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174540
大小:23.7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9-29
《浅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浅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有着浓厚学术气氛的家庭。其父李格非,博学多才,在文学、历史、佛学、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诣,是北宋著名的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坚持以“诚”为创作原则,性格上耿介忠直,具有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李清照的文学素养和性格就深受父亲的影响。深厚的家学底蕴使李清照从小就颇有诗名,王灼就曾经提到“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不可多见”(《碧鸡漫志》)。 在这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较宽松的环境中,李清照早期的词作充满了少女的天真与浪漫,有不少热情欢快之作。她将自己的生活反映到词中,塑造了一系列真挚感人的少女形象。如《点绛唇蹴罢秋千》一词,“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选取了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段,描写了—位刚刚下秋千的少女在见到客人来时,匆匆向房中跑去,又因好奇而回头张望,故意装出在嗅门边青梅的样子。词的上阕描写了少女蹴罢秋千后的样子,因为玩得开心以至汗透轻纱,因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下阕则是在有人来时,少女含羞而走却又回首张望的情境,既有少女的羞涩又写出了她的好奇与顽皮。当时的社会,她这一举动中也透出了几分大胆,因为封建社会的女子是应“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而词中少女却在门边以嗅青梅为掩护张望来人,也算是对礼教的一种违反。整首词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天真、可爱又充满热情的少女形象,充满了生活情趣。这首词通过塑造这一少女形象反映出李清照自身的热情与不拘于封建礼教的勇气。 在这一时期,她还有两首小令最为后人所称道,也是她小令词的代表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这一词牌来源于唐庄宗所作《忆仙姿》中的叠语“如梦”。因《如梦令》篇幅短小,要写出一首好的《如梦令》,困难就在于如何做到语尽而意不尽。李清照的这两首《如梦令》,一首明朗欢快,一首委婉含蓄,各具其妙,但都反映了主人公当时当地、此情此景的情怀和心理。李清照与她同时代的许多女子不同,她有着率真的品格和超凡的灵性,这也折射到她的创作上,她的词反映出率真,灵动的特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中的女主人公是个青春少女,她不仅与同伴相约出游,还饮酒嬉戏,以至“沉醉不知归路”,直至日暮才兴尽而回,小船却误入“藕花深处”,惊得水鸟高飞。在这首词中,封建的束缚在主人公身上变得很淡,她尽可以随心所至,出游、饮酒、晚归。生动的景色,高扬的心情,读来使人沉醉。另一首小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小令同样是描写一位闺中少女,与前一首的欢快明朗不同,流露出惜春伤春之意,却无一悲愁之语出现。醉中初醒的主人公由昨夜的风雨引起对园中海棠的担心,可“试问卷帘人”的结果却是“海棠依旧”,这使得细心的少女大为不满,忍不住要出言纠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至此全词完结,可说是达到了小令“突然而来,悠然而去”的要求。词的意境是闺中少女与婢女的清晨问答,在平实的语言中表现了两个人不同的心情与感受。最后一句“绿肥红瘦”是雨后海棠的鲜明再现,简单的词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海棠花就像少女的青春,这既是对春天离去的惋惜,又是对自己青春流逝的叹惜。这两首《如梦令》虽风格各异,但都表现出了李清照热爱生活、珍惜青春、不甘困于深闺的真实情感。 李清照少女时期的词已反映出她不甘于将自己禁锢于深闺之中的勇敢率真,出嫁之后,词作继续抒发她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l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开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赵明诚专于金石考据,是著名的金石学家,李清照嫁给他之后,两人志趣相投,共同收藏校勘金石图书,唱和诗词,在这种环境中,李清照的才华不仅未被扼杀,还得到进一步发挥。在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中就曾描绘两人的生活片段,“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自觉是“葛天氏之民也”,这种场景在宋代这一理学之风大盛的官宦之家中是难得一见的。