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论文(范俊)

课程设计论文(范俊)

ID:18800970

大小:1012.96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9-24

课程设计论文(范俊)_第1页
课程设计论文(范俊)_第2页
课程设计论文(范俊)_第3页
课程设计论文(范俊)_第4页
课程设计论文(范俊)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程设计论文(范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重庆三峡学院课程设计(论文)题目数字温度计院系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数控加工)年级2012级学生姓名范俊学生学号201207124243指导教师吴光杰职称教授完成设计(论文)时间2014年12月目录摘要1关键词11课题调查21.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21.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1.3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和可行性分析31.4DS18B20的主要特性42方案设计42.1总体初步方案42.2模块方案分析5模块一微处理器模块5模块二复位电路7模块三时钟电路

2、8模块四温度传感器9模块五LED显示电路93整机电路104制作及调试过程105结论11附录一:源程序12附录二:原理图17附录三:实物图18参考文献19数字温度计范俊重庆三峡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专业2012级2班重庆万州404000摘要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检测温度,传统的方式是采用热电偶或热电阻。其硬件电路和软件调试比较复杂,制作成本较高。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单片机的应用正不断走向深入。所以我们选用单片机作为核心部件进行逻辑控制及信号的产生,用单片机本生的优势节约成本,使电路更简单。温度的检测与控制是工业生产过

3、程中比较典型的应用之一,随着传感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更加广泛的应用,利用新型单总线式数字温度传感器实现对温度的测试与控制得到更快的开发。在这里介绍了一种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温度测量及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以及C语言程序设计,该系统设计和布线简单,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抗干扰能力强,性价比高,扩展方便,在大型仓库,工厂,智能化建筑等领域的多点温度检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关键词DS18B20AT89C51温度测量191课题调查1.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温度的测量对人类日常生活、工业生产、气象预报、物资仓

4、储等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温度的测量方法和装置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温度检测领域发展迅速,并且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温度的测控芯片也相应的登上历史的舞台,能够在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中广泛使用。温度的测量的关键之处是温度传感器,其往往决定着一个温度检测系统的性能。传统的温度检测以热敏电阻和AD590为温度敏感元件。热敏电阻虽成本低,但需信号处理电路,电路复杂,可靠性较低,测温准确度及抗干扰能力也有一定的不足。近年来,传感器正处于传统型向新型传感器转型的发展阶段。新型的温度传感器的特点是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

5、、网络化,它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而且使系统结构更简洁,维护方便,缩小了空间。单片机具有集成度高、功能强、体积小、价格低、抗干扰能力等优于一般CPU的优点,因此往往采用单片机作为数字控制器取代模拟控制器。温度控制系统在国内各行各业的应用虽然已经十分广泛,但从国内生产的温度控制器来讲,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同日本、美国、德国等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成熟的温控产品主要以“点位”控制及常规的PID控制器为主,它们只能适应一般温度系统控制,而用于较高控制场合的智能化、自适应控制仪表,国内技术还不十分成熟,形成商品化并广泛应

6、用的控制仪表较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加入WTO,我国政府及企业对此都非常重视,对相关企业资源进行了重组,相继建立了一些国家、企业的研发中心,开展创新性研究,使我国仪表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国际通用的温标是1975年第15届国际权度大会通过的《1968年国际实用温标-1975年修订版,记为:IPTS-68(Rev-75)。但由于IPTS-68温标存在一定的不足,国际计量委员会在18届国际计量大会第七号决议授权予1989年会议通过了1990年国际温标ITS-90,ITS-90温标替代了IPTS-68。1.2温度检测的发展背景在众

7、多温度仪表中温度传感器是开发最早,也是现在应用最广的一类温度仪表。现在温度仪市场中温度传感器的份额已大大超过了其他的传感器。从17世纪初人们开始利用温度进行测量。温度检测在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传感器技术、微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智能温度测控系统测控功能的完善、测控精度的提高和抗干扰能力的增强等提供了条件。再则人们在温度检测的准确度、便捷、快速等方面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温度传感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新型的温度传感器将逐渐代替传统的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随着工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自动

8、化水平与范围也不断扩大,因而对温度检测技术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现在工业上通用的温度检测范围为200-3000C,而今后要求能测量超高温与超低温。尤其是液化气体的极低温度检测更为迫切,如1OK以下的温度检测是当前重点研究课题。温度检测技术将会由点测温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