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329994
大小:32.0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01
《区域金融生态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区域金融生态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摘要:文章阐述了金融生态的概念,提出了区域金融生态建设的目标及建立良好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金融生态;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921(XX)09—0064—02 金融生态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各种金融资源彼此支撑、相互作用并且有自动调节功能的一种自然的有机系统。它有3个方面的含义:①生态的主体,就是各种金融资源的总和;②生态的环境,是指各种金融主体所生存的特定的时空条件;③生态的调节,是指生态主体
2、在一定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相互竞争、相互作用、整体进化的功能。 1我国区域金融生态存在的非均衡现状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扩大,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等经济带,不同经济带之间的金融发展也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现状表现在3个方面:①金融发展水平不平衡。XX年末,东部、中部、西部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23.5、5.8、6.3万亿元。这突出反映了各地区外向型经济程度的差异。②区域金融机构发展不均衡。银行业金融机构地区分布状况:XX年末,机构个数占比东、中、西部分别为:39%、24%、27%;资产总额占比东、中、西部分别
3、为:64%、14%、15%。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组成结构相对较为单纯,主要是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交通、民生、光大、华夏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仅在少数中心城市设有分支机构,除此之外便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及城乡信用社。与之相比,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组成结构明显丰富,除四大银行外,大部分新兴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绝大多数外资银行机构都设在东部地区,由此构成东部地区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③区域间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市场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载体,已经成为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投放货币、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渠道,但我国区域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差距极为悬殊。XX年末,总部设在辖内的保险公司数
4、,东、中、西部分别占比:89.9%、1.6%、4.7%;保费收入分别占比:57.4%、17.3%、17%;总部设在辖内的证券公司数,东、中、西部分别占比59.6%、12.4%、21.3%;当年国内股票(A股)筹资额分别占比81.2%、5.5%、8.5%。可以看出,区域间金融市场东部地区发展很快,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2区域金融生态非均衡的原因 2.1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区域差异 率先改革的东部地区从市场化之初就努力构造金融活动与运行的市场经济基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较快,市场发育程序较高,拥有相当程度的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企业有很强的拓展融资渠道的意识与能力
5、,加上其自身利用金融资源的成本消化能力不断增强,效率不断提高,从而使该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资本积聚能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市场化程度和投资主体对融资成本的承受能力都比较弱,对金融资源潜在的需求未能转化为现实的需求,金融资源只能产生较低的利用效率。由于东部与中、西部区域间存在风险和收益的梯度差距,金融资源为获取较高的收益回报,通过各种渠道从中、西部市场转移到东部地区。 2.2一元化和二元化金融政策环境的矛盾 我国金融体制和政策呈现出明显的金融制度运行环境二元化的特征。其基本格局是: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依靠市场的成分较多,制定的发展战略往往是开拓型、创新型和
6、开放型的;中、西部地区的金融计划成分占主导地位,市场发育程序低,制定的发展战略往往是平衡型、保守型和封闭型,其目的在于满足静态的平均化的边际收益。但金融调控则不是根据区域发展的差异因地制宜,而是更多地以区域金融运行一体化为前提,强调金融政策的统一性。这造成了事实上的政策不公,等同于对中、西部这样不发达地区的“政策歧视”,进而容易诱发地区金融经济利益的摩擦。 2.3金融市场化差异对微观金融主体的刺激不同 新兴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性非银行机构遵循经济理性原则,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在配置分支机构时过多积聚在东部地区,一方面促使东部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受到冲击,被迫尽快转
7、换经营机制、完善同业竞争机制和行业协作机制,并且较早建立的金融市场又形成了金融资产流动的极化效应,凭借这一效应引致大量区域外资金流入。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组织结构单一,银行无论是在资金计划,还是在信贷方向上都受到上级行政部门的过多干预,很难切实顾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上级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政策致使其在松与紧的狭小空间内顾此失彼,无法达到应有的经济效果。 3建设良好区域金融生态的建议 3.1加快经济发展,夯实金融生态的经济基础 3.1.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在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