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354764
大小:10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16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3重力 教学设计-物理大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是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同学习力一样,学生必须经历对重力的感知、描述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来认识重力。同学习力一样,学生必须经历对重力的感知、描述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同时,这又对第一节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3、了解重心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感知重力的存在。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2、通过重力文献应用的了解,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式的关系。难点: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四、教学手段实验、课件、归纳五、板书设计重力产生原因:地球吸引方向:竖直向下重力大小:物体所受重力
3、与它的质量成正比G=mg作用点:重心施力物体:地球六、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环节引入新课播放课件:1.(彩色动画)无重力的猫提出问题:(激励启发)(1)在地球上小猫会出现这种情况吗?(2)你都知道在地球上小猫会怎样?(3)你能举出一些像这样的生活中的例子吗?(4)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生活实例:(图片展示)(1)树上的苹果熟了落地;(2)小孩沿滑梯滑下地面;(3)美丽壮观的瀑布;(4)抛出的球落地;(5)树叶飘飘下落;(6)运动员高台跳水。提出问题:(深化知识)(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2)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有重力作用,物体对地球有
4、没有这种作用?观察动画:观看与重力有关的现象。思考讨论交流:(1)积极参与讨论并举例回答问题。(2)讨论:1.都受到力的作用才向下落2.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归纳重力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能够使物体下落的力)思考分析,深化概念:通过分析加深对力的相互作用的认识和明确重力产生的原因。动画《无重力的猫》介绍了在失重情况下的小猫的表现,滑稽可笑。是学生在笑声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想到小猫失重的原因: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再结合生活中很多实际例子,使学生认识这个力就是地球施加的重力。引出本课的同时可以归纳重力的概念。知识建构重力的方向构建:提出问题:重力的
5、方向是怎样的?演示实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1)粉笔头由静止自由落下的方向;(2)把一小球用细线悬挂在水平放置的铁架台上(在小球下方放一个盛水的烧杯),观察细线的方向;猜想:(模糊片面的回答)“向下”“垂直于地面”观察实验,归纳结论:(1)悬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2)重力的方向是物体自由落地的方向,就是悬挂物体的细线自由下垂的方向。教师点拨,澄清认识: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绝不是垂直于地面举例应用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实验展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竞争意识,认识到物理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通过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认识垂直于地面与竖直向下的区别。
6、而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3)把铁架台底座一侧稍微抬起(模拟在不同地面上的情况),在抬起过程中再次观察细线的方向。提出问题:(1)几种情况下观察的方向是否一致?(2)与当地地面是否有关?是否与当地地面一定垂直?应用:(介绍重垂线)重力的大小构建:适时提示:(1)需要哪些器材,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的大小。(2)测出一组数据能够说明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吗?组织讨论,点评引导:注意引导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一种分析形式:m1/m2=G1/G2得出成正比关系;另一种分析形式;G/m数值不变,即为恒量,这也是正比关系。最后教师给g的含义。练习:一个质量是50kg的同学,
7、他所受重力是多少?如果把他抱起来,你所用的力至少是多少牛?重心:提出问题:(1)重力的作用点叫做什么?(2)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重心在什么位置?(3)想一想: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什么?:在盖房时检查砌的墙是否垂直;在挂画时,用重垂线方法使画放正等。设计实验方案、选取器材、进行实验记录表格?次数质量(kg)重力(N)重力/质量 N/kg)1 2 3 456分析数据,归纳结论:(相互交流讨论)得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关系。尝试按数学关系写出表达式:G/m=g(g=9.8N/kg)变形后得出公式:G=mg运用公式解题。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8、课上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相互做一做,通过亲自体验,感悟出其中的道理。注意实验的器材选取,钩码的好处。多次的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