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抢婚制度在现在社会中的遗留

古代抢婚制度在现在社会中的遗留

ID:19226644

大小:34.94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9-30

古代抢婚制度在现在社会中的遗留_第1页
古代抢婚制度在现在社会中的遗留_第2页
古代抢婚制度在现在社会中的遗留_第3页
古代抢婚制度在现在社会中的遗留_第4页
古代抢婚制度在现在社会中的遗留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抢婚制度在现在社会中的遗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代抢婚制度在现在社会中的遗留  篇一:抢婚旧俗  语言文化角度分析部分民族抢婚旧俗的相关综述  一、前言  抢婚,又称为掠夺婚,抢劫婚,是一种通过掠夺缔结婚姻的方式。在世界各民族中,普遍存在过抢婚习俗。在世界各地至今都还保留着抢婚形式,只是没有了抢婚的实质。男女双方家庭约好迎娶时间,男方将女方姑娘“抢走”。这里的“抢”只是象征性的抢,但从中不难看出这是上古“抢婚”习俗的残余。国外比较有名的就是印尼的抢婚习俗;在我国,现在还有景颇族、苗族、黎族、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保留“抢婚”的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四版序言

2、中写道:  “麦克伦南在古代及近代的许多蒙昧民族、野蛮民族,以至文明民族中间发现了这样一种结婚形式,即新郎必须一个人或者与他的朋友们一起假装用暴力把新娘从她的亲属手里抢过来。这个习俗,应当是较早的一种习俗遗迹,那时一个部落的男子确实是用暴力到外边从别的部落为自己抢劫妻子。”  此俗,产生于母权制衰落与父权制兴起的过渡时期。本来,在母权制下是男就女居的,父权制出现后就力图用强制的手段,即“抢劫”的形式来改变现状。  据考证,最早提出抢婚思想的是西方学者麦克伦南,他在《古代历史研究》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首先能够证明外婚部落的存在或曾

3、存在过,接着证明在原始时代分离的部落的相互关系是一律或大致一律彼此敌视的,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一系列的情况,在那种情况下男子娶妻的唯一方法是掳掠女子。”虽然他关于抢婚风俗的一些理论遭到了恩格斯、摩尔根等学者的反驳,但也不能否定它的存在。韦斯特马克同样指出:“在诸般方式中,其一为不待女子自身与其亲族的同意,竟由武力夺取,即所谓‘掠夺婚姻’”。并用世界各地的大量实例来证明这种风俗的存在。抢婚风俗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的。  在社会逐渐发展中,抢婚条件的确立由于父母之命和明媒正娶婚的盛行以及封建伦理观念的逐渐僵化而益加困难。因此,抢婚中的抢劫

4、行为大都变为男女婚礼的仪式而开始具有了戏剧性。这表明,抢婚开始逐渐被纳入明媒正娶式传统婚姻的范畴而仅仅留下了一个可值得借鉴的外壳。最终,抢婚条件确立的社会环境  荡然无存而仅在婚礼中保留了点滴遗迹,可以从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中探究一二。  二、古汉语  抢婚的风俗在中国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以下从“婚、娶、妻、妇”几个古汉语字形字义来简要分析古代汉族的抢婚风俗。  婚  古字为昏,古今字。  婚,金文字形像伞下一个人张口嚎哭,耳表示“取”,嫁娶,手  (昏)(女),表明古代婚嫁仪表示牵手,脚表示新娘出门。有的金文  式在昏时

5、。  “婚姻”之“婚”,原本往往只写作“昏”,如《诗经·谷风》:“宴尔新昏,不我屑以。”而“女”旁是后来才加上去的。如作字形构成的分析,则“昏”甲骨文左边表示落日下倾斜的人影;下面是“日”,即太阳。所以“昏”字本义表示的是太阳西下后的那段时间,作为一个时段概念。《说文解字》释“婚”字:“礼,娶妇以昏时??故日婚。”。  为什么要规定“娶妇以昏时”呢?刘申叔《古政原始论》中说:“其行礼必以昏时者,则以上古时代用火之术尚未发明,劫妇必以昏时,所以乘妇家之不备,且使之不复辨其谁何耳。”这正反映出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

6、中的抢婚制度。在母系氏族社会,人类实行的是群婚制度,女子一般生活在自己的娘家,以维系母系的完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由于体力的原因成为生产生活的主要承担者。随着男子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父权开始形成,为保证父系的延续,男子势必要求女子从夫而居,这种婚姻形式必然会遇到妇女的反抗。为了对付这种反抗,男子便直接以武力解决,这样便有了抢婚习俗。为了便于逃遁,抢婚当以天黑时进行为宜,即“娶妇以昏时”。  娶  甲骨文(女,新娘)(取,强力抢夺)  关于“娶”字,《说文解字》云:“娶,取妇也。从女,  从取,取亦声。”所谓“取妇”,就是用武力

7、“抢老婆”的  意思。古时候,“取”“娶”通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需  部》:“取,假借为娶。”以“取”表示“娶”的意思,透露出古代抢婚的风俗。“娶亲”义是由“抢婚”义引申而来的。“娶”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结构的字,“取”与“女”会意为:把女子抢(或接)到自己的身边作妻。“女”表示“娶”的对象是女性,“取”既表示“娶”的行动,又表读音。  娶,甲骨文字形左边为一女子跪坐之形,即今“女”字,右边乃以手捉耳之形,即今“取”字。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从女从取,与《说文》娶字篆文略同。《说文》:`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

8、。“取”是《说文》对“娶”的主要训释字,也是“娶”字的会意部件,因此,为弄清“娶”的造字意义,有必要先对“取”进行一番分析。  “取”是“娶”的本字,如:《周易·咸》:“咸,亨利贞,取女,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王后生太子迁,迁取王皇太后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