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二)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二)

ID:18193895

大小:83.16 KB

页数:60页

时间:2018-09-15

上传者:U-5649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二)_第1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二)_第2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二)_第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二)_第4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二)_第5页
资源描述: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二)  设计方案(二)  三维目标  .理清结构。  2.学习并掌握新闻的写法。  3.了解航天事业发展的艰难和科技工作者的拼搏精神。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XX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入太空。航天英雄杨利伟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但是就在他得到亿万华夏儿女崇敬和传颂之时,大家可曾想到,在他成功的背后经历了多少次由小到大的训练,又有多少科技工作者在默默地做着奉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温这段经历。  文本解读  信息筛选  根据新闻的构成特点,理清结构。  导语:“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主体:回顾一代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二)  设计方案(二)  三维目标  .理清结构。  2.学习并掌握新闻的写法。  3.了解航天事业发展的艰难和科技工作者的拼搏精神。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XX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入太空。航天英雄杨利伟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但是就在他得到亿万华夏儿女崇敬和传颂之时,大家可曾想到,在他成功的背后经历了多少次由小到大的训练,又有多少科技工作者在默默地做着奉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温这段经历。  文本解读  信息筛选  根据新闻的构成特点,理清结构。  导语:“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主体:回顾一代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结尾: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实现民族飞天梦。  合作探究  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请同学们根据新闻的特点,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用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如:“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这是航天人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看到“神舟”一号实验成功的欣喜之情。精确地记录下这一时刻,“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还有,“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这一时刻人们已期待太久了,而在顷刻之间梦想变为现实,传达出一种无法抑制的激动和欣喜之情。  能力提升  .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的名字为所有中国人称道,他也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你们对他如何评价?   明确: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理应受到人们的称赞,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杨利伟应是千千万万个中国航天工作者的代表,他的荣誉是所有航天人的荣誉。我们的航天事业从50年代起步,经过了许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才有了杨利伟的成功。我们在称赞杨利伟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为我国的航天事业默默耕耘的科技工作者,我们都应该向他们致敬。  2.明朝的万户并没有实现上天的梦想,反而被自制的“火箭”炸死,作者在文中对万户持什么态度?  明确:明朝的万户确实在试图飞上天空的时候被“火箭”炸死,但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首先,他有飞上天空的想法,并付诸实践,这种开拓精神就值得后人称赞。其次,万户敢想敢做,为后来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航天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万户虽败犹荣。因此,在文中作者对万户持的是一种肯定的态度,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分析鉴赏  分析这篇新闻的写作特点。  明确:1.“饺子”式的结构。   这篇新闻的独到之处在于不是将发射活动本身作为重点来写。在文中,发射活动只是“饺子皮”,开头以之摊开,结尾借之合拢,而中国近五十年的航天之路才是“饺子馅”。这样安排,独出心裁,富有创意。一般人可能会把笔墨用在发射活动本身上,这样便与其他媒体报道雷同。本文开始在杨利伟飞向太空之际,笔锋一转,从600年前的万户写起,写中国几百年的航天奋斗历程,不但时间长,而且空间跨度大,从大漠到海洋,从北京到各地,从中央到地方,这样的“馅子”实在丰富,且包起来也有条不紊。最后,用“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一句合上“饺子皮”,用了10分钟走完了600年,走完几万里,实在妙。  2.浪漫主义的新闻。  因为新闻要求严谨真实,所以许多新闻类作品显得很刻板,像家用电器的说明书,尤其是自然科学类题材的新闻,罗列数据和术语,让外行人倍感枯燥。而这篇新闻,则摆脱了俗套,创造性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笔法。如:文中用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引用了“摘星揽月”等名句,使在紧张之余,多了一份轻松,让读者做了一份遐思。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是其浪漫主义的笔法之一。其次文中还有许多诗意化语言,如“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面对天疆的呼唤……”“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等,这些句子洋溢着散文与诗歌的美好气息,增加了本文的文采。  拓展研究  本文中运用了一些议论和抒情句,试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明确:新闻报道中适当地议论和抒情,不仅不违背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而且还能动之以情,唤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共鸣。文中的议论和抒情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1)深化主旨,揭示本质。课文第3段“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样的议论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事实,而且领悟到这一事实的重大现实意义,抓住这一点表现主题,就有了新意、有了深度。(2)激发读者的感情。“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等这些议论抒情的句子把读者的情绪激发起来。  课堂小结  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不仅要学习老一辈航天人的默默奉献精神,更要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腾飞奉献自己的力量。  作业设计  查找相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板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   真实性  浪漫性  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初学写作的人尤其是学生,总是感叹肚里无货,写不出东西来,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没有用心去观察和感受生活,没有抓住心灵的触发点。