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也进入成熟期,并形成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一剪梅》这首词作于建中靖国元年,正是李清照初嫁之时。“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语言之精巧,意境之凄美,令人叹为观止。如果深味其情,更令人感受到其中的别离滋味,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称其“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词的下阕直抒情怀,突显自己的离别之思一时一刻无不萦绕于心,眉间心上,无计可消。在词中如此直接叙述自己的相思之情,在当时受到不少非议。王灼《碧鸡漫志》就曾痛心疾首地评论:“作长短句……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虽然如此,李清照仍不改她真率的品性,笔之所写即是心之所念,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她痛苦,但她并不屈服于此,而是继续以诗词来抒发她的真情实感。 随着赵明诚离家远行,李清照的相思之情日甚一日。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人,花开花落,秋雨春风,都会引起她思想情感上的波动。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成为这个时期她创作的主流。其中的《醉花阴》应时而生,成为后世人们广为赞誉的绝妙好词。《醉花阴》写于宣和二年,此时赵明诚正出任莱州,而李清照独自在青州居住。故词中情感更为深沉,尤其最后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形象地描绘了词人的刻骨相思。正是李清照这种大胆、率真的品格,才会有这些感人至深的作品,而这种抒情的大胆、强烈,情感的深沉、执着,也正是李清照与其他婉约派词人的区别所在。此后,李清照关于抒发离愁、春愁、闺情的名篇佳作联翩而至。“惟行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李清照刚过而立之年,便以她惊世的才华和独具一格的作品享誉文坛,“冰心一片焕华彩,缘情抒怀多婉约”,她的词创作登上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被调往湖州,此时高宗已从杭州来到建康,并下诏赵明诚立即“过阙上殿”,领旨奏事。由于时间紧迫,不允许他们带着那么多的金石书画同时返回建康,只好临时决定“驻家池阳”,由明诚一人先到建康赴诏,然后再回来接李清照。六月十三日,正是盛夏时节,赵明诚离开池阳。李清照望着舍舟登岸渐渐远去的明诚,不禁泪流满面,心如刀绞,一种不祥的预感像乌云一样笼罩着她。七月末,李清照得到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当天她就乘船东下,日夜兼程,火速赶到建康,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他们夫妇诀别的情景,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作了十分生动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从此,李清照开始承受国破、家亡、夫死的剧痛。 与此同时,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中。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尝遍战乱流离之苦。她在《清平乐》这首词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来慨叹独自一人逃亡,流落他乡的苦闷心情。李清照的中年时期,遭遇了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社会巨变,既有国家破亡之痛,又有个人身世之悲。靖康之乱,社会的动荡,家庭的变故,使李清照由平静安宁走向漂泊动荡,由生活的一极走向社会的另一极,饱尝人生的大喜大悲。她的心灵在反差强烈的刺激中变得敏感而富于悟性,她的词从题材内容到精神风韵都发生了变化,多以感叹沦落、悼亡怀乡为创作主题,此时词中的悲愁已不同于前期词的离别相思之愁,而是打上了时代深深的印记。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词作偏重于以民族情绪和爱国情感为主题,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她的词作,进入了一个人品、词品极高的艺术境界。一方面,她的心中充满了对故国的怀念与对亲人的思念,因此她的词中悲愁慨叹之语随处可见。如“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点滴凄清,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另一方面,李清照也并未将自己放逐于这种无尽的愁情中,也并未陷入彻底的绝望,虽然愁痛不已,一边又自行宽解。如“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蝶恋花》)“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后期词的创作感情更为深刻,词风也由前期的轻巧清新转为沉郁凄苦。她将这种强烈、真实的情感完全倾注于所写的词中,她的不幸遭遇及对故国的怀念,对南宋统治者的悲怨,都在词中得到曲折深刻的反映。最能代表这一时期词风的作品当数《武陵春》与《永遇乐》。《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李清照悼念赵明诚所作。