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展示课《物质构成》谈课堂实验有效教学

从展示课《物质构成》谈课堂实验有效教学

ID:19182107

大小:24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27

从展示课《物质构成》谈课堂实验有效教学_第1页
从展示课《物质构成》谈课堂实验有效教学_第2页
从展示课《物质构成》谈课堂实验有效教学_第3页
从展示课《物质构成》谈课堂实验有效教学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展示课《物质构成》谈课堂实验有效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展示课《物质的构成》谈课堂实验有效教学浙江省临海外国语学校汪小三(13777675780)317000(浙江临海)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体验科学和探究科学过程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实施实验的有效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意义重大,然而对于课堂实验的教学的有效组织成为科学老师头痛的难题,主要原因应该归咎为课堂实验教学没有进行精心有效的设计,那么如何将课堂实验设计的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呢?下面接合名师展示课《物质的构成》谈一谈在本节课中对实验教学的有效处理,愿与同行共勉!《物质的构成》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四

2、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因为是从微观——分子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内容中渗透了这样几种思想:①微观的东西如何形象化、具体化?不可见的现象可用宏观现象来表示,如颜色的变化、形状的变化、体积的变化等。②科学家是怎样去研究微观世界的?③演示实验用到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对于某一类问题,我们是怎么去解决的,。基于这种思想的体现对教材中的实验分别处理如下:实验活动1: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你看到了什么?2、将方形蔗糖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3、将碾碎的蔗糖溶入水中,用放大镜观察糖水,你还能看到蔗糖吗?蔗糖是否消失了?其中第2步操作需

3、时较多而且对初一学生而言特别是女生没力气将其碾碎。采用铁片去括少量粉末放白纸上再完成下面的实验较为合理。实验活动2:1、往玻璃管内注入清水(近半),再沿管壁缓缓注入酒精,使酒精液面距管口约5cm处。标出酒精上表面的位置。2、用手指封住管口中,将玻璃反复颠倒向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观察此时混合液上表面的位置。教师在教学准备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白①为什么先加水后加酒精?②4看到的“气泡”是什么?③为什么用酒精和水混合?如果演示:建议取50cm的长玻璃管一端用橡皮塞塞紧,用量筒分别量取20ml水和酒精倒入。将管内倒满然后用大指堵住一端,将玻璃管反

4、复颠倒几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观察效果较好。如果改为分组实验:建议改用10-16cm的细玻璃管,用较细的滴管(如果没有就自制或用针筒代替)取液,酒精只需2ml即可,现象明显,效果极好。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把该实验设计成分组探究实验。那么,如何将该实验设计成一个探究性实验,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我是这么考虑的:①在明确了要解决的实验问题后,首先引导学生进行预测,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大胆地进行猜想与假设。②在“明确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之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5、进行设计,即保持物质的体积不变,只改变物质的种类,如让50ml水分别和50ml水、酒精混合;上50ml酒精分别与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③对所设计的实验加以实施,“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在这里应该是对混合前后物质体积进行测量、记录。④对所收集的事实和证据进行整理和加工。为了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处理应尽可能地采取图表形式。⑤在加工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可以将“解释和结论”设计成“想一想”“议一议”的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获得对问题的解释,得到结论。基于上述考虑,我将该实验作了如下设计:用量筒分

6、别进行如表1所示实验,事先预测结果并与记录值进行比较。实验操作预测结果(体积变化)测量结果(体积变化)50ml水和50ml水混合50ml酒精和50ml酒精混合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说明: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体积差异?4由于之间的精心准备,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几个学生互相配合,小心翼翼地操作,由于效果明显,学生兴趣很高,最后小组讨论环节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在整个过程中,大家不仅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而且学会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在动手实践,及共同探讨中,获得知识。实验3:1、在量筒中先倒入黄豆,再倒入

7、芝麻。记下黄豆和芝麻的总体积厘米3。2、将量筒反复摇晃几次,使它们混合后,记下它们的总体积:厘米3。芝麻和黄豆混合后的总体积(大于、小于、等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对于本实验需要明确:①黄豆和芝麻本身不是分子,因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这是一个模拟的实验。②为什么要选择“黄豆与芝麻”,“黄豆与黄豆”,“芝麻与芝麻”可以不可以?实验4:在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上面,倒扣一个空玻璃瓶,使两个瓶口相对,在两个瓶口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如图所示。抽去玻璃板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由于节课实验活动较多,因而对于该实验的较好处理方法是教师演示用实物

8、投影来放大实验效果。对于该实验需要注意的是:①为什么将空气置于上面?②根据扩散现象来推断分子是在运动的,对宏观现象进行微观解释。③本实验中看到红棕色二氧化氮扩散现象就认为看见分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