抓住心灵的触发点是作家最重要的心灵资质之一,它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达到点石成金的地步。无论材料是否单调平淡,触发点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材料增色生辉。  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命题作文时,如果题目能触动自己的感情,或者引起自己的兴趣,就可能写出一篇好作文,即使平时作文写不通的学生,也会写出比较通顺的作文;反之,如果学生对题目不感兴趣,像挤牙膏一样硬写,即使平时作文不错的学生,也会写得磕磕绊绊。这就说明写作文,不能光会写法,更要选择内容。本单元设置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思路方法   .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过去的作文有哪几篇是成功的,在写这些作文时是不是动了感情。由此引入这一次的话题。  2.给学生一个写前准备的过程。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然后进行交流,谈谈选择的理由,以便互相启发。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交流提出参考性意见,指出注意事项和容易犯的毛病,做好预防工作。  3.给学生印发参考资料,让学生认真阅读,仔细品味,感受资料中蕴涵的真挚感情,进而写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可先写一个片断,再写一篇完整的。要求学生认真写,认真修改,认真讨论,相互借鉴和学习,选出范文,进而写出升格作文。  4.建议教师写“下水文”,亲身体验写作的甘苦。教师有了写作体验,再去指导学生,就能对症下药了。教师不一定每个题目都写一篇,挑选一个来写就可以了。最好在讲评学生作文的时候亮出教师自己写的“下水文”,这会给学生很大的启发。教师写“下水文”,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凡是要求学生写的,教师也来写一篇。  安排三课时,其中片断写作一课时,大作文写作、修改和讲评两课时。  三维目标  .要勤观察、勤记录、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情人。   2.感悟生活,发掘感动点。  3.提炼素材,整体构思,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掌握相关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爸爸的心情  爸爸是家庭里挡风遮雨的人。  爸爸的消遣是看报纸。  40岁以前爸爸是运动员,上班、下班,像一阵风,我们总是赶不上他。  60岁以后的爸爸是一把椅子,他一回家,就坐着不动了。  只有当中的20年的爸爸恰恰好,他会带我们去放风筝、钓鱼,偶尔也会说故事给我们听。  爸爸说:“自从你们诞生,我就失去了宁静!”  所有的爸爸都怕吵。大概爸爸做孩子的时候,都是顽皮少年,透支了精力,等到当了爸爸,就老是渴望孩子们早点上床。如果爸爸不生气,我们家有一个好天气。爸爸的口头语是:“等一下再说。”  衰老时的爸爸就像一根草,可是在儿女心目中,这根草,曾经就是一堵墙。   爸爸的梦想是做一片云,或者就像海鸥,可以在天空自由翱翔。  发现爸爸驼背的背影,我知道,以后生活的重担,以及人世的沧桑,都需要我去承担!  白发和皱纹是岁月的延伸,当我们长大,爸爸就变成了一个老人。  当白发和皱纹成为爸爸新密友时,我也看到了将来的我。  不知同学们读了上面这篇短文后,是否感觉到其中有些句子与你想说的句子一样?如你觉得隐隐地道出了你的心声,那就说明你已与他产生了心音共鸣。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写出这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模块“表达交流”的第一单元: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文本解读  信息筛选  怎样写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  明确:1.发掘感动点。  感动点就是触发你心灵颤动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艺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棵树,水中的一层浪花。总之,不管是什么,你一定要被它感动过,并通过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并将你的感情融合进去。  2.提炼素材。   素材只是表象,运用素材的目的是表达你对生活或人生的看法与领悟。你写的人或事触动了你的心灵,它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一定把它们写出来,因为这些才是你写的目的。  3.整体构思。  好的内容必须由好的形式去表达,这样才能锦上添花。所以动笔之前,你得好好构思一番。如果写人,就要想想,写他的哪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些事与自己的感情与认识是不是相吻合;如果写事,就要想好,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重点应放在哪个环节,是用顺叙,还是倒叙,等等。最好先列一份提纲。  合作探究  学生集体讨论:1.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呢?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  要人为地、主动地去感受生活,要培养自己有动于衷、常动于衷。不经常写作,或不经常细致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人的心灵往往是粗糙的,但我们写时就需要主动地去体味生活,努力使心灵丰富、细腻起来。真切地感受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一个微笑、一阵和风、一次偶然事件,都会使有心人对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激发他的创作欲望,从而表达出对生活丰富而真切的感受。   (2)调动生活情趣。  创作者应该总是怀着深厚的情感去生活,用爱来表现真、善、美,用憎来表现假、恶、丑。歌颂和弘扬正义,批判和摒弃邪恶,是每一个有良心的作者所应该做到的。  (3)要抓独特感受。  因为从古到今,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环境,共同的经历,使我们现代人承继了古人的大多数感觉。比如:看到红色,我们的感觉是热烈奔放;看到帘外雨潺潺,会感到愁绪满怀无处诉;看到月上柳梢头,会想到伊人在何方……生活中应努力让自己感受到独特的景致或情感,使你的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比方说:形容黑,多数人会说像墨一样,也许有人说像夜一样,这都可以,但难免人云亦云,可是有人说:像盲人一样黑。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又非常细腻的感觉,一下子就打动了读者。  2.怎样才能做到提炼素材,深入思考生活呢?  明确:(1)反复思考,不断深入。  对生活的思考,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普遍,从表象到本质逐步深入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的思考、推敲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化,才能把握生活的“真实”。然后,在写作上才能寻找到最佳的立意、恰当的表现角度以及清晰的思路。  (2)要抓住生活中感人的点。   写一个人,应着眼于对人物“思想”的发掘,对事件意义的发掘,不仅要写人物做了什么,而且还要写出他为什么这样做,发掘支配人物言行的思想动机;不仅要发掘事件的意义,还要从多方面的意义中刻意寻求最根本、最动人、最深刻的那一点,以此来告诫自己,启迪他人。  能力提升  片段练习:1.写一个片段,描写一位母亲,要写出深深的母爱,要有真情实感。  2.写一个片段,描写一位父亲,要选能触动心灵的事来体现父爱。  (分组讨论写作,组内交流,推荐好的,组与组之间交流。)  (此片段训练也可安排在平时完成。)  示例:  我的母亲(片断)  邹韬奋   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坐在一个客厅的炕床上“朗诵”了半天,苦不堪言!母亲觉得非请一位“西席”老夫子,总教不好,所以家里虽一贫如洗,情愿节衣缩食,用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说来可笑。第一个请来的这位老夫子,每月束脩只须四块大洋(当然供膳宿),虽则这四块大洋,在母亲已是一件很难筹措的事情。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教师的每月束脩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倍。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地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吻。  (选自《世界文豪同题散文经典》,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我的母亲(片段)  (法)罗曼•加里  同盟军在欧洲大陆登陆时,我从家乡寄来的信中感到一种快乐安宁的情绪,似乎母亲已经知道胜利即将来临。信中流露出一种特别的温情,还时常夹杂了一些我不能理解的歉意。  “我亲爱的儿子,我们已经分离了这么多年了,我希望你已经习惯身边没有我这个老母亲了。话说回来,我毕竟不能永远活在世上。记住,我对你从未有过丝毫的怀疑。我希望你回家明白这一切之后,能原谅我。我不得不这样做。”  她做了什么事需要我的宽恕?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  巴黎快解放了,我准备坐飞机在法国南部跳伞,去执行一项与秘密抵抗组织联络的任务。我一路匆匆忙忙,急躁得浑身热血沸腾。除了想早点回到母亲身边,其他我什么都不想了。   现在我要回家了,胸前佩着醒目的绿黑两色的解放十字绶带,上面挂着战争十字勋章和五六枚我终生难忘的勋章,我的黑色战服的肩上还佩带着军官肩章,帽子斜向一边戴着。由于我面部麻痹,脸上露出一种异常的刚毅。我写了一部小说,挎包里装着法文和英文版本。这时候,我深深地陶醉在青春和自信中。  对我来说再往下继续回忆是痛苦的。因此,我要尽快结束它。到达旅馆时,我发现没有一个人问候我,跟我打招呼。我询问的那些人说他们隐隐约约记得几年前有一个古怪的俄国老太太管理这个旅馆。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她。原来,我母亲在3年零6个月前就已经离开人间了。但是她知道我需要她,如果没有她在这儿给我勇气,我绝对不能独立生存下去,不能像一个法国人那样勇敢战斗。因此,她临死前定出了她的计划。  在她死的前几天中,她写了近250封信,把这些信交给她在瑞士的朋友,请这个朋友定时寄给我。当我们在圣•安东尼门诊所最后一次见面时,我看到她眼中闪着天真狡黠的目光。毫无疑问,这些信就是她当时算计的新花样。  就这样,在母亲死后三年半的时间里,我一直从她身上吸取着力量和勇气——这些能够使我继续战斗到胜利的那一天所需要的力量和勇气。  (选自《世界文豪同题散文经典》,夏燕文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父  亲(片断)  黄方国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地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抹布,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声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以上片断是教材中所选内容的前面的部分)  (选自《商界》XX年第2期)  课堂小结  用审美的眼光审视生活,那么生活处处充满哲理。  阅读文学作品,读者总希望能与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是于生活的,真正的哲学思辨也都是来自于生活的,对于自然中的一人一事,都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用诗意的观点看待生活,那么生活处处洋溢着诗情。   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我们若用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万事万物皆可为诗。山野的鲜花,雨后的彩虹,清晨的薄雾,无不让人心旷神怡;看淡世俗价值,坦然面对责难,微笑承受负重,无不让人心胸豁达乐观;超越庸俗的生活,拥有博大的情怀,挥洒激荡的热情,无不让人激情澎湃。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  用善感的心灵去感悟生活,那么生活处处流淌着感动。  欧阳修说:“人为动物,唯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播其情。”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张晓风说:“如果有一天,我因生命衰竭而向上苍祈求一两年额外加签的岁月,其目的无非是让我回首再看这可惊可叹的山川和人世。能多看它一眼,便能多用悲壮的、虽注定失败却仍不肯放弃的努力再解释它们一次,并且也会欣喜地看到人如何用智慧、用语言、用管弦、用丹青、用静穆、用爱一一对这世界作圆融的解释。”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我们的思想去思考社会,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社会。同学们,当你们具有了这样的修养的时候,怎么可能还会感觉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呢?  作业设计  要求:“写作练习三”以“心灵底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思路点拨   .诚如“写作练习三”材料所说:“人生是一条浪花飞溅的长河,时光的流逝淡化了过去的记忆。但总有一些人和事在你的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就像照相的底片,随时可以再现。”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这类的题材几乎无穷无尽,每个人都会写出与他人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以及感受生活的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类的题材,大致有以下几类:  亲人类  主要是与自己有密切血缘关系的人,因为他们与自己相处的时间最多,相处的空间最近,观察得最多,感受最深刻。  社会关系类  主要是指与自己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人,一般地说,这类人与自己的关系仅次于亲人,自己对他们观察得也很多,感受也很深。  同学朋友类  这是人除家庭之外的另一个空间里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群体,自己与他们相处相交,有机会观察并感受他们的人与事。  不特定人群  这类人根据每个人的生活空间,价值取向不同而不同,有的是一位经常看见的拾荒者,有的是路边的小贩,有的是一位经常到学校来送衣物的学生家长。不同的作者会根据自己不同的审美观、价值观去观察并感受有关这个群体的人和事,并写出好。  邂逅的人或事   这类人和事完全是在偶然情况下出现或发生的,你以前对他(或她)一无所知,然而他(或她)在某一特定时间、空间向你展示了自我,让你感动,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莫泊桑的《羊脂球》。我们也要有心理准备,时刻接受生活的突然馈赠。  2.适当引用一些名人名言用作题记或用作画龙点睛的议论,能增加的文采和感染力,下面的作家谈有感而发的名言可以引用:  我写东西时是有感情的,没有感情时,我就不写。  ——巴金《在四川省文学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  ——歌德  艺术创作的过程不是靠逻辑思维,而是靠狂热的冲动来完成的。  ——阿•托尔斯泰  你自己要先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  ——贺拉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白居易《与元九书》   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出来。所以,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来。  ——冰心《写作经验琐谈》  各人的情感有广狭、深浅、方向的不同,千差万别,难定程限,唯有反求诸己,以自己的满足为限度:抒写到某地步,自己觉得所有的感情倾吐出来了,这就是最适当的限度。  ——叶圣陶《作文论》  创作乃是心灵的搏动与倾吐,作家应该有一颗崇高的、火热的、敏锐的心。  ——王蒙《谈短篇小说的创作技巧》  资料选编  “爱”在心口难开  喝完最后一口牛奶,我默默地把145分的卷子放到父亲面前,他抬起眼哼了一声,签上大名后又继续埋头看报了。我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但终究还是作罢,反正我也习惯了。收拾好东西,我顺手把门带上,那轻轻的关门声,仿佛一声叹息似的。我头也不回,大步向学校走去……  其实,我也想他对我笑一笑,说声“考得不错”的话……   我跟父亲好像天生仇人,从小到大,我们的交战便没停过。调皮是男孩的天性,每当我闯了祸,他总一声不吭,抡起皮带没命地抽。大概是遗传了他的执拗,我也不哭,一阵清脆的抽打声和妈妈的哭喊声混战,最终以“呯”的一声摔门的巨响——我夺门而出告终。  妈妈常跟我说,其实他是爱你的,只是不知道怎样表达,要我试着和他沟通一下。沟通?我冷笑,和他这种机器怎么沟通?他甚至对路边不相识的扫街大婶笑一笑,却吝惜地不肯对我展露分毫,他表达“爱”的唯一语言,便是那无止境的皮带抽响。而我回报他的爱,便是比说话次数还多的摔门声……  想着想着,便来到了学校。“嘿!”好友神秘地凑过来,“知道今天什么日子吗?父亲节!”顿时,冰冷的老脸又浮现在脑海,我厌恶地说:“关我什么事?”“你不对你父亲表示点什么吗?我昨晚等不及,已经送了。当我对我爸说‘我爱你’的时候,他居然哭了呢!”好友兴奋地说,然后不由分说地拉我去了精品店……  拿着一瓶二锅头和包装精美的皮带,我忐忑不安地回到家里。送皮带,真讽刺,他又要抽我了吧?  “爸,今天是父亲节,这是我送你的礼物。”我不动声色道。他愣了一下,慢腾腾地拆开了礼物。出乎意料,他没有勃然大怒,只重重地叹了口气:“今天你妈不在,跟我喝一杯。”也好,壮壮胆。   可怕的寂静,只有酒杯碰撞声。两人都喝得微醺,我望着父亲,幽幽地说:“爸爸,我……我……我爱你……”极轻极快地带过,也不知他听到没有,“我没别的意思,只是你那条皮带快断了……”没等我说完,父亲喉咙里冒出一句:“今天考试考得不错……”我的眼顿时热了。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倒,眼睛闪闪的,红了。