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149536
大小:65.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9-14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2鲸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课文第一段。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有一种海洋里
2、的动物,单是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这种庞大的动物就是鲸,谁能简单说说你对鲸的了解? 2.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鲸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读生字-组词-读句子,说说书写和记忆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和生活习性。 3.把讲由于环境的变化,鲸逐渐发生变化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4.质疑。 三、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读生字组词,说说学习生字中要注意的问题。 注意“肺”字右半部与“市”字的区别。 3.形近字、同音字组词 鲸() 肢() 滤() 吨()
3、 惊() 技() 虑() 顿() 肺() 判() 胎() 苔() 痱() 叛() 抬() 怠() 4.找出鲸由于环境变化而逐渐进化的句子读一读。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1)鲸有哪些特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根据鲸的特点,课文可以分几段? 2.学生讨论交流 (1)鲸很大,用肺呼吸;种类多,一般分为两大类;吃得多,睡觉特别,长得快。 教师边听边总结性板书:很大,哺乳动物,种类,生活习性)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鲸的这些特点,依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把课文分为几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主要
4、讲鲸非常大。 第二段(第2自然段):说明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 第三段(第3自然段):介绍鲸的种类。 第四段(第4自然段到结尾):描写鲸的生活习性。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把描写鲸很大的句子勾画下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 教师结合学生自己谈的内容板书。 2.作者在说明时列举了很多数字,这种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数字,板书:列数字;在说明鲸很大时,作者还列举了人们熟知的事物象作比较,板书:作比较。这样使说明更通俗,更易让人理解,陌生的鲸就变得不陌生了,今后我们在写作时应用这种方法,会使文章更加清楚、明白。 3.朗读
5、第一段。 4.小结:让学生对照板书总结这节课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分段朗读课文,说说鲸有哪些特点?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 2.哺乳动物一般具有哪些特征?从哪看出鲸是哺乳动物? 3.鲸是怎样由陆地生活逐渐适应了在海洋生活的? 重点理解“退化”和“进化”。 三、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说说鲸可以分几
6、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2.播放视频资料。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讲鲸的生活习性的? 2.举例说说应用到了哪种说明方法? 3.播放视频资料。 五、小结 1.朗读全文。 2.观看电视教材。 3.从多方面多角度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附:板书设计教案点评: 学习这篇精读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理解鲸的进化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讨论,通过朗读、
7、默读等形式,学生自悟,教师及时点拨归纳,从而抓住重点;通过观察图片和理解重点词语使学生突破难点。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及时引导学生举例。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视频资料的选择使用,很好地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23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体会蟋蟀吃苦耐劳
8、、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