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175481
大小:77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9-15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专题四: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万海泉专题目标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只是到了明清我国统治阶级才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选择同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密切相关。当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时,往往会采取积极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如历史上的唐王朝;反之,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的对外政策,如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并开始遭受到外来侵略,就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
2、的原因之一。历史经验证明,开放对社会发展有利;闭关不利于社会发展。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历代与各国各地区的交往情况,总结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从对外交往的影响中,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树立开放意识。知识梳理一、与朝鲜关系秦汉:燕、齐、赵人迁居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其中辰韩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被称为“秦韩”.朝鲜的弓、马输入,中国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隋唐:唐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长安和沿海设“新罗坊”、“新罗馆”接待商旅。新罗立国,仿唐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从唐引进茶种、
3、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欢唐诗;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唐文化色彩。二、与印度关系两汉:沿丝绸之路南线可到身毒,佛教传入中国。沿海上丝绸之路可达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隋唐:以佛教为纽带,交往加强。贞观时通使。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高僧玄奘和义净分别从陆路和海路到天竺,《道德经》被翻译介绍到天竺。备注: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在中印2000多年的交往中,99.9%是友好合作的历史。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双边关系发展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
4、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史实: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汉末年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唐朝玄奘西游,学习天竺的熬糖法。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近代,即两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史实:亚洲革命风暴中,两国人民互相配合,如印度发生民族大起义,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起义。5.1-9,,services,andmakethecitymoreattractive,strengtheningpublictran
5、sportinvestment,establishedasthebackboneoftheurbanrailtransitmulti-level,multi-functionalpublictransportsystem,thusprotectingtheregionalpositionandachieve9专题四: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促成万隆会议的成功举行。三、与东南亚各国关系两汉:越南象牙、犀牛、
6、珍宝等输入中国,中国铁梨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技术输出。海上丝路经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与东南亚经济文化联系加强。隋唐:相互遣使、贸易,赤土国王子来访。中国人开始到南洋谋生。明清: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人更多定居南洋,成为华侨,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当地人民一起,对开发南洋作出贡献。四、与中亚、西亚各国关系两汉:安息通过丝绸之路在汉与大秦之间进行转手贸易,大获其利。隋唐:隋与波斯已互相遣使。唐时,波斯国王及王子到中国。商人开设“波斯店”。从唐高宗起,大食与唐通使近一个半世纪。中国的造纸
7、术传入。思考与讨论:1、结合中国对外关系的有关知识,回答:(1)汉、唐、元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①当时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亚非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②中外关系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③汉、唐、宋、元各朝基本上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2)中国古代由基本开放到闭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①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②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③西方侵略者开始侵略中国。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途径。(1)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 对外交通
8、畅通,政府实行开明的 对外政策。(2)途径:①官方和民间的贸易 ②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③宗教传播④战争5.1-9,,services,andmakethecitymoreattractive,strengtheningpublictransportinvestment,establishedasthebackboneoftheurbanrailtransitmulti-level,multi-functionalpublictransportsyst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