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我笑笑,哽咽着:“是烈了点……”说罢也举杯一饮而尽,热泪,流进了嘴里……有爱的泪,是甜的……  一声“我爱你”化解无数情……  点评:本文通过父子关系由隔膜甚至对立到一声“我爱你”的语言表达而沟通了心灵、化解了情感障碍的描述,说明了语言的重要作用,颇有深意;描述也较为真切生动,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是一篇较好的作文。有时候沟通很难很难,有时候沟通很简单很简单,从难到易也许只隔了一层纱——“我爱你”。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只要有机会就告诉他们你爱他们,相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本文作者,和父亲的关系似乎是冰冻三尺,但一句真情的话,就融化了所有的冰雪。感情真挚,引人共鸣。  像农民一样高贵地活着  从来没有哪一天,道德有像它在今日之中国那样稀缺;也从来不曾有哪一天,道德有像它在中国之今日那样被奢侈和挥霍。   如同今夏的荔枝,从昔日每斤十几元卖到了一两元。物贱市盈,人皆得以飨之。满城皆荔枝,满街皆荔枝,从手中到冰箱,从牙齿到肚皮,无处不散发着荔枝的腐败气息。但是,即使荔枝已经腐烂,道德已经苟延残喘,你也大可不必担忧,因为在中国,起码还有一个群体存在,无声无息地在耕耘着最后一片良心的绿意。  这个群体是农民。  谁不曾见过农民?在城市,从阿拉山口到上海滩,从漠河雪原到南海边“一个圈”,中城市,小城市,何处没有农民的身影?建筑工地,游击摊点,大棚破屋,发廊饭馆,电棍下,收容所,农民无处不在,如影随形。新闻报道里,被钢筋穿过命根的,是农民;繁华商厦里,被保安打死的,是农民;地下私窑里,被瓦斯爆亡的,是农民;窗口望出去,占据你视线的,是农民;公交汽车上,擦过你肩头的,是农民;炎夏烈日里,浑身汗味窜过来,窒息你呼吸的,是农民……高空中,煤窑间,垃圾里,农民像苍蝇一样,遮不住,埋不尽,压不垮……  然而,我们鄙视农民,经意或者不经意,下意识或者无意识。   几千年的文化里,农民一直就这样被鄙视着,被牛马着,陈胜吴广败了,知识精英说,因为农民意识;太平天国败了,也因为农民先天的局限性。最新的纲领里写着,先进的政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呢?“像农民一样丑陋!”“你活像一个农民”,诸如此类的语言在城市任何一个角落,从香艳的红唇到宽阔高大的老板椅,像流感一样时髦地肆虐。  骂人骂得厌烦了,不用急,骂人者的银行活期存储着一个随用随取的代替语——民工。农民或者民工,在灿烂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里,第一次变成了一个被高频使用的形容词。  可是,不知你可曾仔细地想过,其实,你鄙视农民,只因你太不了解农民以外的那些人,包括你自己。君不见,那些玩金钱的被称为企业家的人,那些玩权术的被称为政治家的人,那些玩知识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人,浊臭怎堪比这浊臭不堪的农民!有钱的,逃的是税,玩的是资本,美其名曰资本运作,圈的是你那血汗口袋,你怎不去愤恨?你被套走的钱,可以买多少件公共汽车上被民工擦脏的衣履?半吊子的经济学家献言,下岗工人比农民尤当重视,因为农民手头还有土地!万岁!真正了解农民的人孰不知,谁还希罕那“万税”的土地?还有,那些所谓的知识新贵,后脚还没有道出泥巴地,前脚就在炫耀进口皮鞋?说什么四书五经,说什么七侠五义,说什么文景乾嘉,固持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丧失殆尽在一朝!  纵览众生相,可叹大荒唐!唯有离土地最近的农民,还在像人一样地活着。像农民一样/古铜色的脸庞/岁月沧桑/伛偻的身子高原匍匐/锄头和镰刀的剪影/似戟如枪/愤怒/是瞳孔里太阳的反光。   离土地最近的生命,是最幸福的生命,也是最安全的生命。像农民一样高贵地活着。  点评:作者敏锐地从农民身上看到了一种道德的沦丧、精神的崩溃,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对农民冷眼旁观,他们的生活遭遇,贫困的现状,让人们怜悯,同时也鄙视他们的落后愚昧,行为粗俗,农民仿佛成了社会中“污浊”的代名词。可我们自认为“高贵的身份”的背后,又有多少是文明进程中的腐朽与堕落。我们有太多的贫乏,高贵是一种怎样的境界,生活中的真实是发人深省的!“像农民一样高贵地活着”,我们似乎听到了一种诚挚的呼唤!  下面是一篇XX年全国高考卷的满分作文。  父亲,我爱你!  尊敬的父亲:  父亲,当我以这两个有些沉重的字称呼你时,我的心更加沉重;在这安静的考场,想到了你,以这样的形式写信给您,我想哭。  曾经,妈妈还在时,你是那样的健朗。在我心中,你是我的偶像,我时时为你感到自豪。从妈妈幸福的眼眸里,我知道了你是妈妈一生的依靠。而你,确实是那一把伞,风雨里为我们挡去潮湿;烈日下为我们遮去酷暑。您,我的父亲,妈妈的依靠,我的偶像。   还记得吗?曾经我们家是那样的穷,妈妈在家带孩子,你一个人在外面风里来雨里去,每月拿着那一点微薄的工资糊家,可你从无厌倦。那日,你下岗了。妈妈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垂泪,她不知以后家里的日子要怎样过下去,不知以后的路要怎样熬下去。父亲,我亲爱的父亲,你走到妈妈面前,握着妈妈的手,一字一句地说:“凤啊!别哭,天塌下来我顶着,我一个堂堂男子汉,难道连个家都养不活?”是的,以后的日子,你早出晚归,靠着健康的体魄和别人一些微薄的资助,你重新开始,在人心险恶的商海中摸爬滚打,不知疲惫。每次看到你熬红的双眼,苍老的面容,日益增多的白发,妈妈眼里总是蓄着泪水,而我总是一次次告诉自己,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有出息。  那年,阳光和暖,你将你一年中苦赚来的钱放到母亲手里,告诉母亲:“凤儿,你以后和孩子有好日子过了。”母亲一面点头一面泪落如珠,而你也哭了,当你把脸别到一边时,我告诉自己:父亲,即使你一无所有,但只要有你,我们依然活得快乐!父亲,我亲爱的父亲。  那天,天气阴冷,像今天。妈妈在艰难地支撑了半年后,终于被那可恨的病魔夺去了生命。那天你眼睛红肿,衣服单薄,我一时觉得你苍老了许多,像一棵茁壮的树突然被人一下子砍倒。那晚,你告诉我,孩子,以后的路你要自己走了。父亲,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为什么?   多少个夜晚,我坐在家门口等你,而你总是醉醺醺地回家,对于流泪的我,你却似乎已看不见,别人说你会打麻将了,我吃惊,当终于在一天帮你洗衣服,看到那个欠条时,我信了。又有人说,你跟村里的几个人去抽一种很特别的烟时,我呆了,连眼泪都落不下来了。父亲,我亲爱的父亲,告诉我,这不是真的,我不愿失去母亲后,再失去一个健全的父亲,我永远不愿自己变成一个孤儿。  母亲,如果你在天堂里,能看到我们,那你告诉父亲:“即使是已没有了我,但也并不等于失去了一切,这些困难与曾经艰苦的日子相比,又算得了什么?”父亲,知道吗,这点挫折,算不了什么,即使失去,我们也可以在人间为母亲祝福,母亲希望我们过得好,能为我们顶起生活的一片蓝天,一片希望。父亲,我爱你,从头开始,母亲为我们祝福,我永远不愿失去你!  此致  敬礼  点评:字字情,声声泪,这是一篇饱含着父女深情的优秀书信体散文,读来令人感叹嘘唏,热泪盈眶。  昔日勇于面对艰难困苦、战胜挫折的父亲,一个能为妻儿遮风挡雨、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竟在妻子病故之后,放大痛苦,精神崩溃,急遽地沉沦下去。女儿为此万箭穿心,痛心疾首,她详细地哭诉往事,希望唤起父亲面对挫折时的坚毅和勇气,再度坚强地站起来,顶起生活的蓝天。   写得情真意切,没有丝毫的夸饰和矫情,朴实无华,感人肺腑。尤其是文中那些对父亲深情的呼唤,一声声,一句句,重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灵……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本单元作文的话题是“亲近自然”。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绝不仅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是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除了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以外,这种情怀还需要通过读书、作文不断培养。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可以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自然的范围极其广阔,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  本单元作文在写法上强调写景物要抓住特征。   学生喜欢写景,但常常忘了为什么写景,抓不住景物的特征。这里所说的特征和说明文中的事物描述不同,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自然景物是客观的,但是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受到感悟的地方也就不同。作者头脑里的景物特征已经深深印上了主观的痕迹。有的甚至会大大变形。“极度失望的人,竟会看见黑色的太阳。”(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应当让学生明白:景物描写的标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自然景物是客观的,写什么,不写什么,却全由作者的感悟来决定。《故都的秋》《沁园春•长沙》写的是不同的秋景,但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引起作者感悟的一面。所以,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思路方法  学生作写景作文时,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不认真观察,习惯于抄书抄报,脱离景物实际;二是没有明确的目的,写出来的缺少统一的基调,特点不突出。   