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543210
大小:1.02 MB
页数:9页
时间:2018-09-19
《山东省潍坊市四县一校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模块监测历史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山东省潍坊市四县一校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模块监测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共50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共5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第I卷共4页,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2、到来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D.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2.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3.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在各民族间增加隔阂,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
3、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③在民族聚民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利于民族团结,利于社会稳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首次成功实践,其历史背景不包括A.近代历史的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B.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高C.大陆与台港澳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D.大陆放弃武力采用和平统一方针5.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4、。”材料中的“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渗透”表现为he"governingforthepeople","Nomattertheinterestsofthemasses"conceptunderstandingisnotinplace.Thespecificworktreatswiththedeployment,afewleadingcadrescomplainthatworkistoocomplicated,toomuchresponsibility,thepressureistoolarge,toomuchemphasisonthedifficultyofthework
5、.Forexample,noncoalmine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实施马歇尔计划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D.推行杜鲁门主义6.某论文的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B.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C.世界政治的多元化趋势D.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7.“1961年,柏林墙建立;1989年,柏林墙倒塌。28年间,柏林墙隔绝了东西柏林分害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了不少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下列对柏林墙的相关反思不符合史实的是A.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B.柏林墙的倒塌推动
6、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C.柏林墙的修建暴露了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柏林墙的修建有效防止了西方势力入侵东德8.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A.“一边倒”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结盟政策D.多边外边交政策9.1972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稍后的3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封面上,设计者画面切割成五块——尼克松与毛、周的会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演出顺次罗列其上。在设计者看业A.尼克松与毛、周成为政治挚友B.尼克松的访华具有跨时代意义C.中美关系正常化打破了两极格局D.中
7、美终于打破坚冰实现建交夙愿10.《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业。”《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11.《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