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课件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课件

ID:19505237

大小:148.00 KB

页数:88页

时间:2018-10-02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课件_第1页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课件_第2页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课件_第3页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课件_第4页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儿童的概念,以前主要是指青春发育期前的小孩但在医学上,近数十年来已把青少年人群也包括在儿科范围中。0~18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精神及行为障碍”的F7、F8及F9内容,其实都是主要发病于儿童期的F7:精神发育迟滞F8:心理发育障碍F9:行为与情绪障碍ICD-10国际疾病分类(ICD-10,F9)编码与诊断名称F70-F79精神发育迟滞[F70]轻度精神发育迟滞[F71]中度精神发育迟滞[F72]重度精神发育迟滞[F73]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F78]其他精神发育迟滞ICD-10国际疾病分类(ICD-10,F9)编码与诊断名称F80–F89心理发育障碍

2、[F80]特定性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F81]特定性学校技能发育障碍[F82]特定性运动功能发育障碍[F83]混合性特定发育障碍[F88]弥漫性发育障碍ICD-10国际疾病分类(ICD-10,F9)编码与诊断名称[F90]多动性障碍[F90.0]活动与注意失调[F90.1]多动性品行障碍[F91]品行障碍[F91.0]局跟于家庭内的品行障碍[F91.1]未社会化的品行障碍[F91.2]反社会化的品行障碍[F91.3]对立违抗性障碍[F92]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ICD-10国际疾病分类(ICD-10,F9)编码与诊断名称[F93]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F93.0]儿童离别焦虑障碍[

3、F93.1]儿童恐怖性焦虑障碍[F93.2]儿童社交性焦虑障碍[F93.3]同胞竞争障碍[F93.8]其他儿童情绪障碍ICD-10国际疾病分类(ICD-10,F9)编码与诊断名称[F94]特发于儿童与少年期的社会功能障碍[F94.0]选择性缄默症[F94.1]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F94.2]儿童脱抑制性性依恋障碍ICD-10国际疾病分类(ICD-10,F9)编码与诊断名称[F95]抽动障碍[F95.0]短暂性抽动障碍[P95.1]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F95.2]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性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ICD-10国际疾病分类(ICD-10,F9)编码与诊断

4、名称[F98]其他童年和少年期行为障碍[F98.0]非器质性遗尿症[F98.1]非器质性遗粪症[F98.2]婴幼儿和童年喂食障碍[F98.3]婴幼儿和童年异食癖[F98.4]刻板性运动障碍[F98.5]口吃[F98.6]言语急促杂乱CCMD-3我国分类(CCMD-3,编码8)编码与诊断名称80多动障碍80.1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多动症)80.2多动症合并品行障碍CCMD-3我国分类(CCMD-3,编码8)编码与诊断名称81.1反社会性品行障碍81.2对立违抗性障碍82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CCMD-3我国分类(CCMD-3,编码8)编码与诊断名称83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83.I儿

5、童分离性焦虑症83.2儿童恐惧症(儿童恐怖症)83.3儿童社交恐惧症83.91儿童广泛性焦虑症CCMD-3我国分类(CCMD-3,编码8)编码与诊断名称84特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社会功能障碍84.1选择性缄默症84.2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CCMD-3我国分类(CCMD-3,编码8)编码与诊断名称85抽动障碍85.1短暂性抽动障碍(抽动症)85.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85.3Tourette综合征(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CCMD-3我国分类(CCMD-3,编码8)编码与诊断名称86其他童年和少年期起病的情绪和行为障碍86.1非器质性遗尿症86.2非器质性遗粪症86.3婴幼儿

6、和童年喂食障碍86.4婴幼儿和童年异食癖86.5刻板性运动障碍86.6口吃第二节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在儿童期是常见的行为问题主要临床表现为与同龄儿童相比,有严重、持久、广泛的注意力集中与持久困难,有冲动控制困难与活动过度,常导致明显学业与社交受损。一、流行病学美国资料表明10%的男孩和2%的女孩患有多动障碍。总体患病率约为6%(3%~10%)。国内报道患病率为1.3%~15.9%,多数城市报道为5%左右。以男孩多见。二、病因本症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是一类异质性疾病,病因复杂多样总的来说具有神经生物学基础与较强遗传因素个体发病可能是不同因素的组合所

7、致。1.遗传因素家系、双生子、寄养儿与分子遗传学研究均发现在多动症发病中具有较高的遗传性,遗传度为0.7~0.9。双生子研究显示同卵双生子同病率(79%)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32%)寄养儿研究发现多动症亲生父母中患多动症者明显高于寄养父母。基因研究发现多动症发病与多巴胺传递基因(DAT1)和多巴胺D4受体基因有关。2.神经生化因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异常与多动障碍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确切机制尚不明了。目前认为患儿前额叶皮层以及相关的皮层下脑组织儿茶酚胺代谢与递质传递功能失调,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