针对学生常犯的毛病,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做一次集体写生式的作文。比如,一同观察校园一景,一同逛公园,一同赏月,一同看日出。这样写出作文来,一比较,谁做了认真观察,谁在抄书抄报,即使老师不讲,学生也会明白的。搞这种活动,事先要有准备,帮助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诗文、词汇。可以先在现场口头做,回来后再落成文字。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互相启发,也便于教师指导。  安排三课时。片断写作一课时,大作文写作和讲评两课时。  三维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能对自然有所感悟。  2.能抓住特征写景,并通过写景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陶冶性情、净化灵魂。  3.能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写得情景交融。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要写出优秀的写景,首先要观察四季,感受四季。地球上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大部分有四季之分,只不过有些地方很明显,有些地方不那么明显罢了,但绝大多数地方不会一年四季只是一副面孔,所以我们要观察自己所在地方一年四季的山水江河、树木田野的变化,抓住其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并把它们记下来。欧阳修写醉翁亭周围四季风物,仅用了“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短短的二十一个字,不但精练,而且生动,值得学习。写醉翁亭周围早晚景物变化的情况,“日出而林扉开,云归而岩穴暝”,其实就是云开云合,却简洁生动。如何才能作好景物描写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表达交流”的第二单元——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文本解读  信息筛选  怎样才能写好景物?  明确:1.景物描写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关于这一点,教材上已有陈述,这里不赘述,但要补充一点,那就是写出的这一点必须有独到之处,不可人云亦云,否则只是机械重复。例如写登泰山可谓多矣,但李健吾别出机杼,写《雨中登泰山》,遂成名篇。因此,的角度要有创造性。  2.景物描写还要突出感情特点。我们描写自然风物的根本目的在于抒情说理,因此这些景物描写要融进你的主观情感,并通过景物描写来感染别人。我们试着用范仲淹的《苏幕遮》作个说明:“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其实,即使作者不在下阕直接抒情,我们从上阕的碧云、黄叶、寒烟、斜阳之中就能体会到他深深的羁旅相思之情。因为这些景物已成了饱含作者感情的意象。   合作探究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景物描写中突出感情特点?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深入自然,提高自己的领悟能力。  正如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花未眠》里所说的那样,有的人能够欣赏艺术品里的美,但对生活中的美很麻木。他们能够欣赏《清明上河图》,但不能欣赏黄山之美。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人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因此,抓住景物的特征第一步就是要深入自然,用心去感悟自然独特的美。只有抓住所写景物与众不同之处,才能绘出它特殊的形象,写出它内在的韵味。而这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观察。只有多观察,并且加以比较和思考,才能找到别人没有的感受,将景物的特征新颖别致地描绘出来。因此,我们在学习、工作之余,要走进自然,把自己释放于其中,能与自然对话,日积月累,我们就会听得懂“山语”“水语”……与自然完全交融在一起,净化你的灵魂。  (2)善于借鉴,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说通俗一点,就是要从别人的作品里吸收“营养”。虽然人对大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对“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审美不是人人都有,对“高峡出平湖”的胸襟也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前人的经验不是每个人都有,别人的经历也不是每个人都经历了的。所以,我们在走进自然的同时,还必须善于向别人借鉴,寻找共鸣之感。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把春天写活了,我们仿佛看见了春天盎然的生机;“一枝红杏出墙来”,既让我们想象无限,又充满着理趣:有生命力的事物总会寻找自己生命的土壤,是扼杀不了的。名家们给我们贮藏了可贵的精神食粮,许多写景名篇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多读、多看这些作品,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陶冶性情。  (3)以情感为纽带,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相似联想。  自然风物有其自身的特性。且自身的特性具有多面性的特点,这样也让欣赏者捕捉到了不同的美。比如,关于月亮就有多种解读,月光照在地上银白的,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霜”,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为证。李白由此地之月想到家乡之月,表达了思乡之情。  可见,这种“由此及彼”的相似联想的纽带是欣赏者的主观感情。感情不一样,景物的外在表征也就不相同。同样是流水,在装满快乐的人看来,“小溪在欢快地唱歌”;在盛满忧伤的人看来,“河水在呜咽”。总之,眼中的景物应该跟欣赏者的心情一致,用王国维的话作结,即是:“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  能力提升   片段练习:1.写一段写景文字,体现人物绝望的心理。  2.写一个片断,要写出景物在不同时间的特点。  3.写一个景物描写片断,表现喜爱的感情色彩。  (分组讨论写作,组内交流,推荐好的,组与组之间交流。)  (此片段训练也可安排在平时完成。)  示例:  他看见了黑色的太阳  (再次叛变红军的哥萨克军官葛利高里,夜里带着情人阿克西尼亚离家出逃,遭遇红军巡逻队,阿克西尼亚被打死了。葛利高里极度绝望。黎明,他用马刀在野地里挖了一个坑,埋葬了阿克西尼亚。)  他用手巴掌把小坟堆上潮湿的黄土使劲拍平,在坟墓旁边跪了半天,低着脑袋,轻轻地摇晃着。  现在他再也没有什么着忙的必要了。一切都完了。  在晨风的蒙蒙雾气中,太阳升到断崖的上空来。太阳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那没戴帽子的头上的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的、因为一动不动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他看见自己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的太阳。  〔节自(苏)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三峡之秋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当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  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样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节选自方纪《三峡之秋》,载《方纪文集》第2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选自刘湛秋《雨的四季》)  课堂小结  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我们要心甘情愿地当大自然的孩子,这样我们会感到其他生物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会像对待兄弟姐妹那样关注它们,热爱它们,在乎它们,哪怕是细微的变化。这样,就总处于激动之中,总有可写。我们只有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才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才能把景物具体地描绘出来。景物的描写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要写好景物,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作业设计  用一课时的时间完成“写作练习五”以“______________游记”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然后用一课时的时间评改,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让学生自评,再互评,然后讨论,选出范文作参考,课下完成升格作文。  