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378894
大小:85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21
《数感建立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数感建立的途径————《千以内数的认识》为例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简言之,就是对数的感觉和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10个核心概念,将数感放在了首位,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往往比较模糊。对“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以《千以内数的认识》为例,在识数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验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数感由抽象变得形象,再由形象变得抽象。 一、借助“情境”,让数有“情”可“感” 数概念本身是抽象的、
2、冰冷的,如果把数和具体的生活情境相联系,能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感受数的意义,感知原来数就在身边。片段一师:孩子们,当一个同学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那我们全班有几个这样的1呀?生:42个一,因为我们班有42人。师:所以,42里面有(42)个一,也可以说42里面有(4)个十和(2)个一。师:听说我们二年级段有5个班,那么二年级段5个班一共有多少人?生1:大于两百人,因为有5个42人。生2:也有可能小于两百人,如果其他四个班都是三十几个呢?生3:大约两百人,因为每个班人数可能大于40人也可能小于40人,可以看做大约40人,那5个班就是5个4
3、0,所以大约有200人。 学生从一开始接触数,就会寻找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这种灵活性正是形成良好数感的关键。所以,数概念的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认数情境中把握数量的相对大小关系,5个班大约就是5个40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 二、借助“物象”,让数有“形”可“感”借助具体可感的“物象”来体验和理解,将数概念与“物象”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并建立沟通,是理解数概念及形成数感的关键所在。片段二师:如果用一个小正方体表示一个人,213人有多少?学生选择3或4。师:说一说为什么不选择1、2。生:因为1、2一看就觉得太少了。师:
4、你们的感觉真棒!去掉图1、2,只留3、4师:到底是3还是4呢?(课件出示图2是42人)生:选3,因为有5个班,图3有5个图2那么多。师:你们很会估测,用一定的标准进行估测,更准确。在估数的过程中也是促进学生对数的感知。片段三师:通过整理,用这样的小正方体能清楚地表示出213就由2个百、1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师:在数学上,还有其他的方法也能清楚地表示出213吗?生1:用小棒,1捆小棒是10根,10捆就是100根捆成1大捆。生2:用计数器,在百位上拨2个珠子,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师:这三种方式都能表示213,你觉得哪种方式特别不一样?生:计数
5、器,因为其他都有213个,但是计数器上却只用了6个珠子。师:是呀,213,明明有213个小正方体。213根小棒,那么多的东西,计数器怎么就这么几个珠子,就把它表示出来了?生:2在百位,表示2个百。它虽然是2颗珠子,但它却表示200。师(指着百位的两个珠子):所以看到这两个珠子我们要能想象到的是?生:200个小正方体,200根小棒。师:我们小朋友的眼睛已经不是一般的眼睛了,都是会思考的眼睛呢!在认数教学中,计数器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千以内数的组成,但这并非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抛开计数器,脱离直观的辅助也能认得准确,数得自如,做到心中有计数器,才是我们追
6、求的目标。片段四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小正方体,那会是多少呢?生:一千。师:一千在哪里呢?我看到的是9个百、9个十和10个一呀?生:10个一就是十。师:那我看到的也是9个百和10个十呀?生:10个十就是一百。师:所以师10个一百,那么10个一百也就是一千。在师生互动中,课件演示:9个百9个十10个一→9个百10个十→10个一百学生动手拨计数器从999拨到1000,引出千位。生: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也满十想百位进1,百位也满十,向千位进1。师:就这一个珠子真能表示1000吗?生:千位上的一个珠子就是一千。师:看着这一个珠子可以想想象什么呢?生:有1000个小
7、正方体组成的超大正方体。在演示小正方体从999到1000的过程中,学生能直观地感知1000是由999加1得到的。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用计数器从999拨到1000,这样的操作活动深化了学生对十进制位值结构的认识,也让学生对新数位的补充产生了强烈的内在需求。三、借助“数轴”,让数有“量”可“感”在学习百以内数的认识时,因为数不多,而且在生活中也有充分的数数经验,所以对于百以内数,学生都有充分的量的感知。而学习到大数时,由于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数数,生活中也没有数大数的经验,学生在数100、200、300……与数1、2、3……是感觉不到有多大差别的,也就是说学生缺
8、少对量的感知。片段五师:同学们,读书快两年了,原来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