“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旒舟,载不动许多愁。”词的开头描绘出暮春时节的落红无数,使地上的尘土也沾染了香气。这种景色虽美丽却带着伤感,所以词人不禁愁绪满怀,无心妆扮。随风飘落的花瓣也喻示着她飘零的身世。回想往日两人一起赏花饮酒的幸福时光,再看眼前独自一人的凄凉境况,使词人不由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叹,尽显纵使泪尽愁难尽的感慨。下阕再写听闻双溪春光尚好,本欲前去泛舟,再看一眼将逝的春光。但思及自己的悲愁之重,只怕是一叶轻舟所无力托起的。整首词意境凄婉,动人心神,而最后一句更是将无形的愁思付诸有形,真切可感,淋漓尽致而又深沉地抒发了对丈夫的怀念相思。 在伤悼自身遭遇的同时,李清照也并未忘记国家的沦落。《永遇乐落日熔金》就是其中的代表。“落日熔金,暮云台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青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李清照写这首词时,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一味乞和,这种作法引起了有民族气节之人的不满。但当时秦桧等奸臣当权,天下无人敢言兵。这一首元宵词历来作为一首忧国怀乡之作而广为流传。其中蕴含着深切的忧思,但写得十分委婉含蓄。全词无一字提到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但仔细体会,悲怆之情溢于词外。在词的开头,一句“人在何处”使读者醒觉身之所处非是汴梁而是杭州,细想之下顿起国土沦落之悲。接着描写元宵景象,一片鲜明的色彩,一派繁华的景象。但词人又写到“次第岂无风雨”。“风雨”二字既写天气又写现实,暗含悲愤。只是其他人都为这表面的欢乐所迷,李清照只有“谢他酒朋诗侣”。词的下阕是词人对以往汴京元宵节的回忆,这不同时空元宵节的热闹繁华造成了今昔的对比。忆旧思今,词人思潮起伏又无人知晓,最后一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以平常语淡淡道来却蕴含着深刻的悲痛,写出了词人与众不同的心情感受。这种写法暗讽了统治者沉迷于表面的歌舞升平,忘记南渡之耻的苟安作为,直抒作者去国怀乡的沉痛情感,在当时就已引起了许多爱国诗人的情感共鸣。 在宋词的创作中,李清照从女性的角度来抒写自身的情感,更为真实贴切,也更加感人。如李清照的《风凰台上忆吹箫》之中“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以女子独有的感受描绘出的景与情,情感更真挚、深刻,也更动人。胡云翼《中国词史大纲》评道:“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写的‘女人语’,放在清照之前,都要黯然失色。”王国维云:“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又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李清照脍炙人口的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油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被称为“幽细凄清,声情双绝,尤一字不透雅,深情苦调”。此作虽写重阳佳节夫妻不得团聚的离愁别绪,却首先以景渲染之,即景取喻,以画境示其“销魂之状,婀娜之姿,高洁之操,刚健之质”,皆含其中,则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化景物为情思,化情思为景物。这正是被明人茅暎《词的》称赞为“情景婉绝,真是绝唱”。李清照在进行创作时也十分重视语言,提出求新求雅,如“绿肥红瘦”“宠柳娇花”“柳眼梅腮”等语被认为是“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王士祯《花草蒙拾》)。再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四叠阳关,唱到下千遍”等句更是“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李清照的词除了炼字用词的新巧之外,还善用叠语。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更挪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诉衷情》)而最著名的则是《声声慢》,开篇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其中有十个齿声字,只这一句全词的意境就此定格,使人立刻沉浸于这种凄凉伤感的气氛中。 李清照在整个宋代词坛上既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又发展了自已的风格,给后来的词人带来很大的影响。从她的词作中,我们看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青春、对爱情的赞美,看到了她感情的深沉与真挚,看到了她自信、自强、顽强进取的精神,看到了她关心人生、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怀,看到了她的高尚志趣、情操和品格。王士祯称“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为首”。如果用她自己的词来评价,正是“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