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讲义(净空法师)12

净土大经解讲义(净空法师)12

ID:18158568

大小:49.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9-14

净土大经解讲义(净空法师)12_第1页
净土大经解讲义(净空法师)12_第2页
净土大经解讲义(净空法师)12_第3页
净土大经解讲义(净空法师)12_第4页
净土大经解讲义(净空法师)12_第5页
资源描述:

《净土大经解讲义(净空法师)1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十二集)  2010/4/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1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十二面從第一行,「乙,三根普被,聖凡齊收」,我們來看這一段,教起因緣第二段。  「夫眾生根器千差萬別,世尊故說八萬四千法門廣應群機」。一開端告訴我們,佛說法不離二諦;真諦是佛親證的境界,俗諦是十法界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真諦就是一佛乘,俗諦那就有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也不是定數,是形容其多,無量無邊的法門,應世間各種不同的根機。「《華嚴》圓教專接上上根人」,這是《華嚴》這部經講真的多,應眾生機的有,不是沒有,雖然應機

2、說法,依舊是回歸到自性,所以它教學的對象是上上根人。我們也知道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見性之後第一部所講的經,是在定中講的,所以小乘人不承認,小乘人只承認四阿含。這是在鹿野苑講的,定中沒人看見。定中給誰講的?給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聽眾,也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初住以上,十住菩薩、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給這四十一個位次,這些都是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世尊是跟諸佛如來提出的報告。就如同唐朝時候,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之後向五祖忍和尚提出報告,他的報告很簡單,只有五句話,釋迦牟尼佛這個報告很詳細,境界完全平等,沒有高下。  釋迦開悟的境界跟六祖開悟的境界是一樣的,開悟之後真的

3、廣應群機,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釋迦在印度,那個地方的根性是佛的根性,所以應以佛身而得度,釋迦牟尼佛現佛身;能大師在中國,中國在那個時候說法的對象是比丘,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裡頭說的,無論現什麼身是平等的,他是真佛不是假佛。這個接引對象是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人沒有分。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的,惠能大師一生當中度多少人?四十三個人。也就是說,在他的會下,四十三個大徹大悟,跟他的境界平等。這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六祖之前沒有這個盛況,六祖之後再也看不到這個盛況。往後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這末法時期有沒有?沒有了。往年黃念祖老居士

4、告訴我,從今之後,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沒有了,這個根性的人沒有了,密宗裡三密相應、即身成佛也沒有了,只有念佛往生,親近阿彌陀佛,這也是屬於一種得度。這個法門三根普被,聖凡齊收,只有這一門。而這一門一直到佛法在這個世間消滅,也就是說,世尊的法運一萬二千年,到終了,這個法門都有效。換句話說,從今之後只有這一門我們能夠得度,除這一門之外真難,真不容易!  在華嚴會上,「智慧如舍利弗,神通如目犍連,於佛聲聞弟子中均稱第一」。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連是神通第一,「但在華嚴會上,如盲如聾,況是下於此者,故云下根絕分」。像這兩個人,智慧、神通都第一,可是在華嚴會上,他們聽不懂,他們也看不

5、見。凡是參加華嚴法會的,我們在這個經裡面看到,除了菩薩之外,有沒有聲聞?有,也有緣覺,還有天神,甚至於我們世間許許多多神眾都參加了。這是六道凡夫,他們為什麼能參加?這裡面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說明這個地方是凡聖同居土,許許多多的凡夫,實際上他們是法身大士應化在六道,他不是真的凡夫。樹神、山神、河神、地神,地神就是土地神,他們也在華嚴會上,那是什麼?這些神全是法身大士,法身菩薩,上上根人,他到那裡示現的。由此可知,眾生愈是有苦難,我們這個世間裡面諸佛菩薩來的人也愈多,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如果沒有這麼多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人間,大地早就沉下去了,我們託他們的福,他們在暗中幫助我們,

6、我們不知道。如果我們能夠回心向善,能夠依教奉行,不但自己得度,也能幫助這個地球,也能幫助這個社會化解災難;不能完全化解,把這個災難減輕,時間縮短,肯定能收到效果。我們深入經藏之後,你就把這個事情看清楚、看明白了。念老在此地告訴我們,要是不如目犍連、舍利弗的,當然與這個法門絕分。  「至於小始諸教,乃接權小之機」,小、始、終、頓、圓,這是《華嚴》的五教。小,就好像辦學校一樣,小學,始教是中學,實在小是小乘,始教是大乘的開始,終教是大乘的圓滿。這裡面層次也很多,菩薩五十一個階級,終是大乘之終,最高層的,上面那是特別的根性,不是普通根性,頓根、圓根。講小始終,這是一般的,我們

7、講上中下乘,三乘,所以小始諸教乃接權小之機。「對於上根則有教淺機深之失,亦不應機」,它跟上根比,小、始這個教太淺,這上上根人的根器,確實他的根深,他的心大、量大,所以也不應機。這是說《華嚴》。「唯本經之持名念佛法門,聖凡齊收,利鈍悉被」。這就是《無量壽經》跟《華嚴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用的是持名念佛的方法,容易!  《華嚴經》修什麼?修止觀。我們在這之前曾經學過《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它裡面是怎麼修法?五止六觀,不是小始諸教能接受的。換句話說,那是上上根人學的,學《華嚴》才得受用,不是這樣根性的人,學《華嚴經》只是學文字,不得受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