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244608
大小:20.17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9-30
《关于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根据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火车的故事课文所编,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帮助! 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重在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努力创设情景和氛围,让学生在自己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1、认识“郊、列”等14个生字和1个新偏旁“建之”,
2、倡导自主识字,提升独立识字的能力。 2、会写“书、发”等6个字,学习养成规范、认真书写的习惯。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和它们的特点。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科技的迅猛发展,感受祖国的伟大,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学习重点:识字、写字,了解课文中介绍的有关火车的知识。 学习难点:生字的识记,汉字的规范书写。积极地质疑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1、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2、认识“郊、列”等14个生字和1个新偏旁“建之”,能
3、自主识字,提升自己独立识字的能力。 3、会规范、认真地书写“名”等6个字。 学习重点:识字写字,能力的提升,良好书写习惯地养成。 学习难点:生字的识记,汉字地规范书写。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投影、课件。 (一)今天我们教室来了几位新朋友,如果你认识他们就有礼貌地和他们大哥招呼吧! 课件出示形态各异的火车。学生看图有礼貌地打招呼。 (二)他们要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他们的故事。 板书出示课题:33火车的故事 你能读读故事的题目吗?学生认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利用形态各异的
4、火车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导孩子学会有礼貌地和别人打招呼,发展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听课文录音。 (设计意图:初次感受课文,为课文的朗读提供一定的示范,也为孩子自己认读课文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你想读读这《火车的故事》吗? 那我们一起来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读正确好吗?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认读情况,并适当地给予帮助。 1、你觉得你能为大家读好哪一自然段或哪几句话。学生自我推荐读课文。 2、指名分自然段读。 3、小组竞赛读。 (设计意图:在孩子地主动参与中,
5、在多元化地读中读通、读正确课文。也为孩子展示自己搭建舞台。) (一)过渡:在这故事中有14个生字宝宝,你能和你的同桌一起在课文中把他们找出来,认认读读吗? 课件出示本课的14个生字。 1、在课文中圈出生字。 2、读准字音。 3、组组词或用别的办法记记生字。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1、指名读读,说说读音上的注意点——做小老师,带大家拼拼读读——开火车读。 2、交流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3、认读词语: 郊游弄明白查书提速不断一列火车 修建世
6、界创举做梦一名学生 4、你还能给他们组什么词?学生口头组词,教师板书有关词语。 认认读读小朋友组的词。 (设计意图:在反馈中再一次地识记生字。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识记生字:在小老师的提醒中注意字音;在大家的各抒己见中选用最佳的办法来识记生字;在组词运用中强化对生字的识记。) (一)出示要书写的6个汉字。认读要书写的字,并组组词。 (二)怎样在田字格中写好这6个字呢?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子、书写要求。 (三)反馈,指导: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并根据学生的发言补充或强调,范写。
7、 注:1、“成”字要重点指导斜钩的写法,要写得有点弯度,不能写直。 2、“晚”的撇是从口中出来的。右边部分要在左半格中钻一些位子。 (四)描一描,写一写,完成书写作业。 (五)优秀书写作业展示。 (设计意图:引导观察、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树立规范、正确书写的意识;让学生感受书写的乐趣,感受自己的成功。) 第二课时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和它们的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科技的迅猛发展,感受祖国的伟大,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3、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培养学生
8、的问题意识。 学习重点:读懂课文,感知火车的发展历程,感受祖国的伟大。 学习难点:学会质疑,学会探究;感悟文中的自豪之情。 课前准备:课件。 (一)卡片抽读生字。 (二)认读“我会读”中的词语。 (设计意图:借助卡片、词语复现生字来复习巩固生字的识记。) 二、质疑、探究中阅读、理解、感悟课文: (一)过渡: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中,我们再来读读《火车的故事》会读明白些什么呢? (二)学生各自放声读课文,思考。 注: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读和想。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