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预防和控制

肥胖的预防和控制

ID:18662716

大小:3.61 MB

页数:81页

时间:2018-09-20

肥胖的预防和控制_第1页
肥胖的预防和控制_第2页
肥胖的预防和控制_第3页
肥胖的预防和控制_第4页
肥胖的预防和控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肥胖的预防和控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肥胖的防治一、肥胖的定义和诊断二、肥胖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肥胖的流行病学 四、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五、肥胖预防和治疗图人体组织的构成储存脂(可变脂):以甘油三酯的形式主要储存在皮下和腹腔脂肪组织中,是体内存储能量的主要形式。固定脂(基本脂):指组成细胞膜结构的类脂,常温下以液态和半固态存在(女性比男性多5~9%,乳房、盆腔和大腿)肥胖的定义指人体脂肪的过度积聚与脂肪组织的过量扩增,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与其它组织失去正常比例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的一种状态。肥胖的定义脂肪细胞增多--增生型幼年起病者、不易控制BMI>40

2、kg/m2细胞体积增大--肥大型成年起病者、中心型体脂积聚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HBP等)两者同时存在--增生肥大型年龄性别分布成年型多起病于20~25岁40~45岁女性为多见男性“苹果型”—脂肪分布在腰以上女性“梨型”—脂肪分布在腰以下肥胖的诊断人体测量法(常用)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皮褶厚度等物理诊断法:CT、MRI扫描等脐孔或第4~5腰椎间水平内脏脂肪面积正常<110cm2肥胖≥120cm2化学测量法肥胖的诊断1、身高标准体重法肥胖度(%)=实际体重-身高标准体重身高标准体重身高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或)

3、=(身高-100)×0.9×100%1、身高标准体重法:判断标准肥胖的诊断体型肥胖度(%)超重10~轻度肥胖20~中度肥胖30~重度肥胖50~2、体质指数法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BMI=体重(kg)/身高2(m2)BMI判定标准体型欧洲亚洲中国体重过低<18.5<18.5<18.5正常范围18.5-24.918.5-22.918.5-23.9超重25-29.923-29.924-27.9肥胖303028肥胖的诊断欧洲成人根据BMI进行体重分类亚洲成人根据BMI进行体重分类3、其它指标腰围(waistcir

4、cumference)(欧美)男性<94cm(2.82尺)女性<80cm(2.4尺)腰臀比(WHR)男性<1.0女性<0.85肥胖的诊断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亚洲成年人不同BMI和腰围 的相关疾病发病危险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建议中国成年男女正常指标腰围<85cm(男)80cm(女)WHR<0.9(男)0.85(女)中国成人不同BMI和腰围 与相关疾病发病危险性肥胖症的分类根据发病的原因分类遗传性肥胖:家族倾向性继发性肥胖:病理性单纯性肥胖:占95%以上一、肥胖的定义和诊断二、肥胖病因和发病机制三、肥胖的流行病学 四、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5、五、肥胖预防和治疗病因和发病机制一、遗传至少24种以肥胖为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的遗传病瘦素(节俭基因)家族史:多基因遗传※肥胖的父母,其子女肥胖常见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则子女有40%肥胖的机率,如果父母双方皆肥胖,子女可能肥胖的机率升高至70%─80%。※单卵双胞胎发生肥胖的一致性高于双卵双胞胎,这种一致性在青春期以前约为70%,此后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逐渐降低到30%二、内分泌因素下丘脑性肥胖:肿瘤、手术、外伤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肿瘤、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胰岛素瘤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及绝经高胰岛素血症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

6、和发病机制三、神经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常影响食欲抑制食欲:精神过度紧张、交感神经兴奋食欲亢进:交感神经兴奋、抑郁四、饮食因素过量饮食:摄入量>消耗量不良的进食习惯:暴饮暴食、吃零食高脂饮食:饱和脂肪酸进食次数:饮酒:长期非大量饮酒者病因和发病机制能量摄取能量消耗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摄入的能量过剩,在体内多余的能量则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脂肪组织,导致体内脂肪的增加。※脂肪细胞储存和供能的两个特点:可不断储存脂肪(无上限)脂肪不能给脑、神经细胞、血细胞提供能量人体的热能消耗主要用于1、基础代谢(70%)2、食物特殊动力作用3、体力活动

7、病因和发病机制国内外调查研究发现,进餐2~6次/d的人(男女性)较少发生肥胖,进餐次数较少的人发生肥胖机会和程度高每日进餐次数与肥胖病因和发病机制五、体力活动运动不足不仅可导致能量消耗减少,还可引起体内代谢转为更容易贮存能量的状态。交通工具的发达、家务劳动电气化,体力劳动越来越少,这样每天平均消耗的能量逐渐减少,这与肥胖的发生不无关系。运动不足已经是引起现代人“发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肥胖的定义和诊断 二、肥胖病因和发病机制三、肥胖的流行病学四、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五、肥胖预防和治疗地区分布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高于

8、不发达地区“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中国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