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

ID:19483107

大小:50.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0-02

苏轼《定风波》赏析_第1页
苏轼《定风波》赏析_第2页
苏轼《定风波》赏析_第3页
苏轼《定风波》赏析_第4页
苏轼《定风波》赏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定风波》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苏轼《定风波》赏析作者:不详  时间:2007-5-2221:58:4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4732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

2、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

3、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 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

4、天下的机会。“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我到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5、。   下片是写,天转晴了。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

6、点冷,冷吗。“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

7、“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官场黑暗。被贬不知道有没有被升的机会,要想“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归去”了。(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黄州、惠州、儋州,皆东坡贬谪流放之地。而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地在他的笔下却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来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多石崎岖的坡路则被写成“莫嫌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韩愈贬潮州,柳宗元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然而当四

8、十被贬至惠州时,却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苏轼能从贬谪流放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以幽默的笔调化解之,表现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其乐观旷达的精神可见一斑。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衰疲颓唐之病,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轩从儋州遇赦北归时所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