思路点拨  要把游记写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写景要为中心服务。  “意在文先”,是说作者在下笔之前应当已经有了明确的立意,这是的灵魂。描写景物不能为写景而写景,那样写出来的景是没有生命力的。景物描写是为的主题服务的,只有根据的主题需要描写景物,才可能赋予景物灵魂。例如《雨中登泰山》,作者的主题是描写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和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抒发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怀。于是全文紧紧扣住“雨”字,细细描绘雨中泰山的山岚云烟、重峦叠嶂、飞泉流瀑、历史古迹,一幅奇美壮观的水墨山水画,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首先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给全文笼罩了淡淡的忧伤,因此无论是月下荷塘的优美景色,还是荷塘上朦胧迷人的月色,都有一种凄美的感觉,水中的蛙声和树上的蝉声热闹得很,而作者只是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的淡淡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而有时也会露出点亮丽的色彩,但又随即立刻飘走,这不能不说是作者主观感受的展现。  2.突出有代表性的景物。   中学生经常接触的写景大多为游记。写游记似乎十分简单,先游后记,游什么记什么,不就成了吗?但这样很容易写成流水账。试想,假如你去游动物园,观赏了几十种动物,如果一一写来,那得用多少文字?长了必会中心不够突出,将一些有趣的动物混同一般性的动物来写,既不会生动,也不会使读者有阅读的兴趣。所以,要写好游记,必须善于对所游之处加以选择,在游记中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地记叙与描写景物。首先,应该选择那些能够有一定代表性的景物来写,任何风景都是有特色的,游记中必须以较大的篇幅刻画这一特色。  3.注重描写景物的顺序。  为了让读者顺利地领悟景物特点,必须将所观察的景物有条不紊地描写出来。如果东一笔、西一笔地乱写,读者头脑中不能形成完整的鲜明印象,还谈什么“领悟景物特点”呢?所以当我们通过脚踏实地的观察获得了对景物的丰富印象之后,执笔为文时,必须注意描写的顺序。一般地来说,景物描写的顺序最常用的是自然顺序,这样不但写起来省力,而且容易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前面提到的《雨中登泰山》,作者按照自己的游踪,从泰山脚下的景色写起,一直写到天街,中间的景点虽然很多,作者还是加以选择,精心构思,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雨中泰山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以作者的行走顺序将景色展现,行云流水,妙得天成。  4.要把感情渗透到景物描写中去。   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眼中的任何景物都带上了作家本人的感情色彩,都印上了作者的情感。如《故乡的榕树》,天下榕树何其多,故乡的榕树与他乡的榕树并无太大区别,但由于故乡的榕树寄托着作者一种深刻难忘的思乡之情,所以在作者笔下,故乡的榕树被描写出了与众不同的美好。再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将北平的秋天描写得十分清静和悲凉,有浓郁的秋天的味道,显示北平秋天的独特,但作者还是将主观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联系的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当时的革命风暴中,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压抑无法宣泄,精神颓废,思想混乱,这些感情给作者的审美都打上了浓郁的主观色彩。只要是作者眼中的景物,没有不带有主观感情的,也正像王国维先生的另一句名言:“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景物的描写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要写好景物,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资料选编  .一次写景作文指导  有一位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个作文题:《校园春色》。结果有不少同学根本没有到校园里去观察,而是抄书抄报,什么“林木扶疏”“树影婆娑”,什么“彩蝶飞舞”“燕语呢喃”,堆砌了许多现成的词语。老师一看不符合实际,于是要求重做。规定:可以先去观察、记录,然后回教室写,也可以到现场边看边想边写。并在黑板上写下了如下提示:   目的:提高从植物生态进行人事联想的能力。  对象:树木花草(不要人)。  范围:校园内教师办公楼一带。  项目:生、荣、枯的情况,体态,共同点,不同点。  结果:以共同点和人、事对照,通过联想,写一篇记实写景,抒发感想的散文。  重写作文大有进步,但还有一些问题。于是老师带学生到现场批改。老师让一位写得好的同学当众读自己的作文,结果又发现了一些问题。  最先把春意带到校园的,要算教师办公楼前的一棵迎春花了。一根根绿色的枝条上,挂满了嫩黄的花芽,有的已经开放了,淡黄色的小花十分耀眼,散发着几乎嗅不到的冷香。交错攀缘的枝条下边,我叫不上名的野草,也渐渐冒出了嫩绿。各个小花池里,一株株丁香,一丛丛的刺梅,在湿润的微风中轻轻摆动。枝头上结满了各色花芽。随处可见,站在路旁不惹人注意的钻天杨,挺拔的身躯上泛出淡绿色的光亮,梢头上吐出了几粒芽苞。只有那花池边的老槐树最沉得住气,那粗糙的老皮仍然没有一丝水分……   老师让学生看看迎春花的枝条到底是什么颜色。大家一看,原来不是绿色,而是绛紫色。再看看花蕾,也不对了。原来迎春花的花朵是黄的,而花蕾却是淡红的。老师又让闻闻有香味吗,作者闻不到,别人也闻不到。原来“冷香”一词是作者从—本书上学来,胡乱加上去的。当念到对杨树的描写时,老师让同学再仔细观察一下。大家发现,杨树的芽苞不是“几粒”,而是许多。当念到老槐树时,老师指出,与全文的情调不一致……这说明,即使到现场,如果不认真观察,也不能写出景物的实际。  (选自孙移山《人人都能妙笔生花》,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    云  在蓝宝石一样的天空中,飘浮着雪一样的云,它们在天空中无忧无虑地飘动,或浓或淡,或聚或散,还不时地变换形态,好像在向你显示它是一切的“化身”似的。有时,白云像一只小兔,在向前奔跑,好像有人在追它,不一会儿,便融入云群中了。有时,像从远处飞来的一只白蝴蝶,它一点一点地扩大、模糊了,变成了一片大云朵。  在每天的不同时间,云的景象也是千姿百态的。清晨,太阳升起来,但乌云像一床厚被似的遮住了它,太阳只好给乌云镶上了一条闪亮的金边,好像在告诉我们它在哪儿似的;有时,云层不厚,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直射下来,像千万把闪着金光的长剑,云也因为借了太阳的光变成玫瑰色,艳丽极了。   傍晚,太阳落山了,但它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似火的晚霞仿佛要把整个世界熔化。这时,老人们看见了,会笑眯眯地说:“明天又是个大晴天。”小孩们看了,全欢叫起来:“火烧云喽!火烧云喽!”  在晴朗的夜晚,小星星眨着顽皮的眼睛出现了,天空中只有几丝云在慢慢移动,它就像丝带一样把小星星遮得时隐时现,看上去好像在和人捉迷藏呢。  啊,多美啊!多有趣啊!我真希望自己也变成一片洁白的云,在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中与同伴们自由自在地漫游!  云  雨后,天空昏暗昏暗的,好像天就在我的头顶,一块块的乌云挂在天空,压得我透不过气来。这可真是“云压顶”啊!  其实,云也有它美的时候。  傍晚,夕阳的余晖照耀在云层的身上,金灿灿、红通通的。厚云处余晖射在上面,就好像给它镶了一条金边。  云也是变化多端的。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条天狗,两只耳朵竖着,长长的脖子向前伸着,四条腿直立地站着,好像在等着它的主人。过了一会,天狗的一只耳朵不见了,最后,那只狗也不知跑哪里去了。   忽然,天边又驶来一艘大轮船。这艘大轮船就像童话中的“方舟一号”,高高的烟囱,横木和桅杆还挂着白帆。船舱里好像还有人正在驾驶着这艘大轮船。转眼间,轮船的一根横木不见了,这艘轮船也随着变得模糊了。  云,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幻想,为夕阳增添了色彩;云,给人类带来了雨,为人类解除了旱,也带来了云压顶的壮观;云,还为弱小者带来了勇气……  我喜欢你,云。  点评:这两位作者对云的观察着眼点是不同的。前者对云的观察着眼于“每天不同时间”。作者由于对云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发现了一天内时间不同,云的形态也不同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地把云的形状、动态、色彩描写出来,表达了自己对云的赞美之情。内容丰富、条理清楚。写清晨时,云的厚度不同,因而光线也给了云不同的映衬美;写傍晚,抓住云的色彩似火,引用人物语言,描绘了火烧云;写晴朗的夜晚,采用与开头相照应的方法,写出了云的动态之美。  后者侧重于傍晚,夕阳的余晖照耀在云层上的时候,写的云是作者所看到和想到的云,这样的观察和描摹,不仅能锻炼自己的想象力,而且还增加了无穷的乐趣。   