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分析彭支伟陈柳钦*[作者简介]:彭支伟(1979年—),男,湖南邵东县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陈柳钦(1969年—),男,湖南邵东县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城市经济和金融理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内容摘要]本文对1978年至2004年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省际经济发展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并且形成了以东、中、西部为界的显著“收敛俱乐部”现象。本文以新
2、古典收敛模型为框架,对转型时期各省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了条件收敛的结论。[关键词]:地区差异;收敛俱乐部;条件收敛AnAnalysisOnDisparityAndConvergenceOfChina`sRegionalEconomicGrowthDuringTheTransitionPeriodPengZhiweiChenLiuqin(CollegeofEconomics,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TianjinAcademyofSocialScience,Tianj
3、in,300191)Abstract:ThispapercastsananalysisonChina`sregionaleconomicgrowthfrom1978to2004,whicharguesthat,inter-provincialdisparitieshaveshownanexpansivetrendsince1990s,accompaniedbyasalientphenomenonof“convergenceclubs”withintheeast、centralandwestzones,respectiv
4、ely.Furthereconometricanalysisbasedontheneo-classicalconvergenceframeworkoninter-provincialeconomicgrowthduringthetransitionperiodreachestheconclusionofconditionalconvergence.Keywords:RegionalDisparity;ConvergenceClubs;ConditionalConvergence一、引言1978年以来,我国整体经济获得了
5、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省际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在扩大。虽然发展过程中地区差距拉大难以避免,但这种差距长期存在并持续拉大会影响到整体经济的效率,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持续提高。因此,各省区间发展差距能否缩小,也就是在各省区间是否存在收敛、以及如何才能实现收敛,成为近年研究的一个热点。有关经济收敛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Ramsey(1928)等,他们认为在一个封闭经济体内,各地区人均产出增长率可能与人均产出水平存在反向关系;J.G..Williamson于1965年提出了著名的倒“U”型区域收入收敛假说
6、,即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差距会先随时间的推移而扩大,尔后保持稳定,进入成熟阶段后再趋于收敛;Abramovitz(1986)提出了追赶假说,指出落后国可以通过技术跳跃赶上甚至超过先进国家。他计算了16个国家(主要以美国为领导国)1870-1970年间社会初始劳动生产率与各自后续劳动生产率变化之间的等级相关系数,证实了收入收敛存在于这些国家之间;新古典增长模型(Solow-Swan模型)认为资本收益率递减会最终导致收敛,即落后地区可以利用较高的资本报酬率赶上先进地区;而内生增长理论(Romer,1986)认为知识资本对一般消
7、费品的生产具有递增效应,而且“干中学(LearningbyDoing)”的知识外溢产生了规模经济,因此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国家可能在长期内保持比较高的增长率,即落后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可能不会出现经济收敛;Lucas(1988)将人力资本纳入增长模型,加强了不收敛的结论。理论上的这种分歧来源于大量的实证检验有的支持收敛假说,有的则不支持。实际上人们发现收敛只出现在最发达国家集团内部和最贫穷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则没有表现出收敛的迹象(如Abramovitz所研究的16国全部是现在的发达国家),也就是不同国家以不
8、同的“身份”进入各自的“11收敛俱乐部”(ConvergenceClub)(Barro&Sala-i-Martin,1995);Dan.Ben-David(1998)从理论上解释了这种“两端俱乐部收敛”现象:在最贫穷国家,人们为维持生存,被迫将现有的存量资本消费殆尽,因而共同沦入“贫困陷阱(PovertyTrap)”。对于尚未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