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存款保险制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篇一: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摘要】:本文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同时对存款保险制度运作的绩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证分析,对国外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总结。本文通过对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外部环境的分析研究,明确了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具有重大意义,并且存在客观有利条件,但仍然需要克服一些困境。文章围绕如何建立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这个目的,对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框架进行了设计与论证,并论证了如何优化存款保险制度运行的配套措施。本文认为:1、对于体制不完善的国
2、家,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很难趋于完美,很多时候存款保险制度并不能实现预定目标。不同体制的国家只有针对自己的特定金融经济现状,尽量设计出适合自己的存款保险制度,才能使其更好地接近目标。2、虽然持续增长的存款规模、存款实名制的制定等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真正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仍然面临着国有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资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金融立法滞后及金融法规不完备等许多的制约因素。3、存款保险制度虽为金融机构的运行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市场退出机制,但是并不能替代有关部门对银行业务活动的有效监督
3、,监督仍然是至关重要的。4、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是:保护存款人利益,并以此维护银行业的稳定;作为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监管的有效补充,加强银监会监管能力;为银行创造一种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规避银行破产倒闭。5、中国应采取强制型的、层次性费率的存款保险制度,资金 来源要政府和银行业共同出资,保护除同业存款外所有存款类型。6、要想使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能够长期有效的运行,还必须要加快资本充足性管制、适时关闭规则等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金融稳定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代理人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
4、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XX ??【分类号】: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1前言11-15第一节选题背景与意义11第二节文献回顾11-14第三节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14-15第一章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15-26第一节银行业具有内在不稳定性15-17 第二节信息不对称与银行风险17-20第三节银行挤兑的传染性与巨额的社会成本20-21第四节银行风险防范机制的比较分析21-26第二章存款保险制度国际发展的启示26-39第一节存款保险制度运行绩效的实证分析26-30
5、第二节存款保险制度的负面效应分析30-33第三节存款保险制度国际发展的趋势33-39第三章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现实性分析39-52第一节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39-43第二节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所面临的困境43-47第三节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具备的有利条件47-52第四章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想52-64第一节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52-56第二节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框架56-59第三节完善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配套措施59-64结论64-65参考文献65-70致谢70-7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71-72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篇二: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伴随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都在努力探索如何进一步构建有效的金融安全网体系,以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发觞于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银行业危机的存款保险制度,对隔离银行倒闭风险、抑制个别金融机构倒闭可能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作用明显,有利于提高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与维护金融安全,因而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用存款保险制度。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
7、革的不断深入和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持续扩展,我国金融稳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挑战,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健全金融安全体系,成为理论界和决策层的一项重大课题。 本论文共有六章。 第一章,导论。陈述选题背景、存款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网三大支柱之一,我国在XX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建立“功能完善、权责统一、运作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在对国内外有关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与综合的基础上,拟运用理论推理与数理分析方法,考察国际存款保险制度经
8、验,构想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 第二章,存款保险制度功能分析。通过理论分析揭示存款保险制度的三个主要功能:银行体系系统性保护功能、银行倒闭市场化退出机制功能、培育多层次银行体系功能。针对银行业的脆弱性与外部性,建立博弈模型探讨存款保险制度的系统性保护功能,指出存款保险制度通过保护存款人利益,隔离个别银行倒闭风险,稳定公众信心,有效防止银行体系“共振”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