以上两文不仅对云观察的着眼点不同,而且作者对云的观感也不一样,例文一的作者把对云的喜爱之情行之于文:“我真希望自己也能变成一片洁白的云……”这种对云的“喜爱”之情十分强烈;例文二的作者对云的感受先是“压得我透不过气来”,后来转为“喜欢”,两篇构思和行文都很精巧,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  3.    与秋相约  张海荣  一阵风吹来几声南归的雁叫,湛蓝的天空倏地高远了,空中飘浮着几丝白云,清幽幽的夜飘着几缕桂花的清香。  独自漫步于林阴小道,几声清脆的鸟叫轻轻划破清晨的宁静。一片落叶轻轻飘向我的肩膀,我将它轻轻托在掌心,那叶脉依旧分明。我爱怜地看着它,轻轻将它放回大地,不愿惊醒它。地上已是厚厚的一层,踏上去,轻轻的,绵绵的,一点声息也没有。潺潺的小溪缓缓地向前流淌,遇到了深深的一潭,整个身心的投入,此刻,它也许是累了,变得那么安详,偶尔跃起的小鱼也不忍打搅它的休息,轻轻落下,只在水面漾起几圈涟漪。  好一派宁静的秋!   夕阳毫不吝啬地挥洒着它那金色的光线,淡淡的窗帘锯几缕阳光斜映在我的墙上。我徜徉于夕阳下的金秋中,远离了城市的繁华,看那硕果累累挂满枝头。远处苍翠的松柏依旧挺拔,那火焰般的红枫在风中舞动,又像红色的波浪滚滚涌向无尽的天边。近处,满是悬挂在枝头熟透了的柿子,像红彤彤的灯笼,又像调皮孩子的笑容朵朵绽放。夕阳依依,爱抚着万物,脸边多了几抹红晕,那红晕渐渐淡成缕缕挂在天边。我忽然觉得他在释放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逼着你去体验、收获,充实而又美好。  好一派诗意的秋。  等夕阳收回了最后一抹余晖,月亮带着一丝羞涩挂在了梢头,漫步于清凉孤傲的月色中,“我闭上了眼睛,慢慢闭上了,感到月光爬过我的头发,爬过我的睫毛,月脚儿轻盈,使我气也不敢出,身骨儿一时酥酥的痒……”此时此刻,我真正用心感受到贾平凹的《月鉴》,耳边轻响着《月亮森林》,倾听着自然的籁音,哦,我醉了。月儿升起来了,茫茫的黑夜笼罩在淡淡的轻纱中,“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感受着古人的欢乐。  好一派醉人的秋!  李白的一首《静夜思》不知勾起了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隔海遥望的游子历尽了百年沧桑。“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如今月儿又圆了,我静默着向祖国东南方伫立,在圆月下许下心愿:归来吧,等你漂泊累了,这里有你的避风港,你的归宿。  夜深了,静了,我对着明月,让柔风捎去我的问候——相约秋季!   点评:本文着意撷取了秋天的三个片段,抓住秋的宁静、诗意、醉人的特点进行描绘,注重细节,因而细腻传神。结尾的意境营造,起到了言已尽而意未已的艺术效果,令人玩味。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本单元要求写人,要求写出人的个性特征。人的个性特征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通过写人的什么来体现人的个性特征呢?写衣着,写相貌,写言谈,写举止,写人的所作所为……无论写什么,最终都是为了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弘扬美好的人性。因为写出来是要教育、影响人的,要给别人好的、积极向上的影响。所以,写美好的人性是永恒的主题。写美好人性,首先必须认识美好人性,感受美好人性。美好人性的含义非常广泛,诸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克己奉公,勇于奉献,敢于斗争,不畏强暴,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富有爱心,同情弱者,为人谦和,朴实真诚等。   美好人性,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长期形成的共性。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同一种美好人性,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便各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这就是个性。人人有个性,社会人生才变得丰富多彩。写人,一定要写出人物的个性,人物才鲜活,才生动,才能让读者久久不忘。所以,本单元在写法上要注意凸显人物个性。  思路方法  教师先让学生集体讨论一下,什么是美好人性。每人举出一个人、一件事,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讨论明确:写人性美在人物身上的表现,并不等于要把人物写得“高、大、全”,可以只突出一点,也可以从反面落笔,写“人性丑”,反衬人性美。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课本上的内容,总结归纳出描写人物个性的方法。再指导学生作一点台阶练习,比如让学生先写点人物片段、一段精彩的对话、一幅个性鲜明的肖像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一课时师生共同探讨并做片段练习,一课时写作大作文。)  三维目标  .掌握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  2.学会观察,并写出人物个性。  3.认识美好人性,感受美好人性。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刻画人物的个性并不一定需要大量静态的描述,有时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片段便可展示出人物的与众不同。下文即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典范。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译文:  王蓝田是个急性子。曾经吃鸡蛋,用筷子去扎,没扎到,就很恼怒,把鸡蛋丢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滚个不停,他就跳到地上,用木屐踩鸡蛋,又没有踩到。非常愤怒,又把鸡蛋从地上捡起来,塞到嘴里,咬碎之后把它吐掉了。  运用极为俭省的文字便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刻画出王蓝田的“憨态”,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文本解读  信息筛选  怎样写出人物的个性?  明确:1.通过人物肖像描写突出人物个性(可以一次或多次对比)。  2.通过人物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3.通过人物行动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4.通过人物心理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5.通过人物神情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6.通过侧面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合作探究  让学生集体讨论一下,什么是美好人性。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美好人性的含义非常广泛,诸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克己奉公,勇于奉献,敢于斗争,不畏强暴,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富有爱心,同情弱者,为人谦和,朴实真诚等。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同一种美好人性,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便各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这就是个性。  能力提升  片段练习:1.描写一个小女孩拾金不昧的片段。2.描写一个敬业者。3.描写一个“怪”人。  (分组讨论写作,组内交流,推荐好的,组与组之间交流。)  (此片段训练也可安排在平时完成。)  示例:  .小小女孩(人性的闪光与泯灭)  蒙蒙细雨。公园内,一个穿着洁白小天鹅裙的女孩挣脱爸爸的手向前跑去。她停在一摊污水前,从水里捡出两角钱。  污水湿了她的小手,污水脏了她的白裙。   “阿姨,阿姨,您的钱!”她叫着,几步跑到一位妇女身旁,仰起秀丽的小脸,甜甜地笑着。  那妇女看了看那被污水浸湿了的两角票子,皱皱眉头说:“不是我的!”扭头走开。  女孩愣在那儿,心中犯疑:明明看见钱是从那阿姨钱包里掉下来的嘛!小女孩抬起头又望了望那位妇女,可巧那位妇女回身瞥了她一眼。  爸爸赶上来,打落女孩手中的钱,钱又飘进那摊污水中。  小小女孩茫然站着,睁大了眼睛……(李庆周)  2.拣信员的手(敬业者的动作描写)  左手里是一大沓大大小小的信件,大拇指轻轻一捻,信件便像纸牌一般均匀分开,像一把打开的折扇,又似孔雀开屏。她不慌不忙,右手夹起一封信,一边向前送一边瞟了一眼,便甩进了一个小木格里。她面前的墙上,尽是这样的木格,上方标着我国各省份的名称。一封封信件,像一群可爱的鸽子飞入各个木格里,没有一只坠落,那些鸽子都飞进了自己的“窝”。(倪明明)  3.上海女性的风采(从发型看个性)  上海的女孩极具风姿,尤其是她们的发型。  扎马尾的不论姿容如何,走过时总落下一身质朴。  顶着发髻的多少有些成熟感,圆圆或扁扁的发团子仿佛注满了遗世的智慧。   童花头是不变的流行,沿袭着日本少女的乖巧与端庄,又融进了现代女性的独立与果敢。  麻花小辫子反映的是怀旧复古的心态,配上校园女生不大安分的步伐,生动极了。  修剪整齐的短发把人陪衬得清新自然。  看腻了短发而想留长发却还半长不短的大有人在,往往精心吹烫梳理了个属于自己的发型,傲然行走在路上。  保留高高刘海的大约是些遵守规矩的人,芸芸众生里仍有她们的一处风景。  黄色日渐减少,红色与绿色开始荡漾发端。多一点色彩就好像多了一张脸,真真假假,奇奇怪怪,让人横看竖看就是捉摸不透。  