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从单一的线下服务向“线上咨询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升级;科技成果、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和体系建设;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服务等服务能力的机构开展新模式应用示范。   18.3创业孵化服务中的新技术、新模式等技术与示范研究内容:利用新技术、新平台促进创业孵化服务价值提升与示范;多种创业孵化模式融合发展和多孵化主体的协同共赢模式与示范;面向创业孵化的业务集成、技术集成、第三方集成等综合科技服务技术与示范。18.4科技金融服务业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服务模式、服务产品、服务案例的科技金融服务应用示范;服务我省企业,具有相应资质的风险投资、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等服务科技金融的应用平台开展服务;军民融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与示范。 223 18.5研发服务外包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围绕现代物流、智能制造、3D打印、新材料、机器人、高端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领域,以知识或技术提供为核心的第三方研究开发服务及示范以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医疗器械、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农业、建筑工程、食品技术等行业研发服务外包。18.6研发设计和工业设计关键共性技术及示范研究内容:生产工艺设计与产品创新设计服务及示范,开展先进设计集成技术的应用示范。研究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协同推送算法等工业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支撑技术,推进综合性工业设计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建立高效、实用的工业设计大数据库、资源信息库和共享交流平台。(二)农业领域1.农业农村资源循环利用与绿色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原则,“农业农村资源循环利用与绿色发展”拟部署化肥农药减量化与高效利用、秸秆资源在农田土壤的综合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种养结合系统中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等8个主要任务。实施周期为2019-2021年。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陕西省境内高校、科研机构及注册两年以上的企业等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合理分享合作研发成果。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223 合作申报项目应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合作方案合理可行,技术指标可考核。其中课题2、3、4以企业为主体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1.1秸秆资源在农田土壤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示范研究内容:研究小麦、玉米、水稻秸秆在不同生产体系(麦玉轮作体系、稻麦/稻油轮作体系、小麦单作体系、玉米单作体系)中肥料化循环利用技术;集成秸秆循环利用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体系;优化设施蔬菜体系中秸秆反应器利用技术体系;通过试验示范后进行推广。考核指标:提出不同粮食生产体系中秸秆循环利用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体系4套,设施蔬菜秸秆反应器利用技术体系1套;形成核心试验区150亩,示范区2000万亩,辐射区10万亩。支持年限:2019-2021年。1.2玉米废弃物资源产业化研发及示范研究内容:全面调查研究我省玉米芯、玉米杆、玉米须等农产品废弃物资源的区域分布、收集方式及总量;研究分析玉米农产品废弃物资源中可利用中间体的含量及在食品、药品、化妆品行业的应用;研究玉米芯中间体有机转化,分离提取工业“三废”循环利用,产业化开发集成技术及企业标准;生产过程中工业“三废”循环开发利用与零排放关键技术的配套研究应用;天然食品香料系列产品开发与国内外营销体系的研究。考核指标:建成年产600吨玉米源食品香料、天然食品添加剂产业化生产线;形成工业“三废”循环开发利用及配套的检测、检验、消防、安全、环保体系;形成产业化扶贫带动创新模式2个;操作规程10-15个;申请专利3-5项;研发系列新产品2-3个。支持年限:2019-2021年。223 1.3畜禽养殖废弃物(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针对养殖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技术水平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重点开展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功能菌剂的研发与生产;新型环保封闭式无害化处理及堆肥基质二次固体发酵技术集成;养殖废水及沼液的多级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研发;病死畜禽高温水解及肥料化利用技术集成;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进行推广应用。考核指标:研发畜禽粪便高效资源化功能菌剂2-3个;畜禽粪便无害化及肥料化高效利用技术2-3套;畜禽粪便功能型肥料产品2-3个;建立核心试验示范基地2个,辐射带动研究区大中规模养殖场及生物有机肥生产场4-5个。支持年限:2019-2021年。1.4种养结合系统中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针对种养过程中废弃物产生量大、循环利用程度差,养殖业非粮饲料利用水平低及果菜有机肥源缺乏等问题,重点开展以农产加工废弃物、蔬菜藤类等为原料的非粮发酵饲料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替代抗生素的功能微生态制剂研发;养殖废弃物低成本快速无害化及肥料化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果园、菜园有机肥标准化施肥及化肥减量技术体系建立。通过试验示范,辐射带动周边种养户及企业,实现种养结合系统的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建立种养生态循环模式。考核指标:研制非粮发酵饲料功能菌剂3-5个;畜禽粪便低成本高效肥料化功能菌剂2-4个;构建种养结合系统中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2-4个;建立非粮饲料喂养及标准化施肥技术示范基地各1个。223 支持年限:2019-2021年。1.5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技术、制剂研发与示范研究内容:针对不同污染类型和不同污染程度的重金属、残留农药等典型污染农田土壤,开发基于物化/生物防控技术的修复材料和生物制剂,研发以功能材料(制剂)为主体,辅以农艺措施或农业工程技术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修复技术和工艺,建立经济实用的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体系。在典型污染区域开展技术和产品的应用示范。考核指标:研制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产品和制剂3-5种,研发针对重金属、残留农药等典型污染农田土壤的阻控技术2项,编制农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规范1-2套,实现土壤中典型有毒有害污染物残留率降低50%以上,技术产品应用示范面积1000亩以上。支持年限:2019-2021年。1.6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与处理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模式(含布点与规划)、收运系统污染(水、气、病)防控技术、终端处理与处置的无害化和资源化技术研究与示范,构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的创新模式。考核指标:集成1套防控有效、环境友好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环卫系统技术方案;设计1套环卫系统运行模式和保障制度;建设示范村2-3个,实现村容村貌有效改善,垃圾集中处理处置率达到80%以上;培训村技术人员500人次以上;发放宣传资料20000份,辐射乡村100个。支持年限:2019-2021年。223 1.7适宜关中、陕北、陕南农村的生态环保智慧厕所研发及示范研究内容:集成三相分置处理技术、源分离免水冲生物技术、发泡式微生物降解节水技术、电子分解技术、光触媒技术、射线杀菌技术等降解和除臭技术,创新循环水冲、微水冲、真空气冲、无水冲、可生物降解泡沫技术,集成循环水冲卫生厕所、微水冲卫生厕所、无水冲卫生厕所、可生物降解的泡沫冲洗厕所经验,研究适合我省关中、陕北、陕南农村的生态环保智慧厕所。考核指标:建成我省风沙过渡区、黄土高原区、关中平原区、秦岭山地区、汉江盆地区和大巴山地区农村生态环保智慧厕所12套;设计1套农村厕所系统运行模式和保障制度。支持年限:2019-2021年。1.8城乡建设废料在乡村空间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针对当前城乡建设垃圾数量大、处理难的问题,同时面临日益上涨的乡村建设材料成本,探索不改变性状前提下建设废料在乡村建设中的综合利用方式,减低建设垃圾填埋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加大建设废料资源化利用。考核指标:构建建设废料资源化评价标准1套,构建建设垃圾安全使用检测标准1套,构建基于建设垃圾分类下的设计方法和实施方法1套,展开3种类型建设垃圾资源化建设示范,完成“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的综合效益评价报告1份。支持年限:2019-2021年。2.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面制品工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按照“种质创新、品种培育、示范推广、加工食品”223 的产业链系统部署创新链,以促进协同创新为目标,在绿色、强筋和特异性小麦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等方面研究突破,构建现代小麦种业技术支撑体系,强化对粮食安全的支撑作用。项目实施期限为3年,即2019年—2021年。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陕西省境内高校、科研机构及注册两年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基础条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自愿共享推广合作研发成果。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明确目标任务分工。其中课题7、8以企业为主体申报。2.1小麦特异性状遗传资源挖掘与利用研究内容:开展小麦种质资源节水、节氮、抗条锈、叶锈、白粉、赤霉病等特异性状的鉴定与评价,研究优异种质特异性状的遗传规律,发掘新基因/主效QTL,解析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机理与调控网络,筛选与特异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创制具重要应用价值的新种质。考核指标:挖掘小麦种质资源节水、节氮、抗条锈、叶锈、白粉、赤霉病等新基因/QTL位点12-15个,获得与特异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30-40个,创制出节水、节肥、抗病的小麦新种质10-15份。支持年限:2019-2021年。2.2高直链淀粉小麦品种选育223 研究内容:针对陕西人民饮食以面食为主,易导致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疾病等问题,开展低血糖生成指数小麦品种选育,在品种选育中针对性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开展小麦高直链淀粉优良品种选育、繁育及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规范化种植技术推广应用示范。考核指标:选育高直链优良品种(直链淀粉含量高于30%)1-2个,形成高直链小麦品种种植、加工等标准技术规范1-2项,并开展推广应用与示范。支持年限:2019-2021年。2.3强筋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研究内容: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加强小麦蛋白、淀粉和食品加工品质特性研究,创制品质理化指标及加工品质优异的优质育种新材料,培育出适合我省大面积种植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通过示范和产业化应用,为市场提供品质稳定的国产优质源粮。考核指标:培育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系6个,审定优质强筋小麦品种2个,申请或授权植物新品种权2项,建立新品种繁育示范基地5个,示范推广200-300万亩。支持年限:2019-2021年。2.4彩色及糯质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研究内容: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的彩色小麦和糯小麦新种质,培育丰产的彩色小麦和糯小麦新品种,建立彩色小麦和糯小麦示范基地,为彩色小麦和糯小麦的产业化开发奠定基础。考核指标: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的彩色小麦和糯小麦新种质4-5个,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彩色小麦和糯小麦新品系各1个,审定或授权植物新品种权2项,建立新品种良种繁育示范基地2个,新品种订单生产面积10亩。支持年限:2019-2021年。223 2.5小麦绿色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内容:开展新品种生态稳定性测试和水肥耦合研究,建立多生态区网络测试体系,集成新品种在节水、节肥、节药、节能条件下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开展利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试验研究,验证并推广以生物农药实现农药减量化并提质增效的方法,建立示范基地,达到绿色种植技术标准和产品要求。考核指标:研究开发适合于小麦的基于生物药植物源农作物保护产品,并验证其有效性;针对小麦形成1套农药减量化种植技术规范,建设示范推广基地3个,示范面积2000亩,推广面积超过50000亩。支持年限:2019-2021年。2.6陕西传统面制主食品产业提升及示范研究内容:针对陕西传统面制食品存在的工业化水平低、产品标准欠缺、货架期短等问题,突破传统面制品在标准化、连续化和工业化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陕西传统面制品标准化生产,制定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延长货架期。考核指标:集成传统面制品的标准化、工厂化生产技术4-6项,建设传统面制主食品加工生产线2-3条,申报专利2-3件,发表论文5-8篇,在2-3家企业示范应用,实现经济效益1000万元。支持年限:2019-2021年2.7小麦全麦粉食品工业化生产与示范223 研究内容:围绕我省小麦全麦粉产品开发不足、标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开展小麦传统全麦粉与新兴全麦粉产品的加工工艺及产品标准化研究,形成产品加工工艺技术体系,确定评价指标并建立评价标准;制定传统小麦全麦粉食品(面制食品等)及新兴全麦粉食品(棒类食品、糊类食品等)的生产技术规范,并在生产线进行示范应用。考核指标:开发传统及新兴小麦全麦粉健康食品3-4种;建立传统及新兴小麦全麦粉食品的产品标准、生产技术规范等3-4项,发表论文3-5篇,申报专利1-2项,在2-3家企业示范应用。支持年限:2019-2021年。支持年限:2019-2021年。2.8利用小麦加工副产品开发新健康食品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围绕小麦副产物食品化利用率低、深加工产品少、健康产品功能性研究不足等问题,以麦胚和麦麸为对象,开发高益生元活性片状食品、高适口化浓浆食品及高膳食纤维复合粉等新健康食品。评价益生元功能,优化关键生产工艺,制订产品企业标准,进行工程化示范。考核指标:开发麦麸麦胚新健康食品2个,建立精深加工技术规范3套,制订产品企业标准3份,申请专利2-3项,在3家企业示范应用。支持年限:2019-2021年。3.羊乳全产业链生产技术研发与示范针对我省奶山羊产业发展存在问题,重点开展液态羊乳及发酵羊乳生产工艺技术研究,研发适应不同消费人群的配方羊乳产品,建立羊乳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溯源体系,攻关羊乳加工链关键技术并进行产业化示范,进一步凸显陕西奶山羊产业优势和科技水平。按照全产业链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安排6个课题任务。项目实施期限为3年,即2019年-2021年。申报条件:223 申报单位须是陕西省境内高校、科研机构及注册两年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基础条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自愿共享推广合作研发成果。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明确目标任务分工。其中课题1、2、3以企业为主体申报。3.1新型婴幼儿配方奶粉研发与中试研究内容:通过羊奶活性成分分析,微生物等制剂添加效果验证,研究适宜不同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工艺,研发早产婴幼儿配方奶粉、抗蛋白过敏婴幼儿配方奶粉、全水解蛋白婴幼儿配方奶粉,进行配方奶粉中试生产,提升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国际竞争力。考核指标:开发新型婴幼儿羊奶粉生产工艺3个;研制出婴幼儿羊奶粉配方3个,并进行产品中试;新增销售收入1500万元;申报专利1-3件。支持年限:2019-2021年。3.2新型功能性中老年配方羊奶粉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研究内容:根据中老年人营养与健康需求,以益生菌、益生元、膳食纤维、植物甾醇等为功能因子,研究功能性中老年配方羊奶粉制备工艺,开发适宜不同中老年人群配方羊奶粉,进行产业化示范,提高功能性、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考核指标:研制功能性中老年配方羊奶粉3种,实现产业化1-2种,新增销售收入3500万元;申报发明专利2-3件。支持年限:2019-2021年。3.3特殊医学人群及特殊人群功能性羊乳研发及应用示范223 研究内容:基于特殊医学人群代谢特点及营养需求,研发糖尿病、炎性肠病、食物蛋白过敏及肥胖症等特殊医学人群需求的全营养配方羊奶粉,研究产品配方、功能原料及功效;基于运动员、孕妇、接触微波和电离辐射人员等特殊人群的代谢与营养需求,研究羊乳及制品营养物质对特殊人群的营养功效,开发适用不同特殊人群配方羊乳产品。满足特殊医学人群康复和特殊人群的营养及功效需求。考核指标:研制特殊医学人群配方羊乳或特殊人群羊乳制品3-4种,中试生产并申请配方注册2种,产业化2种,申报发明专利3件,实现经济效益2000万元。支持年限:2019-2021年。3.4特色生物活性羊乳制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内容:利用酶菌生物技术,筛选适宜羊乳发酵的开菲尔粒、开发具有生物活性功能的开菲尔羊乳及其直投式发酵剂,筛选发酵羊乳产ACE抑制肽、抗氧化肽的益生菌及酶制剂,开发含ACE抑制肽、抗氧化肽的益生菌发酵羊乳,ACE抑制肽、抗氧化肽益生菌羊奶粉及特色生物活性羊乳制品等,提升羊乳产品的功能性和附加值。考核指标:研制特色生物活性羊乳制品2-4个,开发特色生物活性羊乳制品生产工艺2-3种,1-2个中试产品。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3.5羊乳及羊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内容:研究陕西不同区域羊乳成分及特性,羊乳和羊乳制品掺入牛奶及其他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建立从羊乳生产、釆集、储运到羊乳制品加工全程质量安全溯源技术体系,以保障我省羊乳产品的信誉度和质量安全。223 考核指标:建立陕西不同区域羊乳成分数据库,研制羊奶掺入牛奶等成分的快速检测技术,建立全程质量安全溯源技术体系1套,申报发明专利2-3件。支持年限:2019-2021年。3.6液态羊乳及发酵羊乳加工关健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内容:基于羊乳蛋白组成的特点及加工的特殊性,针对液态羊乳加工的不稳定性,开展低温、常温液态羊乳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发酵酸羊奶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低温、常温液态羊乳和适宜不同消费人群的发酵酸羊乳,进行生产工艺示范应用,弥补液态羊乳产品的短板。考核指标:开发低温、常温液态羊乳、发酵酸羊乳3-5种,申报发明专利3-5件,实现经济效益1000万元。支持年限:2019-2021年。4.蔬菜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按照“围绕蔬菜绿色生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思路,重点开展蔬菜抗性种质资源创制、灾害性病虫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蔬菜精准施药与农药控施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等7个研究任务。项目实施期限为3年,即2019-2021年。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陕西省境内高校、科研机构及注册两年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基础条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自愿共享推广合作研发成果。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明确目标任务分工。其中课题3、课题5以企业为主体申报。4.1蔬菜抗性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223 研究内容:利用现代育种技术,筛选聚合高营养品质、抗病、抗逆、适合加工等相关性状优良基因,进行种质资源创新;选育高产、优质的蔬菜新品种,通过田间试验与生产示范,进行大面积推广。考核指标: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的新种质资源10-15份;选育蔬菜新品种2-3个;建设新品种示范基地1000亩,推广面积1万亩。支持年限:2019-2021年。4.2蔬菜灾害性病虫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内容:以瓜果类蔬菜为对象,研究主要病虫害尤其是土传病害的发生规律,研发和完善蔬菜病害预测预报与统防统治技术,集成栽培技术、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考核指标:建立瓜果类蔬菜病害预测预报站5个,集成瓜果类蔬菜病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6套,筛选绿色防控药剂5-8种,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3个,示范面积3000亩以上。支持年限:2019-2021年。4.3蔬菜精准施药与农药控施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内容:开展土壤消毒、性诱剂、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开展生物农药与高效低毒化学农药混用效果评价,筛选出增效施用产品组合;集成设施蔬菜农药安全施用技术模式。考核指标:筛选出生物农药与高效低毒化学农药混用施用组合2个;制定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规范5项;形成设施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1套;申请发明专利3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223 4.4半封闭式玻璃温室栽培环境智能化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内容:研发利用储水层能源,通过半封闭型精准环控系统,实时调控温室内部环境,开发精准灌水施肥的新型大跨度、智能化设施栽培系统,发展适用于不同地区气候条件的设施蔬菜栽培技术体系,优化温室智能化种植环境,提高设施栽培技术水平。考核指标:设计和研发符合不同地区的升降温系统,创新现有半封闭温室环控调节系统和精准水肥系统,形成相关的设施技术规范,新建新型的半封闭式智能玻璃温室2个,设施栽培规模达400000平方米。支持年限:2019-2021年。4.5设施蔬菜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作物秸秆、菇渣、家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生物发酵新技术;研发适合多种蔬菜作物栽培的栽培基质新配方;研究营养基质高抗、高产、高效特性的养分调控机制;集成和示范设施作物富营养型有机基质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考核指标:开发农业废弃物生物发酵新技术1-2项;研发蔬菜有机基质栽培新配方1-2种;制定设施蔬菜有机基质栽培技术规程2-3套,示范区设施蔬菜病虫害损失率降低20%,农药利用率提高15%-20%。支持年限:2019-2021年。4.6设施蔬菜栽培环境实时监测智能系统开发223 研究内容:以3-4种设施蔬菜为主要对象,开展设施蔬菜生命信息感知技术与传感器研发,研制基于作物生理需求的网络化设施光环境、卷帘机和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技术;基于生长信息的温室环境智能调控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构建作物-环境-装备协同的温室环境智能管控与服务平台。考核指标:研制设施光环境调控装备、卷帘机和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装备3种;制定温室环境精准调控与智能服务技术规范4-6项;开发作物-环境-装备协同的温室环境智能管控与服务平台系统1套。支持年限:2019-2021年。