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266148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28
《《药》教案_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药》教案《药》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药》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可先让学生回忆高一必修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中的有关内容,并介绍鲁迅写这篇小说时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懂得当时鲁迅是一位在黑暗中探索的战士,虽然还未找到济世的良方,但正视社会种种弊端,始终在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作者创作的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在学生了解社
2、会背景的基础上,可从标题《药》入手,展开情节,让学生理清全文思路又由浅入深地认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3.讲读课文,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上,进而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但不要脱离鲁迅当时思想和写作的意图,而对“药”的含义随意加以引伸发挥。 4.选择描写人物的典型句段,让学生朗读、思考,并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人物的不同类型及不同的描写方法。 5.小说共四节,第一、三节是重点;第二节主要起过渡作用,可从简从略:第四节主要抓气氛渲染,不必过分用力。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社会背景和《药》的含义。 2.注音释词。 3.明暗两条线的构成。 教学过程
3、 一、预习指导。 1.读课文前,结合“预习提示”的内容,教师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前夕)和作者的写作背景(“五四”运动前夕)。 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辛亥革命爆发,曾使鲁迅振奋,烈士的鲜血激起了他的强烈义愤。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革命的资产阶级却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鲁迅在失望和痛苦之中,深刻剖析中国社会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
4、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话有二层意思:一是小说写的人物多是“不幸的人们”(包括民众和革命者),二是写作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包括写出民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当时鲁迅对革命的对象、任务、途径等问题,还不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所以只是“引起人们疗救”而已。 2.在学生通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完成以下思考和练习题。 a题目中的“药”是指什么?这药用来治什么病?它是怎么来的?这是否“包好”的药?为什么? b小说是怎样围绕“药”而展开情节? c小说写了哪几个主要人物?按社会关系给人们分类。 d给以下字注意: 檐()腻()撮() 簇()怔
5、()滞() 攫()窸()窣() 蹩()拗()瘐() 冢()竦() e.查字词典,解释文中应掌握词语。 二、检查作业,教师订正。 1.标题“药”:指人血馒头。血是被害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给华小栓治痨病用。这不是“包好”的良药。为什么不是良药,可以从三方面看:华老栓愚昧无知,受骗上当;刽子手以此骗人钱财;小栓病死。 2.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吃药的结果。 3.人物: 4.注音: yánnìcuōcùzhèngzhì juéxīsūbiéǎoyň zhǒngsǒng 5.释词: 攫取:掠夺。攫,抓。踌躇:犹豫。 饱绽:饱满得要破裂。绽,裂开。
6、宛然:仿佛;逼真地。 跄跄踉踉:走路不稳的样子。也作“踉踉跄跄”。 煞(是难看):极;很。 玄色:墨色。 搭赸:一般写作“搭讪”。为了跟人接近或把尴尬的局面敷衍过去而找话说。这里是后一种意思。 乖角儿:机灵人。这里指善于看风使舵的人。 板滞:呆板,停止不动。 竦然:惊惧的样子。竦,通“悚”。 三、指名学生口头叙述华夏两家悲剧故事的梗概。要求主要情节不遗漏,时、地、人、事交代清楚,并说清两家之间关系,口述时间不超过3分钟。教师订正: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一家茶馆。小茶馆业主华老栓的儿子小栓患了痨病,他到刑场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刽子手康大叔,用烈士夏瑜的鲜血沾在馒头上卖给华
7、老栓。小栓当天早上吃了人血馒头,而第二年就死了。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家贫寒。参加革命后因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