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172375
大小:20.73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9-29
《高考复读有关现象分析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考复读有关现象分析与对策 1.来自社会的各方面因素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由此就业压力随之而来。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出现了一些追逐学历和名校的严重倾向,如,不考虑岗位及工作内容的实际,一味要求名牌大学毕业生;首选本科以上,有些甚至要求硕士、博士学历;更有甚者,一些单位在招聘时提出硬性要求:应聘者第一学历必须是“211”、“985”的“全国知名高校”。面对这样的隐形就业歧视,使得一些被非名牌普通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录取的学生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黯然神伤,纷纷放弃已经到
2、手的就读机会,择机想来年考取更好的高校以免毕业后就业被“淘汰”。 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考生报名的政策变得非常宽松。例如,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中,取消了对年龄和婚否的限制,以至于屡屡出现类似大龄青年参加高考的报道。此外,规定中取消了当年不报到的新生第二年不准高考的规定,或对往届生的入学资格没有做出特别要求等,这些规定使得考生有了较大的空间和心理优势。 另一方面,随着复读热潮持续高涨,逐渐衍生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复读经济”,即由复读这一社会现象而产生的一个经济产业链。
3、尽管目前对这个不规范且波动很大的市场还无人做过全面的统计,但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为记者做的一个测算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以各地高考报名人数中约30%为复读生计算,XX年全国1010万名考生中约有复读生300万人,由于各校依据复读生每年高考成绩收费,标准不一,这里以平均每人3000元计算,这一市场总额大约为90亿元。如再考虑到生活及教学资料等方面的费用,这一总额将会更多。高考复读市场逐渐成为了一块“大蛋糕”,而复读经济成为“高考后教育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2.来自学校的变相鼓励 如果说来自社
4、会的各方面因素是复读现象盛行的根基,那么不得不注意到相当一部分高级中学在此类盛行中扮演了主导作用。从总体格局看,高考复读市场缺乏市场管理和规范化,教育部门目前也只对教学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对学校的招生、经营无法强制管理。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高考复读学校间的竞争此起彼伏。如各公办、民营私立高中为了提升高考升学率、创造经济效益而大办复读班;为了创自己的“品牌”,争抢好生源,各高考复读学校和办学机构竞争激烈,花样翻新;还有的复读机构为了争抢生源,用重金悬赏、虚假宣传等方式误导考生,造成原本正常的、依据考生实
5、际情况而进行的复读演变成一场恶性复读。而为了应对这个局面,一些条件尚可、期望通过升学率提高知名度的高中也启动了“生源大战”:有的不惜打破学校原有各年级师资力量的良性循环,给复读班配备最优秀的骨干教师;有的则以入学减免学费、高分考生给奖金、考上名校拿大奖等条件为诱饵,竞相出台高分复读优惠政策,引得那些高分“失意”生在“走”与“不走”之间犹豫不决。 3.来自家庭的名校意识 对大部分家庭来说,孩子考上重点院校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高考录取开始后,经常可以听到某某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分,进了什么大学,学校是某
6、省份的重点高校、“985”、“211”工程院校等,这样类似的攀比逐渐成为其他家长和自己小孩谈话的内容,并且潜移默化的使孩子把名牌高校看成了惟一的选择。他们现实而无奈地匍匐在这个图腾的光环之下,形成了非名牌大学不上的思潮。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校园频道联合实施的一项题为“您有名校情结吗”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在3871名填答者中,55%的人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存在“名校情结”。如果自己或子女的高考成绩与名校录取分数线只相差几分,%的受访者表示“能花钱就花钱,能托人就托人,实在不行就
7、复读”,总之不能就此“委屈了”。在这种期盼下,许多考生产生了一种潜意识压力,如若考试发挥失常或者实力不够只被一般院校录取或调剂,也不愿意就此屈就,而是选择回到中学复读,以求来年再圆名校梦。 4.来自个人的主导因素 不可否认,做出复读这一选择往往来自于考生自身,而其主导原因是盲目的志愿填报及自身定位的不精准。由于填报不当或者技巧不够,考生往往在志愿填报这一环节出现失误。比如,在报考志愿时,有些考生不考虑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往往出现过于保守、从众心理、轻率随意等特点,造成要么因报考院校较低而后悔,要么
8、录取院校不适合而懊丧。并且由于考生自我认知不当,考虑自身的实力和定位时不够精准,在报考志愿中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爱慕虚荣、心存侥幸、傲慢自大等心理特点。而且受社会或家庭的影响,有些考生在志愿填报时,只报名校、热门专业,而其他院校、专业调剂都选择不服从调剂,最终的结果是因不服从而落榜或被院校退档。或者有些考生在专业选择时只顾及近期利益而忽视长远规划,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专业冷热的相对性,造成一些考生不能进入所报专业,而其他考生却只能靠调剂志愿进入其他不感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