4.7蔬菜提质增效生产技术模式及绿色生产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推广研究内容:开展蔬菜提质增效栽培模式及绿色生产技术体系构建研究,通过轮间作及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结合土壤消毒、性诱剂、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等环境友好型防治措施进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集成适合陕西省生产实际的环境友好、品质优良、节本增效的栽培技术模式;集成栽培技术、生态调控、生物防治技术、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推广。考核指标:形成生物农药有效施用技术2项,制定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规范5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建设蔬菜绿色生产示范基地2个,示范面积1000亩。支持年限:2019-2021年。5.饲草繁育和高效栽培加工利用产业链基于“种质创新、品种培育、高效栽培利用和示范推广”223 的全产业创新链系统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促进协同创新。针对陕西苜蓿和菌草(杂交狼尾草)生产存在的制约因素,重点开展苜蓿和菌草新种质与基因筛选、抗逆品种培育、水肥耦合与高效栽培、深加工与转化利用等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为我省草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项目实施期限为3年,即2019-2021年。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陕西省境内高校、科研机构及注册两年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基础条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自愿共享推广合作研发成果。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明确目标任务分工。其中课题4、5、7以企业为主体申报。5.1苜蓿-根瘤菌共生抗逆基因挖掘与育种体系构建。研究内容:针对陕西苜蓿栽培面积大,自然状态下苜蓿与根瘤菌共生生长,而干旱、盐碱等逆境严重限制苜蓿高效生产的问题。收集国内外优异苜蓿种质资源,利用分子、生理和产量指标进行鉴定与评价,构建“苜蓿种质资源基因库”,开展苜蓿抗旱、耐盐种质,苜蓿-根瘤菌共生抗逆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采用RNASeq、分子标记、组织培养和转基因等新技术,解析苜蓿自身抗逆和共生抗逆高产性状形成的分子调控网络和共生调控机制。并建立实验室-温室-田间的快速育种体系与基因辅助育种平台,为育种提供种质资源和育种平台,加速苜蓿育种进程。 考核指标:收集苜蓿种质资源200份以上,构建共享苜蓿基因数据库1个,筛选苜蓿抗逆及共生抗逆材料50份,进行基因功能验证10份,获得抗逆分子标记50个。形成苜蓿组织培养体系1个,苜蓿-根瘤菌共生抗逆体系2个,实验室-温室-田间的快速育种体系1个;建立苜蓿种质资源圃10亩。申请专利5项,发表SCI论文5篇。支持年限:2019-2021年。223 5.2高产抗逆苜蓿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研究内容:针对陕西省苜蓿主要栽培区干旱缺水和盐碱地土壤胁迫的现状,利用所选的抗旱抗盐碱苜蓿基因种质资源,通过ABA调控网络和气孔响应途径,利用实验室-温室-田间的育种平台和基因共享网络,采用分子辅助育种、转基因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获得抗旱高产苜蓿新种质,选育高产抗逆苜蓿新品种种,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考核指标:形成抗旱抗盐碱苜蓿育种技术体系1套,培育抗逆性苜蓿新品系5-8个,选育高产抗逆苜蓿新品种2个。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基地2个,建立新品种示范基地2个,示范面积3000亩,推广面积30000亩。申请专利3项,发表论文5篇以上。 支持年限:2019-2021年。5.3苜蓿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在关中及陕北苜蓿种植区,筛选评价适宜种植的新品种。阐明温度、秋眠级和草地刈割等调控紫花苜蓿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开展灌溉和施肥对紫花苜蓿越冬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机制研究,确定合理的紫花苜蓿水肥管理制度;研究不同间作套种模式下紫花苜蓿的增产模式,形成高效种植管理制度,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确定适宜关中和陕北的紫花苜蓿种植制度2套,制定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范4个,建立高效种植示范基地2个,示范面积2000亩,推广50000亩;发表论文5-7篇,申请专利3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5.4高品质苜蓿饲草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223 研究内容:针对当前苜蓿收获和加工不规范导致的苜蓿草产品质量远低于进口苜蓿的现状,开展苜蓿适时收获、振筛除杂、快速烘干、苜蓿干草捆生产、苜蓿裹包青贮、苜蓿-家畜耦合技术研究,形成高品质苜蓿生产技术体系和草畜耦合技术体系,为我省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饲草产品。考核指标:苜蓿饲草蛋白质含量达到18%以上,形成苜蓿饲草生产技术规程6套。建立饲草加工生产基地1个,年加工饲草1万吨以上。申报专利6项,其中授权专利2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5.5陕南山区多年生菌草高效栽培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内容:针对陕南气候温暖的自然条件和山区土壤贫瘠的现状,开展多年生菌草品种适应性评价,进行种植密度、深度、刈割高度和适时收获技术研究,氮磷钾、有机肥及其它营养元素组合效应研究,激素调控菌草耐贫瘠机制研究,微生物调控菌草耐贫瘠机制研究,水肥耦合技术研究,建立陕南多年生菌草低肥耗高产的栽培和收获模式,进行菌草加工及家畜转化利用研究,形成菌草产品和草畜耦合体系。考核指标:筛选适宜陕南种植的菌草品种(系)3个,制定菌草栽培技术规程1个,建立菌草种植示范基地1个,示范面积500亩,草畜结合示范基地1个,饲养家畜200头。申报专利5项,授权专利1项,发表论文5篇。支持年限:2019-2021年。5.6陕北冷凉区菌草越冬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内容:针对多年生菌草在陕北冷凉带成为一年生饲草导致种植成本增加的现状,开展菌草冬季原位保温、原位越冬、合理刈割、低成本种植等技术,形成陕北菌草多年生栽培技术体系,降低菌草种植成本,提高菌草经济效益。223 考核指标:建立菌草原位越冬管理技术体系1套,形成陕北菌草多年生品系1个,示范面积1000亩以上。申报专利5项,其中授权专利2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5.7菌草高效加工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内容:针对菌草鲜草产量高、粗蛋白粗纤维含量高,随着生长高度的不同各营养成分不断发生变化的特性,针对不同动物开展菌草合理收获、揉丝与高效菌种青贮技术、菌草-草食家畜转化技术研究,形成菌草高效转化体系,为草食畜牧业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考核指标:形成菌草合理收获技术1套,菌草青贮技术1套,菌草-家畜转化体系1套;建立菌草加工基地1-2个,示范面积1000亩以上;菌草-家畜耦合示范基地2个,家畜养殖量500头以上。申报专利5项以上,授权2项以上。支持年限:2019-2021年。6.智慧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按照“四化同步”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基于“陕西科技云”建设的总体布局,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现代农业科技相融合,实现互联网+现代农业科技的互联互通,用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重点部署“传统媒体+互联网+移动终端”现代农业科技信息集成推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互联网+农业科技资源”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等7个任务。项目实施期限3年,即2019年-2021年。申报条件:223 申报单位须是陕西省境内高校、科研机构及注册两年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具备从事信息化技术研发及科技服务能力,具有良好的科技资源平台建设基础,所拥有的信息技术储备和基础平台条件能够接入科技云大平台之中,自愿共建共用共享技术集成建设成果。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明确协议各方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6.1“传统媒体+互联网+移动终端”现代农业科技信息集成推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共享平台,集成应用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以及数据服务等关键技术,在用户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数据库标准规范,使全省范围内各经营主体之间的生产、加工、储藏、销售、运输等生产要素实现分享和共享,有利于农业信息服务产业链发展,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互联网、移动终端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群众易接受的特点,融合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传播优势,精准推广农业科技,加速农业信息服务业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建设面向全省“三农”科技服务的智慧农业云平台。考核指标:建成智慧农业科技信息推广平台1个,建立面向“三农”科技服务数据库10个以上,链接6-10个相关服务平台,平台注册用户1万以上,服务受众10万人以上。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6.2“互联网+农业科技资源”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内容:集成陕西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试验示范站、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农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凌农业云农科服务平台等科技资源,对各类资源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挖掘处理,构建农业专家服务、农技推广、技术培训、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等支撑体系。重点开发科技特派员服务与管理系统、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建成智慧农业云科技资源大数据服务中心。223 考核指标:制定科技资源数据库规范,建成基础数据库3-5个,申请软件著作权1个,整合相关基础数据100万条,服务受众3万人以上。支持年限:2019-2021年。6.3农业气象、病虫害、苗情检测智能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研究内容:面向我省主要农作物、特色果业、设施园艺等主导产业,研究果蔬-环境互作机理,构建融合气象因素的栽培管理模型、气象预警预报模型、病虫害、苗情预警预报模型;研发基于物联网的区域小环境采集终端,构建气象与设施小气候关联模型;建立融合多尺度气象信息、灾害预警及作物需求模型、个性化主动服务的气象为农公共服务平台。考核指标:制定果树栽培管理、气象预警预报、病虫害预警预报等模型6套;研制区域气象环境采集终端1套;开发气象、病虫害、苗情预警预报为农服务平台1套;建立农作物、果树、设施蔬菜气象、病虫害、苗情预警预报服务站3个;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6.4物联网+粮食作物大数据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内容:选择小麦、玉米粮食作物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科技园区,安装大田物联网数据采集和图像采集系统,采集农作物生产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建立数据库,集成应用图像预处理、目标提取、特征比对、推荐算法及引擎等信息数据技术,制定系统数据处理标准,建设陕西省主要农作物农技智库平台,实现作物病虫害专家远程可视化诊断与防治。223 考核指标:制定数据处理标准1个,建设数据库1个,建成物联网数据采集点2个,建成大数据农技智库平台1个,收录农技智库数据5万条以上。申报软件著作权1个。支持年限:2019-2021年。6.5物联网+果业大数据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内容:选择苹果或猕猴桃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科技园区,安装果园物联网数据采集和图像采集系统,采集果园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建立数据库,集成应用图像预处理、目标提取、特征比对、推荐算法及引擎等信息数据处理技术,融合气象、位置、病害等级等多维信息,建立果园物联网与专家可视化指导系统,建设陕西省优势果业农技智库平台。考核指标:制定数据处理标准1个,建设数据库1个,建成物联网数据采集点2个,建立专家远程可视化指导系统1个,建成果业大数据农技智库平台1个,收录农技智库数据10万条以上。申报软件著作权1个。支持年限:2019-2021年。6.6物联网+畜牧业农技大数据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内容:选择生猪或奶牛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科技园区,安装养殖场物联网数据采集和图像采集系统,采集养殖场家畜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建立数据库,集成应用图像预处理、目标提取、特征比对、推荐算法及引擎等信息数据处理技术,多维度收集养殖场信息,建立养殖场专家远程可视化指导系统,建设陕西省畜牧业农技智库平台。考核指标:制定数据处理标准1个,建设数据库1个,建成物联网数据采集站点1个,建立专家远程指导系统1个,建成畜牧业农技智库平台1个,收录农技智库数据5万条以上。申报软件著作权1个。支持年限:2019-2021年。223 6.7“物联网+特色农产品物流可追溯”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内容:面向特色农产品,分析产品质量控制关键环节,研究数据可信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可信追溯技术应用(如:区块链技术等)与系统研发;分析生产、销售、物流和消费等产业链环节隐私特征,建立全流程可信的电子商务平台;研究高端农产品产供销正增益商业模式,开展技术集成试验示范。考核指标:建设农产品可追溯电子商务平台1个,针对2个特色产业,实践可信追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注册系统的农产品企业产值不少于3000万元,注册系统的终端用户数不少于2000人;申请软件著作权1个。支持年限:2019-2021年。7.农业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为推动农业装备现代化,针对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亟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部署开展粮食精准播种技术与装备、牲畜智能化养殖技术与装备、蔬菜标准化育苗及机械化移栽装备研发与示范、丘陵山区林果机械化作业装备研发与示范等8个重点任务。项目实施期限3年,即2019年-2021年。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陕西省境内高校、科研机构及注册两年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基础条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自愿共享推广合作研发成果。本项目以企业为主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目标任务明确、实施方案可行,技术指标可考核。对仅简单贴牌生产没有技术创新点的申报项目,一经发现,追回项目资金并列入科研诚信黑名单。223 7.1粮食精准播种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研究内容:研究高速作业中地面仿形与播深精确控制、双定种排种、气力输送充种和排种、漏播智能检测与精量补种等关键技术,研制小麦、玉米高速精准播种控制装备,研发适用于保护性耕作的小麦、玉米精准播种机,在关中地区开展小麦、玉米精准播种作业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考核指标:突破小麦、玉米精准播种关键技术3-4项;研制小麦、玉米高速精准播种控制装备2套,开发小麦、玉米精准播种机各1台;制定精准播种技术规程2项;申请发明专利2-3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7.2大型牲畜智能化养殖技术及装备研发研究内容:研究非接触式大型牲畜应激行为感知技术及调控系统;研发个体健康体征植入式传感器及检测系统;研究基于视频分析的大型牲畜发情预测预报技术与系统;研发智能化畜福利养殖技术与装备,面向养殖基地开展技术集成试验示范。考核指标:研发大型牲畜应激行为感知及调控系统、健康体征植入式传感器及检测系统、发情预测预报信息系统及智能化福利养殖装备4套;申请发明专利2-3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7.3蔬菜标准化育苗及机械化移栽装备研发与示范研究内容:研发基于漏播检测的精密自动播种关键技术与装置;基于机器视觉的幼苗外观特征自动检测关键技术与装置;基于缺苗检测的自动补苗关键技术与装置;多株幼苗自动移栽关键技术与装置;开展典型蔬菜标准化育苗与移栽作业技术集成示范。考核指标:研发标准化育苗与机械化移栽装置4套;制定相应的生产标准4项;申请发明专利2-3项。223 支持年限:2019-2021年。7.4丘陵山区林果机械化作业装备研发与示范研究内容:针对丘陵山区林果种植特殊地理环境条件,开发丘陵山区林果业机械化作业关键装备,初步建立从生产管理、采收到运输的成套装备体系,支撑丘陵山区林果业机械化作业发展。研究远程遥控、自动避障等核心技术,优化提升丘陵山区林果生产剪枝、嫁接、施肥、除草、施药、采收等机械化技术与装备;优化丘陵山地轨道、索道、索轨结合等输运系统与远程遥控系统;选择苹果、梨、杏等山区丘陵集中种植区,开展应用示范,建立丘陵山区林果经济型机械化生产模式及轻简化成套装备设施配套规范。考核指标:研制智能化丘陵山区林果机械化输运、嫁接、除草等作业装备3~5项。输运系统最大爬坡度35°;远程遥控距离>500m;剪枝器剪切能力≥φ25mm,嫁接器适合枝条φ5~12mm,符合嫁接要求;开沟施肥深度≥35cm;对靶施药药液覆盖量≥25滴/cm2;建立示范基地3~4处,示范面积≥1000亩,形成丘陵山区林果经济型生产模式及轻简化成套装备设施配套技术规范3套。支持年限:2019-2021年。7.5精准施药技术与智能植保机械研发223 研究内容:突破大田精准施药中喷杆高度仿形调控、喷施量动态均匀化控制、药液飘移高效调节等关键技术;攻克果园精准施药中靶标实时感知、药液变量控制、风送喷雾风量按需供给、药液喷施靶向控制等技术难题;研发变量喷雾控制、高效风送喷雾、喷杆电子液压折叠、喷杆高度阻尼调控等关键部件与机构,研制生产喷杆式高效智能植保机械与对靶智能植保机械,进行批量化生产。考核指标:突破精准施药关键技术3-4项;研发变量喷雾控制、喷杆电子液压折叠等关键部件与机构3-4项,研发果园和大田智能植保机械2台,农药利用率提高20%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3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7.6果蔬保鲜防腐包装运输机械研制研究内容:针对成熟快,易腐烂,易变质、怕颠簸的时令水果蔬菜,开发水果蔬菜打包、防腐抽真空、自动填充有机填充物,自动装箱的成套设备,实现果蔬远程保鲜运输。研制果蔬专用真空包装设备和食品级颗粒填充物加工设备,实现工业化生产。考核指标:研究解决生产有机填充物安全无污染、自动打包、自动抽真空、自动填充物添加等核心技术2~4项,研发果疏保鲜包装运输机械1台(套),建立生产示范基地1个,示范应用面积500亩,制定果蔬保鲜包装运输技术规范1套。支持年限:2019-2021年。7.7陕茶智能精制加工技术装备研发研究内容:针对我省茶叶加工工艺与装备不配套的突出问题,以人工感知的数字化表征为重点,研制茶叶智能精制加工成套装备,支撑我省茶叶加工业的竞争力提升。研究茶叶杀青、提香、条形整理等工艺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调控、智能分选等技术;开发数控的茶叶杀青、提香、揉捻、整形、杂劣剔除、选别等关键智能设备;集成研制陕茶智能化精制加工成套装备,并在具有地理性标志的茶叶主产区试验考核,支撑我省茶叶加工业的竞争力提升。223 考核指标:突破茶叶加工工艺数字化、设备智能化控制等关键技术2~4项;研制杀青、提香、揉捻、整形、杂劣剔除、选别等关键装备组成的名优茶智能化精制加工成套装备1套,鲜茶处理能力≥400kg/h;工艺单元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生产线实现数字化集成控制。支持年限:2019~2021年7.8适度规模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发与示范研究内容:针对我省丘陵山区旱作农业适度规模生产缺乏,研究建立适合我省适度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装备,为我省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装备支撑。以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重点,试验改进耕整、栽插、播种、植保、收获等高效作业机具,研发集成适度规模农业生产关键装备与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展小麦、玉米、薯类、杂粮和茶叶、药材生产的机械化作业成套装备示范,形成全程机械化作业体系。考核指标:研究适度规模精细生产、丘陵山区耕、种、收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关键技术5~7项;开发适度规模智能化与轻便型山地高效作业机具等产品5~7项;建立示范基地3~4处,每处示范面积≥1000亩,作业效率提高15%以上,综合经济收益提高10%以上,提出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2~3套。支持年限:2019~2021年(三)社会发展领域1.常见病、多发病关键技术研究创新链(群)1.1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研究内容:223 针对心脑血管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早期诊断、治疗等方面,开展临床研究或转化研究,形成能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的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预期目标:开发出至少1种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的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研发出至少1套在影像、病理、新型分子标记物等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早期诊断系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1.2消化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消化系统常见的良、恶性疾病,研发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诊断新技术及治疗新方法;开展转化研究及临床研究,降低并发症、病死率;形成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新策略、新方法。预期目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形成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治新技术、新方法,并完成对治疗方案的临床评价。将诊治适宜技术进行推广应用示范。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1.3呼吸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呼吸系统重大疾病或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研发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诊疗新技术及方法;开展转化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预期目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223 筛选出有助于诊断或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形成至少1项专利或产品,并进行临床评价;至少1项能应用于临床的新方案或新方法,并完成对治疗方案的临床评价。将诊治适宜技术进行推广应用示范。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1.4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治疗等方面,重点研究新型诊治与干预技术和方法。筛选出有助于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开展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严重并发症的研究。预期目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建立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治新技术、新方法,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形成规范、指南或专利。建立慢病患者管理网络,并进行应用推广示范。