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防治脱发药效课件

中药防治脱发药效课件

ID:19480576

大小:100.5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18-10-02

中药防治脱发药效课件_第1页
中药防治脱发药效课件_第2页
中药防治脱发药效课件_第3页
中药防治脱发药效课件_第4页
中药防治脱发药效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防治脱发药效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药防治脱发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概述现代医药学研究中医药研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脱发(Alopecia)是一种常见疾患,属于中医“油风”、“蛀发癣”的范畴,主要有斑秃,早秃,脂溢性脱发等类型。斑秃(AlopeciaAreata),亦称圆形脱发,系局限性斑状脱发,发生突然,过程徐缓。按病期可分为进展期、静止期及恢复期。进展期:首先在头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脱发斑,然后逐渐增大,边缘处头发松动,易于拔下。由于无任何自觉症状,因此常在无意中发觉或由他人发现。脱发区头皮正常,无炎性症状,无鳞屑,无瘢痕。脱发斑边界清楚,多数发展至钱币状或稍大些就不再扩大。静

2、止期:脱发边缘的头发不再松动,大多数患者在脱发静止3-4个月后,进入恢复期。恢复期:新毛发长出,最初出现柔软色浅的绒毛,继之长出黑色的终毛,并逐渐恢复正常,疾病自然痊愈。多数斑秃患者病程数月,少数患者脱发持续进行,病程可持续数年。斑秃中约有5—10%的病例成为全秃(AlopeciaTotalis)。若头发、眉毛、睫毛、胡须、腋毛、阴毛、毳毛等所有毛发均脱落,则称为普秃(AlopeciaUniversalis)。斑秃绝大多数可以自愈,少数病程可持续,尤其是全秃及普秃患者。发生全秃及普秃的年龄越小,恢复的可能性也随之减少。早秃(Alopecia

3、 Premature),又名男性型秃发(Male PatternAlopecia),好发于男性青壮年,多见于脑力劳动者。脱发往往先从前额两侧的鬓角部开始,发展缓慢,脱发区有微痒感,头发逐渐细软、稀疏、脱落,秃发渐向内延伸,数年至数十年后,额上部和顶 部的头发可完全脱光。皮肤光滑、毛孔缩小或遗留少量毳毛,而枕部及两侧颞部仍保留 正常的头发。也有从头顶部开始脱发。男性型秃发偶见于成年女性,表现为头顶部头发稀疏,但前额部的发际线并不后移。本症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遗传特性需在雄激素作用下才表现出来。脂溢性脱发(AlopeciaSeborrho

4、eica)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头皮往往油腻发亮或有大量头屑,呈灰白色糠秕状,头发干燥缺乏光泽,自觉瘙痒,经过一段时间,前额两侧及头顶部头发开始对称脱落,疏稀变细,患部由于毛囊萎缩,常致永久性脱发。脱发的确切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无定论,应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遗传、免疫调节的因素,也包括体内激素、细胞因子等因素及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针对多因素致病的脱发,中医药可有效发挥整体观的优势,利用作用的多靶点、多途径,已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实验研究开展得较少,今后应当从激素、细胞因子、免疫学等多方面对中医药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Back病因

5、、病机药物治疗斑秃遗传学因素免疫学因素情绪精神因素约10%~20%的病例有家族史。美国统计儿童斑秃患者中18%有湿疹或哮喘;成人斑秃患者约占9%;儿童全秃患者占23%。日本统计斑秃患者有遗传过敏体质者占10%。荷兰则高达52.4%。国内文献报道,1210例原发性斑秃患者中有家族史者75例,占6.2%,其家族中共有患者163例,患病率为14.91%。家族患者之间亲缘关系分属于:Ⅰ级亲属142例(87.12%),Ⅱ级17例,Ⅲ级4例。患者发病在同一个世代者33户,70例;发于两世代40户,87例。表明遗传因素在斑秃的发病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且血缘

6、关系近者患病机会增多。国外学者对143个核心家系中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TDT),结果显示等位基因HLA-DQB和等位基因HLA-DR之间有关联。认为斑秃受HLA-Ⅱ类基因限制,是针对毛囊的器官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斑秃患者HLA-DR4或DR5出现的频率显著升高[3]。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患者HLA-Ⅱ类抗原基因进行扫描,发现DR4和DQ7两个抗原出现的频率只在全秃或普秃患者群体中显著性升高。这表明可以通过遗传学的疾病易感性来区分斑秃的类型Back斑秃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表明,毛发的脱落需要CD8+和CD4+T细胞的参与。斑秃

7、可由T淋巴细胞的转移诱导产生,而这些T淋巴细胞能识别毛囊自身抗原。浸润T淋巴细胞的表型和定位不仅参与了斑秃的脱发过程,而且参与了毛发的再生过程。CD8+T细胞通过作用于MHC-Ⅰ限制的自身抗原并裂解其靶细胞而在斑秃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而细胞因子则干扰毛发的生长周期,提前抑制毛发生长,导致脱发。临床观察发现,斑秃患者外周血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sTNF-RI)水平高于正常人,提示sTNF-RI可能参与斑秃的发病。郎格罕细胞(LC)能够提呈抗原,参加免疫反应。有人用类OKT6、抗HLA-DR单克隆抗体及抗S100蛋白抗体以ABC法染色,

8、观察表皮和毛囊内的LC,发现斑秃患者毛囊中LC变化主要是T6+DR-的LC增多,而T6+DR+的LC增多明显低于前者,提示毛球中的LC与斑秃发病及病情活动程度有一定关系。Back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