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908109
大小:5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9-22
《〈老子选〉必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中國文進化特區蕭乃瑜2010/01/11MON班級: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老子選〉必殺!!!§相關補注1.寫作背景(1)《老子》書中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夫樂殺者,不可得意於天下」、「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等敘述,而且嚮往一個小國寡民的社會。(2)春秋晚期:○1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形態急遽轉型。○2周王室衰微,政在霸主。貴族沒落,政治動盪。○3大國爭霸,小國爭地爭城,兵連禍結,侵伐攻滅不絕。○4士階層崛起,巨商大賈(音:)得與國君分庭抗禮。○5官師失守,私學出現,庶民議政,拉開百家爭鳴的序幕。○6諸候驕奢淫佚,加重剝削,庶民疲憊,民力凋盡,道殣相望,
2、盜賊公行。2.老子的文章風格(1)先秦諸子文章的風格特色──《論語》樸、《孟子》雄、《莊子》奇、《老子》玄。司馬遷《史記》評《老子》說:「著書辭稱微妙難識。」→為玄學開山祖。(2)非深奧難懂的哲學術語,而是從觀自然與社會現象中,去概括出抽象且深刻的哲理。(3)韻散結合:《老子》創造了一種韻散結合的文體,句子大體整齊,錯落有致,自然成韻,不拘一格。§老子的思想以『道』為核心1.「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混而有一」。恍恍惚惚,不具確定形狀;超越了人的感覺知覺,它卻是個實有的物質存在體。2.「道」是萬物的本源。道不但「先天下生」,而且是「天下母」。其產生萬物的過程是:「道生一,
3、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3.規律性的「道」。老子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對立統一的,這相反相成的恒常的規律性的道,是推動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4.「道」的特性是自然無為。以其自然而然的狀態為依據,不對萬物干預,讓萬物順應自然。5.主張致虛守靜,柔弱不爭。§形音義放大鏡1.ㄕˋ(1)恃:○1依賴、憑藉。如:恃才傲物、有恃無恐。○2母親的代稱。如:失恃。◎父喪:失怙(音:)。(2)侍:○1陪從或伺候尊長、主人。○2奉養、贍養。○3.特指進諫、進言。○4侍妾、侍女。2.“厭、懨、饜、魘、壓、靨”音義比較(1)厭,音(),○1嫌棄,、憎惡、厭煩。如:不厭其煩。○2吃飽、飽足。○3謂飽嘗、充分經受。○
4、4滿足。如:貪得無厭、夫晉,何厭之有?○5指使人心服。(2)懨,音(),困倦,、精神委靡,亦用以形容病態。如:病懨懨。(3)饜,音(),○1吃飽。○2滿足。如:貪得無饜。(4)魘,音(),惡夢。如:夢魘。(5)壓,音(),○1從上向下加以重力。如:壓縮。○2以權勢或強力抑制、逼迫。如:壓榨。○3逼近。如:大軍壓境。(6)靨,音(),面頰上的微窩,俗稱酒窩。如:笑靨。§章旨七巧板(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表逹老子的相對觀念。聖人能不拘執於有形的對立概念,所以功成弗居,故被眾人所肯定。◎《河上公章句》將此章題為「養身」。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醜與不善的概念相伴
5、著美善的概念而產生。2.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對立的概念都是同時顯現的。ㄊㄞˋ◎《莊子‧齊物論》的「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可以與「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印證。3.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以無為與不言,消弭相對概念所產生的弊病。(1)《老子》書中提到「聖人」共有二十三個章節,二十八次。其聖人的特質大約有四點:○1無為○2謙虛○3無慾○4用樸。(2)《老子》書中的「無為」有六義:○1不爭○2不生事○3不逞己能○4因物性○5循自然○6治於未然。(3)以「處」、「行」表明「無為之事」、「不言之教」不是靜止的,
6、而是運行的。4.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心態越放開,收穫越大。(1)強調「功成不居」。(2)不有其有,乃為常有。5.論述的條理是:自然現象→人事作為,先因後果。故美與惡、善與不善的相對產生,是推論的基礎;而有無、難易等概念的普遍存在,便是演繹的結果。6.將「美」與「不美」、「善」與「不善」作總結性的論述,而歸根於「聖人之道」與「天之道」,可見「道」的『體』與『用』關係。高中國文進化特區蕭乃瑜2010/01/11MON班級: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二)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表逹老子的政治理念。欲成大事者,先要學會謙下,則天
7、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第六十七章:「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河上公章句》將此章題為「後己」,便是取此義以發揚謙讓之德。ㄨㄤˋ◎《荀子‧正論》:「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要成為百川之王必須「善下」,也就是能「處眾人之所惡」。1.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位居低下的江海,為眾流所歸。2.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聖人先行謙下,而後能統治人民。3.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