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1.5神经、精神疾病防治新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重大神经、精神心理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开展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开发能提高防治水平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预期目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筛选出有助于预警、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形成至少1项专利或产品,并进行临床评价;至少1项能应用于临床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223 依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1.6感染性疾病防治新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病毒性肝炎、流感、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性疾病,开展临床诊治新技术研究,提高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抗感染药物进行临床监测和评价,优化给药方案;开展新突发传染病快速智能诊断和病原分析新技术研究,提出疾病防控策略和方案。预期目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对高危人群开展风险预测与干预策略研究,筛选确认可用于疾病进展预测的生物标志物,优化干预措施并形成诊治新技术、新方法。建立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监测和评价体系。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1.7妇科、产科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妇科、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等,开展快速准确诊断和精准治疗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建立特定疾病数据库。预期目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对妇科、产科患者开展疾病筛查、风险预测与干预策略研究,筛选出新的有助于诊断和预后的检测方法、专利或产品。优化干预措施并形成诊治新技术、新方法。建立特定妇产科疾病的临床资源数据库和评价体系。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223 1.8儿科临床用药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目前儿科用药存在品种少、适宜剂型和规格缺乏、成人和儿童药品混用等问题,选择省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开展儿科用药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的临床研究,以及成人儿童混用药的用法、用量等临床使用标准研究。预期目标:完成儿科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临床研究,获得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为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临床方案提供依据,并发表相关论文5篇以上。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1.9口腔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口腔颌面及牙齿常见重大疾病,开展临床研究或转化研究,形成可明显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预期目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形成能应用于临床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并完成对治疗方案的临床验证和评价。在提高治愈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有明显改进。将诊治适宜技术进行推广应用示范。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1.10骨科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研究内容:223 针对骨科常见关节、脊柱等疾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进行创新性研究;对骨科相关疾病的精准化、个体化、微创化治疗体系进行研究。预期目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提出多发、常见病的预防措施及干预手段;形成具有影像收集、处理、分析等提高诊治效率的方法;形成特定骨科疾病的系统化、精准化、微创化、快速康复化的诊疗体系。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2.生物技术及智慧医疗新技术研发创新链(群)2.1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神经、血液、心脑血管或肝脏等系统中某一种重大疾病,围绕临床级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开展获得、制备、调控等临床前研究或临床研究。预期目标:提供干细胞的种子细胞和用于鉴定、质控的标志物;开展干细胞产品的规模化制备技术研究,建立质量控制标准;针对某一种疾病的干细胞治疗开展临床前评价研究或临床研究。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干细胞临床研究必须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备案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中开展。2.2细胞与免疫治疗关键技术研究及配套产品研发研究内容:223 针对难治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罕见病,开展细胞与免疫治疗技术研究及相关药物的研发;开展细胞制备、各类基因载体生产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培养基、培养设备等配套产品的研发,为临床转化和应用奠定基础。预期目标:建设具有细胞制备和各类基因载体生产的研究平台,可满足细胞治疗药物开发及相关技术临床使用需求。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相关技术及产品应在细胞临床治疗及药物开发过程当中得到应用。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2.3病原体快速、同步检测系统及抑制剂的研发及应用研究内容:针对感染性疾病,基于核酸、抗原抗体反应等,研究可用于早期多种病原体的快速同步诊断的检测方法;建立可用于高通量筛选、评价抑制病原体感染候选小分子药物的评价体系;研发新的候选小分子抑制剂,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预期目标:基于病原体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特点,建立至少1种快速、灵敏的病原体检测方法,检测靶标至少包含20种以上常见的病原体,形成规范的检测流程,检测周期应小于现有产品;建立至少1种可用于抗感染小分子药物有效性评价的技术平台;获得2-3种可抑制病原体感染的候选小分子抑制剂。形成专利1-2项。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2.4恶性肿瘤基因检测及肿瘤预警预测数据库开发研究研究内容:223 围绕我国常见高发恶性肿瘤,利用现代生物信息技术及组学研究技术,开展至少5种常见高发复杂恶性肿瘤基因检测及健康管理相关数据库建设,建立智能化数据库标准;建立用于实际检测的基因和相关位点及类型选择标准、与基因相互作用环境因素纳入等标准,提出基因组导向下健康管理相关标准,并研究建立数据库的升级标准和管理机制,为相关基因检测和基因组导向下健康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预期目标:建立2种以上常见恶性肿瘤基因检测及健康管理相关数据库,明确2种以上恶性肿瘤相关各至少5种环境致癌因素作用的节点重要基因,明确数据输入、基因和相关位点选择、与基因相互作用环境因素纳入及数据升级标准,建立有效的数据管理机制,数据库包括基因不少于200个,信息不少于1000条,可用于具体检测和健康管理的有用信息不少于200条。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具有一定前期研究基础,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2.5疫苗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病毒性疫苗、联合疫苗、基因重组蛋白质疫苗、细菌性疫苗及治疗性疫苗关键技术开展研究。预期目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完成临床前研究,注册并申请临床批件或完成临床相关阶段研究工作。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2.6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在体细胞突变基因功能评估的应用研究研究内容:223 利用现代基因编辑技术,建立恶性肿瘤等体外体细胞突变基因功能研究细胞体系,对碱基编辑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研究和评估,筛选并确定靶向不同细胞的最高效的基因编辑载体系统及CRISPR/Cas酶,并结合相关表型分析建立起系统的突变基因功能研究技术,对外提供快速、稳定、有效的突变基因功能评估服务。预期目标:建立并确定针对至少5种恶性肿瘤等疾病体外高效突变基因功能评估细胞体系,得出相关有效性、稳定性数据,并对外进行突变基因功能评估服务,申报专利1-2项,发表SCI论文2篇。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具有一定前期研究基础,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2.7人体器官及细胞组织损伤保护与治疗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在人体器官及细胞组织受冲击,造成损伤或伤害情况下,研究提出相关损伤机理,阐明损伤、传导机制及其相互对应关系,针对损伤器官和细胞组织作用靶点及修复机制,寻找人体损伤、防护和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预期目标:建立载荷实验平台和方法、建立损伤易感器官和细胞损伤及力-生物-化学信号对应关系模型,明确冲击载荷造成器官及细胞损伤的关键作用靶点及免疫修复机制,建立生物体损伤防护与治疗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具有一定前期研究基础,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2.8医学影像诊断分析系统研究研究内容:选择2—223 3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如肺癌、脑神经疾病等)的医学影像数据,开发人工智能辅助个体化诊断系统,制定优化的诊断策略,提高分子影像检测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性。预期目标:确定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有效方法;建立基于影像大数据的个体化智能诊断平台;通过在3-5家单位的试用,建立并完善个体化诊断系统;申请1-2项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具有一定前期研究基础,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2.9远程会诊智能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研究内容:针对常见病、高发病面向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将电子病历、临床规范、标准、指南及共识等数据进行开发与应用,研发远程联合会诊系统。预期目标:研制开发多学科远程联合会诊系统1个,提供跨终端、跨学科、跨系统的远程协作、智能会诊等应用服务,形成专科化、智能化区域联合诊治中心和跨医院协作网络,接入数量不少于10家。产品获得软件著作权并申请相关注册。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联合国家或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申报的项目优先支持。2.10智慧医疗与养老技术及系统研发研究内容: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医养结合等需求,研究面向老年人群慢性高发疾病的监测、监护、管理、康复、治疗、疾病预防、行为与认知干预等方面的技术、器械及系统。建立实时监测大数据分析处理和快速响应技术系统,实现自动分级分类和针对用户的差异化和针对性服务。223 预期目标:研制新型医养结合的人体状态监测医用器件和装置、智能化健康和行为监测管理平台和系统,构建物联网智能健康养老监护应用服务平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统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或使用该装置、器件的产品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研究成果在多个省内社区或养老机构示范应用。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具有一定前期研究基础,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3.新药创制及医疗器械关键技术创新链(群)3.1化药创新药物研究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对具有新结构、新物质、新配方、新制剂或新用途的化学新药开展研究。重点支持通过新靶点或多靶点、分子靶向或信号通路产生药效的新化学实体,以及临床亟需、短缺的通用名化药研究。预期目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完成临床前全部研究,注册并申请临床批件;或完成临床相关阶段研究工作,优先支持已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且结果较好的新药;申请专利5项。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3.2生物创新药物研究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以“精准治疗”223 为导向,研发具有新结构、新作用靶点、新作用机制的生物药物,包括蛋白类药物、核酸类药物、细胞生长因子类药物、新型疫苗以及其它生物大分子药物。预期目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完成临床前全部研究,注册并申请临床批件;或完成临床相关阶段研究工作,优先支持已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且结果较好的新药;申请专利5项。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3.3药物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以化药、生物药、中药为对象,针对其工业生产中存在的生产效率低、能耗大、污染高等共性问题,以提升绿色制造技术装备水平、推进产业化应用为目标,基于生产过程特点、工程原理和规律,结合现代技术与方法,开展节能、降耗、减排、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应用研究。预期目标:形成1-2项关键技术;创制或集成1-2套符合绿色制造要求的技术组合或装备组合,在不少于1家企业进行试点示范推广;节能、降耗或减排达20%以上;申请专利5项以上。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3.4医用金属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研究内容:面向我国医疗器械领域急需解决的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国产化的重大需求,开展外科植入、介入医用金属材料的技术研发及器材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并进行产业化和推广应用。预期目标: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植入/介入产品申获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或使用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技术的产品申获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223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3.5生物医用功能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研究内容:针对高发恶性肿瘤,研发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生物功能材料及药物;开发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精准治疗新技术、新产品。预期目标:形成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治新技术、新产品,并完成对治疗方案的临床评价。将诊治适宜技术进行推广应用示范。提出针对肿瘤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的新策略。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医疗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3.6新型血管支架的研发与应用研究内容:围绕心肌梗塞和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研发具有血管组织修复功能的新型血管支架,突破支架设计和工程化技术,包括产品用材料、支架管材加工、支架结构设计与制造、管材质量稳定化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预期目标:建立支架用管材生产质控标准,通过血管支架的压握、扩张和脉动服役等过程的受力及结构变化研究,构建支架模型;设计安全稳定的血管支架结构,优化加工工艺,制备出合格的支架样品。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223 3.7基于3D打印技术的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研究内容:针对个性化高端医疗器械产品重大需求,开展生物医疗3D打印技术及配套辅助装置的研发,开发高端植入式医疗器械产品和个性化医疗器具。预期目标:完成骨、齿科等典型器械的设计定型并通过安全性检测;个性化医疗器具打印精度为±0.05mm/100mm;项目执行期内,完成产值2000万以上并申获二类医疗器械许可。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3.8高端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研究内容:针对白内障、青光眼等重要眼科疾病,设计和研制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及高端眼科植入性产品(高端人工晶状体、青光眼引流管等植入手术配套器械和系统)。研究新型材料的应用和植入体表面涂层以及表面改性技术关键加工工艺,进行材料生物安全性和功能重建有效性评价。预期目标: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入临床试验。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4.中医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创新链(群)4.1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及推广研究内容:223 选择区域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陕产代表性药材,分析道地药材品质形成因子和药效成分形成规律,开展全链条生态资源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研究,形成道地药材种植技术体系,打造高品质的道地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并面向适生地区示范推广,带动地方绿色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建立高品质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和规范化中药材生产技术单元,种源基地不少于50-100亩,推广面积500—1000亩,带动不少于500农户增收,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具有一定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大宗药材单品种销售超过5000万元并拥有、联合500-1000亩以上本药品主要中药材种植基地2个以上(濒危稀缺药材需要有繁育与保护基地),基地须在陕西省境内。4.2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筛选及提取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围绕陕产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开展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筛选、辨识、获取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共性技术集成研究;开展膜分离、酶催化等分离纯化关键技术研究,构建药效组分群的发现策略与技术体系。预期目标:针对成分群的筛选与提取,发现3-4种药用植物活性成分,构建关键技术体系。其研究成果应有创新性和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省或区域内开展示范,并向行业推广应用。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具有一定研究工作基础、相应的提取分离设施及设备,并附相关支撑材料;4.3特色优势药用资源创新研究研究内容:223 基于陕产特色药用资源,利用现代医药前沿技术与方法,按照相关天然药品或化学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及其规范和要求,研制治疗新药。预期目标:完成新药临床前全部研究内容及相关技术申报资料,注册并申请临床批件。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需具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并附相关支撑材料;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备成药性优势的创新天然药物研究。4.4中药功效物质基础辨识核心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围绕陕产大宗或道地药材,选择临床长期应用且疗效显著的经典名方或成药产品,开展中药复方功效成份群辨识和筛选技术研究,以成份--靶点—疾病多元响应为核心,创新中药复杂体系中功效物质筛选技术,为经方优化、成药升级和中药复方重大新药创制提供方法支撑。预期目标:构建1-2种功效物质筛选技术;完成1-2个中药复方或陕产中成药功效物质较为系统的研究;获得1-2个活性化合物;研究成果应有创新性和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省或区域内开展示范,并向行业推广应用。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具有一定研究工作基础,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并附相关支撑材料。4.5组分中药配伍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研究内容:223 选择以陕产药材为核心,长期在临床上应用且有一定基础的经典名方或优势中成药品种,诠释中药配伍作用和量效关系的现代科学内涵。以增效减毒为目标,以相互作用为核心,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复方配伍理论或组分配伍研究,建立组分配伍应用方案及标准体系,并形成中药配伍和量效关系研究模式,为中药复方重大新药创制提供数据支撑。预期目标:完成1-2个中药复方或组分配伍规律研究,并阐述其科学内涵,建立中药配伍和量效关系研究模式;完成1-2个复方配伍新药处方,并提供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建立从方剂遴选、药效物质解析及评价、配伍配比优化和安全性评价等不同环节的组分配伍技术体系,形成组分中药研制方案。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具有较强的研究工作基础,申报的基础方剂须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其中至少1项成果完成了转化,并附相关支撑材料。4.6中药经典名方防治重大疾病评价及诊疗标准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心脑血管、肿瘤等重大疾病的防治,依托陕产大宗药材,优选中药经典名方开展病机与病期、方案优化与临床评价、特色技术与制剂、诊疗指南制定与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形成规范化诊疗方案、特色诊疗技术。预期目标:明确1-3个代表性中药经典名方的组方理论、临床定位,并对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做出评价;形成相关重大疾病中药防治方案,形成循证医学证据,形成特色技术并在临床推广。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223 4.7重大及难治性疾病的中医药规范化诊疗方案及疗效机制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系疾病、胃肠系统疾病、精神疾病、传染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及儿童疾病等的中医药防治,选择已具备一定循证证据及较好研究基础的诊疗方案,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以提高疗效为目标,优化方案、明确中医药提高疗效的关键环节,开展临床研究和疗效机制的研究,形成高质量的循证证据。预期目标:完成中医药防治某种重大或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获得高质量的循证证据,并初步阐明其机制,为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临床方案提供依据。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并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科研积累及学术成果,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4.8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应用研究研究内容:系统整理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古今文献,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临床有效方药或方案为基础,开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评价研究;开展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作用机制研究;开展基于药物相互作用、增效减副、安全性的中药与降糖药物联合用药研究。