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214750
大小:20.2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9-29
《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叫什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叫什么 篇一:世界古代文明课后答案,古代印度(三) 古代印度(三) 1 印度列国时代出现的顺世论派主张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物质元素不包括()。 A、地 B、天 C、水 D、火 我的答案:B 2 佛教产生于()。 A、列国时代 B、孔雀王朝 C、苏丹王朝 D、笈多王朝 我的答案:A 3 婆罗门教教义不包括()。 A、梵我一致 B、因果报应 C、人人都有罪 D、等级有差 我的答案:C 4 在印度种姓制度中,哪个种姓等级最低?()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2、 D、首陀罗 我的答案:D 5 佛教是中世纪婆罗门教的传承。() 我的答案:X 6 在古印度,每一个人出生便隶属于其家里的种姓,其社会地位始终难以改变。一般说来,种姓的职业世袭不变,不同种姓的交往乃至通婚都受到严格限制。() 我的答案:√ 7 在印度种姓制度中,婆罗门种姓的人地位是最高的,对应的身份是贵族和战士。() 我的答案:× 篇二:题目d130244c2e3f5727a5e96203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
3、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
4、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三:古代印度(练习) 古代印度(练习)
5、一、选择题:1.(XX·海南·12)古印度社会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高高在上的是“婆罗门”和“刹帝利”,而“吠舍”和“首陀罗”社会地位低下,这种制度被称为() A.世袭制B.分封制C.种姓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 2.(XX·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8)印度种姓制度中,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属于() A.吠舍B.刹帝利C.首陀罗D.婆罗门 3.(XX·湖南湘潭·11)下列与古代印度文明无关的是().. A.种姓制度B.阿拉伯数字C.佛教D.《天方夜谭》 4.(XX·广东湛江·16)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中,符合印度
6、种姓制度的史实是() A.刹帝利命令婆罗门率兵出征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C.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D.首陀罗在自家的农口里劳动 5.入侵古代印度并征服当地居民,逐渐建立起一些小国的是() A.日耳曼人B.雅利安人C.印第安人D.苏美尔人 6.印度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表现出独有的 历史特征。右图反映的是印度的() A.分封制度 B.民主制度 C.种姓制度 D.封建等级制度 7.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印度,下列情况中,最有可能碰到的是() A.那里的人们最早开始种植粟 B.商人的女儿与官吏禁止通婚,等级制度森严 C
7、.很多手工业者从事青铜铸造业 D.柏拉图在和学生们探讨哲学问题 8.在古代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中,从事农业、牧业、渔业的人属于()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9.阿育王在印度可谓是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大帝国。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10.下图所示的路线传播的是 () A.佛教B.阿拉伯数字C.活字印刷术D.基督教 11.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广泛使用也直接促 进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发
8、展。对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创制作出重要贡献的有 () ①印度人②中国人③阿拉伯人④希腊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2.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所以() A.宣传种姓制度B.宣传“众生平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