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248439
大小:170.3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9-15
《茯苓的本草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茯苓的本草学研究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芜湖,241000)王宁中医文献杂志摘要:从本苹学的角度对中药茯苓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包括茯萃的应用历史;古人对茯苓生长现象的认识:古代茯苹所用品种的者证;茯萃人工栽培的历史和栽培方法;古代对茯苓伪品的鍪别方法以覆古令人们对茯苓的合理利用等。茯萃的应用历史极为悠久,古人对茯苓的生长现象认识较为肤浅,其观点又分为是松脂生成和松的营养物质生成两大类,所用品种古今一致。在梁代就已开始人工栽培茯萃,明清时代茯莓的栽培技术就巳相当先进,在清代就已出现茯苓的
2、伪品,其鉴别真品的方法较为粗糙,茯莘除做药用外,古今都是很受欢迎的食品。关键词:茯葶品种考证栽培应用茯苓古今均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云:“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现对茯苓的有关问题从本草学的角度探讨如下。古人对茯苓的认识茯苓是一种真菌,对菌类进行深人的研究是在英国物理和天文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Hooke,1665~1703年)发明显微镜之后的事,其历史不到300年。漫长的古
3、代社会,人们一直徘徊在宏观世界之中,所以对茯苓这类菌类植物了解并不深入,关于茯苓是怎样生成的。古人的认识并不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茯苓是由松树的树脂变成。如《淮南子》云:“千秋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东汉·高诱注云:“茯苓者,松脂也。菟丝生其上而无根,一名女萝也。”这里所云的“菟丝”显然不是指现在旋花科植物菟丝,因为松树不是旋花科植物菟丝的寄主,而是指茯苓的菌丝生于地面,或者是现代的松萝科松萝。《证类本草》引《典术》云:“茯苓者,松脂入地,千岁为茯苓。望松树赤者下有之。”【13《本
4、草述钩元》“茯神”项下引类明日:“茯苓是古松流肪入地,久得霜露泉壤之精气而成。”【2J这些文献所述者$认为茯苓是松脂变成。其二:茯苓是由松树的营养物质结聚而成。《拖朴子》云:“老松余气结为茯苓,千年树脂化为琥珀。”《本草图经》云:“或云是多年松脂流人土中变成,或云假松气于本根上生。”谁是谁非?苏颂到茯苓产地进行观察后发现:“山中松久为人斩伐者,其枯折槎蘖,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拨,见之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头锥刺地,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于是掘取之,其拨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块,不附著根上。其抱根而
5、轻虚者为茯神。然则假气而生者,其说胜矣。”苏氏同意后一种观点,其理由可能主要是发现树(茯苓拨)大的其气盛(营养物质丰富),故“茯苓亦大”。《本草衍义》云:“伏苓乃樵斫讫多年松根之气所生。此盖根之气味噎郁未绝,故为是物。”并且自问自答地迸一步论述:“或日松既樵矣,而根尚能生物乎?答日,如马勃、菌、五芝、木耳、石耳之类,皆生于枯木石粪土之上,精英未沦,安得不为物也。”寇氏的认识是深刻的,列举之物除石耳外,都是真菌类的子实体,都是靠吸收依附物的营养而生存。另外,寇氏还解释了茯苓和茯神的区别:“其津气盛者,
6、方发泄于外结伏苓,故不抱根而成物,既离本体,则有苓之义;茯神者,其根但有津气而不甚盛,故止能伏结于本根,既不离本,故日伏神。”按,“苓”通“零”,有落下的意思。如《古诗十九酋·迢迢牵牛星》“泣涕零如雨”,现代汉语的“感激涕零”以及屈原《离骚》万方数据“惟草木之零落兮”中的“零”都有落下的意思。寇氏认为“津气盛”的则郁结成物,不抱根而落下,故称“茯苓”;津气不盛的只能结于根上,故曰茯神。朱震亨云:“茯苓得松之余气而成”;明代《本草乘雅半偈》载:“松木⋯⋯其气之余为苓,其液之余为脂为珀,成能不朽。”【3
7、3《本草蒙荃》云:“产深山谷中,在枯松根底。由木被斧斤砍伐,或老遭风雹折催,枝叶不复上升,津气旋向下泄,凝结成块,乃名茯苓。”【40《本草纲目》‘‘释名”项下时珍日:“茯苓,《史记·龟策传》作伏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151明代阻后,清代的文献基本上都一致认为是松之灵气结成。《本草述钩元》将其归于“寓木部”。按,茯苓是一种真菌的菌核,其菌丝的确是靠吸收松树的营养物质(称灵气或余气)而生长,菌丝能分泌酶使松树的木质索和纤维素分解,撮终成为葡萄糖而被菌丝吸收。所以说古人的这种认识是正确的。茯苓的
8、品种考证《史记·龟策列传》云:“所谓伏灵者,在菟丝之下,状似飞鸟之形。”《名医别录》云:“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61陶弘景云:“自然生成者,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白坚,形如鸟兽龟鳖者良。”[61《唐本草》云:“今太山亦有茯苓,白实而块小,而不复采用。第一出华山,形极粗大。雍州南山亦有,不如华山者。”《蜀本草》云:“生枯松树下,形块无定,以似人龟鸟形者佳,今所在大松处皆有,惟华山最多。”《本草图经》云:“茯苓生泰山山谷,今泰、华、嵩山皆有。出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