预期目标:223 完成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文献研究;评价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并形成相应的临床治疗方案;初步阐明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作用机制;进行中药与降糖药物联合用药的基础、临床研究,形成中药与降糖药物联合使用治疗的指导原则;推广应用并发表相关论文5篇以上。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科研积累及学术成果,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4.9皮肤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应用研究研究内容:针对中医药治疗有临床优势的皮肤疾病,选择确有疗效的经典名方、针灸疗法或中医外治技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其作用机理,提出优于现有疗法的中医药新治法、新方药。预期目标:完成1-2个新治法、新方药;提出新治法、新方药的有效性、安全性、独特性依据和科学内涵;申报专利2项以上。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4.10基于大数据的陕西中药综合信息智能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发内容:了解掌握全省中药产业发展情况,建立陕西中药产业大数据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陕西中药大数据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大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应用及服务功能。预期目标:建立面向基层的中药大数据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中药大数据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1套,推广示范中药大数据信息云服务创新模式1套。223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需具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并附相关支撑材料;项目负责人须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或有博士学位且从事相关研究的技术人员。5.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关键技术创新链(群)5.1渭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研究内容:针对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河道断流、河床淤积、生态用水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围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开展渭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构建渭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安全和生态景观多维临界标识指标体系;制定渭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监测评估与管控预警指南。预期目标:形成渭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方案;编制渭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修复图集;制定渭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技术标准(规范);建成渭河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培养“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人才;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篇,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件以上。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5.2秦岭水源涵养演变机制及其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内容:223 建立秦岭水文、气象、植被等多要素全面自动观测体系,调查研究人类活动对秦岭生态系统的影响效应,在流域和区域尺度定量评估水源涵养相关生态参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系统分析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循环过程水量演变及水源涵养能力变化规律,提出改善秦岭水源涵养能力的管理措施及技术体系。预期目标:构建多尺度水源涵养功能自动监测体系;开发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估技术;完成秦岭山区水源涵养功能评估技术报告,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建立小流域水源涵养功能的野外监测示范基地1个。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5.3分散式污染生态治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研究内容:针对分散式污染问题,开展生态治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重点开展:分散式村落和旅游区生活污水短流程处理装备,以及新型低耗水或无水节能卫生系统研发;厨余垃圾及农业废弃物等共发酵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与装备开发;构建分散式污染生态治理模式,并选择典型区域完成研究成果的集成与应用。预期目标:提出适于分散式污染生态处理系统建设模式;开发适于农村污染治理关键技术不少于2项;制(修)定相关地方/行业技术标准不少于1项;申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发表SCI论文3-5篇;在省内选择至少1个村落,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5.4土壤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223 根据土壤特性,针对不同重金属或石油污染,采用生物或物理化学耦合等方式,研发土壤污染修复新技术。预期目标:提出土壤污染修复关键技术,修复土壤及其种植的农作物中相关污染物含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筛选适合汉江流域生长的重金属高富集植物1~2株,研发高效淋洗剂1~2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5.5关中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建立关中主要排放源标准化在线质谱指纹库和离线源谱库,开展颗粒物化学组分高时间分辨率演变规律及其关联性研究,建立模块化、可视化和互动式的示范体系并推广应用。预期目标:建成关中标准化的主要排放源在线和离线源谱库;发展源示踪数值模式与受体模型源解析的同化技术;发表SCI论文5-10篇、专利1—5项;在关中地区示范使用在线动态源解析技术,举办多期培训班,培训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5.6工业废气污染高效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工业废气中细颗粒物、氮氧化物、VOCs等污染物高效减排技术,突破高湿烟气细颗粒物控制、全负荷高效催化脱硝、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等难题,形成工业废气深度控制减排成套技术与装备,并在省内开展工程应用示范。预期目标:223 构建工业废气细颗粒物、氮氧化物、VOCs污染控制高效、安全、经济的成套技术方案,形成相关产品、系统和技术规范,实现工业化示范推广工程1项,污染物排放符合我省相关排放限值要求。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5.7工业废水的高效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内容:围绕工业有毒、有害废水处理和再利用,重点研究工业废水毒性精准筛检技术、生物和化学高风险污染物的毒性组学特征库构建技术和再生水质健康风险综合评估和消减新技术,研发面向工业废水清洁健康新技术和装备,开展工业废水清洁健康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预期目标:研发出工业有毒、有害废水处理和再利用关键技术2-3项,形成成套技术方案和规范,实现工业化示范推广工程1项,出水明显优于相应行业的排放标准,处理成本降低20%。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5.8电器拆解废物处置及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内容:重点研发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无污染拆解技术。研发废旧车用动力电池、蓄电池再生和资源回收技术。在省内代表性行业、领域或区域进行工程示范。预期目标:形成电器拆解废物综合处置及污染控制成套技术方案及相应装备;形成车用动力电池和蓄电池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方案及相应装备;部分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进行工程示范。223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5.9市政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内容:研究典型市政工程黄土地基水分运移规律,典型市政工程黄土湿陷变形规律及其湿陷性评价,市政管网和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防排水方法与技术。预期目标:突破2项关键技术,编制相关技术指南或标准。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SCI/EI收录1篇;申请专利1-2项;培养研究生2-3名。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6.汉江流域经济带水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与示范链(群)6.1汉江流域水源地面源污染特征及控制技术方法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汉江流域湖库面源污染问题,重点开展:流域大气中典型污染物解析及其与地表径流污染相关性研究;流域不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与植被条件下污染物种类与污染负荷研究;典型流域地表产流/产污与径流污染强度的相关性研究;径流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构建与面源污染控制对策研究。预期目标:探明汉江流域面源污染种类、污染物来源及污染负荷;建立典型流域地表产流/产污与径流污染强度相关性模型;构建径流过程中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提出面源污染控制方案与对策;发表SCI期刊论文4篇以上。223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6.2湖库水体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研究内容:针对汉江流域湖库水质污染问题,重点开展:湖库径流污染控制措施与规避方案研究;水库径流污染、典型污染物转化、周期性内源污染等对湖库水污染影响、作用机制与控制技术方法研究;分层湖库水体污染原位控制与修复技术研发。预期目标:提出规避水库水质污染的技术方案;建立湖库水体污染修复与控制的技术方法;研制出至少1套湖库水体污染原位修复与控制关键技术装备;完成1项示范工程(库容>500万m3)。申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以上,发表SCI期刊论文4篇以上,至少1项专利技术实现转化或应用。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6.3浅层滞缓流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研究内容:针对汉江流域浅层滞缓流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重点开展:滞缓流水体中污染物及营养盐的迁移转化与水质演变规律研究;滞缓流水体富营养化原位控制的技术方法研究;滞缓流水体营养盐原位削减与藻类控制的关键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预期目标:探明汉江流域浅层滞缓流水体富营养化演变规律;建立滞缓流水体富营养化原位控制的技术方法;研发出营养盐原位削减与藻类生长抑制关键技术,并研制出相应的技术装备1套以上;完成1项示范工程(水域面积>10000m2223 )。申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以上,发表SCI期刊论文4篇以上,至少1项专利技术实现转化或应用。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6.4汉江沿线污水安全收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研究内容:针对汉江流域城镇点源污染收集系统的安全运营保障问题,重点开展:污水管道的自然通风增强技术和应用装置研发;管道内污染物输移过程转化特性及其核心关联环境因素研究;污水收集及输移过程中降低污染浓度的环境营造关键技术研究。预期目标:提出增强污水管道通风、保障安全运行的污水收集系统技术方案;研发出收集过程中净化环境营造的关键技术;建立污水收集及输移过程中的污染浓度降低技术方法;研制出污水管道安全保障及过程净化的技术装备1套以上;完成1项示范工程(管道服务面积不少于2平方公里)。申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以上,发表SCI期刊论文2篇以上,出版专著1部,至少1项专利技术实现转化或应用。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6.5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研究内容:223 以低碳源城镇污水为对象,开展以ANAMMOX为核心的城镇污水新型脱氮工艺研究,探讨ANAMMOX菌与常规脱氮菌在低碳源条件下的共存、互营、共赢策略;构建低碳源条件下高效生物脱氮模型;研究低碳源环境下高效脱氮微生物的保存与代谢机制;开发适合于汉江经济带水环境条件的新型城镇污水高效生物脱氮工艺。预期目标:提出1-2套新型低碳源城镇污水的高效生物脱氮工艺;完成示范工程1项,处理规模不小于1000m3/d;申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以上,发表SCI期刊论文4篇以上。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6.6沿江及滨河湿地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研究内容:针对汉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与水质提升问题,重点开展:沿江及滨河湿地退化微观过程与机理的定量化研究与湿地退化预警技术体系构建;适应雨洪冲击的湿地稳定化关键技术研发;主要污染物高效转化与固定的关键技术研究。预期目标:揭示汉江流域湿地退化的原因并确定关键胁迫因子,研发出适合汉江流域自然条件的湿地保护和修复技术方法体系,形成沿江及滨河湿地高效净化江水的技术方法体系;申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至少1项专利技术实现转化或应用;开展工程示范不少于1项,面积不少于3000m2;发表SCI期刊论文4篇以上。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6.7特色加工废水循环利用与处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研究内容:围绕汉江流域污染重的特色加工行业废水,以废水最大限度利用为核心,构建循环利用模式,研发关键技术与装备。以减少废水排放负荷为前提,开发易操作的废水处理技术与装备,形成废水循环利用与处理成套技术并开展工程示范。223 预期目标:提出1-2个特色加工行业废水循环利用与处理工艺技术,研制2-4台关键设备;工程示范不少于1项,申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6.8汉江经济带绿色生态产业链建设与示范研究内容:研究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背景下陕南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围绕陕南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与优势,开展绿色生态产业链建设研究;构建陕南绿色生态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陕南绿色生态产业链发展推进方案并进行应用示范。预期目标:形成陕南重点产业绿色生态产业链推进方案,建立陕南绿色生态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申报授权国家专利2项以上,开展绿色生态产业链示范项目1项。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7.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传播与公共安全技术创新链(群)7.1文化遗产探源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内容:研究文化遗产探源关键技术;探讨陕西境内不同区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研究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创新文化遗产研究理论与方法;针对文化遗产探源、发掘进行数据分析;创新文化遗产展示方式,开展研究成果应用示范。预期目标:223 构建单类文物遗存鉴测方法体系至少2种;完成区域文明演进及相互关系研究,创新文化遗产研究理论方法体系,发表论文5篇以上。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7.2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管理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构建文化遗产资源库,开展数据存储与管理、知识图谱、知识检索、内容挖掘、语义理解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支撑文物研究、出版、导览和展示等业务的数字文化遗产内容服务云平台;针对文化遗产开展IP化规范研究及IP价值挖掘。预期目标:开发文化遗产数字化关键技术3项以上;研制文化遗产数字化装备1套;建立文化遗产资源库1个,开发数字文化遗产内容服务云平台1个,汇集资源1万件以上;形成IP化资源1000个以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上。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7.3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研究内容:探索文物知识图谱构建模式与方法;研究博物馆虚拟(增强)现实展示技术和人机交互体验技术;研发面向中小博物馆群的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共性关键技术;建设涵盖文物展示、导览等全链条业务的一体化综合云服务平台。预期目标:研发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3项以上;建立智慧博物馆综合服务平台1个;建立智慧博物馆示范点1个;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上。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223 7.4丝路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关键技术与展示系统研发研究内容:研发馆藏文物/大遗址数据快速精准获取技术,构建云环境下全方位重建与展示系统;研发O2O互动传播系统,建立面向文物的多语种社交媒体传播技术及平台,形成基于新媒体和大数据技术的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和利用平台;研发文物图案、纹样、造型等设计元素提取、风格化表达和跨媒体素材检索关键技术,研发面向文化创意的辅助设计平台。预期目标:建立云环境下的丝绸之路文物/大遗址全方位重建展示系统和面向文物的多语种社交媒体传播技术平台各1套;研发设计元素提取、风格化表达、跨媒体素材检索等关键技术5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上。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7.5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研究内容: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汇聚并建立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素材池;开发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数字化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文化资源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营并行互惠的服务模式;研究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字化展示和传播服务技术与系统,在博物馆及互联网展陈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预期目标:汇集各类文化资源20万件以上;建立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数字化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运营示范收入不低于200万;制作数字化虚实展示藏品不少于1000件;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10篇,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223 7.6红色旅游产品创新研究及应用示范研究内容:挖掘红色旅游历史资源,应用新技术创新红色旅游产品,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建立红色旅游产品应用示范点。预期目标:创新红色旅游开发技术及产品2项以上;建立红色旅游产品应用示范点1个;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上。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7.7陕西地区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材料与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创新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发新型的、适用性更强的加固剂、封护剂、防水剂等材料和相关技术,建立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材料适用性的评价及表征行业标准。预期目标:合成或改性出新型加固材料、防水材料2种以上,建立评价文物防水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2套;研制新型整体提取外包裹材料1种;申请相关技术专利3件;发表相关论文2篇以上。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7.8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研究内容:针对高层建筑火灾、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油气长输管道突发事件、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等特殊场景开展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应急救援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网络救援快速响应。预期目标:开发应急救援关键技术3项以上,研制应急救援装备1套;开发应急救援网络服务平台1个;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上。223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7.9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针对气象、地质灾害发生机理、预防预警、监控治理等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灾害发生机理模型,开发灾害隐患风险评估系统,建立综合安全预警系统和服务保障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预期目标:开发防灾减灾关键技术3项以上,建立灾害监测系统及预警系统1套;申请专利2件。申报主体: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7.10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研究内容: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开展真菌毒素、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的检测新方法和关键技术,开发即时检测的新器件和新装置。预期目标:开发食品安全检测关键技术3项以上,研制符合计量标准的检测仪器或设备3套;申请专利3件;形成检测标准3套。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二、特色产业创新链(群)223 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内在需求和瓶颈制约,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和效率,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加快先进适用技术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支持“一市一策”,摸清现状底数、聚焦特色产业、部署精准项目、攻克壁垒难关,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一)工业领域1.