中分的长发流畅如歌,低首时深埋的妩媚,令人心动;甩头间泛出的率真令人心驰,所到之处免不了引出几声赞叹。  女性的风姿是从发端开始的,连接着心灵和情怀的每一根发丝都蕴涵着生命的活力,我们的城市因此变得多彩而灿烂。      (黄  )  (以上片段选自秦兆基《片断作文》,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课堂小结  高尔基说:“我无论写谁,即使他是时代最伟大的人物,我一定要在他身上找到不一般的,哪怕乍看起来是奇怪的特征,当读者窥见这些特征时,我会迫使他们内心发出微笑。”无论是英雄、劳模,还是普通百姓,都有闪光点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只有写出了人物的个性,才能区别于其他人物,才能表现这一个人物在社会上存在的独特价值,才能体现写作的价值,才能展示人物的丰富与复杂。  作业设计  用一课时的时间完成“写作练习五”,以“人性的光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思路点拨  思路设计一:从自己的身边或经历中寻找具有个性,具有美好人性光辉的人,记叙他(她)的经历,描写他(她)做事时的语言、行动、心理、表情等,或借助别人对他(她)的反映来表达具有美好人性的好处,从正面赞颂美好人性。  思路设计二:从自己的身边或经历中寻找虽具有个性,但没有美好人性光辉的人,记叙他(她)的经历,描写他(她)做事时的语言、行动、心理、表情等,或借助别人对他(她)的反映来表达缺失美好人性的坏处,从反面呼吁美好人性。   思路设计三:集中身边很多人的特点于一人,编述故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表情等描写,或借助别人对他(她)的看法的描写,来塑造一个极具美好人性的人或一个极没有人性的人,表达美好人性的重要性的主题。  资料选编  四个故事看人生:人性的光辉  故事一:  一天,七里禅师正在禅堂的蒲团上打坐,一个强盗突然闯出来,把又明又亮的刀子对着他的脊背,说:“把柜里的钱全部拿出来!不然,就要你的老命!”  “钱在抽屉里,柜里没钱。”七里禅师说,“你自己拿去,但要留点,米已经吃光,不留点,明天我要挨饿呢!”  那个强盗拿走了所有的钱,在临出门的时候,七里禅师说:  “收到人家的东西,应该说声谢谢啊!”  “谢谢。”强盗说。他转回身,心里十分慌乱,这种从来没有遇到的现象使他失去了意识,他愣了一下,才想起不该把全部的钱拿走,于是,他掏出一把钱放回抽屉。  后来,这个强盗被官府捉住。根据他的供词,差役把他押到七里禅师的寺庙去见七里禅师。  差役问道:“多日以前,这个强盗来这里抢过钱吗?”  “他没有抢我的钱,是我给他的。”七里禅师说,“他临走时也说声谢谢了,就这样。”   这个强盗被七里禅师的宽容感动了,只见他咬紧嘴唇,泪流满面,一声不响地跟着差役走了。  这个人在服刑期满之后,便立刻去叩见七里禅师,求禅师收他为弟子,七里禅师不答应。这个人长跪三日,七里禅师终于收留了他。  人能俱足爱心,勇于承当,奇迹会遍地开花。  故事二:  早晨,我在一家小店吃早点,一位擦皮鞋的女人立即盯了上来,我看看鞋子,把脚伸了过去。  这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乡下女人,我一边喝着牛奶咬着馒头,一边唬着脸看着她蹲在地上来回抽动那粗糙多皱的手。  这时,一个令人作呕的老头走了过来,我的目光一接触,立即往回缩,那是一个脚上手上脸上都长了癞疮还跛了一只脚的叫花子。他分明已经站到了我的面前,也分明向我伸出了手。但我脸都不敢抬,甚至屏住了呼吸,我不是舍不得几角零钱,而是不敢看他,我感到眼前的馒头和牛奶都变了色、变了味,我实在咽不下了,好在小店的老板,赶紧找出几张零票,让他离开了我和其他吃早点的人。  这人接了钱,很感谢老板,然后又举起手里一个矿泉水瓶子,问老板能不能给点水喝,老板随意摆了摆头,示意他自己弄。那老头四处看看,好像有点茫然。   这些我都是用眼角的余光看到的,我还知道茶桶在哪。我只是担心,让他这只手摸过了茶桶的龙头,叫别人还怎么去喝茶?这时,擦皮鞋的女人擦亮了我的皮鞋,站了起来,她擦了一把头上的汗,没有等我给钱,而是转身走向那老头,手伸向他手中的瓶子:“来吧,我给你打水。”  我的心强烈地动了一下,停住了掏钱的手,看着她,只见她从老头手里抓过瓶子,拧开瓶盖,把里边残留的水甩了出来,然后从茶桶的龙头下接了一瓶水,再盖好盖子,还用手把瓶子上的污垢仔细擦了擦,把瓶子递给那脏兮兮的一身癞疮的老头时,又叮嘱了一句:“走好啊!”  做完这一切她才回到我身边来提她的篮子并取钱,当我把一块钱递给她时,仔细地打量着她,她不理会我的目光,又招揽她的生意去了。  我走出小店,早晨的阳光正好,低头看看鞋子,很亮。我仿佛感到,这个女人,像这阳光,把我的心里的某一角落,也擦亮了。    (作者:安敏)  故事三:   一天,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为了攒够学费正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劳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时感到十分饥饿,但摸遍全身,却只有一角钱,怎么办呢?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当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打开房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没有要饭,只乞求给他一口水喝。这位女子看到他很饥饿的样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给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问道:“我应该付多少钱?”年轻女子回答:“一分钱也不用付。妈妈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男孩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说完男孩离开了这户人家,此时,他不仅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儿,而且还看到上帝正朝他点头微笑,那种男子汉的豪气像山洪一样迸发出来。  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  数年之后,那位年轻女子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对此束手无策,最后,她被转到大城市医治,由专家会诊治疗。当年的那个小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华德•凯利医生了,他也参与了医治方案的制定,当看到病历上所写的病人的来历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间闪过他的脑际,他马上起身直奔病房。  来到病房,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床上躺着的病人就是那位曾经帮助过他的恩人。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来治好恩人的病,从那天起,他就特别关照这个病人,经过努力,手术成功了,凯利医生要求把医药费通知单送到他那里,在通知单的旁边,他签了字。   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家当。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旁边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一满杯牛奶  霍华德•凯利医生”  (摘自《辽宁青年》)  故事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名劫匪正在对银行实施抢劫时,被警察包围,情急之下,劫匪顺手从人群中拉过一个人当作人质,用枪口顶着人质的头,向外突围。突然,人质大声呻吟起来,劫匪急忙喝令人质住口,但人质的呻吟声却越来越大,最后竟变成了痛苦的叫喊。慌乱中,劫匪注意到人质原来是一名孕妇!她那痛苦的声音和扭曲的表情,表明她在极度惊吓之下马上就要生产——鲜血已经染红了衣服……   劫匪犹豫了:一边是漫漫长夜般的牢狱之灾,一边是即将出生的小生命,选择一边便意味着放弃另一边,而每一种选择都是无比艰难的。四周静得出奇,空气似乎凝固了,包括警察在内的人们都在屏住呼吸,注视着劫匪,希望能够出现奇迹。因为劫匪即将作出的选择,是一场良心与金钱、道德与罪恶的较量。劫匪仍在犹豫——“较量”也仍在进行,时间一分一秒地轻轻划过。终于,劫匪缓缓地举起了枪,“啪”的一声——枪被重重地摔到地上。警察一拥而上,将手铐戴在他的手腕上,人群发出一阵呼叫。  孕妇已不能自持,众人准备将她送往医院。正要走向囚车的劫匪忽然说:“请等一等,我是医生!”警察迟疑地看着劫匪。“她已无法坚持到医院,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请相信我!”劫匪继续说道。警察打开了劫匪的手铐,却依然怀疑地注视着他。“哇……”一声悦耳的啼哭,刺破了人们的担心和焦虑,人群发出一阵欢呼。劫匪的双手沾满鲜血,脸上挂着忏悔的微笑和职业的满足。人们向他致意,似乎忘记了他是一名劫匪。  警察将手铐重新戴在他手腕上。“谢谢你们让我尽了一名医生的职责。”他说,“这个可爱的小生命是我从医以来第一个在我枪口下出生的婴儿,他的勇敢征服了我,也使我重新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出狱后我会仍然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故事发生在美国洛杉矶,时间是1999年7月25日。它美好的结尾让我们相信:人之本性,总是好的。  这名劫匪的最终选择,证明了佛陀曾经说过的:一切众生,佛性本具;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信哉斯言!  (摘自月在天及美好网—美好论坛)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