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医学影像简述课件

ct及医学影像简述课件

ID:19549241

大小:6.12 MB

页数:39页

时间:2018-10-03

ct及医学影像简述课件_第1页
ct及医学影像简述课件_第2页
ct及医学影像简述课件_第3页
ct及医学影像简述课件_第4页
ct及医学影像简述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ct及医学影像简述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CT、X线学及医学影像简述X线及特性X线: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做真空管高压发电试验时,发现了一种肉眼看不见、但具有很强的贯穿本领、能使某些物质发荧光和使胶片感光的新型射线,即X线。X线的四大特性:穿透性、荧光性、感光性、生物效应。X线学与放射学的区别放射学特性:①影像增强管(I.I)和明室透视的应用;②对比剂的发展和各种造影检查的充分开发;③X线摄影设备的改良和各种改良的摄影方法;④X线治疗发展为放射治疗。X线学不具备以上影像特性,为最原始的X线检查。传统放射学与现代放射学传统

2、放射学:二维影像成像包括透视、X线摄影、胃肠道造影、泌尿系造影、钼靶摄影及已放弃的摄影方法(脑室造影、椎管造影、记波摄影等)。现代放射学:CR、DR、CT、MRI、DSA,影像显示、传输及储存数字化,任意平面成像、三维成像、分子成像、功能成像。CT发展史1972年Housfield发明第一台CT机以来,CT机经历了普通CT的分代(共五代),即球管与探测器成扇形围绕病人形成180°的扫描采取数据。有平移/旋转式、旋转/旋转式、旋转/固定式。1988年,滑环技术日益完善和成熟,HelicalCT和Sp

3、iralCT即螺旋CT机的临床应用,使球管在机架内360°不间断的旋转,使数据采样迅速发展。1992年起,探测器由单排发展至2排。一次扫描产生多幅图像,既省时又减少伪影。1998年4层CT机出现,2000年8层CT机出现,2002年16层、双源CT的临床应用,到目前东芝的320层CT及GE的能谱CT的临床应用,使CT的图象从密度学、形态学迅速向功能学发展。CT的基本原理:利用X线为光源人体扫描探测器探测经计算机处理(模/数、数/模转换)模拟人体的二维或三维影像。CT的基本结构:一、数据采集系统:X

4、线球管、准直器、探查器、滤过器、数据测量装置、机架、扫描床。二、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系统:①计算机处理体系和硬件;②软件。三、图像显示、记录和存储系统:①图像显示系统。②图像存储系统。③图像记录系统。CT的基本原理基本及结构多层螺旋CT:多列探测器排列,扫描时不用常规的单层或常规螺旋扫描准直宽度扇形线束,而是采用可调宽度的锥形线束,根据拟采集的层厚及层数选择锥形线束的宽度,从而实现一次采集可同时获取多层影像称为MSCT又称多排螺旋CT(MDCT)。双源CT:双球管扫描进行影像信号采集。能谱CT:红宝石

5、探测器,数目500排,多能量成像(一定范围内多级成像),功能成像。多层螺旋CT螺距(Pitch):扫描旋转架旋转一周检查床运行的距离与床速的比值。d/MS=机架旋转一周床移距离(mm)/实际层厚(准直器宽度×层厚)(mm),d为机架旋转一周床移距离,S为层厚,M为准直器宽度。CT的软件应用多平面重建(MPR):即容积中产生任意一个体系密度的层面,常用冠状位重组(建),矢状位重建,斜面重建的图像。广泛地用于头、胸、腹、骨骼系统的病变,此方法特别受临床医生的欢迎,特别是轴位不易发现的病变,如膈疝在轴位

6、上不易发现而在冠、矢状位显示清晰。曲面重建(CPR):一种特殊的MPR。它是将不在同一平面上的迂曲走形器官经计算机软件后处理,数据重建获得沿曲面检查展开的图像。常用于骨骼及体内血管,气管、胰腺、肠道等器官的显示。最大密度投影(MIP):采用仅显示最大密度的数据形成的图像,一般是95%的容积数据不显示,反映的是密度差异,主要用于胸、骨骼及血管的显示。用此方法可以区别钙化与造影剂。最小密度投影(MinIP):是利用容积数据中在视线方向上密度最小的像元值成像的投影技术,把3D的数据反映在2D的影像上。主

7、要用于气道小病变、支气管树显示、肺气肿等病变。表面遮盖法(SSD):选择一个CT阈值尽量保存所要显示结构的密度,减少其它不必要结构的出现而重组器官的立体图像,是应用最为广泛三维影像技术。容积再现(VR):是较新的3D技术,最具发展前途的原子成像模式。重组使用所有的数据,可以用不同密度结构以不同的百分比重组,亦可以用不同密度选择多个不同阈值并加不同颜色显示。多用于器官的解剖形态显示。透明技术(Raysum):通过改变密度数据使所显示结构变为“透明”。此方法可清晰显示器官或组织的管壁结构,多用于管道疾

8、病,同时提供临床介入治疗及复查的变化,但难于显示器官的密度变。仿真内窥镜(CTVE):以CT高分辨扫描为基础,对图像信息进行特殊的三维后处理,重建出的图像效果类似于纤维内窥镜所见。灌注及功能成像。1.X线(传统的X线技术<钼靶>、CR、DR);2.CT(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3.MRI(磁共振成像技术);4.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5.US(超声医学影像);6.核素(γ-相机、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技术、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技术);7.PT(CT与核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