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749257
大小:23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22
《谁坑了16岁的博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486期2011.10.20导语:近日,就读于北航的国内最年轻博士生张炘炀,因媒体报导了他的争议言论而备受关注和非议。他先是要求父母全款给自己在北京买房,并且声称这样做只是“希望活得有尊严”,继而直指“白领对北京毫无建设”。在这些奇谈怪论的背后,张炘炀会有着哪些同龄人所没有的想法和烦恼呢?他的处境又暴露出了“神童”教育的什么问题? [详细] [网友评论]分享到 416与那些上不起学的同龄孩子相比,已经是博士生的张炘炀无疑是幸运的,然而,过早的智力开发又让他失掉了很多本该属于他这个年龄的乐趣。学途顺畅但跨越成长焦虑多2005年,10岁的张炘炀以510分的成绩考入天津
2、工程师范学院,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008年夏天,13岁的张炘炀通过北工大硕士研究生的复试,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研究生,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2011年,16岁的他成了最小的博士生,被北航数学专业录取。很显然,对于不断跳级,高考和考研相继成功的张炘炀来说,他的学途是顺畅的。但过早地进入大学,也让他承受了很多跨越式成长带来的焦虑,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焦虑是超出他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比如,刚进入大学时,他就担心自己重蹈曾经被媒体热炒的神童王思涵和张满意的覆辙,因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而最终退学。而且因为长期生活在比自己大七八岁的成年人中,这个十六岁孩子已经把房子问题视
3、为最大愿望。他在大学期间曾埋怨北京房价高,但却被同学一句“滚出北京”给深深打击了,受了刺激的他不惜以论文答辩来“逼迫”父母为自己在北京买房,尽管这看上去不乏怄气的成分。[详细]子承父志却压力山大无人知我们可以从报道中获知,张炘炀的父亲当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MBA,因支付不起高昂学费不得不放弃。儿子天资甚高,实现他的未圆之梦希望很大,那么他刻意引导、督促儿子超常规地读书、升学,在今日文凭格外重要的中国,也是很正常的。用张炘炀自己的话来说,自己的升学轨迹,似乎是“父母强加梦想于我身”。不得不说,过早进入成人社会的张炘炀,其学历、专业水准以及社会知识远远超过同龄人,但生理
4、、心智还是一个男孩,正因如此,他才基于要糖果的小孩心理,提出只有成家的成年人所迫切需要的住房要求。他对父母的为难,不乏对父母从小对其过于严格的学业要求、长期心理受到压力的一种发泄和报复。没有电视的童年,爱看的《西游记》都被父亲藏起来,张炘炀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一句“假如我做不到,那我相信就是我父亲一定会非常失望”更是道出了自己的痛苦和无奈。[详细]媒体宠儿可奇谈怪论惹争议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天其,张炘炀的头上就顶着媒体“册封”的各式帽子,“天才”、“神童”以及各种“最年轻”,而媒体也一直没有停止对他的关注。作为媒体宠儿的他,在满足自己“出名要趁早”的虚荣心同时,也一次
5、次媒体的炒作题材和读者的消费对象。比如,“16岁博士要求父母全款买房”,就是一个标准的标题党,门户网站转载时完全忽略了张说话的语境,以至于让他成为忘恩负义的众矢之的。此外,他在采访中,把“成就好的标准”定义为“北京户口,买房,找着好工作”,也在网友中引起了很大争议,而“失败者没有人权”的言论更是成为很多评论作者的批判对象。另外,在微博上与网友对话,张炘炀谈及北京城市形象建设时,提出“白领对北京毫无建设,却破坏严重,蚕食着北京宝贵的资源和就业岗位”,认为北京应该限制外地人;在对外地人的描述中,他个别语句比较直接,甚至有攻击性。他的这些言论也引起了一些网友的不满。 [详
6、细]中国人自古即有“神童情结”,但神童大多未必成才,东汉孔融,10岁与士大夫论老子、孔子,长大后当官主政,却弄得民不聊生,最后抛妻弃子独自逃跑,应验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南朝江淹,少年成名文采风流,几年后文章就写得干巴巴,落得个“江郎才尽”的名声。“买房尊严论”、“人中王者论”和“白领无用论”,对于其他未成年人来说,这些还是过早考虑的事情,但在急速的赶超中,来自身边人的刺激几乎全面影响了这个十六岁孩子的内心世界。逼子成龙,急功近利的父母坑了儿子一路赶超,天赋过人的张炘炀,在形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时刻,居然用到了“急功近利”这样的词汇,他说自己是“根本连钢筋都没
7、有,盖什么楼?只能祈祷不要有地质灾害,不然就成楼倒倒,楼脆脆了”。而当柴静提到,“也许知识可以从头来读,可是一个人身心他如果就发展到一个程度了就可能很难再退回来”,张的妈妈也坦言,这也是她同张父“一直比较担心的问题”。有媒体更是以“是爹坑了儿子”这样的论断来评论张的言行。说正因为“张炘炀父母只有孩子,没有自我,从而导致渐渐长大的张炘汤也只有自我(也是自私)。”而教育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是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教会一个人一技之长、生存之道。如果本末倒置,将一技之长、生存之道作为教育的根基,那么教育必然异化。一技之长、生存之道本来没有善恶之分,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