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贫困生激励机制的探索

构建高校贫困生激励机制的探索

ID:19319621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01

构建高校贫困生激励机制的探索_第1页
构建高校贫困生激励机制的探索_第2页
构建高校贫困生激励机制的探索_第3页
构建高校贫困生激励机制的探索_第4页
构建高校贫困生激励机制的探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构建高校贫困生激励机制的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构建高校贫困生激励机制的探索  【摘要】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稳定关系到高校的和谐发展。目前各高校在贫困生资助方面都有一套完备的体系,经济上的资助有助于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但如何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对他们进行有效激励,使贫困生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大学生,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贫困生物质资助心理健康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2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为大众化,高校逐年扩招,高校中的贫困生群体也随之增加,高校贫困生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各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

2、立了以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资助、开通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资助体系。这一体系的协调有序运转,切实减轻了贫困生的经济负担,使得他们得以顺利完成学业。然而贫困生由于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他们的内心世界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关爱,如何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并有效激励,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值得深入探讨的工作。  一、高校贫困生工作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对于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资助经费逐年提高,资助力度的增强与资助面的扩大,惠及更多学生,减轻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不再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窘迫,激发了他们的

3、学习动力,使他们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努力学习。  然而,在高校资助体系为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可靠物质保障的同时,很少主动、科学、规范地去关注贫困学生的整体发展,往往表现在高校学生工作者注重物质资助,忽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此外,目前许多高校的资助工作形式较为粗放,缺少后续的有效的激励管理机制。现有的激励管理理念与机制较为被动,无法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问题,无法从整体上、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贫困问题。虽然各高校非常重视贫困生工作,但在制度建设、人员配备、工作流程、资助方式等方面滞后,资助工作不够细致,忽视对贫困生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和情感投入,忽视对贫困生个性化与人格品质的培养。贫困

4、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思想状况、心理因素具有不同于普通同学的特殊性,高校应遵循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精神,将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无形地融入到日常的学生工作当中。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单纯地向他们灌输一些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或将一些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强加给他们,而是注重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地激发其发展欲望和追求理想的自觉性,使他们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成长、发展需要从而帮助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最终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高校贫困生激励工作的重要性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和

5、制度”;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两个提法揭示了党中央对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解决学校贫困生问题注入了新的理念,更要求高校的贫困生工作要有创新和突破。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部分学生存在“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复杂心理。一方面,由于经济拮据,经常要为生活发愁,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形成巨大反差,极易形成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他们自尊心较强,既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他人认同,但同时又对外界的反应敏感、多疑,甚至有小部分同学不愿意班级和同宿舍的人知道自己上学“受助”或“贷款”入学,认为有损自尊心

6、,由此选择外出兼职打工,却不愿参加学校专门设立的“勤工助学岗”。  在人际交往方面,贫困生往往存在自我封闭心理。他们内心渴望与人平等交往,但由于经济困窘,经济实力不足,让他们无力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进行平等的经济交往,因此常有意无意的与同学疏远,不愿与老师、同学主动交往,导致自我封闭,性格孤独孤僻、郁郁寡欢、意志消沉等消极心理。此外,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往往承担着家庭巨大的期望,他们追求完美、患得患失等会导致精神紧张焦虑、情绪烦躁不安的痛苦境地,以及自信心丧失、失败和愧疚等交织而成的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这种焦虑状态持续下去,会损害正常的心理活动,引发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正常的

7、学习和生活。因此,高校对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缺乏问题尤显突出。  由此可见,在高校里,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帮助贫困生摆脱心理问题,成为真正合格的人才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许多高校对贫困生激励管理的思想理念缺乏规范化与科学化,目前仍停留在“批量处理”的经验型理念上,激励管理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加之高校学生工较为繁琐,导致学生辅导员很少主动、科学、规范地去关注贫困学生的整体发展。这种被动的激励管理理念,无法让学生工作者及早发现学生潜在的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