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管理史》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外教育管理史》试题1、代新学制的发展总方向是(A,B,C,D)。A、建性逐渐削弱B.科学性民主性日益强化C.从封闭走向开放D.从单一走向多元E.科举的因素越来越重2、“不务德而务法”的含义是(B,C,D,E)。A、在选拔人才时以法律考试为准绳B.在人才标准上坚持尚法不尚贤C.坚持以封建国家利益为重的道德价值观D.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坚持行公义去私心E.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坚持任公而不任私3、“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含义是(C,D,E)。A.不要管理,不要作为B.不要说教C.不要过多地强力施加教育政令D.要顺乎自
2、然规律去从事教育管理E.努力达到无为的境界4、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宗旨的内容是(A,C,E)。A.注重道德教育B.坚持中体西用C.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D.以尊孔读经为本E.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5、清末新设立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是(A,D,E)。A.学部B.教育部C.教育厅D.提学使司E.劝学所6、癸卯学制的历史进步意义在于(A,B,C,D,E)。A.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新学制。B.是近代半个世纪教育改革的总结。C.是近代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制度的成果。D.标志着封建传统教育体制的解体,近代新
3、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确立E.是中国教育发展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重要一步。7、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课程改革应注意(A,B,C,D,E)。A.课程改革要面向生活,以日常生活的知识技能为教育内容B.课程改革要面向职业C.课程改革要注意开设鼓动平民精神的课程D.课程改革要以平民生活的实用为最终标准E.课程改革要有利于推行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原则8、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营造“道之以德”文化氛围的要素有(A,B,E)。A、社会政策导向B.学校的宗旨C.法律手段D.自然规律E.教师的影响9、“独尊儒术”对封建教育管
4、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B,E)。A.强调了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逐渐被封建社会公认为“为政之首”B.文化教育的儒学化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C.强化了封建教育的消极因素D.阻碍了封建教育的发展E.较充分发挥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重大作用10、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学制的改革内容主要有(A,B,C,E)。A.废除了奖励毕业生以科举出身的制度,取消贵胄学堂B.在教育权利上缩小了两性差别C.取消了读经课,课程设置中提高了生产知识教育和美育的地位D.创办了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E.学制缩短了三年。11、为发展个性,蔡元培认为教学管
5、理应着重注意(A,B,C,D,E)。A.将人格养成的精神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B.用健康的先进的文化养料来改革课程内容C.学校的管理者应充分注意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不同D.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注意克服班级授课制的缺点E.受教育者也应具有“自动”、“自学”、“自助”的求学精神12、癸卯学制与传统教育体制的区别在于(A,C,D,EconstructionqualityacceptanceandassessmentRegulation(ProfessionalEdition)(DL/T5210.2-2009~DL
6、/T5210.8-2009);1.9thequalitycheckoutandevaluationofelectricequipmentinstallationengineeringcode(DL/T5161.1-2002~5161.17-2002);1.10thenormsofconstructionsupervision,theelectricpowerconstructionsupervisionregulations5)。A.建立了由学前、小学、中学至大学的完整的普通教育系统。B.建立由官学、书院、私学组
7、成的学校系C.实业教育正式列入学校系统。D.课程设置包括了文、理、体、美等科目。E.师范教育正式列入学校系统。13、伦理规范手段的教育管理功能体现为(A,B,D).A.凡是涉及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都可以通过伦理道德来调节。B.道德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和支配作用比法律行政更广泛更深刻。C.人的天赋素质并没有什么差别D.道德规范所要求人们达到的精神境界远远高于法律和行政的要求。E.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14、科举制度与选举制度相比,其特点主要在(B,E)。A.主要由地方官府考察推荐B.主要由个人自愿报名C.以考试成绩为依
8、据D.以地方官吏的评价为依据E.以送礼行贿为依据15、清末颁布的教育宗旨的内容是(A,B,C,D,E)。A.忠君B.尊孔C.尚公D.尚武E.尚实16、贯穿“中体西用”精神的近代学制是(A)。A.壬寅癸卯学制17、规定奖励各级毕业生以科举出身的学制是(C)。C.壬戍学制18、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国家教育机制应该有利于促进教育向(B)的方向发展。B.生活化大众化19、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