关键集成电路研发特色产业创新链(群)(西安市重大技术需求)围绕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链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结合陕西本地产业链突出特点,以新一代存储器芯片研发为核心,以应用为导向,整合本地产业链资源。通过研发存储器芯片外围所需的电源控制芯片技术、处理器芯片技术、相应的测试封装技术和工艺研发、建设相关专业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等7个主要任务实施,建立产学研用联动、军民融合协调发展以及工程化人才培养完整体系。提升本地产业链内的配套和服务,增强本地集成电路产业链合作交流,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拓展和完善产业链生态环境建设。1.1多协议内嵌自检测修复存储器研发研究内容:基于先进的2xnm存储器工艺,利用积累的存储器产品开发基础和经验,突破多种接口协议设计、内嵌自检测修复、高速大容量设计和测试技术等难关,开发兼容国际标准接口协议、内嵌自检测修复(ECC)功能的高可靠存储器产品。考核指标:采用2xnm存储器工艺;产品存储容量不低于2Gb;低电压供电,不超过1.8v外部电压;实现内嵌自检测修复;申报存储器相关专利10项,集成电路布图登记1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223 1.2高功率密度高性能存储器电源管理芯片研发研究内容:围绕存储器开展其电源管理芯片可靠性、输出特性、小型化、节能环保的研究。包括:提升现有芯片ESD保护性能,相比现有芯片规格有更高的可靠性;具有更高的负载响应性能,同时缩小整体应用电路的体积,并降低相应成本;研究超低待机功耗技术,使之更好的应用于可穿戴电子器件、移动终端等。考核指标:芯片ESD指标可达10000~12000V;采用高频内部时钟,可达3M~10M;待机功耗<2.5uA,输出电压范围12V~1V,最大电流可达6A;负载调整率可达0.4%/A,线性调整率可达0.4%/V;申请发明专利4~6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1.3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异构多核处理器的研发研究内容:针对物联网、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及深度学习等新兴领域的应用特点,进行嵌入式异构多核处理器芯片架构研究;包括:共享内存的异构多核处理器结构方案;针对特定应用的异构多核处理器模型快速搭建方法;面向常见算法的加速电路研究;处理器芯片及存储芯片的系统级集成方法。考核指标:完成核心数量可扩展(4核--16核)的共享内存处理器IP;提供系统级异构多核处理器芯片模型;建成针对常见算法加速电路库;提供针对机器学习算法的加速电路;形成面向特定应用的异构芯片快速原型设计EDA辅助工具;申请发明专利5-10;项目执行期内,面向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进行EDA工具培训,每年不少于50人。支持年限:2019-2021年223 1.4面向新型存储的STT-MRAM材料及集成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新型STT-MRAM隧道结材料及其器件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STT-MRAM在多物理场协同作用下的低功耗写入原理与具体方式;研究STT-MRAM单元与阵列制造的整套关键工艺技术,研究与主流12英寸CMOS晶圆工艺兼容的STT-MRAM的纳米图型化和刻蚀制备方法,实现与12英寸磁电子工艺匹配的CMOS芯片控制电路设计,研究高密度STT-MRAM芯片技术。考核指标:研制出2~3种实用型高密度STT-MRAM材料及存储单元器件;研究存储密度≥1Gb/cm2的高速低能耗STT-MRAM(基于自旋转移力矩效应或自旋轨道转矩效应)芯片技术;芯片中磁性隧道结(阵列)存储单元的室温隧穿磁电阻比值达到150%,写入和读取时间≤30ns,操作电压≤1V,室温下数据保存时间>10年,申请专利12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1.53DNAND封装生产与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项目通过开发芯片减薄、划片技术、上芯堆叠技术、超薄基板翘曲控制技术,解决3DNAND堆叠封装技术难点。通过精确的电磁场及电路计算器对设计的电性能进行评估,开展封装热性能模拟分析和研究,机械应力的仿真模拟分析;解决具有细间距薄芯片特性的堆叠混合集成技术封装的应力和可靠性问题,解决智能终端芯片信号完整性及电源完整性问题,解决高性能芯片散热问题,获得高良率和高可靠性3DNAND堆叠封装产品。考核指标:建成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3DNAND封装测试生产线。年新增3D223 NAND封装测试能力1000万块,年新增销售收入3500万元,新增利润420万元,新增税收112万元;申请相关技术专利10项。实现高密度、高容量的存储封装。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1.6高端集成电路测试研究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大容量存储器、高性能异构计算处理器、高速高密度数模混合等高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和方法;研究大引脚、高速、先进晶圆测试探针的结构和设计技术;建立2048通道、10Gbps速率的高端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测试技术能力,为高端集成电路的研制、应用、分析提供测试技术支持;考核指标:高性能大容量存储器测试:容量128G以内,类型包括FLASH、DDR3、固态存储器等;高性能异构计算处理器测试:2048通道、10Gbps速率;形成测试操作标准3项,申请专利2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2.智能机床及工具装备技术研发特色产业创新链(群)(宝鸡市重大技术需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先进的技术,瞄准高端方向,加快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开发新一代智能数控机床。主要研究课题有十个方面:智能数控系统研发与应用;智能机床研发与应用;高效数控环面蜗杆磨床的研发;新一代齿轮磨床专用数控系统研发;高精密球面车床研制;大批量轴类零件的热后磨削及检测智能线;2.5m高精度车磨复合数控机床的研发;车铣复合功能部件开发及应用;数控机床功能附件BMT63动力刀塔开发设计及XR300关节机器人的应用;高速高精度长寿命刀具的研究。223 2.1智能数控系统研发与应用按照数控机床标准配置系统的要求,进行智能数控系统研发和机床特色智能化功能集成,操作界面宜人,易学易用;提升数控系统核心技术水平,达到加工性能优越、产品整体性能稳定可靠的目标;完成系统的功能、性能整体测试,达到同级别进口数控系统水平,可对进口系统进行替代,并进行批量配套和推广。研究内容:进行新一代智能数控系统的开发,具有上、下位机双平台(LINUX+WINDOWS)结构,研制APPCENTER平台、工艺参数优化软件、刀具智能管理软件和智能应用模块,并进行指令域大数据的原型代码开发,提升数控系统的智能水平。考核指标:研发出智能数控系统装置,研发出机床健康保障、全生命周期机床负荷统计、综合管理方式刀具寿命、工艺参数评估优化、热误差补偿等智能化功能,并配置在数控机床上进行应用。2019年数控系统配套机床产品数量超百余套,产值2500万元。2020年度累计应用达到1000台的配套,实现产值2.5亿元。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2.2智能机床研发与应用研制智能数控系统原型机和智能机床概念机。借助温度、加速度和位移等传感器监测机床工作状态和环境的变化,实时进行调节和控制,优化切削参数,抑制或消除振动,补偿热变形,构建一个基于模型的闭环加工系统,充分发挥机床的潜力;作为智能工厂的网络节点,加强智能机床的互联互通能力,突破机床之间、机床与车间管理系统的联通障碍,提高生产系统加工效率和运行效益。研究内容:223 强化智能传感器的应用,支持智能机床的功能实现。研发数控机床健康保障、热误差补偿、自学习工艺数据库、主轴振动规避、动态误差补偿、智能主轴动平衡分析和主轴健康管理、刀具磨损及寿命智能管理、指令域加工过程视觉监控、进给传动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机床健康质量诊断等智能模块,提升机床自感知、自适应、自决策的能力,使得机床智能化程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功能属于业界首创。考核指标:研发出智能机床样机,并在机床上布置温度、震动、光栅尺等智能传感器,研究机床热误差补偿、主轴共振监测、主轴动平衡检测等智能化技术。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2.3高效数控环面蜗杆磨床的研发研发背景: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以下简称环面蜗杆)具有承载能力大、传动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其承载能力、使用寿命是普通蜗杆的2~5倍,传动效率可达96%。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石油、化工、通用机械、轻工、兵器、建筑、电梯、船舶、军舰、重炮及太阳能发电等领域。研究内容:通过对快速装夹技术、自动对刀技术、加工软件优化技术、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技术以及机床结构优化技术的研究,开发高效数控环面蜗杆磨床,重点解决现有数控环面蜗杆磨床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提高机床自动化程度,实现智能化加工,减少加工过程的辅助时间及机动时间,提高机床的生产效率,形成新一代高效数控环面蜗杆磨床。考核指标:完成高效数控环面蜗杆机床的研发试制、完善定型样机;与现有数控环面蜗杆机床相比,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完成高效数控环面蜗杆机床的小批量生产能力建设,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申请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223 技术指标:最大工件中心距:500㎜;最大工件直径:350㎜;最大工件长度:2000㎜;工作台直径:800mm;最大加工模数:24㎜;蜗杆头数:1~6;主轴转速范围:1~150r/min最小输出单位:0.001㎜;砂轮母平面倾斜角度:±30°;砂轮直径:250㎜;砂轮线速度:35m/s;砂轮主轴径向跳动:0.003mm砂轮主轴轴向窜动:0.002mm工作精度:6级/GB/T16445-1996。支持年限:2019-2021年2.4新一代齿轮磨床专用数控系统研发目前齿轮机床数控系统大多为国外公司垄断,急需开发国产齿轮机床专用数控系统,满足国防、军工行业安全要求装备,替代进口、降低成本,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研究内容:研发为蜗杆砂轮磨齿机、成形砂轮磨齿机配套的专用高端数控系统,开展数控系统硬件体系研究;开发专用数控系统软硬件平台及专用功能软件;研究蜗杆砂轮磨齿机同步关系及数学算法,完成高速、高精度电子齿轮箱功能模块开发;研究成形砂轮修整控制技术及动态精度补偿技术.考核指标:磨齿机专用数控系统控制轴数不少于5轴(可扩展),联动轴数3轴以上;系统分辨率:直线轴0.1微米,旋转轴0.0001°;高速、高精度电子齿轮箱功能模块;专用功能设定和显示界面组件。项目实施期内形成2套为磨齿机配套专用数控系统;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1项、申请专利2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223 2.5高精密球面车床研制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都在智能控制的搭载下产量大幅增长,汽车转向系统作为最为核心的功能部件在各种车型中必不可少,而转向系统最核心零件球头连接杆的精加工设备一直依赖于进口。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对其关键加工设备高精密球面车床的相关开发和研究,旨在提高加工精度,提升加工效率,替代进口,完善产业链,补充配套链。研究内容:1.几何精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研究;2.转台间隙补偿对于精度正态分布的影响数列研究;3.正反向刚度与动态刚度的测定方法研究;4.热局部变形实验研究考核指标:1.球圆度可以控制在0.005mm.主轴控制跳动0.002mm,转盘回转精度在0.003以内;2.不同间隙值对运动部件寿命测算公式,及其优化设计模型,回转机构的反向差值在5arcmin下控制工件在0.005mm的圆度,核算减速机构寿命在8000h;3.正反向刚度数据模型,设计合理转台机构,规避对加工精度的影响,确立实验细则,按照上述条件,实验及计算,正反向驱动伺服增益控制对工件的圆度影响在0.001mm以内;4.建立温度测控模型,设计补偿软件,确立补偿系统配置单,更具CPK值的测定条件,工件球面圆度在0.012mm时,cpk=<1.33;5.申请专利5-8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223 2.6大批量轴类零件的热后磨削及检测智能线根据近年来的市场需求开发一套用于大批量轴类零件(汽车变速箱齿轮轴、电机轴等)的热后磨削检测智能生产线。研究内容:一台或多台外圆磨床及一套机后检测单元,采用桁架或机器人实现连线自动生产。完成外圆的磨削及检测;机后检测结果与机床联动,开发误差自动补偿的通讯软件及接口;轴类零件的自动驱动、回转技术。考核指标:该生产线适合大批量自动完成轿车变速箱轴类零件(包括类似零件)的热后磨削及自动检测、补偿工序;批量磨削精度:圆度≤0.001mm,表面粗糙度≤Ra0.2μm,单颈加工时间≤30秒;整线上下料时间平均不大于15秒;在线测量及补偿精度(直径相对比较测量)≤0.005mm;形成此类零件的自动磨削及检测工艺规范文件一套;申请相关的专利3-5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2.72.5m高精度车磨复合数控机床的研发研发背景:高精度2.5m车磨复合数控机床主要适用于加工钛合金、不锈钢、铝、铜等有色无磁性的金属产品和薄壁件精度高、不便于磨削的产品,而且国内高精度大型数控车磨机床目前稀缺。研究内容:223 研发一种性能优良、生产效率高、精度高、刚度高的先进机床,整体技术处于世界一流、国内领先水平。采用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成功研制出集机、电、液一体化的高精度数控立式车床产品。该产品执行国家现行最新的精度标准,采用国内外先进配套件,相当于P2A精度的复合回转工作台组合轴承,满足高精度切削,工作台超重载荷、动静态刚度高、动作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加工效率高的要求。本产品的突出特点是精度高、刚度大、使用寿命长、抗震性好、可靠性高等,特别适合航空航天、船舶、轴承等行业大型关键高难度高精度零件的加工。考核指标:完成高精度2.5m车磨复合数控机床的研发试制、完善定型;与现有数控立车机床相比,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完成高精度2.5m车磨复合数控机床的小批量生产能力建设,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本机床的研发的成功可使工件圆度和圆柱度加工车削精度达6微米以内,磨削精度达4微米以内。支持年限:2019-2021年2.8车铣复合功能部件开发及应用研究内容:研发一种用于普通数控车床,能实现车削、平面铣削、钻孔、攻丝、铰孔、铣槽等加工工序,能够实现一次装夹、全部完成的加工理念,符合现代高效制造“工序集中原则”的功能部件。考核指标:在普通数控车床上加装“车铣复合功能部件”,使之成为可实现车削、平面铣削、钻孔、攻丝、铰孔、铣槽等加工工序,能够实现一次装夹、全部完成的加工理念,符合现代高效制造“工序集中原则”的装备。动力单元每组动力头自身内锥孔跳动≤0.015,Y轴重复定位精度≤0.02。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223 2.9数控机床功能附件BMT63动力刀塔开发设计及XR300关节机器人的应用针对市场和高端客户对高精密、自动化、智能化数控机床的需求。利用公司多年研发、生产、销售数控机床的经验及专利技术,重点解决现有数控机床生产效率不高、数控机床加工精度不适合自动化组线加工要求及超高精密件加工的问题。研究内容:1.研究桁架机器人、关节机器人的应用及扩展研发,实现自动化上下料设计应用与车削机床有机有效的整合,提高机床功效和自动化水平。2.动力刀塔的自主化研发设计,实现市场急需的车铣复合高端加工设备本土化制造。减少工件的周转,提高功效和精度。考核指标:完成高精密、智能化数控机床的研发试制、完善定型;与现有数控机床相比,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完成高精密智能化机床的小批量生产能力建设,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率;申请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1.桁架、关节机器人实现工件自料库抓取、移送;对大量需调头加工进行二序加工的机床,研发目标实现一台机器人管理两台机床即“一拖二”运行模式。实现工件自动调头及二序加工。机器人快移速度100m/min,重复定位精度±0.03。2.动力刀塔,动力刀具最高转速4000r/min,重复定位精度0.003mm。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2.10高速高精度长寿命刀具的研究研究内容:223 长寿命刀具用特殊材料及涂层技术研究;高速切削下容屑及排屑技术研究;高速切削下刀具冷却技术研究;适用于不同被加工材料的刀具性能研究;刀具磨损量与转速、被加工材料关系研究,实现自动补偿。考核指标:1.形成系列化刀具设计基础,开发不同类型刀具不少于3种;2.可靠性水平99%时,刀具寿命不小于40m;3.工作部分外径尺寸公差±0.01mm;柄部外径尺寸公差-0.015mm;4.工作部分径向跳动:≤0.01mm;5.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替代进口。支持年限:2019-2021年3.锂电池材料装备关键技术研究特色产业创新链(群)(咸阳市重大技术需求)本项目针对咸阳锂电池材料装备产业创新链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咸阳锂电池材料装备产业化实施的进程、延长产业链。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咸阳锂电池材料装备产业创新链关键技术研究”专项部署。高镍三元材NCM811研发等9大关键技术。3.1正极材料全密封气氛保护旋转式烧结炉研究内容:回转式对物料煅烧的时间较难精确控制;回旋式烧结炉在煅烧过程由于螺旋导板的阻挡,物料所产生的气体排出不畅。全密封气氛保护旋转式烧结炉对于时间更加精确控制,对气体排出更加顺畅。考核指标:项目完成的技术指标,形成的标准,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形成技术标准或发表论文专著。申请专利2项。温度±2℃,时间±5min,处理量±5%,最高烧结温度≥1000℃。223 支持年限:2019-2021年3.2高镍三元材NCM811研发与示范研究内容: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实现高镍三元材NCM811量产,项目通过工艺路线优化实现水洗、包覆关键工序的自动化生产,高镍三元材NCM811具有能量密度高以及产品中钴含量低的优势,满足动力电池市场对电池正极材料的要求降低动力电池造价,促进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等关键性指标的提升。考核指标:1.单线产能≥1500吨;2.克容量≥200mAh/g;3.循环次数≥1000周0.5C,2.8-4.2V;4.PH值≤12;5.CO32-≤0.5%;6.OH-≤0.4%;7.磁性异物;(Fe+Cr+Zn+ex.Ni)≤30ppb;8.D5013.50±1.50μm支持年限:2019-2021年3.3新型负极材料连续碳化及连续石墨化提纯工艺研发研究内容:开发新型负极材料连续碳化及连续石墨化提纯装备,通过装备创新,实现硅基负极材料的高效合成。开发出环保、节能、高效的负极材料连续碳化及石墨化提纯装备,通过设备的压力、温度、气氛、时间等模块的可靠控制能来保障负极材料的高品质;通过超高温装备及高温沉积等技术支撑新型负极材料对纳米硅、纳米SiO与高纯石墨合成工艺要求,有效解决硅基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进一步发挥硅基负极的优秀性能。考核指标:1.建立新型负极材料连续碳化生产示范线;2.连续石墨化生产示范线,硅基负极材料克容量:≥700mAh/g(0.2c),全电池寿命≥500次(0.2c),并申请专利2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223 3.4HLST宽幅铝箔铜箔套位涂碳涂布机研究内容:因国内铝箔原材料厂工艺问题生产的原材料版型不好,材料宽度方向左右中间松紧不一致,所以材料很容易起皱,特别是受热后加工应力释放,材料变形量更大,特别是宽幅材料,更难控制变形量,更容易起皱。通过设备的特殊结构,加热温度的科学调节,张力的科学分段,以达到生产出平展无皱的材料,使得涂布均匀,涂层牢靠。考核指标:形成新工艺、新技术,申请专利2项。1.单面涂0.5μm,±0.15μm;2.不允许露箔(放大镜2X)支持年限:2019-2021年3.5功率和能量密度综合最优的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开发与示范研究内容:将具有功率密度优势的电池和具有能量密度的电池进行优化组合配置,使同等能量密度或功率密度下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更具有商业竞争力。在现有(某一类或系列)乘用车电池配置的基础上,以同等的续航里程或体积、重量电池为参照,在达到同等指标的基础上提高10-15的使用寿命;或同等体积重量的指标下降到成本10-15%。考核指标:1.实现数据全面板化;2.实现实时通讯和定位;3.具备电池组中单体电池的电压、温度、电量的实时监控与均衡补偿;4.安全性高;5.成本低。支持年限:2019-2021年3.6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结构优化技术研究研究内容:223 1.利用计算机仿真和测试技术相结合,研究分析不同循环工况条件下电池组的动态性能,建立数据模型、电池组温度场和散热流场分布。2.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及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结构材料上的使用,进行轻量化设计研究,提高电池组的测量密度。3.研究电子组密封、防腐和高压绝缘技术,提高电池组的稳定性、安全性。考核指标:1.电池组系统能量密度≥200wh/kg(三元系);电池组系统能量密度≥160wh/kg(铁锂系);2.电池组系统使用寿命≥8年或≥30万公里支持年限:2019-2021年3.7连续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电池箱研究内容:复合材料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电池箱的应用。将复合材料独特的性能应用到动力系统电池箱上,形成具有绝缘、防火、抗冲击、轻量化(比同款钢制电池箱减重40%以上,铝合金电池箱减重25%以上)等特性的新一代电池箱。提升新能源电动车动力系统的能量密度,增加车辆续航里程,延长动力电池使用寿命。通过复合材料树脂配方的设计,提高电池箱体防火等级,在发生电池起火后能够有效阻止火势的蔓延,为乘客赢得宝贵的逃生时间。考核指标:申请五项专利,获得复合材料耐火电池包及其制备方法、电池箱体及其制造方法。改进复合材料电池下箱体结构。碳纤箱体:抗拉≥1240MPa;比强度≥7600N·m/ug;密度≦1.63g/cm³。支持年限:2019-2021年3.8镍氢电池隔膜研究内容:223 针对性的对于使用比较广泛镍氢电池隔膜纸进行创新性的开发,开发出来电池质量好,寿命长,同时可以降低电池隔膜纸的生产成本,服务于广阔的工业产品市场。采用湿法造纸生产新工艺,达到镍氢电池隔膜纸具有亲水性和吸碱性,对化学纤维进行亲水化处理,改性的方法有辐射诱导接枝改性、等离子处理接枝改性和浓硫酸磺化改性。保证产品的厚度均匀,活性接团的接枝均匀,牢靠,不脱落。使镍氢电池其他材料基本已经实现国产化。考核指标:定量厚度吸碱速率吸碱量吸碱损失率裂断长65克/m20.18mm2.5cm/min250%<1%>45N/1.5CM支持年限:2019-2021年4.新能源动力电池特色产业创新链(群)(渭南市重大技术需求)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原则,渭南市新能源动力电池特色创新链从电池原材料、电池电解液、电池电芯、电池集成、电池回收、新城电池原材料研发等方面开展动力电池全链条设计,凝练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了11个创新点。4.1高端电池级N-甲基-2-吡咯烷酮(NMP)合成与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开展高端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生产溶剂N-甲基-2-吡咯烷酮(简称NMP)技术指标分析研究,NMP产品全组份研究,NMP合成机理、多级精馏工艺研究,形成NMP合成及纯化新技术工艺,提升NMP产品纯度,实现量产,以适应高端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对NMP溶剂的要求。223 考核指标:无色;NMP合成及纯化新技术工艺形成的产品关键指标大幅优于NMP国家标准(GB/T27563-2011),其中纯度≥99.92%,水分≤0.01%,总胺≤0.005%;降低NMP生产成本20%以上;实现10000吨高端电池级NMP工业化量产,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申请专利1项以上。支持年限:2018年至2020年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4.2大倍率、长寿命磷酸铁锂电池的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开展磷酸铁锂电池小粒径、低离子传输路径且结构稳定的正极材料研究;正负极浆料配比、组成优化研究;面密度、压实变化、电池内阻变化研究;新型高导电铜镍复合集流体研究;高倍率电解液研究;不同负极过量对电池循环寿命影响研究等,改造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系统,大幅度提升电池倍率和寿命。考核指标:单体电池预充后,内阻控制在1.0mΩ以内;单体电池10C充放电,温升不超过50℃;单体电池1C循环10000次,容量保持80%以上。申请专利2项以上。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4.3电池智能节能动力总成研发及应用研究内容:223 开展电池模块总成构型、功能、机-电-热一体化系统研究,设计轻量化和紧凑化研究,电池管理系统和热管理系统、装配技术、安全性(电磁防护、防爆和防水等)以及耐用性、可靠性设计与验证技术研究;开展子系统设计研究,智能动力总成及其控制技术研究;开发智能网联条件下的能量管理与控制优化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形成信息化管理系统有效管控电池应用,提升高电池集成能量密度,工作电压范围,循环寿命等。考核指标:搭载智能节能动力总成的电池额定电压范围达到300-600V,能量密度≥200Wh/kg,循环寿命≥1200次,系统充放电环境温度范围-20℃至50℃,全寿命周期内工作温度范围的SOC、SOP和SOH误差≤±3%,单体电池之间温差≤2℃,实现产业化。申报2项以上专利。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4.4高能量汽车类锂离子电池单体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内容:开展高容量正极、碳/合金类负极、高安全性隔膜及功能性电解液选型和最佳匹配工艺研究;开展极片和电池结构创新技术研究。