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244660
大小:2.49 M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9-30
《灵隐寺前导空间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灵隐寺前导空间设计作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想阐释两则观点:其一为显,试图探究中国宗教建筑如何营造世外仙境的意象;其二为隐,即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去发现和看待那些微妙设计的痕迹。宗教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在现实中的物化实体是宗教建筑,宗教欲达到自身所需的宗教气氛,便必须调动起与人感受息息相关的场地禀赋,完成对建筑形态的刻画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修饰。“世上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对比欧洲宗教在市镇中心建立体量高大、雕刻精美的教堂来彰显其地标性与宗教氛围,国内的佛教道教则更倾向于在风景秀美的自然环境中修葺隐隐于野的寺庙观庵,吸引香客前来膜拜(城市中的寺庙以后再谈)。自然中的寺庙城市中的教堂本文所要讨论的灵
2、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位于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现有建筑格局是在清代的基础上修复重建。从图中可以看出寺院大致上呈南北向中轴对称,进入灵隐寺的前导路径则依山呈东西向分布。灵隐寺位置建筑格局呈南北向,前导路径呈东西向,右侧为起点,左侧为终点可以想象在南宋时期,作为当时最为繁华的古都杭州,信徒从大都市到山间的灵隐禅寺,五光十色的世俗生活对于感官和心理的刺激是难以迅速消退的,这是将禅寺营造成世外仙境的宗教气氛的一大障碍。因此,群体空间的引导方式显得至关重要。灵隐寺前导空间的氛围铺设可分作三个层级,由表及里,渐次调动游者的观感。第一层级在较长的行进路线中,古迹与古树成
3、组设立、相映成趣,形成多处小景以激发寻幽探胜的兴致,引导香客与游人按照既定路线前行,同时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古寺于人的心理距离。路径上古乔木的分布左-山门处的古樟;右-理公塔旁的七叶树左-壑雷亭边的银杏;右-灵隐寺前的古樟第二层级自东向西而去的路径中,南侧山石以点及面串起这几处古景,形成了给予游者安全感的坚实屏障。而由山石刻就的飞来峰造像则如一幅由左端徐徐朝右侧铺开去的长卷画,其所渲染的宗教氛围使信徒在步移景异的观赏过程中接受教化。飞来峰石像的主要分布飞来峰造像灵隐寺前导空间中引导性与观赏性路径的精雕细琢已值得为后人所称颂,然而经典的设计之作总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触动人心。而在山院诸多场地禀赋中,能
4、与宗教情境融合的要素又是什么呢?灵隐寺总平面第三层级凭附地势,场地中的水要素被恰如其分地刻画为瀑布、缓流、激流、深潭等人工形态,山间清流于路径各节点处的观感与声势因而有别,人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感知方式被充分唤起,在暗示空间序列展开的同时更幻化为内心对宗教朝圣的神圣记忆。前导空间四种水的形态位置1.经过松门入山,峰回路转,以曲折山径穿插亭、台、桥、树等多种元素,伴以山涧飞瀑,使人游于山中,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从闹市到深山古刹的空间转换。同时,瀑布跌落制造的声响,好似在为香客指路——“没错,往这边走,就快到了。”左-春淙亭;右-瀑布2.山林中清澈的溪水,阵阵的松风,将世人心中的浮躁荡涤一清
5、,完成心理的转换,为深山古刹的孤寂禅境作了良好铺垫。人们经历这一复杂的时空转换,心境渐趋宁静。左-缓流;右-激流3.深潭的平静渲染了宗教氛围,同时在这一空间序列将尽之时,忽然一座高大的山门阁突兀眼前,其气势给予观者以强烈的震撼,帮助信徒达到必要的朝圣状态。山门阁作为一个重要的空间节点,既是前一个序列——引导空间的高潮,又是新序列——寺院群体建筑空间的起点。深潭总结起来,水的形态发生了四次改变:瀑布——缓流——激流——深潭相对应的对香客的心境造成了微妙的影响:嘈杂——渐静——荡涤——平静三个层级的叠合共同构成了画面生动的灵隐寺前导路径空间: 飞来峰-溪水-植物-铺地-植
6、物-建筑灵隐寺前导空间的立体剖面时空体验凯文·林奇曾说过:“时间感觉之传达,就像表达空间形态一样重要,因为时空二者也就是创造我们环境的重要尺度。”禅宗寺院的设计特别注重四度空间的设计,即注重时间的体验,时间因素贯穿寺院空间序列的始终。在灵隐寺引导空间的设计中,时间是顺利完成人的心灵净化过程的决定因素。一方面,随着步移景异,人们对空间意境的认知逐渐升华;另一方面,如参天古树、昔日才子的墨迹、五代石刻以及溪水的叠加作用,使人们感受到时间的消逝,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下图是作者搜到的南宋时期的灵隐寺地图,可以看出:当时的入口前导路径两侧均以院墙进行封闭,其内种植绿化。可以猜测:此时位于一侧水系尚未加
7、入到前导空间的作用中,并且这些矮墙对于飞来峰上的石造像也造成了一定视线遮挡(石造像由五代时期开始雕刻,宋代雕刻最甚),其整体效果并不如我以上叙述的生动。因此可以说,正是在时间的催化下,历代寺院的设计者们也在不断挖掘着场地所拥有的禀赋,并不断将其发挥到极致。南宋时期灵隐寺入口空间基于此,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去发掘那些发生在旅行中的微妙设计分享给大家。感谢LWJ同学对于本文的指正与润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