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论文:唬人的逐差法

物理论文:唬人的逐差法

ID:18921508

大小:7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21

物理论文:唬人的逐差法_第1页
物理论文:唬人的逐差法_第2页
物理论文:唬人的逐差法_第3页
物理论文:唬人的逐差法_第4页
资源描述:

《物理论文:唬人的逐差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唬人”的逐差法——与青年教师谈逐差法求加速度摘要:逐差法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是高一物理的重点知识,更是难点,如何有效突破这一难点,就要理解逐差法的意义、使用条件以及使用技巧,方能事半功倍。关键词:逐差法;理论分析;应用;“一分为二”法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试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物理现象进行猜想,然后设计、进行实验,同时采集数据,而后处理数据,得出结论,验证猜想,得出规律的复杂过程。其中对物理数据的处理就有多种方法,例如:列表法、作图法、逐差法、最小二乘法等,可见逐差法在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教学中常常用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中学生不理解

2、逐差法意义、优点,不能灵活应用逐差法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甚而至于有些青年教师也对这种方法也不甚了解,因此在高一物理教学中逐差法求加速度成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此我们有必要对逐差法求加速度进行必要的理论探究。一般来讲,如果物理量y是x的n次幂函数,并且控制自变量x作等间距变化,则y的n次逐差是一个常量。例如在初速度为v0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质点的位置x是时间t的二次幂函数,即x=v0t+at2/2,如果每隔相等的时间间隔T测量一次质点的位置,则可得到一系列x的值,即x1=v0T+aT2/2x2=v02T+a(4T2)/2x3=v03T+a(9T2)/

3、2……xn=v0nT+a(n2T2)/2把相邻的x值依次相减(称为x的一次逐差),得到各段时间T内的位移值,即s1=x1-x0=v0T+aT2/2s2=x2-x1=v0T+a(3T2)/2s3=x3-x2=v0T+a(5T2)/2……再把相邻各s值依次相减(称为x的二次逐差),得到Δs1=s2-s1=aT2Δs2=s3-s2=aT2……Δsn=sn+1-sn=aT2可以看出Δsn是常量,并由此可求出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v0t+at2/2相同时间T内的二次逐差Δsn是一个常量,我们就可以据此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但是若用相邻各s值

4、逐差求加速度,并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会出现如下结果。如图1所示,是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纸带,是某同学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从若干纸带中选出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他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图上注明了他对各计算点间距离的测量结果。试求物体的加速度。图1代入数据得a=1.582m/s2。以上求解物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方法中,在给出的六组数据中只用到了始末两组数据,很显然不利于减少试验中的偶然误差,也不符合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基本物理思想,仅仅是形式上提到了求平均值。再来探究下面的方法:首先我们把以上六组数据分为前后两大组,前三个数据为一

5、组,后三个数据为第二组。=代入数据得a=1.586m/s2。从以上数据求得的两个结果来看,两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异。后面这种方法,把给出的数据分为两组,把所有的测量数据全部用上了,起到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偶然误差的目的。因此,我们把这种方法叫逐差法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从以上探究过程可以看出,逐差法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我们可以简化为“一分为二”:把给出的几组数据平均分为两组,用Δs=aT2,其中T表示的是前一组数据对应的相等的时间,Δs则表示的是前后两组数据对应的位移之差,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把比较复杂的逐差法求就速度,变成学生比较好理解的用相邻相等时间

6、内的位移之差Δs=aT2,这样也符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的物理思想方法。举例说明如下:SⅠ=S1+S2+S3,SⅡ=S4+S5+S6T=0.3sΔs=aT2,其中Δs=SⅡ-SⅠ代入数据得a=1.586m/s2。1.603.405.407.60EABCD图2单位:cm由以上可以看出:“一分为二”法求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法,其实质就是逐差法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通过这种转化,使得师生能很好的运用逐差法求加速度,但又不至于增加高一学生的理解负担。同时也使得刚毕业的新教师能很好的理解,并且能给学生讲解明白。例1.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

7、中,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个点,打出的纸带如图2,选出A、B、C、D、E共5个计数点,每相邻两点间还有四个实验点(图中未画出),以A点为起点量出的到各点的位移已标在图上。由此可求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m/s2。【答案】5.0m/s2【解析】解法一:首先可根据纸带上给出的数值,计算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1.60cm、1.80cm、2.00cm、2.20cm,算出△s=s2-s1=s3-s2=s4-s3=0.20cm。由△s=aT2知,。解法二:若用逐差法,则s1=1.60cm,s2=1.80cm,s3=2.00cm,s4=2.20

8、cm。S3-s1=4.00cm,S4-s2=4.00cm,由此求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