考核指标:高能量汽车类锂离子全电池能量密度≥350Wh/kg,循环寿命≥1200次(常温25℃、0.5C充电1C放电),电池单体具有抗内、外短路能力,安全性能达到国标要求,小批量投产。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4.5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开展硫复合材料研发;开展硫复合材料机理研究,硫复合电池正极材料制备与研究,锂硫电池正极材料机理研究,锂硫电池应用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形成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锂硫电池全流程、全系统工艺。考核指标:锂硫全电池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200mA·h·g-1以上(0.1C,100次循环)、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000mA·h·g-1(0.2C,100次循环)。比能量≥500Wh/g。申请专利2项以上。223 支持年限:2019-2021年4.6高比功率、长寿命工具类动力电池单体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开展工具类高倍率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高电导电解液、高离子传导性隔膜研究;开发高功率电极制备工艺、新型电池装配工艺及自动化工装设备;研究电池功率特性、环境适应性和寿命改善技术,开展电池均一性、可靠性工程化控制技术研究等,形成高功率、长寿命锂离子动力电池新产品。考核指标:铁锂系电池单体能量密度≥120Wh/kg,充放电容量达到额定容量80%以上(常温,6C倍率),循环寿命≥5000次;三元系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00Wh/kg,充电功率密度达到1500W/kg(常温,50%SOC),循环寿命>1000次,安全性能达到国标要求,小批量投产。支持年限:2019-2021年4.7高端动力电池用功能性电解液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开展适用于大倍率、长寿命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生产的锂离子电解液研发;开展适用于高安全、高比功率三元正极动力电池生产的锂离子电解液研发;开展锂离子电解液稳定性研究,高电导锂离子电解液研究,锂离子电解液浸润性研究等,形成适用于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高端动力电池生产的锂离子电解液生产工艺,形成锂离子电解液新产品,以满足高端动力电池生产对功能性电解液的需求。考核指标:223 研发出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高端动力电池匹配的锂离子电解液新产品,电解液产品各项理化指标优于国家标准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国家标准(HG/T4067-2015),其中稳定性电解液在含水30ppm情况下可稳定发挥性能、电解液电导率达到10mS/cm以上;电解液新产品量产,年产量1000吨以上,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申请专利1项以上。支持年限:2019-2021年4.8负极材料钛酸锂的改性工艺技术及应用研究研究内容:开展碳包覆钛酸锂改性工艺技术研究等(包括钛酸锂材料形貌分析;开展循环前后电极形貌、电池循环寿命、倍率性能分析研究等);开展优化负极材料钛酸锂涂敷工艺研究,降低原材料成本。考核指标:钛酸锂涂敷新工艺实现薄膜涂敷,循环5000次,0.2c克容量不低于150mAh/g;在减小铜箔厚度的情况下,减小电池体积,其中铜箔厚度降低至5-6微米。申请专利2项以上。支持年限:2019-2021年4.9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回收技术研发研究内容:1.开展电池回收分选方法研究;2.回收电池二次利用方案的研究(包括废旧电池壳体拆解方法、壳体回收及电解液处理研究;废旧电池成分研究);各有效成分分离提纯研究;材料二次合成;废旧电池处理过程的环保方案研究;回收流程设备自动化优化等(包括形成锂电池回收与二次应用工艺,为废旧电池对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提供解决方案)。考核指标:废旧锂电池铜、铝回收率达到92%以上,镍、钴回收率达到95%以上。申请专利3项以上。支持年限:2019-2021年5.弃光弃风弃疏干水制氢及氢能特色产业创新链(群)(榆林市重大技术需求)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弃光弃风弃疏干水制氢及氢能研究”223 专项部署风电光电网电与制氢系统耦合关键技术研究及其示范、高纯度制氢装备研究设计及其示范制造、高压气态储氢系统设计及其示范制造、高压气态储氢气罐设计及其示范制造、高压气态氢气加注系统设计及其示范制造、液氢储氢供氢加注产业链设计研究以及超高真空多层结构液氢瓶的设计与示范制造等7个主要任务。5.1风电光电网电与制氢系统耦合关键技术研究及其示范研究内容:针对榆林市弃风弃光弃疏干水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和疏干水利用率,研究开发弃风弃光弃疏干水制氢及储氢集成示范系统。具体包括:根据弃风弃光弃疏干水制氢系统的不同应用场景,研究其系统拓扑和容量配置,并对系统各环节进行匹配设计;研究风电光电功率波动性对电氢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影响,建立风电光电制氢储氢系统耦合模型,研究电氢耦合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调控策略;开发弃风弃光弃疏干水制氢耦合系统的智能集成监控平台,实现对关键参数的中心监测和各单元的优化控制;建立弃风弃光弃疏干水制氢储氢集成示范系统,并对系统各项指标进行评价。考核指标:开发弃风弃光制氢能量管理系统1套,并实现弃风弃光与制氢系统特性的调节与互补;应用于电解水制氢/储氢供电系统中时,电解槽运行到额定电压时功率达到了100%;电解槽运行到最大电压时,电损耗小于20%;建成电解水制氢/储氢用风电光电网电耦合供电系统示范线1条。支持年限:2019-2021年5.2高纯度制氢装备研究设计及其示范制造研究内容:223 相比于水煤气法制氢、工业尾气副产氢、石化资源制氢等制氢技术路线,电解水制氢纯度较高,但其耗电量大,成本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陕西省能源化工产业现状,以可再生风电、光电等为能源,各类化工、煤矿等工业废水为原料,开展高纯度制氢装备研究设计及其示范制造。瞄准电解水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开发高效率、高纯度、低能耗、低成本的绿色制氢技术路线。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碱性电解槽工艺非石绵化隔膜研制、高活性催化活性电极材料研究、聚合物电解质制氢关键质子膜开发。提高电解制氢过程中具有催化活性的关键电极材料长寿命使用,降低电能能耗,提高氢气的产出速率。开展利用风电、光电电解处理后的各类化工、煤矿等工业废水制氢关键技术研究。考核指标:开发高效低能耗低成本电解水制氢装备1套,制氢装备氢气产量不低于2m3/h,纯度不低于99.8%,最高可达99.998%,氢气含湿量小于4g/m3H2。研发1000m3/h氢气产量电解水关键技术及其相关系统的设计。同步研制出碱性电解槽用隔膜1~2种,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电极材料1~2种;建设电解水制氢装备集成示范线1条。支持年限:2019-2021年5.3高压气态储氢气罐设计及其示范制造研究内容:高压气态储氢是目前最常用的储氢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压缩氢气制备能耗低、充装和排放速度快等优点。根据质量储氢密度和体积储氢密度的要求,开展高压气态储氢气罐设计及其示范制造。具体内容包括:高压气态储氢用碳纤维智能缠绕装备;多金属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储氢产品的制备工艺与装备开发。考核指标:223 建立纤维全缠绕高压气态储氢气瓶结构-材料-工艺一体化的优化设计方法,解决高抗疲劳性能的缠绕技术;开发制造35MPa和70MPa级系列储氢气瓶2套,储氢质量分数可达4wt~5wt%,实现高压储氢气瓶的轻量化设计。支持年限:2019-2021年5.4高压气态储氢系统设计与控制及其示范应用研究内容:针对高压氢系统控制特点,研发氢控制技术、安全用氢技术、安全通信技术。实现通道内氢气压力、流量等信息检测;建立符合安全用氢标准的使用流程,对气体密封状况、工作环境温度安全报警,处理传感器信号,为安全用氢提供保障;建立加氢口与加氢枪的红外数据通信,为氢系统的快速加氢提供数据和控制保障;实现整车与供氢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为高压氢控制策略提供安全依据以及氢气的高效利用。考核指标:开发35MPa和70MPa级系列储氢系统各1套,重量密度可达4wt%-5wt%,实现高压气态储氢系统减压、供气的智能化和安全控制。支持年限:2019-2021年5.5高压气态氢气加注系统设计及其示范应用研究内容:开发快捷、高效一体式整站高压气态氢气加注系统,实现集加氢、冷却、计量、安全控制等系统功能一体化;实现加注系统与增压装置、蓄能器、低温冷却系统等简易连接的可行设计;开发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专用高压气态氢气加注机,对加注过程中流量、压力、温度进行实时监测、计量和安全控制。考核指标:实现对加注过程中流量、压力、温度等实时监测和计量;实现加注机耐压87.5MPa以上,流量自动控制在60g/s以内;加氢机加氢流量范围0~3.6kg/min;加氢系统计量精度误差≤0.5%。223 支持年限:2019-2021年5.6液氢储氢供氢加注产业链设计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液氢储氢加氢过程中的气化、升压及存储,满足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和加注。解决液氢储氢供氢过程中的加注问题,开发出液氢储氢供氢的加注流程,研究真空管路、气化装置及管路、安全控制系统的流程等,形成液态储氢加氢技术应用报告。具体开发内容包括:研究冷箱、液氢容器、罐箱等关键设备,推进国产化进程,降低设备成本;尝试丙烷冷能回收或氟利昂制冷机首次预冷,降低液化能耗。考核指标:开发出兼顾液氢储氢供氢和高压储氢供氢的装置1套。形成液态储氢供氢的加注技术应用报告和氢液化及液态氢储运与加注产业链技术应用报告。支持年限:2019-2021年5.7超高真空多层结构液氢瓶的设计与示范制造研究内容:真空多层结构液氢瓶是液氢储运过程中的关键设备,攻克液氢易吸热气化难题,开发满足耐低温、抗高压、严格绝热等苛刻条件的液氢储运装备。具体开发内容包括:设计与制造超高真空多层结构液氢瓶;超高真空多层结构的材料选型、支撑结构设计与绝热设计。设计超高真空多层结构液氢储运罐;超高真空多层结构的材料选型、支撑结构设计与绝热设计。考核指标:开发液氢容器、罐箱等关键设备,综合成本降低10%;开发出超高真空多层结构的材料选型、支撑结构设计与绝热设计成套技术。示范制造超高真空多层结构液氢瓶1套,其中,储氢容积不低于20L,液氢蒸发率不超过5%。支持年限:2019-2021年223 6.机械制造特色产业创新链(群)(汉中市重大技术需求)梳理汇总机械制造企业研发需求,凝炼关键技术、重大技术难题和发展技术需求,提出汉中市机械制造特色产业重大技术需求,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发展壮大我市机械制造产业,培育汉中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6.1高档滚珠丝杠副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生产线建设研究内容:研究掌握高精高效螺纹加工基本技术、开发专有加工技术并集成开发高档专用加工装备,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搭建生产线;优化硬旋铣加工螺纹滚道技术、滚珠丝杠精加工技术、滚珠螺母加工工艺技术和规模化装配技术研究,全面提升高档滚珠丝杠副关键加工技术水平。考核指标:建设中高档滚珠丝杠副示范生产线三条,包括滚珠丝杠生产线、滚珠螺母生产线、装配检测生产线;生产线产品加工精度稳定且不低于国家行业标准P3级滚珠丝杠副产品要求,经第三方检测机构任意抽检合格;申请2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2项以上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3项以上直接服务于生产线的企业标准或技术规范,并在生产中实际应用。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6.2车齿技术及高精度新型车齿刀研究与生产研究内容:探索新型车齿机床的车齿原理和高精度车齿刀的设计原理;完成新型车齿刀的结构设计;研究车齿刀的齿形展成和成型精确磨削加工技术、车齿刀加工中的基准加工技术、刃口钝化技术和检测技术;开发车齿刀设计软件和砂轮修形软件,实现高精度内齿轮的高效加工。223 考核指标:实现高精度内齿圈的高效加工,车齿加工较插齿加工效率提高4—6倍,加工精度提高1—2个等级;开发一款高精度新型车齿刀的设计软件和砂轮修形软件;提出高精度车齿刀的设计、加工和产品检测的技术和方法;实现车齿刀的高精度批量化生产;申请专利1-2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6.3飞机起落架复杂零部件数控加工防差错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针对飞机起落架零部件结构复杂、材料特殊、加工技术难度大、毛坯成本高等特点,开发一种数控加工防差错系统,通过搭建检测系统及数控系统的二次开发,解决复杂零部件数控加工中的原点错误、加工程序调错、刀具错用等人为因素问题;研制相应的“防差错”工装,优化飞机起落架等典型零部件的加工工艺;提高防差错系统的适应性,使其能应用于不同的数控系统及其它复杂航空航天设备零部件的加工。考核指标:针对飞机起落架及航空零部件特点,开发数控加工“防差错”系统、工装10套;形成飞机起落架零部件加工标准操作规范10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3-5项;申请发明专利3-5项;发表科研论文3-5篇;加工精度达到IT8-IT7以上,Ra取值范围1.6-0.8。支持年限:2019-2021年6.4超细硬质合金材料及高速加工刀具研究与示范研究内容:223 进行超细硬质合金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纳米WC类粉末规模化制备技术、晶粒长大抑制剂抑晶机理、超细晶粒硬质合金的烧结工艺、超细晶粒硬质合金棒料的成型工艺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制晶粒度小于0.5微米的超细晶粒硬质合金材料,支持合金棒料、刀片、导向条、阀座、弹簧曲线规以及高速铣刀、快进给可转位面铣刀等产品生产。考核指标:建立超细晶粒硬质合金材料生产线,引进系列粉末冶金设备11台套;年产合金棒料及制品产值预计100吨;申请1项超细晶粒硬质合金材料发明专利;形成超细晶粒硬质合金材料企业标准;形成整体硬质合金高速铣刀及快进给可转位面铣刀生产图册及企业标准,实现批量化生产应用。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6.5高端机床装备配套轴类、盘类锻件产业化开发研究内容:系统分析高端机床装备配套轴类、盘类锻件产品的失效形式及原因,针对性提出高端机床装备配套轴类、盘类锻造技术工艺创新方案;全面实施以38CrMoAl、9Mn2V材料为代表的轴类和40Cr材料为代表的盘类锻件制造和检验技术;形成完善的设计、工艺、制造和检验的标准化制造体系。考核指标:建立高端机床装备配套轴类、盘类锻件产品的失效数据库,形成失效分析报告1份;建立轴类盘类锻造生产线各1条;创建轴类、盘类理化检测试验中心;形成高端机床装备配套轴类、盘类锻件技术;达到轴类锻件长度方向总弯度不大于总长度的5%,盘类锻件厚度方向偏差不大于总厚度的2%;发表专业论文2—5篇。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6.6医用旋转工具加工装备研发及工艺研究应用研究内容:研发生产牙科车针加工用五轴工具磨床,采用超级223 复合磨削技术,解决微小直径(1.6mm以下)医用旋转工具复杂特殊形面磨齿加工难题;设计并制造砂轮在线专用修整机、钨钢磨头自动焊接机、三轴数控牙科车针裂沟开刃机床、牙科车针棒料自动倒角机、牙科车针棒料加工自动给料机构等生产线配套设备,建立医用旋转工具标准加工工艺;建成医用旋转工具的专用成套自动化加工设备生产基地。考核指标:设计并制造高效低成本全自动五轴联动数控牙科车针加工磨床1台;牙科车针产品标准达到车针径向跳动≤0.05mm、钨钢车针不得断裂或永久变形量不应大于0.05mm;建成医用旋转工具标准加工生产线;形成标准操作工艺3-5项;申请专利3-6项,授权专利3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6.7丝杆中径卡规技术研发及应用研究内容:研究高效便捷在线测量各种丝杠的中径尺寸技术,制造出一种丝杠中径卡规的专利量具;利用此产品通过比较法测量得到各种丝杠的中径形状误差,形成产品质量控制工艺、测试方法;研究丝杆加工的在线测量快速取值方法,提高生产中产品的合格率及成品率。考核指标:形成丝杆精密加工的在线测量工艺规范;建立丝杆加工中形位公差的加工工艺流程、读取方法,应用于公司生产制造;形成螺距测量的控制测试方法,数值精度在≥0.5mm,形成通用在线测量规范;形成加工、调试、质量控制规范3-8项;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支持年限:2019-2021年7.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应用特色产业创新链(群)(商洛市重大技术需求)223 本项目综合运用材料学原理与优化设计理论,利用材料现代测试与分析技术,开展天然硫酸钡透明纳米功能材料及生产工艺产业化应用推广;食品级印铁图层专用材料及生产工艺产业化应用推广;高端油墨功能材料及生产工艺产业化应用推广;防腐纤维材料产业化应用推广;超细二硫化钼的生产工艺产业化应用推广;黑色绢云母提纯增白技术及生产工艺产业化应用推广等6个方面的研究任务。7.1天然硫酸钡透明功能材料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内容:以天然硫酸钡(重晶石)为基料,通过研磨、功能提纯、重结晶和功能改性等方法使其具有良好的透光性、防收缩性、防龟裂、提高强度、刚度和耐磨性、耐酸性。可应用于塑料填料、3D打印功能填料、防辐射功能填料考核指标:原料细度从原矿加工到100-300纳米,粒径D50≤0.2μm,D97≤0.5μm,纯度形状结构呈多边形,无机物溶合率达到90%以上;重金属含量小于20PPM,不含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技术难点:纳米级加工、除杂和透明处理,有机、无机材料溶合性。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7.2食品级印铁图层专用材料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研究内容:以天然硫酸钡(重晶石)为基料,通过研磨、提纯、改性、包覆,使其作为填料添加大量使用于食品、饮品易拉罐等符合食品行业标准的印铁图层材料。考核指标:目标材料铁含量30PPM以下;重金属含量小于5PPM,不含高度关注物等违禁成分。技术难点:除取重金属。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223 7.3高端油墨功能填料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研究内容:以天然硫酸钡(重晶石)为基料,通过研磨、提纯、改性、包覆,使其作为功能填料使用,提高油墨的耐久性、延长色变、防腐性。考核指标:粒径D50≤0.5μm,D97≤1μm,铁含量≤10PPM,不含氯离子、铜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技术难点:除铁、除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铜离子。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7.4防腐纤维填料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研究内容:以天然硫酸钡为基料,通过提纯使其形成的服料能防核辐射、防X光射线和γ射线通过特别改性使其能和有机材料高度溶合。考核指标:无机改性,使产品无机物溶合率达到90%以上;天然硫酸钡提纯,将原矿含量90%提纯到98%;整形后,产品形貌为针状。技术难点:颗粒整形。支持年限:2019-2021年7.5超细二硫化钼的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研究内容:将钼精粉通过研磨,使其作为高端润滑剂使用,增强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达到高效润滑作用。考核指标:二硫化钼从1200目研磨到细度D97≤2μm,D50≤0.5μm。技术难点:超细粉体研磨技术。支持年限:2019-2021年7.6黑色绢云母提纯增白技术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研究内容:223 以安康的绢云母为原料,通过研磨、提纯、改性,使其有具有强丝绢光泽和适度光透射率和遮盖率的光学性质,抗压、抗磨、抗剪切的力学特性,抗酸、抗碱的化学稳定性以及良好的热学性质、电学性质等,增白后的绢云母可广泛应用于涂料、塑料、橡胶、造纸、化妆、新材料、电焊等众多领域。考核指标:超细研磨,从原矿石加工到D50≤0.5μm,D97≤2μm,白度从40增到60、纯度达95%。技术难点:超细研磨和提纯、增白。项目实施期间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和发明专利10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8.钢铁材料清洁生产特色产业创新链(群)(韩城市重大技术需求)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韩城市钢铁材料清洁生产产业创新链本着高端化、精细化、资源化、智能化、无害化的发展思路,专项部署低碳绿色炼铁技术研究与应用、高品质板带钢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烧结烟气脱硫脱销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冶金渣制备高活性粉体材料研究与应用、冶金废水多级反渗透深度脱盐技术研究与应用、煤气高温超高压发电技术研究与应”、钢铁企业低端余热与城市供暖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新型环保长寿连铸中间包系统研发与应用、冶金粉尘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和炼铁工序兰炭末分级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等10项重点任务。8.1低碳绿色炼铁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223 研究铁矿粉烧结基础性能,包括同化性、液相流动性、粘结相强度和连接强度等;建立铁矿粉烧结优化配矿模型;研究燃料配比、种类及粒度组成对烧结工艺技术指标的影响;研究烧结矿、球团矿及块矿的冶金性能,得出低碳炼铁合理高炉炉料结构,结合采购成本,明确适宜的入炉料配比;研究高炉渣脱硫能力,提出高炉硫负荷控制标准;优化高炉渣冶金性能,得出镁铝比和碱度对炉渣熔化性温度和炉渣稳定性影响规律。考核指标:(1)与基准期相比,燃料比降低20kg/t铁以上,高炉喷吹煤粉增加8kg/t铁;(2)确保烧结机日产净烧结矿28600t;(3)球团矿配比12%时,高炉入炉烧结矿大于78%,且块矿小于等于10%,提高熟料率;(4)高炉综合炉料品位控制在57.5%-58.0%;(5)高炉利用系数大于2.5t/(m3·d);(6)高炉渣比降低5kg/t铁,有效减少炉渣排放;(6)形成(企业)标准操作规范5-8项,申请专利2-3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8.2高品质板带钢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高品质板带钢转炉炼钢过程降低终渣(T.Fe)技术;研究高品质板带钢转炉炼钢过程优化渣料控制技术;研究钢水终点碳含量和合金元素控制技术;研究石灰石部分替代石灰炼钢过程控制技术;研究转炉渣冶金性能,明确造渣原则和渣系控制标准;高品质板带钢连铸保护渣开发,得出连铸保护渣控制标准;研究板带钢连铸二次冷却工艺优化技术;研究板带钢轧制过程温度控制技术;研究板带钢边部裂纹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考核指标:223 (1)通过全流程、全系统工程技术与工艺技术开发,建设100万吨/年工业装置;(2)具备生产1.0mm超薄带钢的工艺控制能力;(3)转炉炼钢终点碳和温度的命中率92%以上;(4)转炉后吹率从目前国内平均60%,下降到10%;(5)冶炼周期平均缩短2分钟/炉钢,缩短工序流程占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6)炼钢过程喷溅率小于6%;(7)铁收得率提高0.4%以上,石灰消耗减少2kg/t以上,炉龄提高25%以上;(8)形成企业标准操作规范10-15项,申报专利3-5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8.3烧结烟气脱硫脱销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烧结机头烟气大气污染物组分理化性质和组分变化特点;分析活性炭种类和入炉量对烟气脱硫脱硝的影响规律;研究活性炭比表面积、强度等指标对烟气处理过程消耗量的影响;研究喷氨量、脱硝温度对脱硝过程的影响;研究优化活性炭SO2吸附解吸过程工艺参数;研究解吸后SO2制酸过程工艺控制技术,改善硫酸产品质量;研究二噁英在脱硫脱销过程的转变规律及脱除行为;研究烧结烟气脱硫脱硝过程同时粉尘达标排放控制关键技术。考核指标:(1)烧结烟气SO2、NOx等排放达到国家环保超低排放要求,其中烟气中SO2排放浓度≤25mg/Nm3、NOx排放浓度≤50mg/Nm3、粉尘排放浓度≤10mg/Nm3、二噁英当量排放浓度≤0.5ngTEQ/Nm3;(2)活性炭解吸SO2生产硫酸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硫酸二级品要求;(3)烧结烟气净化装置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形成企业标准或操作规范5项,申报专利2-4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8.4冶金渣制备高活性粉体材料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223 研究高炉水淬渣、钢渣等冶金渣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表面形等特性;研究碱激发条件下,组分及水淬产生的玻璃体含量与炉渣水化活性间的关系;研究立磨工艺生产高活性粉体过程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立磨方式对粉磨效率、系统能耗及振动噪音等指标的影响;研究负压操作对高活性粉体材料生产过程的影响;研究粉尘收集装置规格及收集效率;研究冶金渣立磨烘干方式及烘干过程参数控制规律。考核指标:(1)建设年产240万吨高活性粉体材料工程示范装置;(2)回收60%以上的废弃余热,粉尘排放浓度小于20mg/m3;(3)磨机连续生产时间达到2500小时;(4)产品达到S95级矿粉标准,矿渣粉7天活性指标大于75%,28天活性指标大于95%;(5)形成企业标准操作规范10-15项,申报专利2-4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8.5冶金废水零排放再生回用系统构建与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内容:研究钢铁企业不同工序用水水质要求及排水水质;开发钢铁企业不同废水关键净化技术、构建废水零排放、全部再生回用示范工程,包括脱出盐及浓缩水的处理处置方案。考核指标:(1)钢铁企业水循环总系统与子系统的构成(2)不同废水关键净化技术(3)废水净化脱出盐及浓水的处理/处置;(4)建设示范工程2-3个;(5)形成企业标准、规范3-4项,申报专利1-3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8.6煤气高温超高压发电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223 研究钢铁企业发电煤气的组成、热值及产出量,选择合适的发电技术;研究适用于煤气高温超高压发电技术的主蒸汽管道及再加热(冷却)段蒸汽管道材质选择;研究系统高压除氧器配置数量及除氧器出力、含氧量等参数;研究凝结水系统容量选择及凝结后输送途径;研究煤气燃烧尾气污染物特点及适宜处理技术;研究吸收剂种类及装入量对尾气脱硫效果的影响;研究烟气脱硫副产品组成特点及处理方式。考核指标:(1)建设一条规划容量1×320t高温超高压燃气锅炉+1×93MW汽轮发电机组;(2)热经济性指标为:年发电量大于6.0×108kWh/a、发电气耗不高于3.0Nm3/kWh、发电热效率大于36%;(3)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数不低于7000h;(4)湿法烟气脱硫效率≥95%,脱硫后出口SO2浓度≤28mg/Nm3(标态、干基、6%O2);(5)形成企业标准操作规范10-15项,申请专利2-3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8.7钢铁企业余热与城市供暖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以龙钢为研究对象,分析企业供热热源及可提供的供热介质;研究龙钢供热介质的特点及可供应热源供暖面积;研究低端余热输送过程管路防腐控制技术;分析龙钢低端余热替代热力公司燃煤锅炉的可行性;研究严寒期典型日供热介质温度控制范围;研究工业生产过程低端余热与城市供暖融合控制技术;完成龙钢低端余热与城市供暖管网架设;研究分峰调控技术,保证居民严寒期供暖。考核指标:(1)建设供暖管网,与韩城市供暖系统融合,减少热力公司燃煤量,年均减少40%;(2)严寒期居民供暖管路供热介质一次侧供回水温度不低于100/50℃;(3)确保供暖面积不低于1000m2;(4)降低燃煤供暖CO2排放35%;(5)形成企业标准操作规范5-10项,申报专利1-3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223 8.8新型环保长寿连铸中间包系统研发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不同高温氧化物材质对中间包水口使用效果的影响;研究氧化锆定径水口生产过程工艺参数优化;研究刚玉斜锆石共析体复合定径水口内层的制备技术;开发适用于中间包的干式振动料及特制模具;研究天然橄榄石材料取代1600℃以上高温煅烧镁砂对产品中温烧结强度的影响;研究结合剂种类及加入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新型环保长寿连铸中间包对生产中二次烘烤塌包率的影响。考核指标:(1)建设一套生产能力达10000吨/年的工业生产线;(2)连铸中间包使用寿命提高6%;(3)二次烘烤的塌包率小于1%,翻包时间缩短超过40%;(4)橄榄石材料添加量超过45%;(5)原材料成本降低500万元/年;(6)形成企业标准操作规范8-15项,申报专利2-4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8.9冶金粉尘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钢铁冶金各工序粉尘特点,包括化学成分、粒度组成、物相组成、粒度分布、矿相结构等;分析各工序粉尘有效利用途径;以高炉布袋灰利用为研究对象,研究高炉布袋灰中有价元素的高效提取技术;研究高炉布袋灰中铅锌还原挥发逸出控制规律;研究锌蒸汽高效回收冷却控制技术;研究粉尘中铁元素富集控制技术;研究粉尘造块技术优化及粘结剂选择标准;研究高温还原过程粉尘物相转变规律及工艺控制措施。考核指标:223 (1)建立一套适用于钢铁企业高炉布袋灰的高效处理装置;(2)铁回收率大于98%;(3)锌金属以单质形态回收,尾渣含锌率低于1%;(4)钢铁企业粉尘实现零排放;(5)高温粉尘处理装置烟气排放标准符合国家环保要求;(6)形成企业标准操作规范6-10项,申报专利2-4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8.10炼铁工序兰炭末分级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兰炭末的化学成分、工业分析及灰组成分析等基础性能;研究不同企业兰炭末粒度组成及表面形态;研究粒度分布及来源对兰炭末燃烧性、反应性及热值的影响;研究挥发分对兰炭末燃烧性和反应性的影响规律,建立兰炭末燃烧性和反应性与兰炭基础性能间的关联模型;研究混合燃烧过程燃烧特征参数,明确混合燃烧与单种燃烧的相关性;提出高炉喷吹兰炭末工艺控制标准;研究大粒度兰炭末替代无烟煤进行铁矿粉烧结的工艺控制措施。考核指标:(1)高炉喷吹量兰炭末配加量不低于40%;(2)烧结过程兰炭末替代无烟煤不低于30%;(3)建立一套适宜兰炭末在炼铁工序中应用的控制标准;(4)降低高炉燃料消耗成本不低于20元/t,年节省燃料成本1600万元;(5)建立一套适用于兰炭末整粒喷吹装置;(6)形成企业标准操作规范6-8项,申报专利1-3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二)农业领域9.苹果特色产业创新链(群)(延安市重大技术需求)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苹果产业链部署苹果冰酒原料生产技术及冰酒工艺研究与中试、陕北果园土壤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苹果园无人机植保研究示范与应用、新型苹果生物有机肥研究与示范应用、苹果新品种引进繁育与示范推广、223 苹果醋原料生产技术研究与中试和苹果采后保鲜技术及智能分选研究与应用等7个主要任务。9.1苹果特色加工品优质原料生产技术及加工工艺研究研究内容:研究苹果酒、苹果醋等特色加工品的原料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研究苹果酒、苹果醋加工关键技术参数及工艺流程;研发苹果酒、苹果醋等特色加工品,建立中试生产线。考核指标:研究形成苹果酒、苹果醋原料质量标准,建立示范基地;提出苹果酒、苹果醋生产关键技术参数,建立苹果酒、苹果醋生产的技术规程;开发苹果酒、苹果醋等特色加工品,并建立中试生产线条;申请专利4-6项,发表文章3-5篇。支持年限:2019-2021年。9.2无人机在苹果园病虫防治中的应用与示范研究内容:筛选适宜延安苹果产区栽培条件的无人机植保作业机型;研究建立可用于产业化服务的无人机平台,优化相关技术参数,形成操作规程;建立无人机植保作业示范基地,形成周年施药技术模式。考核指标:筛选出适合延安苹果园无人机植保作业机型2-3款;完善无人机平台操作技术,形成延安市苹果园无人机植保操作规范;建立无人机植保作业示范基地1000亩以上;发表论文1-2篇,建立果树植保大数据平台系统1套,申请1-2项专利,申请2-3项软件著作权。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9.3苹果生物有机肥研发及果园土壤修复技术集成示范研究内容:223 立足陕北苹果产地实际,就地取材,利用生物发酵技术,研制新型生物有机肥料;针对延安果园土壤现状,综合利用生物有机肥、绿肥还田等技术,研究建立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并进行综合示范。考核指标:研究提出1-2种生物有机肥配方,并建立中试生产车间;研究提出陕北果园土壤修复关键技术,形成技术集成体系,并建立示范基地500亩以上;发表论文2-3篇,申请专利2-3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9.4山地苹果新优品种引进、筛选及优质苗木繁育与示范推广研究内容:引进苹果新优品种,筛选适宜山地发展的优良品种;研究并建立良种良砧优质苗木繁育及贮运技术体系;研究建立优良品种高效生产配套技术体系。考核指标:引进苹果优良品种10个以上,筛选出3-5个适宜山地发展的推广品种;建成苹果优质苗木繁育示范基地1个,面积在300亩以上,年出圃优质大苗5万株以上,建成苗木贮藏库1个;建成苹果新优品种标准化示范园3-5个,总面积1000亩以上,形成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发表论文2-3篇。支持年限:2019-2021年。9.5苹果采后气调贮藏关键技术及果品分选技术集成应用研究内容:223 研究苹果不同用途(直接上市、短期贮藏、长期贮藏)的最佳采摘时间和方法;研究不同贮运条件(短途运输、强制通风预冷和冷链贮运过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苹果气调贮藏适宜条件及最佳指标参数的确定(贮藏温度、湿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存放密度、容器等);研究苹果分选线关键质量指标及技术参数的确定(光洁度、表面损伤、硬度、可溶性固形物等);总结提出适应当地产区苹果分选线工艺流程优化及智能操作体系的建立。考核指标:研究形成苹果产地采收、运输、贮藏技术操作规范;确定分选线果品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点及操作流程规范;申请专利1-2项,发表论文2-3篇。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10.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特色产业创新链(群)(榆林市重大技术需求)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利用沙区特有的生物、自然资源等,围绕特色沙生植物开发利用、良种选育、丰产栽培、机械化采收与加工以及功能性产品研发等,通过协同攻关,开展沙区产业化、全链条创新研发,使榆林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链条化方向发展,形成一整套成熟的产业创新链。10.1特色沙生植物开发利用及其产业化示范研究内容:通过地域性特色植物种质资源的挖掘,遴选3-5种沙地植物,对其开展良种选育、苗木快繁技术、开发利用技术等研究。(1)开展沙生植物资源普查,摸清植物本底资源;收集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沙地药用、果用、油用和饲用以及优良固沙植物等,建立种质资源收集圃。223 (2)开展利用价值高、生态效益好的特色沙生植物优良品种选育工作,如,沙棘、紫穗槐、长柄扁桃、柠条、黑枸杞等;引进优良抗旱饲料植物、开展筛选及适应性评价;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及产业化栽培研究与示范。(3)产业化沙生植物的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考核指标:选育优良新品种8-10个,建立种质资源圃100亩,繁育基地800-1000亩,形成地方标准和规程3-5个,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高质量论文3-5篇,申请专利3-5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10.2开展相关高效栽培及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内容:针对3-5种产业化植物,在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开展标准化、集约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在区域化病虫害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沙地特色植物的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1)沙地经济林果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沙地林果植物沙棘、大果榛子、欧李、红枣、葡萄、杏等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2)沙地油料植物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开展文冠果、沙棘、扁桃等油料树种的旱作标准化栽培试验示范;沙棘、文冠果、扁桃等机械化栽培管理技术集成与示范。(3)沙地药用植物产业化栽培技术研究黄芪、甘草、麻黄、枸杞等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野生食药用菌类人工栽培与驯化技术研究;柽柳、白刺接种肉苁蓉、锁阳等技术研究;野生药用植物人工复壮技术研究与示范。(4)沙地饲草植物良种高效栽培与产业化技术研究优良抗旱饲料植物集约化栽培与产业化试验示范;天然沙地牧场人工保育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5)沙地特色植物的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沙地林果植物沙棘、红枣、大果榛子、葡萄等病虫害的无公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223 考核指标:引进新品种15-20种,建设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8-10个,形成特色沙生植物集约化、标准化栽培技术3-5项,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2000亩,辐射规模达到5-10万亩,申请专利3-5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10.3相关采收加工机械装置研制试验示范研究内容:针对沙区产业化植物的特点,结合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研究采收的机械化装置。(1)研发规模化、标准化栽培管理机械设备药用植物大面积种植机械设备研制;林果水肥一体化配套机械设备研发;特色沙生植物种植、整地、中耕机械研发。(2)特色沙生植物机械采收装置研发沙棘、红枣、文冠果、欧李、扁桃等机械化采收技术与装置研制;药用、饲草植物等的平茬收割、打捆机械化装置研发;甘草、黄芪等深根性药用植物根部采收机械设备研发。考核指标:研制植苗播种机1-2台(套)、整地中耕机1-2台(套),采收机1-2套,申请专利2-3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10.4特色沙生食用、药用植物有效成份提取工艺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沙区植物的特点,为提高沙生植物的增值和加工产业化发展,对特色沙生食用、药用植物有效成份进行提取工艺研究。(1)沙生食用、药用植物的筛选筛选出5-10种种植规模较大、利用价值高、有效成分明确且含量较高的特色沙地林果植物、药用植物、食用植物等。(2)沙生食用、药用植物有效成份提取工艺研究及应用223 根据不同的植物来源、有效成分,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研究确定3-5种沙地林果植物、药用植物或食用植物等的功能性有效成份的提取工艺,并进行中试应用。考核指标:集成特色沙生食用、药用植物功能性成份提取分离技术3-5项。申请专利3-5项。建成有效成份提取中试线2条。支持年限:2019-2021年10.5特色沙生植物相关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研究内容:筛选出5-10种种植规模大、综合利用价值高的特色沙生植物,研发新型相关产品。(1)生物菌肥及农药研发,如微生物菌肥、杀虫剂、杀菌剂、生物调节剂等。(2)化妆品、药品、保健食品的研发,如化妆品、中药饮品、保健茶等。(3)林果类调味食品和休闲食品的研发,如食用油、饮料、果酒、果醋、速冻产品、果干、果粉等。考核指标:形成特色沙生植物工厂化标准生产技术3-5项,研发新产品8-10种,建成特色沙生植物加工产品生产线2-3条。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10.6特色沙生植物开发利用产业化模式研究研究内容: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原则,研究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特色沙生植物产业化运行模式。(1)适宜产业化开发的特色沙生植物的筛选筛选出5-10种种植规模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特色沙生植物,并对未来5-10年的种植规模、发展前景进行评价。223 (2)特色沙生植物的创新产业链的可行性研究集成品种选育、基地种植、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的一条龙创新产业链模式,并对2-3种沙生植物为原料的加工产业的可行性进行研究。(3)特色沙生植物产业化模式的研究进行3-5种不同沙生植物的产业化模式研究。比如,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特色产品加工模式、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管理和产业营销模式、以“一村一品”为目标的合作社产业布局模式、利用“观光林业”开发新型可视过程的产品加工与销售一体化模式、与“生态沙地旅游”结合的特色产品销售模式等。考核指标:提出特色沙生植物产业化模式2-3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11.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生产关键技术特色产业创新链(群)(杨凌示范区重大技术需求)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设施农业装备研究专项部署移动式环保型栽培基质袋制作和基质自动装填机研发、新型棚体结构与绿色能源利用设备开发与示范、设施蔬菜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设施蔬菜周年高效优新生产模式开发与示范和新型大棚设施设备与蔬菜产业链集成与示范等5个主要任务。11.1移动式环保型栽培基质袋制作和基质自动装填机研发研究内容:223 探索以可降解塑料或复合纸质为栽培袋材料,一次性自动完成栽培基质袋制作和基质填装,解决栽培袋制作和栽培基质装填过程分离的技术难题;攻克自动制袋技术,实现栽培袋规格可调节化制作和栽培基质精准自动装填技术;探究节能环保的育苗机械的动力来源,实现可移动操作。考核指标:完成栽培袋制作和栽培基质自动装填机的研制;完成该机械机样机的试制;完成该机械产品中小规模生产,产品成本控制在0.5万元以内;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或发明专利1-2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11.2新型棚体结构与绿色能源利用设备开发与示范研究内容:以大跨度非对称大棚为主体,研发具有生物发酵酿热补气系统、地下蓄热增热系统、机械化通风系统的新型大跨度设施结构,开展新型设施结构与环境控制系统研究,进一步优化设施结构,实现设施结构的提档升级。考核指标:研发新型设施结构2种以上,研发新型蓄热系统2套,形成技术规范3种以上,申请专利5项以上;建设新型设施结构示范基地2个,基地规模100亩以上。支持年限:2019-2021年11.3设施蔬菜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内容:研发作物秸秆、菇渣、家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生物发酵新技术;研发适合多种蔬菜作物栽培的栽培专用基质配方;研究营养基质高抗、高产、高效特性的养分调控机制;集成设施作物富营养型有机基质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考核指标:开发农业废弃物生物发酵新技术1-2项;研发蔬菜有机基质栽培新配方1-2种;建立设施作物基质栽培基质和作物营养管理技术标准2-3项;集成设施作物有机基质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2-3套并示范,示范区设施果菜病虫害损失率降低20%,农药利用率提高15%-20%。支持年限:2019-2021年223 11.4设施蔬菜周年高效优新生产模式开发与示范研究内容:以果菜为主要对象,以叶菜为填茬作物,结合轮、间、套作和休闲技术,研发设施蔬菜周年高效优新生产模式,集成适合陕西省生产实际的环境友好、品质优良、节本增效的果菜加叶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并进行示范。考核指标:设施蔬菜周年高效优新生产模式2-3项;集成设施蔬菜高效栽培优新关键技术2-3项;示范设施蔬菜周年高效优新生产模式100亩。支持年限:2019-2021年11.5新型大棚设施设备与蔬菜产业链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将基质装袋、新型温室建造、绿色能源利用、环境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基质栽培技术等技术集成,建立示范基地。以电商平台为基础,搭建和完善园艺设施设备与生产资料推广示范平台,完成“设施设备-良种-良法”的实体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考核指标:完成项目研发的所有新型大棚建造、设施设备配套、蔬菜瓜果高效生产的产业链示范100亩;搭建“互联网+”产业链技术推广平台。形成产业链生产技术示范体系。形成技术集成5-10项,电商平台一个。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三)社会发展领域12.中药特色产业创新链(群)(铜川市重大技术需求)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铜川市中药产业创新链”223 专项围绕耀芩(即耀州黄芩,本草纲目记载)、宜党(即宜君党参,本草纲目记载)、丹参、土荆芥等道地中药材品种的研究与开发为重点,积极开展优势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研究、中药饮片创新研究、“药王故里”优势特色中药挖掘与创新研究等4项主要任务,打造药王孙思邈故里特色中药品牌,振兴中药产业。12.1优势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选择铜川区域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代表性中药材品种,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及贮藏技术研究,建立优质种苗繁育基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为中药产业提供优质中药原料。考核指标:种源基地不少于50-100亩,推广面积500—1000亩,带动不少于200农户增收,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形成标准操作规范5-10项,申请发明专利2-5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12.2中药饮片创新研究研究内容:围绕铜川市地产大宗中药资源,开展中药材饮片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生产技术研究,中药配方颗粒开发研究。考核指标:中药饮片产地加工一体化技术产业化后,生产线每年加工药材2.0万吨以上。完成20种以上中药配方颗粒的标准化生产工艺研究,建立20种以上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12.3“药王故里”优势特色中药挖掘与创新研究研究内容:223 对药王孙思邈经典名方研究,通过整理挖掘,开发一批具有保健功能的药品、食品、保健品等。考核指标:形成2个以上的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申请专利不得低于5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12.4中药材生产智能设备开发研究研究内容:针对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生产等环节,开展智能设备开发研究,提升中药绿色制造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中药行业自动化建设进程。考核指标:创制或集成1~2套智能设备,在不少于1家企业进行试点示范推广;节能、降耗或减排达20%以上;申请专利5项以上。支持年限:2019-2021年13.道地中药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特色产业创新链(群)(安康市重大技术需求)按照全产业链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安康道地中药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专项部署安康道地中药材种苗快繁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安康道地中药材生态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安康道地中药饮片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研究,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配方颗粒提取废弃物及药材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研究与产业化等5个主要任务。13.1安康道地中药材种苗快繁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研究内容:以安康道地中药材为重点,利用生物技术、现代育苗技术开展道地中药材种苗快繁技术研究,建立繁育基地,为中药材生态种植提供优质种苗。考核指标:223 建立安康道地中药材人工种苗繁育技术体系,形成标准操作规程5-10项;申请发明专利3-5项。支持年限:2019-2021年13.2安康道地中药材生态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研究内容:选择安康地域特色突出、道地性明确的常用中药材,以生产高品质道地中药材为目标,开展全链条生态种植技术研究,针对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等不同层次的影响,开展仿生栽培、定向培育、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仿野生抚育、病虫草害绿色防治等生态种植技术研究,系统构建种质优化、田间管理、产地初加工和储运技术体系,建立种质资源库和种苗繁育基地,形成道地中药材种植技术体系,打造高品质的道地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并面向适生地区示范推广,带动地方中药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考核指标:建立10种以上安康道地中药材的仿生栽培技术体系或模式。建立高品质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和规范化中药材生产技术体系,基地示范区不少于500亩,种源基地不少于50亩,推广面积5000-10000亩。支持年限:2019-2021年13.3安康道地中药饮片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研究研究内容:系统研究道地中药材、炮制辅料、炮制工艺对中药饮片质量的影响,明确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关键要素、核心技术,探索安康道地中药材、炮制工艺与相关联的饮片质量评价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体系,建立安康道地中药饮片加工、生产、质量控制的科学体系。考核指标:223 建立20种以上安康道地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建立5~10种道地中药饮片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建立1-2个规模化、规范化和智能化的饮片生产基地,向医疗单位提供优质饮片。支持年限:2019-2021年13.4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研究内容:根据不同药材的性味特点,对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过程进行系统化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艺参数,并完成中试实验研究,实现不同药材配方颗粒生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考核指标:完成100种以上中药配方颗粒的标准化生产工艺研究,建立50种以上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13.5配方颗粒提取废弃物及药材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研究与产业化研究内容:对配方颗粒提取废弃物及药材非药用部位进行综合利用研究,开发一批可用于医药、畜禽养殖、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材料等产品,提升中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考核指标:完成5种以上中药配方颗粒提取废弃物及药材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研究,形成3-5种中药废弃物转化利用技术,开发5个以上新产品。支持年限:2019-2021年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223 (四)支持额度产业创新链(群)下设若创新点。原则上重点产业创新链(群)每个创新点支持经费80-150万元,特色产业创新链(群)每个创新点支持经费60-100万元。(五)联系咨询以上未尽事宜请向省科技厅相关处室咨询。工业领域: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联 系 人:武鹏 魏煜欣 联系电话:81294883农业领域:农村科技处联 系 人:王莹   联系电话:81770897社会发展领域:社会发展科技处联 系 人:郑会娟  联系电话:87294140三、一般项目(一)工业领域1.电子信息1.1半导体与集成电路(1)硅片生产关键技术;(2)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环节关键技术及产品;(3)新一代半导体关键技术;(4)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研制开发。1.2半导体照明(1)半导体光器件技术;(2)衬底生长、外延材料及制造工艺;223 (3)深紫外LED光器件关键材料和工艺;(4)半导体照明产品及核心关键设备。1.3移动通信技术(1)移动通信设备及终端基站设备及相关技术;(2)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3)卫星通信与导航应用技术。1.4网络及信息安全(1)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融合技术及应用;(2)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及应用;(3)网络信息安全及移动终端安全技术。1.5人工智能及软件(1)AI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2)深度学习技术与系统;(3)VR/AR技术及产品;(4)计算机软件、移动终端软件、智能制造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产品。2.新材料2.1高性能结构材料(1)航空航天结构材料制备技术;(2)电力设备结构材料制备技术;(3)建筑、桥梁和道路材料制备技术。2.2先进复合材料(1)航空航天器用复合材料制备技术;(2)车用复合材料制备技术;(3)能源环保新材料制备技术;(4)电网用复合材料制备技术;(5)有色金属复合材料。223 2.3新型功能材料(1)高温超导材料、传感新材料等关键技术;(2)智能/仿生/超材料关键技术;(3)储能关键材料制备及其高性能化技术;(4)高端生物医用材料关键技术;(5)贵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技术;(6)有色金属2.4电子材料(1)电子器件材料;(2)新型显示材料。2.5精细化工材料(1)新型石油加工和基本有机化工用催化剂及助剂;(2)高分子合成材料;(3)新型纺织染整助剂、浆料、油剂等化学品;(4)特种防护、特殊功能面料;(5)环境友好水处理剂及多功效水处理材料。3.光机电一体化3.1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1)工业传感器和微系统;(2)科学分析仪器、检测仪器;(3)精确制造中的测控仪器。3.2激光加工、3D打印技术及设备(1)高功率激光器;(2)先进激光加工、激光应用等关键技术研发;(3)激光切割及焊接加工设备;(4)激光表面改性处理技术设备;(5)3D打印关键技术与应用。223 3.3先进制造及装备(1)高速高精度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2)大型高精度冶金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3)数控成套关键配套零部件的开发;(4)智能制造、柔性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5)机器人开发及应用;(6)无人机及无人系统关键技术;(7)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关键技术及产品;(8)工程机械装备;(9)轻工设备;(10)电力电子技术装备。4.能源化工4.1煤炭资源的开发及高效利用关键技术(1)煤电转化关键技术;(2)煤制清洁燃料及化学品技术;(3)粉煤中低温热解/干馏集成技术;(4)中低温煤焦油深度分离/加工;(5)煤、油结合的共炼关键技术;(6)煤及石化交叉领域化学学及精细化学技术;4.2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及高效利用关键技术(1)重劣质油高效综合利用关键技术;(2)高端化学品的中间体和聚合单体关键技术;(3)天然气直接转化制芳烃和氢气关键技术;(4)石油化工领域催化剂及工艺技术;5.科技服务业5.1科技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223 5.2研发设计与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5.3科技文化融合:支持智慧旅游、动漫游戏、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和传播、虚拟会展、数字出版、网络媒体、数字影视等文化科技产业群和示范基地;5.4国家质量基础(NQI)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二)农业领域1.农业种植1.1粮油作物、蔬菜瓜果、食用菌等植物抗逆境关键基因的育种评价与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创新1.2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创新1.3主要农作物节本增产增效栽培技术1.4小杂粮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1.5果树抗逆种质资源引进、创制和新品种选育1.6果树砧穗互作机理与无毒苗木繁育技术1.7苹果、猕猴桃新品种选育及田间管理应用技术1.8葡萄优良砧木新种质创制、评价与品种选育研究1.9鲜食葡萄提质增效生产关键技术1.10其它果品提质增效应用技术1.11花椒种植栽培技术1.12优质抗病蔬菜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1.13特色花卉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示范1.14食用菌种质资源引进、开发及栽培技术1.15造林树种、经济树种的良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1.16林源植物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纯化等高效绿色制备技术223 1.17粮油、瓜果、蔬菜作物病虫害早期快速诊断与高效防控新技术1.18果园、林木常见病虫害早期预测预报与防控技术1.19果园密植集约化种植技术1.20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成因及缓解技术2.农业养殖2.1基于胚胎工程与基因编辑、多能性干细胞介导的育种技术2.2地方优质畜禽新品系选育扩繁技术2.3无抗生物新型饲料研发与饲草新品种培育及高效栽培利用技术2.4畜禽、水产品规模化养殖与环境控制技术2.5畜禽重要营养代谢性疾病与繁殖障碍性疾病防控技术2.6经济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技术2.7畜禽新型疫苗、新兽药、中兽医药创制2.8陕西特有珍稀动物干细胞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疫病防控2.9水产养殖关键技术2.10畜禽肠道健康营养调控技术2.11畜禽免疫营养表观遗传调控2.12环境(生态)友好型畜禽绿色饲料研发2.13畜禽动态营养与饲料原料精准利用3.农产品加工及质量安全3.1新型粮食加工制品研发3.2全谷物主食品加工技术3.3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活性营养物质提取制备技术3.4特色传统食品的标准化、工业化加工技术223 3.5特色林产品及其副产品加工技术3.6茶叶精深加工技术3.7元宝枫精深加工技术3.8功效营养食品加工关键技术3.9果品贮运保鲜与典型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控制技术3.10植物激素、农药化肥、重金属对果实品质、耐藏性和抗病性的影响与无损检测技术3.11奶品质控制、鉴伪和创新性产品开发3.12农产品品质及危害因子快速检测技术3.13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控制与溯源、物流防腐保鲜、物流信息技术3.14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3.15传统肉制品高效绿色加工技术3.16畜禽产品及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技术3.17动物源蛋白结构与功能调控技术3.18速冻食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4.农业装备及信息化4.1保护性耕作装备研发4.2果园高效施肥、施药、除草、采收作业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4.3山丘区轻简化作业机械与轨道、索道式输运装备研发4.4高效用水技术与关键产品研发4.5主要农作物规模化生产农机、农艺技术融合集成与关键装备研发4.6山地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开发4.7电动农业机械研发与示范4.8设施农业关键装备与作业机具研制223 4.9设施畜禽智能化环境控制技术及装备研发4.10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与预测预警技术4.11主要农林植物全生育期智能化监控系统开发与应用4.12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农业平台4.13特色农产品物流网与电商平台4.14设施农业智能化控制、远程监控技术4.15基于精准种植技术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搭建运维5.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生态修复5.1农业有机废弃物回收技术和设备研发5.2畜禽粪便、秸秆等发酵一体化技术与设备研发5.3农业废弃物发酵产物肥料和土壤修复剂等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与示范5.4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5.5果园水肥高效管理与规模化利用技术5.6关中主要灌区渠-田耦合水肥高效利用提升技术5.7陕南季节性干旱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与多水源调度5.8天然产物资源与生物质能高效利用5.9农业环境污染防控与农田质量提升5.10功能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及缓控肥研发5.11化肥、农药“双减”与有机肥配施技术5.12新修土地土壤改良及高效增产技术5.13陕北沙地开发利用技术5.14肥、药安全利用技术与生态安全评价5.15环境友好型农药研制与开发5.16环境友好型循环农业技术5.17陕南非点源污染评估与防治技术223 5.18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与应用5.19农用地膜环境污染风险及管控技术5.20典型地区水土流失防控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水土资源高效利用5.21休闲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技术(三)社会发展领域1.疾病防治1.1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治疗技术研究1.2地方病、疑难病诊断治疗技术研究;1.3急危重症诊断治疗技术研究;1.4创伤整形治疗修复技术研究;1.5医疗影像及核医学技术研究;1.6心理疾病诊断治疗研究;1.7康复及护理技术研究;1.8“互联网+”健康医疗及管理技术开发与示范。2.药物与医疗设备2.1生物技术研究;2.2生物药、化学药与天然药物研究;2.3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研究;2.4新型疫苗技术研究;2.5医学设备技术研究;2.6康复、保健及护理器械研究及开发;2.7疾病筛查、诊断研究与产品开发;2.8植入式医疗器械研究与产品开发;2.9医用材料研究与开发。223 3.中医药现代化3.1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3.2中药材加工炮制、提取及药用部位综合利用技术研究;3.3中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3.4中药新品、替代品及健康产品的关键技术研究;3.5中药配方颗粒组方与传统汤剂的疗效一致性评价研究;3.6中医药替代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诊疗规范及疗效评价研究;3.7中医“治未病”新技术、新方法及相关标准研究;3.8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研究;3.9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及临床经验整理;3.10中医药辅助康复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发。4.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4.1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4.2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4.3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4.4土壤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4.5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4.6水溶(氦)气勘探关键技术研究;4.7气候变化评估与适应关键技术研究。5.新型城镇化5.1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应用研究;5.2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5.3老旧建筑物寿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5.4智能家居技术开发与应用。223 6.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6.1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6.2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6.3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6.4环境安全预警关键技术研究;6.5应急防控关键技术研究;6.6防灾减灾救灾关键技术研究;7.7戒毒禁毒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7.8食品营养及人群营养监测评估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7.公共文化7.1公共文化艺术传承、利用关键技术研究;7.2红色旅游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关键技术研究;7.3文物保护、开发关键技术研究;7.4社会综合服务管理技术研发与应用;7.5缺水型旅游景区厕所革命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四)科技扶贫按照《陕西省科技扶贫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和《陕西省深度贫困县科技扶贫行动计划》要求,制定2019年度陕西省科技扶贫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支持重点(1)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贫困户。支持56个贫困县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类协会等,围绕地方优势主导产业,精准带动一定数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培育50个科技示范户。223 (2)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支持各市级农科所(院)、设(区)市内涉农的大专院校、省级星创天地建设主体结合地方优势主导产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每个单位限报1项,项目内容要针对当地有劳动能力和学习意向的贫困人口,有精准的培训人员数量。要求每年至少开展科技培训活动5次以上,至少培训技术骨干20名、新型农牧民200人次以上。(3)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支持大学、科研院所与地方建立的试验示范站、56个贫困县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地方优势主导产业,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带动一定数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4)产业融合扶贫示范项目。支持贫困地区和城郊区域开展农业融入互联网产业、农旅结合产业、美丽乡村建设的科技支撑示范,创新发展复合产业和新业态产业,积极开展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延伸农业增值链,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增收。(5)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支持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围绕地方优势主导产业,为贫困村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服务农民合作组织、企业或种养大户,开展技术培训,解决技术问题,开展创新创业,精准带动一定数量的贫困户。(6)星创天地和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建设。支持贫困县省级星创天地开展孵化企业、培养创客等创新创业工作。支持贫困县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围绕地方优势主导产业开展科技支农服务。(7)深度贫困县农业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支持深度贫困县培育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开展地方品种改良推广,培育壮大地方优势品牌,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集成转化新技术。223 (8)支持定点扶贫县科技项目。支持佳县、柞水科技部定点扶贫县科技项目。支持省级单位赴紫阳县“两联一包”单位帮扶村科技扶贫项目。重点支持各单位围绕食用菌、茶叶、柑橘、蔬菜、干果、畜禽、蚕桑、中药材等特色高效产业的术创新和成果推广、技术升级和产业链延伸。(9)深度贫困县优质农产品物流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示范面向陕西11个深度贫困县特色农产品,分析农产品物流环节质量控制点,研究特色农产品生产+物流+可信时间的质量安全溯源体系构建技术;分析农产品生产、物流、销售、消费等产业链环节隐私特征,建设全流程可信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营销示范和市场信息获取。建设深度贫困县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一个,可追溯平台1个;提出深度贫困县特色农产品物流技术规范2-3个;注册系统的终端用户数2000人;申请软件著作权或商标权2项。(10)苏陕扶贫协作工作。支持双方成果转化集成示范推广、农产品深加工等合作项目。支持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赴江苏开展扶贫协作工作。支持江苏企业来陕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支持组织江苏大学、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来陕开展科技服务和培训工作。2.申报要求(1)科技扶贫项目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和合作社或企业等主体申报。企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承担项目必须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5户或贫困农民20人以上脱贫。223 (2)大学、科研院所申报科技扶贫项目,须与1个以上贫困村(贫困县、贫困乡镇)签订帮扶协议,必须明确帮助贫困村解决的实际问题和扶贫增收任务指标。(3)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项目应当有市级以上科技特派员承担或参与。其他科技扶贫类项目优先支持市级以上科技特派员承担或参与的项目。(4)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项目,应在申报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合作协议。(5)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大学专科毕业3年以上。(6)科技扶贫项目申报应向项目实施地县级科技主管部门备案。(四)资助额度支持经费5-20万元。(五)联系咨询以上未尽事宜请向省科技厅相关处室咨询。工业领域: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联 系 人:武鹏 魏煜欣 联系电话:81294883农业领域:农村科技处联 系 人:王莹   联系电话:81770897社会发展领域:社会发展科技处联 系 人:郑会娟  联系电话:87294140四、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主要支持我省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与国(境)外创新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成果和高级人才、搭建合作平台、推动技术转移项目。223 (一)支持项目本次计划项目征集分为国际科技合作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两类。1.重点项目(1)支持围绕我省“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部署的重点突破、培育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的研发需求,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开展的合作研究项目;(2)支持已列入国际大科学计划和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际相关科研计划、双边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计划的项目;(3)支持与“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开展的联合研究项目;(4)支持国家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合作项目以及能够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和机构参与研发并在人才交流与培养、技术输出、引进消化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的项目;(5)鼓励支持港澳地区的科技合作项目申报2.一般项目(1)支持围绕我省产业链提升的关键技术领域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能够解决我省产业技术颈瓶问题,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项目;(2)支持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能够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项目;(3)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研发为目的,可以推动技术产品出口,由省内具有行业优势的单位与国外机构共同开发、且我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4)支持陕西自贸区内产学研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的科技合作以及科技人文交流项目。223 (二)支持领域先进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现代农业、资源环境、高技术服务业、教科文国际合作交流领域。(三)申报要求1.项目申报单位应是在我省境内登记注册一年以上的企事业法人单位(包括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事业法人单位及中方控股的企业法人单位),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合理分享合作研发成果,维护我方利益;2.合作项目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合作方案合理可行,技术指标可考核;3.项目前期基础条件较好,项目申报单位与外方合作伙伴有良好合作基础,且与外方合作伙伴签订有项目合作协议或意向书;4.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申报面向已被认定的国家或省级国合基地,或承担过科技部国合专项、港澳台专项、科技部政府间合作项目及科技援外项目并已按期结题验收;5.已列入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的项目和曾获科技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政府支持的项目需提供任务批复文件;6.曾承担过科技部国合专项、对俄专项和省科技厅各类项目计划任务尚未验收结题的负责人不得申报本年度国合计划项目。(四)资助额度本年度拟支持重点项目10项,支持额度每项不超过50万元;一般项目支持经费5-20万元。(五)联系咨询以上未尽事宜请向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处咨询。联系人:李艳杨223 联系电话:8129488722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